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走出去”提升中国科技话语权策略研究

2022-12-31于仰飞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话语权走出去科技期刊

于仰飞

(北京开放大学 人文与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命题。在“十三五”规划,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正式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科技部在2017年5月印发的《“十三五”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在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同时,提升我国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目标。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1]

在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时,要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和中国梦,出版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出版是科技发展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传承者和引领者,代表着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赋能,助推我国出版“走出去”,在扩大中国科技话语权及其影响力的同时,更面临着全新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构建我国国际科技话语平台,抢占科技话语权制高点,扩大我国出版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陆续开展实施了“中华学术外译、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计划、边疆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扶持计划、图书版权普遍奖励计划、丝路书香工程等,构建了内容生产、翻译出版、发行推广和资本运营等全流程、全领域的‘走出去’格局,打开了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市场。”[2]中国出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走出去”,正积极探索“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使得中国出版更具国际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以中国出版“走出去”提升中国科技话语权建设。

一、国际科技话语权

17世纪世界第一本科技期刊《哲学汇刊》由英国皇家学会创办,其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进化论等的诞生,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深远,英国在17世纪的国际科技话语权为世界各国望尘莫及,这一时期的英国更是在世界事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科技实力支撑国际话语权。国际科技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

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所拥有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文、军事等领域综合国力的标志。纵观世界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17世纪荷兰的金融体系直到今天还对世界各国产生着影响,同样19世纪英国的自由贸易体制对世界各国也产生着影响。国际话语权是国际社会各国交往的软实力,更是世界各国都会谋求在国际社会生存的手段和标志。

“增强我国的国际科技话语权,一方面要从提高硬实力入手,切实提高我国各领域科技发展水平、建设世界级的科技人才体系、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要从软环境着手,深度参与国际科技治理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话语权。”[3]因此,我们国家在不断提高科技硬实力的基础上,更要不断通过软实力的建设,如举办或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创办国际科技期刊或担任国际期刊编委、制定科技传播体系、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和国际科技评估、成立国际科技智库等提升中国科技话语权建设。可以这么说,出版“走出去”是建设我国科技话语权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构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出版历史演进与科技话语权构建过程

“出版业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就巨大,从软质出版快速进入虚拟出版,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出版技术方兴未艾,预示着中国出版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从‘出版大国’奔赴‘出版强国’之路,也是中国文化自信之路和民族复兴之路。”[4]中国出版经历了“铅与火”的时代,到“光与电”的时代,再到数字技术出版时代。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应用,才使得中国出版开启了新的发展时代;正是在科技创新推动下,中国科技话语权伴随着中国出版经历萌芽期、觉醒期、提升期,当然,这也是中国寻求与其大国地位相匹配话语权的必经之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事业初创期和科技话语权萌芽期(1949—1976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新生的中央政府需要利用出版发行进步报刊书籍,进行舆论宣传,以维护和巩固初生的中央政权。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1949年10月第一届全国出版大会召开,毛泽东为此次大会题词“认真做好出版工作”,对新生的中国出版业给予了厚望,从此中国出版事业发展起来。1950年,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指示》,明确了科技出版事业的重要性,将科技出版提上新中国出版发展的日程上来。1951年,中国图书公司成立,为新中国图书发行及出版业的私营改造,做出了贡献。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书展。1963年,国家科委和文化部召开全国科技出版工作会议,要求将科技出版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此时的中国,认识到科技在出版业的重要性,中国出版体系从科技话语权开始萌芽。

(二)中国出版改革多元发展期和科技话语权觉醒期(1977—2011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由于人民群众对知识的渴求与图书出版发行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把图书出版发行改革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国家正式提出‘一主三多一少’,即以新华书店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并存,减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方针,拉开了发行改革的大幕。”[5]直到2008年,新华书店完成股改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此同时,民营出版发行,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活跃起来。作为国营出版的有益补充,2004年,出版物国内总发行权被山东世纪天鸿书业公司获得,这标志着出版发行对国内的全面放开,民营出版公司获得空前的出版发行权。2012年底,民营出版发行企业达114972 家,占全国总出版发行单位的91.7%,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成为国内图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大高校开设出版专业,加大对出版人才的培养。1978年北京印刷学院成立。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发行管理专业本科创设,学制四年。1998年教育部确立“编辑出版学”作为“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全国有三十多所高校开办编辑出版专业,开设专、本科课程,为中国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编辑出版人才,提高了出版业的整体素质。

1983年,国家出版局、 国家科委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科技图书出版工作的报告》《关于加强科技发行工作的意见》,明确加强科技出版的重要性和把科技发行提上日程。1980年,国家出版局与北京科技出版社举行座谈会,对加强科技出版工作问题进行研讨。1996年《关于加强科技出版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申了科技出版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10年,被誉为中国“数字出版元年”,中国数字出版异军突起。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且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10%的增速增长,并于2010年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被纳入中国对外战略方针。自2008年起,‘国际话语权’ 开始在中国的官方话语中频频出现。”[6]中国在科技领域争取与其相匹配的话语权,已经觉醒。

(三)中国出版融合创新,建设出版强国和科技话语权提升期(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提出“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发展方向。而出版作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实体书店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再获新生。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书店和数字阅读引领了新的文化潮流。自2016年,国家开始倡导全民阅读活动。党的十八大将“全民阅读活动” 写入报告;2015年,“建设书香活动”更是写入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倡导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利用以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打开国外出版市场,进入国际主流市场。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鼓励出版企业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建立境外出版机构,积极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了。2014年的“丝路书香工程”,与丝路国家展开出版交流、合作,版权贸易等,出版既受国际社会关注又能反映中国价值理念的主题图书,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中国作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主题图书出版物更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伴随着主题图书发行范围的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同时,以出版“走出去”的软实力,提升中国科技话语权的实力不断增强。

三、中国出版“走出去”面临诸多的困境

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出版业在国内、国外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出版“走出去”,扩大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出版业的地位和实力,在获得国际出版界认可的同时,国际话语权,尤其是科技话语权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反而处于偏弱状态。我国出版“走出去”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一)我国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成果支撑不足,不利于抢夺国际科技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着重强调指出,我国科技工作者人数众多,科研、研发规模庞大,许多科研技术,在众多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如何搭建好给科学家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平台,向世界展示更多我国科研创新成果,就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科技期刊是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是进军科技强国的重要科技和文化基础。”[7]然而我国科技期刊长期以来以国内资源为主,且同质化内容较多,更缺少国际眼光,没有创新一流科技期刊品牌意识。与国际知名大型科技论文期刊相比,国际论文和科技信息严重不足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出现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武汉金银潭医院及香港大学的医学科研人员,将新冠病毒最新研究成果于1月24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柳叶刀》,这两本医学科学期刊全球排名前两位。就目前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9500 种科技期刊,涉及172 个学科领域,其中我国科技期刊在这172 个领域中有76 个处于空白状态,这就导致我国科学家只能将最新科研成果,在西方科技期刊投稿发表,如何去谈科技话语权的抢夺呢?

(二)我国科技出版平台规模化、投入不足,阻碍我国科技成果世界共享

我国科技出版平台以国内资源为主,国际交流和服务能力弱,尤其是我国科技出版数据平台,与国际大型科技论文出版平台如爱斯维尔、WOS 等相比,国际论文资源严重不足,国际科技信息量更是匮乏;我国预印本平台的论文数量和质量,与世界预印本平台差距较大。我国科技出版平台战略投入不足,影响其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我国最大的学术出版平台——中国知网,其年收入十几亿人民币,与世界顶级出版平台几十亿美元相比,相形见绌。我国科技出版平台的规模化程度不高,创新服务能力弱以及平台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世界共享,更不利于我国科技话语权的表达。

(三)缺乏符合国际化出版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国际竞争的核心

所有竞争都是围绕人才的竞争,中国出版“走出去”,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人才队伍建设,尤其需要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备出版专业,且熟悉国际出版规则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们国家缺乏大量的国际出版复合人才。“其中,专家学者型、媒介融合型、经营管理型、媒介策划型以及媒介技术型跨文化传媒人才的缺口较大。”[8]对外传播的关键在人才,而国际出版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势必严重影响我国对外传播影响力的提升,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需要下大力气,培养国际出版复合型人才,才能解决这一难题。

四、以出版“走出去”提升我国科技话语权的策略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加速出版国际化,加快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9]为应对我国出版“走出去”面临的诸多挑战和困境,我们应直面问题,打造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加快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平台建设;着力培养符合国际出版的复合型人才,利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构建国际出版交流的平台等;扩大中国出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号召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尤其是科技话语权,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大力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抢占国际科技话语首发权

2019年8月19日,由中国科技、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指出,“以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合作,促进产学协同发展,聚合优质资源,创新传播机制,提升科技期刊规模化、集约化办刊水平,推进科技期刊集团化建设,搭建新型传播平台,有效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2021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引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指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2021年6月底公布的全球SCI 期刊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20 的期刊有124 种,我国本土只有4 种;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30 的有58 种,没有我国本土期刊,绝大多数被英美占据。”[10]因此,我们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提高国际科技期刊建设战略定位,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升国际高端学术交流能力,加大科技期刊创新力度,尤其是在我国优势学科领域,要抢夺国际科技创新首发权和话语权,必将提升我国科技话语权。

(二)加快我国科技出版融合平台发展,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人类共享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约化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和科学大数据中心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因此,我国科技出版平台的发展建设,一方面要提升战略定位,高度重视科技出版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不断瞄准国际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建设,集中优化资源布局,不断抢占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制高点,努力打造国际科技出版融合传播平台。就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知网联合国内六家医药卫生学术期刊,把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研究成果,通过国内最大的学术平台中国知网CNKI,向全球开放获取(OA),更多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下载量高达29 万次,最大程度地将我国抗疫成果共享给世界,为有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我国国内科技出版融合平台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数据平台,初具规模,不断探索融合转型发展的新路径,朝着高质量学术出版融合平台的目标迈进。

(三)加大国际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出版“走出去”可持续发展

2021年3月,党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我国出版国际化,要从国情实际出发,迎合当下国际出版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应通过国际招募,吸引一批国际出版复合型人才为我所用,可以说这是人才的“借船”;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造船”,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着力培养熟悉国际出版业务、国际贸易规则、外语能力强等复合型人才,将“引进来”的“借船”和自我“造船”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以更好地适应当下中国出版“走出去”,提高中国国际传播的能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尤其是科技话语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21年3月,党的“十四五” 规划指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利用网上网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而出版业因自身的传播特点,具有“讲故事”的天然优势,在中国出版“走出去”,向海外读者、受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品格,讲述中国智慧和经验的同时,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现代化中国,构筑强大的国际话语平台,进而提升中国科技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话语权走出去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