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保护与更新:台湾案例
2022-12-31特邀组稿人张若曦
特邀组稿人:张若曦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住建部在2021年8月《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中提出,“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加强修缮改造,补齐城市短板,注重提升功能,增强城市活力”。目前在新型城镇化阶段,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是我国城市进入存量化、内涵化、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难点和关键所在,规划范式从“开发导向”走向“价值导向”和“关系导向”。
这一方面意味着新型城镇化阶段的核心价值的转向:从强调速度、空间扩展和物化环境的度量累进,转向强调以人为本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的全面提升、文化保护模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与重构,以及城镇功能优化与服务水平的普遍完善。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城市更新从开发控制的管理模式走向平衡利益的关系协调模式。不仅是建设过程,而且是在建设过程中加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文化的传承,也是以建设为载体的社区治理过程。更新重点关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多元群体的公共利益,实现更新中保护和活化发展的平衡关系。规划从追求理想的蓝图描绘,到政策治理、批判性反思和对解决现实问题的预设与反馈,通过治理手段创造有序规则和集体行动,实现社会资本的重新聚集,达成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未来,这是中国走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要应对设施和社会关系的衰败态势,必然要走向更新的道路。我国台湾地区的城市早于大陆地区进入存量发展阶段,近20年里文化遗产活化、历史街区保护和城市更新方面的实践十分丰富。在此过程中,决策部门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市场的动力机制、社会组织的贡献乃至市民个体的自觉自愿行动共同构成了保护和更新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记录并分析这个过程可以进一步明晰管理部门的职责、市场化的空间生产规律、社会组织的情怀和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并将其纳入一个可操作的框架中,使之实施、运转、不断纠错、不断改进。
城市历史环境更新所需费用高、周期长,且涉及复杂的产权困境,是一个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演进、迭代、升级的综合过程,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谁是主体,为谁保护/更新,谁来保护/更新”等问题。单单依靠政府投入难以负担高昂的更新成本,但引入开发商则需考虑过度商品化对居民利益、历史文化和本地生活、社会关系的破坏。《台湾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容积转移制度实践反思:基于大稻埕的实施评价》一文聚焦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难题,探讨台湾地区历史街区容积转移制度的建构和20多年实施成效,通过深入剖析台北市大稻埕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容积转移实践,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反思与建议。《台湾地区产业文化资产转型的批判性回顾》一文从价值认同、地方感的塑造与常民生活的回归3个角度对台湾地区文化资产转型文创园后的现状进行反思,并通过具体案例比较,对台湾地区的产业文化资产从静态藏品到动态资本运作的转型过程中的困境进行理论化阐释和批判性思考。《超越真实与想象:一个台湾“非典型”文化遗产的空间探析》一文剖析了台湾一个私有的、小规模的、保护状况不佳的“非典型”文化遗产点——台北市艋舺谢宅的保护困境。从地方感的维度讨论管理者、学者、邻里、家族、屋主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行动者对这一真实空间的不同想象与认知。3篇文章分别选取了街区、园区和单体3个不同尺度的案例,剖析了台湾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实施和现实困境,引发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
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也意味着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与成果之新,它不仅有乡村空间变为城镇空间的更新,也有城镇空间品质提升的更新,更有社会与城市空间关系的更新。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现代化转型是这个新阶段的特征,价值、品质、可持续性则是揭示其特征性的关键词。传统城市规划模式,将被新的“人的城镇化”模式,以及适应社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的生态和城乡治理模式所取代。虽然最终表现的手段都同样落在“空间”的经营上,但传统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物态”的,而新型城镇化的着力重点是“生态”的,是对人的“生活世界”及社会生活形态的改善与根本转变。
《基于社区规划师理念的韧性城市与社区建构》一文探讨了一个符合地方特性及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居住生态的建构路径,提出社区应通过参与式社会实践等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实施方式,逐步建立居民社会关系网络,从而促成社会资本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共同使其成为韧性城市的基础,建立环境与人、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构。《社会住宅社区营造的经验与启示——以台北市“社会住宅青年创新回馈计划”为例》一文聚焦台北市社会住宅,指出因社会福利属性带来的弱势群体聚居,常引发邻里排斥和被标签化的问题。文章聚焦台北市“社会住宅青年创新回馈计划”案例,从参与主体、运行机制、营造策略、现有成效及呈现问题等多个角度,剖析其通过推动社区营造促进混合居住社区融合的过程,总结出制度创新、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都会型社区屋顶绿化可持续性之案例研究》一文聚焦以社区营造为核心的都会型社区屋顶绿化的可持续运作路径。文章以新北市两个示范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从人、事、物、时、地5个方面探讨推动屋顶绿化的居民参与过程,为中心城区推动以屋顶绿化促进改善城区生态环境、提高绿量的工作提供参考。《社会资本在社区防灾中的应用研究——以台湾新北市自主防灾小区为例》一文以台湾新北市自主防灾小区体系为例,探讨社会资本在构建防灾社区中的作用,同时对比两岸社区防灾体系的异同,从中发掘适合大陆社区防灾体系的社会组织模式和建设的新思路。4篇文章中的台湾案例,均体现出城市社区更新中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将社会资本的建构与空间生产紧密结合,从而建立人与环境、人与人关系的重构,促成社会资本的可持续发展,为大陆地区提供相关经验。
本期“保护与更新:台湾案例”主题栏目,汇聚了一批台湾学者及曾在台湾深造、对台湾有较深了解认识的大陆学者,以期通过对台湾案例的经验总结和教训反思,推动大陆地区学界对城市存量更新相关政策和实践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