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护士岗位管理的研究进展
2022-12-31宋运莲邵荣雅卢芳燕
宋运莲,邵荣雅,卢芳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
随着研究型医疗时代的到来,护理科研是护理学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备受关注[1]。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加大对护士科研能力的投入和培养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贯彻执行健康策略[2]。国内护士整体科研能力偏低,主要与其缺乏科研意识、检索技能、统计学知识、外语水平局限有关[3]。护士队伍中实施岗位管理,能够提升护理科学水平,也是调动护士积极性的关键举措[4]。科研护士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临床研究,被授权代表研究者参与组织、运行、协调、管理研究项目的护士[5]。本文对科研护士的岗位管理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开展设立科研护士岗位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
1 科研护士岗位发展背景
科研护士最先起源于美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明确将科研护士分为临床研究护士(clinical research nurse,CRN)和临床研究协调护士(clinical nurse coordinator,CNC)。CRN又被称为临床护士或护理职员,是指为患者提供连续护理的护士。CNC又名研究协调员或科研护士,是指主要负责研究项目管理工作的护士[6-8]。我国的科研护士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岗位职责局限[9]。19世纪80年代美国最先出现研究协调员的职务,主要由有医学背景的医生、检验师或药剂师担任[10]。相关文献提出护士是担任研究协调员的最佳人选[5,11]。欧美等国家的研究协调员多以护理为专业背景,除了不同程度参与临床研究之外,还担任研究者的沟通、管理以及对临床研究质量的监督、监控等工作,以保证临床研究更科学,保质保量地开展工作[6,12]。日本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医疗机构有科研护士,即便是规模较小但是有试验项目的的医疗诊所也会雇佣研究护士[6]。目前,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科研护士已在临床试验中担任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我国类似科研护士的岗位仅存在于个别机构[13]。牟桂琴[14]指出,在药物临床试验中承担项目研究工作的多数为临床护士。科研护士是科学、有效解决临床问题的必然选择。
2 科研护士岗位管理
护士岗位管理是对单位所需岗位的类别和结构进行结构化设置,并且按照岗位和聘用合同进行人员管理的过程,即实现由按身份管理向按岗位管理的转变,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在人与岗的互动中达到动态和谐。实施岗位管理可以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最优潜力,谋取工作效率的最大提高,对促进护理学科建设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15]。
2.1 资格及能力
科研护士需具备护士执业资格证、护士资格证。有文献界定科研护士是具有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并有多年护理经验的护士[8]。我国对科研护士的认证缺乏标准,但总体主要针对教育背景以及工作经历或时长。多数机构要求申请者学历为学士及以上学位。工作经验要求申请者曾参与临床研究项目工作>1年。在英国、美国等国家还需获得科研护士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专业审批。另外,关于科研护士的资格认证考核,美国临床专业委员会提供的资格认证考试是为了检测申请者是否具备满足工作需要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管理研究物品、项目协议、项目安全性、项目监督、项目管理5个核心部分,若申请者符合考核标准,便可获得科研护士资格证[5]。在临床实验机构工作的科研护士,需接受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专业化培训,掌握临床药物管理的原则和规范等[16]。刘晓红等[6]对科研护士的能力总结为:药物临床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计划、组织和管理的能力、教育能力、评判性思维以及慎独精神。
2.2 角色及职能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指出,科研护士更专注于为研究对象提供健康护理,除日常干预护理外还承担对药物的管理、动态评估研究对象、收集并记录研究结果,及时处理临时或者突发的紧急事件[9,17]。临床研究专业委员总结科研护士工作职能主要包括:临床研究的准备阶段参与研究方案的起草,负责临床试验前的各项准备,协调各部分的培训、设备的到位情况以及制定知情同意书等工作;研究进行阶段发挥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协助受试者、团队之间协作,保证研究有序进行;研究结束阶段按照要求归档文件,协助研究者完成总结报告。国内的科研护士也延续国外科研护士的角色与职能。王英丽等[18]指出,手术室的兼职科研护士岗位,首先由手术室工作满3年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竞聘,每周临床护理工作2 d,专职科研工作3 d,并全面负责科室科研工作安排,岗位设置后工作职责明确,成效明显。孙美艳等[16]研究中指出,科研护士除了常规的临床工作之外还需要负责相应的研究工作,还担任教育者、辩护者、合作伙伴、服务者、资料收集者、患者直接照顾者、不同专业科室的联络者、患者病情观察者、临床解释者等角色。
2.3 培养模式
英国、美国等明确规定,科研护士必须接受相关培训,认证合格后才能从业,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研究协会、研究站点管理组织、肿瘤护理学会等机构都设有针对科研护士的培训和资格认证途径[19]。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主要是针对在校的护理专业学生,为其提供科研实训课程,侧重于护理实践的培养。临床研究协会针对的群体广泛,主要通过网络培训课程,侧重于培养申请者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向科研护士的职业发展[20]。我国的科研护士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与国内科研护士起步较晚,国内护士紧缺有关。部分护理人员通过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培训,获得证书后,即可参与临床试验。另外,科室设立科研护士岗位,以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为主,带领科室内护士完成科研相关工作。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室设有兼职科研护士岗位,有效利用了护理研究生的特长,充分调动了手术室护士的科研积极性,促进和保障了临床研究的质量,提升了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研究水平[18]。但是,以科室为单位培养科研护士受个人能力、科室专业的局限,适用性偏差。
2.4 聘任模式
据研究报道,根据受聘机构不同,目前我国科研护士的聘任模式的局限性大致有以下3种:受聘于医院研究机构,但是通常受医院人事招聘条件的限制;受聘于临床科室,多由临床护士兼职,大多数是因为科室需要应运而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认证,通常以参加培训班或从实践中学习的形式获得相关知识,这类科研护士易受临床工作的影响,工作内容较为局限;受聘于第三方机构,主要还是医药公司,但大多聘任药学专业背景、医学专业背景人员担任,护士比例较小且所承担工作范围有限[21]。
3 结语
科研护士发展前景光明,但仍面临挑战。国内关于科研护士、研究护士、临床研究协调员的概念多起源于国外,与目前国内科研护士的岗位职能匹配存在偏差。科研护士培养起点及培养方式不同,护理高校以及医院层面缺乏相应的培养。科研护士职责范围缺乏明确的规范,是阻碍科研护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为科研护士、医院及医疗机构管理者了解科研护士提供借鉴,为开设科研护士培训、设立科研护士岗位提供参考方向和加强国内科研护士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未来还需要在高校、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设立与之匹配的科研护士岗位,并在完善科研护士岗位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