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复兴视域下艺术作品的时代价值探究

2022-12-31张景林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民族艺术

张景林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宋代理学家将艺术看作是“道”的体现。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将艺术看作是艺术家主观上自由的创造物。这些观点都在某一方面揭示了艺术的特征。但他们或过多地强调了艺术的主观性,或过于强调艺术的客观现实因素,对艺术的理解是片面的。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与“生产”结合起来,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出发将艺术看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①而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②由此,艺术作品是主观与客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呈现形式,二者兼具,才能成为不朽的作品。

一、艺术作品及其时代价值

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审美价值对社会生活产生作用和影响。一是审美认知,即通过艺术作品鉴赏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孔子讲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③孔子在这里虽然强调艺术的政治功能,但也表明了艺术认知功能。二是审美教育,即通过艺术教育,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蔡元培提到“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强调情感在美育教育中的地位,突出“美育是陶冶人的感情,改造人的世界观,使人达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的最好途径。”④三是审美娱乐,即通过艺术鉴赏,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并在精神上感到愉悦。此外,由于艺术具有审美特性,使得其发挥社会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得人们通过艺术鉴赏不仅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放松,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到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艺术家所传达出的社会情感。这也构成了艺术作品能在民族复兴中发挥功能的理论基础。

古今中外涌现出的无数优秀的艺术作品,它们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审美价值,还彰显了独特的时代价值。那些富有家国情怀的艺术作品凝聚着民族力量,推动社会发展进步。首先,从艺术作品的创作来看,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客观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的物质生活是创作所汲取的素材。同时艺术作品的创作也融入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做出判断和评价,而任何艺术家无法脱离他所处的民族和时代。其次,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除了其审美价值以外,其彰显的文化精神内涵也推动了整个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优秀的艺术作品通过弘扬真善美提升社会民众的审美品质,引导社会文明风尚。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成功的艺术形象可以达到化真为美、化善为美。另一方面,优秀的艺术作品凝聚着民族精神,成为推动民族前进的文化力量。艺术作品融入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其所带有的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是任何社会意识形态所不具备的。优秀艺术作品往往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彰显民族精神的特质,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艺术通过感性力量使人突破被理性固化的知识或技术,创造出更有温度的理想世界。古今中外,无数优秀的艺术作品引领时代和民族,铸就了伟大的精神力量。它们也作为人类永恒的价值,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失去意义。

二、艺术作品在民族复兴历程中的价值实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是近代以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在中共建党百年的奋斗进程中,艺术作品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四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中彰显艺术价值的引领作用。艺术作品担当时代责任,勇立历史潮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奔走呼号。

(一)为救国呐喊: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

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国门,随着列强的侵略一步步加深,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这是一条依靠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道路。那么,如何宣传党的信念宗旨,如何让广大民众相信“跟着党走、能打胜仗”,这需要党的文化构建。受历史条件限制,当时加入共产党的很多都是贫下中农,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文盲就占了大多数。艺术作品因其形象性、审美性、娱乐性等特征,成为宣传革命思想、普及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这一时期,艺术家们积极投身抗战一线,沿着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方向,创造出大量优秀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成为激起中国人民抗战士气,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力量。《义勇军进行曲》以铿锵有力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词在民族危亡时刻为广大民众鼓舞了士气。《黄河大合唱》为广大民众踊跃参与抗日、保卫国家谱写了最强音。木刻版画《到前线去》运用夸张式、具有戏剧性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在侵略者面前,中国人民疾恶如仇,誓死要同日本帝国主义做斗争的决心。这些抗战题材的优秀作品,激起了广大民众抗战的决心和斗志。文艺作品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在革命战斗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革命战斗中去,有力地支援了中国革命。

(二)为兴国鼓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艺术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在政治上实现了独立。但经济发展却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中国工农业基础几乎为零,五亿多人民的吃饭问题都未解决。面对这一状况,翻身做主的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他们焕发出了巨大的政治热情和劳动干劲,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劳动生活与社会建设中。艺术家们用画、歌曲等形式来反映这种歌颂劳动人民,为建设国家鼓舞士气。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主题多是反映劳动生产、描绘社会主义新生活以及歌颂勤劳的建设者。版画作品《鞍钢的修复》中高耸入云的炼钢炉、响彻云霄的机器轰鸣、一丝不苟的工程技术人员,展现了鞍钢工人积极生产的劳动场面。油画《金色的季节》描绘的是丰收季节手捧簸箕随风扬尘的两个藏族女孩。金黄色的背景,立体形象的人物,彰显了普通劳动者生活中的高大形象,歌颂了广大劳动者热爱劳动的品质。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用坚定、明快、刚健的曲调鲜明生动地歌颂了雷锋精神,表达了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农子弟兵的亲切情感。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多是展现了工人、农民等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形象,他们精神爽朗、纯朴大方、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收获了幸福和满足,并对生活充满了理想和希望。这是对新中国普通劳动者与建设者的劳动生活与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此外,这些作品多为朴实的现实主义表现方式,人民大众容易看懂,因而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三)为富国助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艺术作品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非一帆风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城市经济特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进新时代》以动人的旋律、感人真挚的歌词有力地歌颂了中国人民用勤劳勇敢和智慧摆脱贫困,发家致富奔小康的精神。该作品还深深地表达对国家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的爱戴和尊敬之情。走向富裕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新政策,依靠的是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油画作品《小岗》记录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18 位村民冒着坐牢的风险签订秘密协议,将生产队土地分包到户,实施大包干的场景。作者通过对画中人物细腻生动的描写,反映了小岗村人在困境面前坚毅勇敢、勇于创新的精神。铸铜雕塑《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呈现出的牛全身紧绷,牛头低向地面,牛角向前直冲,仿佛整个牛的身体蕴藏着巨大的力量。牛自古就有着勤劳勇敢、开拓进取之义,雕塑象征着改革开放之初,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时,第一代深圳人奋力“开荒”,迎着时代的号召奋力拼搏的伟大历史。这些精湛的艺术作品既展现了生动立体的艺术形象,也通过丰富的艺术意蕴歌颂了伟大的改革创新精神,引领了中国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大历程。

(四)为强国高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艺术作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时,新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中国正处于新旧价值观念交替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何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弘扬社会主旋律,提升中华文化的自信? 艺术作品立足新时代、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强国高歌。电影《战狼》系列以一个勇敢,自信,彪悍的现代军人形象,让人们感受到祖国的无上价值,激发了人们强烈的爱国热忱。电视剧《山海情》通过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的扶贫故事让人们感受到脱贫攻坚战带来的沧桑巨变,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携手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将个体的使命和梦想与国家融为一体。科学家、工程师、出租车司机、护旗手、女飞行员,他们通过自己的敬业精神表达了对于祖国的深沉情感,引起了无数国人的共鸣。电视剧《觉醒年代》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敢于追求真理、为理想和信念奉献生命的激情岁月,深刻地揭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通过塑造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积极传播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引领当代艺术发展方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动力。

三、艺术作品彰显时代价值的启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⑤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艺术作品价值,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为人民的基本立场,坚守为民族的价值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造艺术灵魂。

(一)艺术作品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将艺术看作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列宁首先提出了艺术的党性原则,“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⑥毛泽东思想也包括了艺术的政治属性,“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者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平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⑦艺术作品所塑造的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都在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的历史社会生活,也都属于一定的阶级,表达一定阶级的政治意愿。无阶级的文艺是不存在的。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性,还有力地贯彻了符合人民利益和时代发展的政治路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按照政治路线要求,一切有利于抗日的、团结的、进步的,都是好的作品。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抗战题材的作品,有利鼓舞了人民战胜侵略者的决心和信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艺术精品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于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优秀的艺术作品成了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新时代的文艺作品要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点燃人们追梦的热血激情,激发人们奋斗的强劲动力。

艺术作品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加强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文艺创作和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政治立场,牢牢把握文艺的政治方向,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摇的一项基本原则。⑧在此基础上,繁荣发展我国文艺事业,党必须在充分尊重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艺术为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服务。不断创新党领导艺术发展的方式方法,将艺术性和政治性统一起来,既要坚持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又要保持艺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二)艺术作品要坚持为人民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艺术的终极目标。这里的“人”包括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他们每个人都有创造和享受美的权利。

它还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带来人的异化。“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 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的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⑨艺术使命就在于解放人类,促进人的生命觉醒。“真正自由的、公开同无产阶级相联系的写作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⑩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立场。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立场鲜明地表明共产党坚持艺术 “为什么人”的问题。艺术是为人民大众而服务的,人民是指“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士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⑪艺术家须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创作文艺,艺术作品要贴近人民大众生活。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把“文艺为人民服务”和“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党领导文艺的总纲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人民文艺”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⑫艺术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位中心的立场和原则。一是要把人民作为表现主体。艺术家要深入人民群众,主动了解人民、关怀人民,深入人民的生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此基础上,繁荣发展我国文艺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把人民作为艺术作品鉴赏家和评判者。每个时代总会有相应的大众审美取向,而这种取向决定了艺术发展方向。优秀的艺术作品要经受得住人民的评价,与人民同在。

(三)艺术作品要坚守为民族的价值担当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出发,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艺术作品通过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不仅能够反映客观现实,还能对人的思想情感进行改造,并通过描写和再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力量,进一步指导实践,实现对社会的改造和发展。从这点来讲,艺术作品对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列宁曾高度重视艺术对推动革命运动,促进历史发展价值,“关于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很重要。”⑬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反映论和艺术能动论为艺术作品担当民族复兴使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艺既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塑造和引领民族精神的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广大艺术工作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书写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壮丽史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优秀的艺术家为救国呐喊,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创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艺术家为兴国而鼓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创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艺术家为富国而助阵,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创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艺术家为强国而高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创作。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勇担时代责任,勇立历史潮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奔走呼号。

艺术作品要坚守为民族的价值担当,首先必须正确对待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毛泽东同志主张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认为中国的艺术要有本民族独特的风格,同时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一切海内外优秀的文化遗产,形成“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⑭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出优秀传统文化,礼义廉耻、合和共生、团结友爱、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家国情怀等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文艺作品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其次,必须要积极弘扬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主旋律即文艺作品的主要精神或基调。新时代艺术作品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倡导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力量。

注 释:

①②④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 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319,49.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14.

⑤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11-30.

⑥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3.

⑦⑪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5,855.

⑧谢立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博士学位论[D].文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122.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

⑩列宁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3-97.

⑫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⑬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97.

⑭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民族艺术
我们的民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纸的艺术
多元民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