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视野下的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
2022-12-30董翠菊
董翠菊
法国学者茱丽娅·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不孤立存在,它们相互参照、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和转化,构成文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华诗词在几千年的文化接替和传承中逐渐走向美好、广博和深刻,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华诗词简单的表达却包含了深刻的意蕴,只有跨境视角的多维度阅读才能尽释古诗词之美。互文性阅读遵循了作品“互文性”的特点,既相互关联又向外延展的优势正符合古诗词文本的特征,是古诗词教学的优选路径。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古诗词教学谈谈如何在互文性阅读中让古诗词学习走向丰富。
一、链接创作背景
古诗词得以积淀并传承成为经典,是因为古诗词作品承载了很多历史的、文学的、文化的、社会的、精神的内涵和底蕴。教学中链接古诗词创作的背景,使古诗词与相应时代的历史事件、作者经历、文化氛围、社会状态、精神风貌等相呼应,才能结合作者的视角看到诗歌的灵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其中《望岳》是其早年洛阳进士落第后漫游生活期间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写景恢宏壮观,抒发了诗人对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可见,那个时候的诗人是意气风发、胸怀壮志的,是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学习这首诗时可以引导学生链接创作背景进行互文性阅读。教师紧扣诗题中的“望”这样设计教学:“八句四联中,诗人‘望岳的视角有怎样的变化?诗人在不同的视角‘望见了怎样的奇观?诗的最后一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怎样的深意?诗人是怎样通过写景表达这样的胸臆的?从这首诗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创作背景的链接为学生打开了思路,他们认为:“杜甫是个胸襟豁达的人。尽管当时考进士落第,但他对自己的才情充满信心,在他看来,暂时的失意不算什么,总有一天他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走向人生的‘高峰。所以,他的精神境界和‘泰山的雄伟磅礴达到了高度的契合,所有的感想喷薄而出,成就了这首经典绝创。”
链接诗人的创作背景,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杜甫的另一首代表作《春望》:“同样是五言律诗,同样写诗人所‘望之景,这两首诗中诗人看到的、感受到的、想要抒发的又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通过互文阅读,学生深刻体会到:“《春望》中,尽管春色正浓,但诗人所见的是连绵的战火带来的萧条之景,所怀的是忧国思家的悲愤之情,整首诗情感的基调与《望岳》完全不同。同一位诗人,因为阅历、经历的差异,所见、所思、所感截然不同,但诗人那颗心怀国家、热爱百姓的仁爱之心却始终未变。”互文阅读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由景到情,由表到里,由点到面,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链接诗歌的创作背景,既品味到诗歌的深意,又体会到作者的心意,同时展开了一幅历史时代的画卷,学生的眼界宽了、思维广了、理解深了,古诗词的学习就从乏味单调走向深广和丰富。
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是古诗词的根,创作背景的链接为古诗词找到了源头,古诗词再也不是简单的合乎押韵、平仄、停顿的文字组合了,而是被灌注了生命活力的有灵魂的存在。构建古诗词与创作背景的互文性阅读,打通了学生与作品之间时空的壁垒,促进了学生与古诗词的有效对话。
二、结合诗词典故
运用典故是古诗词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人引用过去有来历出处的人物、地点、事物、诗句、事件等融入自己的诗作,借此委婉含蓄地表达愿望或抒发情感,让简洁凝练的诗词蕴藉深远的意旨。学习古诗词中的典故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有利于促进对古诗词的理解。阅读古诗词对其中典故把握的程度直接影响读者对诗词理解的深度。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收录杜牧的一首《赤壁》。杜牧生活在逐渐衰落的晚唐时期,他很有政治抱负,希望能够一展政治才能,帮助唐王朝恢复以前的盛世景象,但他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壮志未酬的他某日游经古战场赤壁,观赏之余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赤壁》。他在《赤壁》这首诗中运用了“赤壁之战”的典故,发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感慨。在诗人看来,赤壁之战中,周瑜之所以取得最终的胜利,乃是借用了“东风之便”,如若不是凭借这“东风”,那么取胜的便是曹操了,那时候大乔小乔也会被锁进曹操的铜雀台吧。与杜牧的《赤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白的《赤壁歌送别》,这首诗描写赤壁之战的诗句是“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描写了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饱含了诗人对周瑜能化不利为有利,智取曹操之壮举的赞美之情。
为了引导学生读懂杜牧在《赤壁》诗中运用典故的用意,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互文性阅读:“杜牧的《赤壁》中运用了什么典故?读李白的《赤壁歌送别》,与《赤壁》中所用典故进行对比,对‘赤壁之战及周瑜的评价,杜牧和李白的观点有何不同?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杜牧在《赤壁》这首诗中运用‘赤壁之战的典故是想要发表怎样的议论、表达怎样的情感呢?”通过阅读对比,杜牧在诗中运用典故的用意毋庸置疑:“枉我空有报国之才,空怀报国之志,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倘使统治者也能予我像周瑜那样的‘东风之便,那我一定可以大展宏图,使大唐王朝重新恢复当年的繁荣昌盛。”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找出文中表情达意的用典之处,在对比阅读中自行体会,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水平的提升,同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诗人将自己不便言说、无法言说、不肯言说的心意蕴藏在典故当中含蓄地表达与倾诉出来,教学中结合古诗词中运用的典故,引导学生运用互文性阅读学习古诗词,则是对诗歌含蓄之美最好的解读和诠释。
三、引进相关文本
古诗词在积淀传承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众多的诗词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内容相近、主题相似、取景相同、情意相通、表现手法相类等。古诗词之间的这种联系若是不加以关注,对古诗词的解读就只能浮于浅表,古诗词中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传承。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早年进士及第之后便进入官场,但仕途不顺,屡遭排挤。后来他又经历了“安史之乱”,尽管侥幸从“伪官之祸”中解脱出来,却已经满心疮痍,便选择隐居终南山的辋川别业,过起了半官半隐的日子。部编版教材中选编的《竹里馆》便是王维晚年隐居期间所创的诗作之一。单看这首《竹里馆》,区区二十字,写景叙事都很简单,描绘出一幅清幽淡雅的画面,表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在这首诗中,诗人想要传达怎样的心声、抒发怎样的情怀呢?没有相关文本的补充、借鉴,读者很难体会。通过查找资料可知,王维创作的大量诗篇当中,有三分之一的诗作都是晚年隐居时期所作。为了加深读者对诗歌《竹里馆》的理解,教学中需引入詩人隐居期间创作的其他诗作,通过互文性的阅读,品味蕴藏在诗行中的深意。诗人隐居期间创作的诗篇有一百多首,如果全盘引进会导致阅读篇目不够聚焦,不仅白白耗费时间,还会造成思维的分散。故而这里相关文本的引进可从这一百多首隐逸诗中挑选含有直接抒情诗句的诗篇,如《山居秋暝》《终南别业》这两首五言律诗。
引进相关文本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互文性阅读:“对比《竹里馆》和《山居秋暝》中写景的诗句,它们写景都有哪些共同之处;《山居秋暝》中诗人为什么会产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想法;反复品读三首诗,结合《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探究诗人的心境。”通过对比,学生发现,王维的《竹里馆》和《山居秋暝》取景、写景都很清新淡远,诗中既写景物又写人物,既写画面又写声音,并且两首诗中都写了“竹”和“月”。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可知,诗人之所以产生隐居之意,不仅因为这里的景色美好,更因为这里远离了社会的纷扰,其中对“竹”和“月”的描写,正是诗人的自喻,他要做像竹子那样有气节,像月亮那样清朗的人物。结合《终南别业》,学生看出了诗人在历尽人生的沧桑之后达到了心灵的超脱,实现了灵魂的安居。
引进相关文本,引导学生进行互文性阅读,实现了相关文本间的沟通,避免了古诗词学习中“只见树木不见林”的单一、肤浅的解读,让古诗词的教学和学习都得到了时空及认知的延展。
四、借助诗词意象
“意象”是詩词的灵魂。诗人将所要表达的意旨、寄托的情感通过具体的物象呈现出来,就形成了诗词的“意象”。“意象”不仅凝结了中国文人思想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古诗词教学,绕不开对“意象”的解读。命名式、词语解释式的意象解读会让意象失去意境和美感,从而失掉诗歌的灵魂。借助诗词的意象,利用古诗词的互文性,引导学生在对比、探究中逐步解析和积累,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还会让诗词闪耀夺目的思想之光。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二十首,都是他“即醉之后”所作。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组诗的第五首。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隐后的第十二年所作,那时候东晋社会动荡,已经处于即将灭亡的累卵之势。陶渊明借酒抒怀,运用了“菊花”“飞鸟”等意象,表达自己远离尘世喧嚣、守身如菊的心意。其中“鸟”的意象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如少壮之时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想要摆脱官场时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还有归隐之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诗中“鸟”的意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的不同心情:少壮时候意气风发、振翅欲飞的“猛鸟”,深陷官场污浊、痛苦不堪的“羁鸟”,归隐田园、心灵自由的“归鸟”。
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细细品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关注诗中‘飞鸟意象的运用,结合诗歌说说诗人当时的心境。”接着教师出示诗句“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引导学生将这两句诗中“鸟”的意象与《饮酒》(其五)中“鸟”的意象进行对比:“三句诗都写了‘鸟,细读对比,这三句诗中的‘鸟有什么不同,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最后,教师出示“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等诗人归隐后所作的诗句,让学生品读:“这几句诗都是诗人归隐田园之后的作品,请联系起来细细品读,思考:在这些诗句中诗人借助‘鸟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心声呢?”聚焦诗词中的意象,通过对诗人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以及相同时期不同作品的互文阅读,诗词的深蕴、诗人的形象就变得越来越丰满了。诗中恬淡的意境、蕴藏的哲理,诗人高洁的情怀,都会成为文化的养分滋养着学生的心灵。
互文性阅读为古诗词教学带来新的尝试,它打破了古诗词解读局限于一位诗人、一首诗词的僵化局面,实现了古诗词多角度、多维度、跨视镜的解读,使古诗词教学走向更广阔的文化平台,获得了更丰富的精神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