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策略探索
2022-12-31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中心小学郭鸿鹄
■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中心小学 李 玲 郭鸿鹄
党的教育方针对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走“五育”并举之路,培养符合国家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学校履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所乡村学校,在乡村振兴大潮到来之时,我们务必认识到为本土发展培养未来建设者的重要性,务必率先在乡村振兴事业中迈步前行。我们要充分利用乡村学校的地域特色,彰显“五育”中劳动教育的独特魅力,在指导学生知农时、识农具、学农事、践农务、品农趣方面,体现学校劳动教育的优势。下面笔者结合对本地部分学校劳动教育的考察与思考,谈谈加强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策略建议。
一、提升认识,明确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1.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
农村是农业建设的基地。我国是以农耕文化为起源的农业大国,乡村孩子受父辈祖辈的影响进入劳动阶段要比城里孩子更早,劳动的类型、范围也会更多更广。耳濡目染下,他们很早就掌握了一些家务和农活技巧。但家长在教导孩子劳动时,更多偏重于“怎么做”,而缺乏“为什么做”的引导。更为甚者,部分家长将劳动作为对孩子惩罚的手段,逼迫孩子劳动,常常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如此,劳动的教育性、主动性和价值性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那么在乡村学校,我们的劳动课堂就应补上这一课,将“为什么要劳动,劳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劳动给自己、家人、社会、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等问题说清楚。我们也可以借用古今一些劳动故事、传说,向学生讲解劳动的作用和意义,让劳动不仅仅是托身于“劳力”一词,更趋向于其“价值”之意,让学生能感受到劳动产生的教育功能和劳动创造价值的含义。
2.理清劳动教育的内容
随着劳动教育不断受重视,很多乡村学校能因地制宜为每个班级开辟劳动教育基地,作为劳动教育的实验田。有了这块田,就要好好利用它。在每一次劳动活动前,老师应做好准备方案,更需花时间向学生讲清要干什么(主题),为什么干(目的),如何干(方法)及达到什么效果(目标达成与否)。开展劳动时要根据任务量、任务难易度、男女性别等分组分工,安排搭配好小组人员,唱起劳动的号子,开展劳动竞赛,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热情去主动劳动,去体验劳动或艰辛或快乐的过程。结束劳动后,老师应给学生时间开展讨论分享,说说劳动过程、劳动体验和劳动的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在真切的实践中获得深刻的教育。
3.注重精神品质的培养
国家开展劳动教育是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内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劳动过程中,老师要注重精神品质的培养,如勤劳朴实、艰苦奋斗、克难攻坚、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团结协作等精神,这些皆需要从不同的劳动活动中逐步培养。我们要让劳动教育从体力向精神升华,引导学生坚定信仰、树立理想、发奋读书,为国家建设练就坚实过硬的本领。学校也要加强宣传,引导家长和社会正确认识劳动的育人功能,凝聚育人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研究,探索劳动教育的育人策略
1.结合地域特色,加强劳动教育整体化方案的规划
学校应根据国家劳动教育的课标要求,结合本地域工农业生产、加工常态、季节时令,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劳动教育学年、学期方案,让学校劳动教育系统化、主题化、可操作性强。总体方案既不能大而化之,又不能一味依靠上级文件通知和安排等而待之,或想起什么干什么,杂乱无章。学校可根据地域特色和学校资源确定学年劳动教育的主题,再按主题内容制定总体方案,将大主题细分,形成不同的小主题分解到学期、季节、月、周的工作计划中,按步骤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但凡较大型学校层面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有严密的活动方案、应急方案和安全方案。班级层面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则主要以日常劳动为主,如班内小劳动、家务活等。在制定劳动教育计划方案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时,必须注意要以学生学习为主阵地,严格执行国家“双减”政策,不要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以免适得其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2.借助当地人力,加强对学生劳动能力的专业指导
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学于乡村,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农民这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群体。农民长年从事种植、生产等劳动实践,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劳动经验,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置身于这个庞大的劳动群体之中,学校要主动去争取他们的支持,利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如邀请乡村劳动模范到校开展劳动教育讲座,每班邀请几位家长作为班级劳动辅导员,聘请劳动能手在农田现场指导学生劳动,还可请厂矿职工现场讲解操作机器生产等,这些均是可以尝试与实施的举措。这些身边的农技专家将他们的见闻、阅历与学生分享,将农时农具农事农务农俗知识向学生倾囊相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他们讲述的农事趣闻和亲历的故事还能开阔学生眼界,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快乐。
3.紧跟时代发展,加强现代化劳动教育的实践体验
当我们设计或布置劳动教育内容时,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将劳动活动常常局限于班级劳动、校内劳动、家务、农活等等。其实,这些对于乡村孩子而言,都是比较常规的劳动。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应放宽视野,针对乡村孩子条件的不足,引领他们在技术性、智能化含量高的现代化劳动实践中去体验劳动与智慧的相互作用,对比体验传统劳动与现代劳动之间的优劣。如制茶业传统手工操作与现代机械自动化制作质与量的对比;种植业人力与现代化机器耕种收割时效的对比;农产品人工筛选与机器智能筛选便捷性和准确性的对比;制造业人工零件制造与3D智能机器打印制造精密性的对比……只有让孩子们在对比中发现其中的悬殊,在巨大的视觉冲击下去体会感悟,才更能触发其内在学习研究的驱动力。通过在现代化农业基地和工厂企业的参观实践,他们会认识到,要成为高智慧的劳动者和祖国建设者,只有加强学习,成为高科技人才才有可能实现。
4.彰显特色发展,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校本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了避免劳动教育盲目和杂乱的实施,学校应成立劳动教育教研组,集体讨论如何结合本地资源来最大化、最优化利用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可在制定方案、细化内容的情况下,在每次劳动活动的反思环节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和优化劳动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途径。在日常活动中,则注意随时收集图片、视频、文本资料,并基于这些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只有拥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校本化劳动课程体系,学校才能更好地为以后的劳动教育工作定基定调,指明工作方向,顺畅工作方法。相信只要大家群策群力,共同研究共同实践,就能让学校劳动教育更具特色。
5.强调综合素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学校不能仅限于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还应将学生的劳动素养设置在“五育”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如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独力劳动能力、协同合作能力等,皆可作为劳动素养评价的因素。每一次劳动任务,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公开、公正评价,确定学生各方面劳动素养的等次,同时,优秀者表扬肯定,不足者指正鼓励,做到以评促学,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他们的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作为乡村学校,在劳动教育的探索上需紧紧联系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实际,将文化、精神、品质生长在劳动教育的课堂和实践活动之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学成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