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探讨石膏在经方中的应用

2022-12-31肖钰雪刘宏岩

吉林中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白虎伤寒论麻黄

肖钰雪,刘宏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在张仲景著作中,石膏是一味非常重要的药物,因石膏组成了若干千古名方,其治疗原则也构成了张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石膏的基本功效究竟是什么?古今认识并不完全一致。这就致使历代医家对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体系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本文参考以《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名医别录》(以下称《别录》)为代表的古代本草学著作中石膏功效,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以下称《金匮》)中关于石膏的代表性方剂及相关条文进行分析,探究石膏的主要功效,以期还原张仲景运用石膏思想的本来面目。

1 《本经》《别录》对石膏功效的认识

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当推《本经》,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以前中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石膏始见于《本经》,其载:“石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1]。《别录》是继《本经》之后又一极具价值的本草学专著,其记录了汉至魏晋时期的药物功效,其载:“石膏味甘,大寒,无毒。主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热,肠胃中鬲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2]。通过《本经》和《别录》对石膏的描述可以看出,石膏既能治疗风寒之邪袭表所产生的“中风寒热”“头痛,身热”,能“解肌、发汗”而解表热[3],又能治 “三焦大热,肠胃中鬲热”等里热;同时石膏可治“心下逆气”“烦逆”,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因而大饮,则气逆”[4]、《灵枢·本脏》中“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5]也可看出石膏具有行水化饮之功用。

2 张仲景应用石膏探析

从仲景应用石膏情况来看,《伤寒论》和《金匮》中含有石膏的方剂(除去重复方剂)共16 首,其中《伤寒论》共7 首,包括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麻黄升麻汤、竹叶石膏汤、大青龙汤;《金匮》共11 首,包括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木防己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文蛤汤、竹皮大丸、大青龙汤。以下对含有石膏的方剂进行分析以探索仲景对石膏功效的认识。

2.1 解肌发汗,发越水气 石膏与麻黄配伍的方剂见于越婢汤及其类方。越婢汤出自《金匮·水气病》:“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何为风水?仲景认为“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可见风水是由风寒之邪客于肌表,郁闭卫气,营卫之气失和,津液郁于肌表不得外出所致。该篇第2、4 条分别提出风水的治则“汗出乃愈”“汗出即愈”,第18 条亦提出水气病总的治疗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说明越婢汤是个发汗的方剂。方中麻黄六两、石膏半斤,麻黄解表发汗、发越水气,石膏解肌发汗,透肌表之停滞的津液于表,即发越肌表之水邪使其从汗而出,二者相伍意在开玄府以泄肌表之水,增加发越水气的功效,同时佐生姜增强发汗之力。虽石膏剂量大于麻黄,但从条文中对风水的叙述来看并无大热之症。即便有热,亦乃腠理闭卫气郁而发热,故石膏在越婢汤中并非只为“清泄郁热”,而是配合麻黄、生姜发越水气[6],行卫气以散表邪而解热。风水为水湿郁表,石膏的透达作用,可解肌发汗,使水气外出;水郁,热更不得解,通过开发腠理,水得出,热得解。

越婢加半夏汤可治疗肺系的痰饮病,与外感风寒之邪相关,与风水病机相似,治疗仍为发汗,即为发越痰饮水气,使之从表而解,故越婢汤加半夏降逆化饮。同理越婢加术汤治疗部位较深之皮水,故加术去除水湿,并可使发汗不致太过。

2.2 解肌发汗,透表化饮

2.2.1 石膏与麻黄、桂枝配伍 石膏、麻黄、桂枝配伍的方剂可见于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升麻汤及桂枝二越婢一汤,其中前3 个方剂中麻黄剂量皆大于石膏。

大青龙汤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第38、39 条及《金匮·痰饮咳嗽病》。《金匮》中大青龙汤“发其汗”治疗“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之溢饮;《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乃素有饮邪内伏,感受风寒之邪;或风寒之邪与饮邪相并,致风寒饮邪外束肌表,故不汗出,身体疼或不疼,但沉重且烦。《金匮·水气病》之“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金匮·痉湿暍病》之“身烦疼”“一身尽疼(痛)”等与之病机是相同的。水饮痰湿停滞肌腠即可见烦躁,此仍为发汗法。大青龙汤中石膏凉而能散,可透表而出,通过解肌发汗使饮邪从肌腠而出,如《长沙方歌括》云:“取其质重性寒纹理似肌,辛甘发散能使汗为热隔之症透达而解”[7]。该方麻、桂、姜驱风寒以行卫气,散水饮以和营气;枣、草益营气而使津液走常道。方中石膏配麻黄、桂枝解肌发表出汗行津,饮邪亦随汗出而解。《内经》云:“其在皮着,汗而发之”,且大青龙汤方后注“取微似汗”,与《金匮》中“风湿相搏……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不谋而合。

小青龙加石膏汤见于《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为小青龙汤原方加石膏二两,小青龙汤为治疗外束风寒内有停饮之肺胀之证,“烦躁而喘”为痰饮较重,堵塞气道,通气障碍而致烦躁,故加石膏二两以加重透表化饮之功效。正如李彣对本方所述“心下有水,麻黄、桂枝发汗以泄于外……加石膏以去烦躁兼能解肌出汗也”[8]。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此为风寒之邪侵犯肌表,位置偏深,故发热较显,恶寒较轻,总体病情不重,故用小剂量桂枝汤合越婢汤。方中石膏发挥其“透表解肌之力”与麻黄、桂枝相配,能祛除较深之风寒之邪,如张锡纯云:“石膏生用,性能发汗,热可由汗解”。

麻黄升麻汤见于《伤寒论》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麻黄升麻汤主之”。此为伤寒六七日,误用大下之法,伤及阳气,使表邪内陷,阳气郁遏。该方寒热并用,以发越阳郁为主,总的目标仍为“汗出愈”。方中麻黄用量最大,意在宣发升散[9],升麻宣透郁热,石膏与麻黄、桂枝相伍,仍取其“透表解肌之力”以发汗[10],与知母相伍清肺胃之热,干姜、白术、甘草、茯苓通阳止利,诸药合用汗出邪去,宣透郁阳。

2.2.2 石膏、桂枝配伍 木防己汤在《金匮》中用于治疗膈间支饮重症,为水饮之邪停留膈间日久,且医者经吐、下之法后饮邪不去,正气被伤。该方共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四味中药。《别录》载防己“疗水肿……通腠理,利九窍”,石膏配防己以散水饮,配桂枝以通阳化饮,人参补气生津。诸药合用,腠理开,饮邪去,气机畅,正气充,诸症除。

竹皮大丸为治疗“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妇人产后机体气血亏虚,伤及营气,致使水津运行不畅,气机上逆,故烦乱,呕逆。石膏、桂枝配伍透达化饮。因为妇人产后体虚,故改麻黄为桂枝,缓缓透达散饮,并为丸药。诸药合用,使水饮之邪从表、从下而出,并安中益气。

2.3 透达散饮 石膏与麻黄、杏仁配伍的方剂见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厚朴麻黄汤、文蛤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第63、162 条,为素有饮邪停伏,感受风寒之邪,用桂枝汤发汗或再误用下法后,汗虽出,风气去、饮仍在;误下后人体阳气、津液被伤,伤阳则饮邪更盛,故喘促。经发汗,热大解;饮郁虽可发热,但无大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将麻黄汤去桂枝换用石膏与麻黄相配,石膏半斤且剂量倍于麻黄,重在透达散饮平喘;杏仁助麻黄、石膏宣肺止咳平喘。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为肺胀日久,痰饮素停,复感风寒之邪,而见咳嗽、气逆、脉浮。厚朴取降气化痰之功,半夏化饮止咳,石膏与麻黄、杏仁配伍,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之意;石膏与半夏配伍,蠲饮之力增强。

“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该方证为素有停饮,胃气不和而上逆,或误用吐法而伤津。渴欲饮水而贪饮,饮更重,则更吐。方中石膏五两,麻黄三两,杏仁五十枚,有麻杏甘石汤之意,合文蛤使饮邪从外、从下分消。程林认为“夫贪饮者,饮水必多,多则淫溢上焦,必有溢饮,故用此汤以散水饮”[11]。方后服法指出“汗出即愈”,说明方中石膏与诸药配伍可通过解肌发汗的方式将水饮驱除。

2.4 解肌透达,清热止渴 石膏与知母相伍,见于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及麻黄升麻汤。

白虎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厥阴病篇的第176、219 与350 条。从219 及350 条“腹满谵语、里有热”等可看出,其里热炽盛。方中石膏一斤,使用剂量较大,知母六两,加甘草、粳米。石膏寒能清热降火,辛能发汗解肌,甘能缓脾益气,生津止渴,在《别录》中“主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鬲热,解肌发汗”,即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服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12]。知母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二药合用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认为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且有达热出表之功[13]。叶天士《温热论》中亦提及“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凑开,邪从汗出”[14]。故石膏可通过解肌发汗的方式将热邪从表而解。

根据原文可见,白虎加人参汤主要症状为“渴、舌燥、烦”,其病机为里热炽盛,伤津耗气,故在白虎汤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基础上,加人参三两以益气生津。

白虎加桂枝汤见于《金匮·疟病》:“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骨节疼烦证明表征仍在,以方测证,本证应为里热兼有表证,故在白虎汤基础上加桂枝以解表邪。

麻黄升麻汤中知母“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1],故石膏与知母配伍清肺胃之热,使郁于上之热邪去,故咽喉不利、唾脓血可除,诸药合用以发越内陷之邪为主,汗出邪去。

2.5 行气降逆,化痰祛饮 石膏与半夏配伍的方剂见于竹叶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及厚朴麻黄汤,后3 首前面已论述,此处不一一赘述。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第397 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本证为伤寒得解,但饮邪积聚,阻碍气机升降,气机不畅,汪琥在《伤寒论辨证广注》中提及本病病机为:饮停胸中[15]。方中竹叶在《本经》中“主治咳逆上气”,半夏“主治下气,咳逆”,麦门冬“主治羸瘦,短气”,石膏“主治心下逆气”,可见在《本经》中竹叶、半夏、麦门冬、石膏皆有行气降逆之功。《内经》云:“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气机通畅则水饮得以布散。本方石膏应用剂量最大,张隐庵云:“石膏纹肌色白,能通胃中之逆气,达于肌腠,夫津液生而中气足,虚热解而吐自平矣”[16],故石膏与半夏配伍在本方中行气降逆,化痰散饮。以上4 方皆有水饮之患,故石膏与半夏配伍可行气降逆,化痰去饮。

3 结语

综上所述,仲景对石膏功效的认识与《本经》《别录》一脉相承并有所发展。所创制的有效经典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在仲景方中,石膏常与麻黄、桂枝、杏仁、知母、半夏配伍使用,发挥解肌发汗、发越水气、透表散饮、清热止咳、降逆化痰祛饮的功效。无论石膏与何药配伍相用,不管是解表热,还是清里热,皆离不开其发散透达之效,不可只知其清热之效。历代中医文献记载了大量的中药功效,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有价值的功效常常被忽视,故需要加强对文献的整理,以挖掘出更有意义的中药功效[17]。

猜你喜欢

白虎伤寒论麻黄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白虎
心中的麻黄山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风寒感冒喝麻黄牛肉汤
白虎
唐白虎等
唐白虎(四格漫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