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人气:“人民的城市为人民”
2022-12-30
“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为上海人民提供了实现价值和幸福生活的肥沃土壤人民的日子更红火、未来更可期
上海的经济水平领先于全国,民生工作也有其自身特点。老百姓生活的品质怎么样,以民为本的宗旨落实得如何,“我到上海以后,比较关心这个事情”,习近平反复强调经济发展成果要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他用“开放、创新、包容”定义上海的城市品格;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总结上海城市精神,这些精神与品格,为上海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也为工作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提供了实现价值与幸福生活的肥沃土壤。
总结城市精神与品格,点中上海“舒筋活血”之穴
2007年5月24日,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开幕当天,党代表和市民们第一次从习近平的口中,听到了他对上海城市精神新的提炼和概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如果说海纳百川是上海一贯的文化特点,追求卓越是上海的一种文化本质,那么开明睿智本身是一种态度,大气谦和是一种胸襟,这样才能进一步海纳百川,进一步追求卓越。”这是习近平对上海城市精神的一段阐述。
全新的城市精神一经提出,人们便纷纷叫好。因为这16个字,实实在在地点中了上海“舒筋活血”之穴,而塑造新的城市形象正是上海干部群众内心的急切期待。
这是习近平留给上海的宝贵精神财富。
城市精神看似无形,但它作为行动的先导,能带来许多深刻的转变,大气与包容的上海以崭新的面貌走在发展路上。这首先体现在上海与其他地区交往中,在习近平的带动下,上海的干部在区域合作上,有了更大气、更深入的认识,这种新认识也体现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
当时,申嘉湖高速公路建设“断头”于上海枫泾,有人称之为“一尺未通,万丈闲置”。“断头路”不仅导致大量的社会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也阻断了长三角地区的交通一体化进程。上海的相关部门开始主动与周边省市沟通,听取周边省市意见,积极推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用浙江省交通厅一位负责人的话来说,“近半年来,上海相关方面摆脱了以前的那种‘牛气,我们合作起来感觉顺畅多了”。
大气与包容,也充分展现在大型国际活动的举办中。2007年,习近平到上海后,就面临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举办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智力障碍人士举办这样一场大型运动会,筹备事务冗杂而繁重,习近平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在他看来,这是上海肩负的一项使命,而且特奥会平等包容的理念,可以助推上海城市精神的发扬光大。
如何通过特奥会,推动全社会对智力障碍人士的关爱,推动上海社会福利、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是习近平十分关注的问题。根据他的要求,上海借助特奥会的举办,在2007年掀起了专为智力障碍人士服务的“阳光之家”建设高潮,最终“阳光之家”在上海街道实现全覆盖。
在上海市民印象中,当年提出的上海城市精神,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得到充分体现:上海“全城总动员”,组建了一支4万人规模的志愿者隊伍,他们都穿着橙黄色衣服,汇成了一股“橙色暖流”。这次特奥会的志愿者工作以及筹办经验,成为后来上海乃至全国举行大型活动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在出席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全体会议时就指出:“上海办特奥、迎世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极好机会”“今天回过头看,2007年特奥会在这座城市中留下了硬件,更升华了城市的精神”。很多上海市民对此感同身受。
习近平提出16字的“上海城市精神”以来,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已经转型为“服务员”,他们乐于给自己贴上一个新标签: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要当好“店小二”,其中还有特别的学问——“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政府对企业,服务要到位,却绝不能越位。这很考验政府的自身定位,在其背后,有一场近乎革命性的观念再造、流程再造。
2017年底在上海召开的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出台了一份内容翔实的《上海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不少媒体称,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放大招”。
上海在习近平主政期间,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关键时期。长三角区域发展新的总体部署蓄势待发,特奥会、世博会日益临近。在这样一个战略节点上,习近平抓住了精气神的要害:“上海特别需要有更宽广的胸襟,虚怀若谷,既要向外国学习,也要向外地学习。”
他曾这样阐述:“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上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城市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深深熔铸在上海人民的性格、意志、情感以及行动之中。”
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又在这样一个全球关注的时刻,为上海提炼总结了“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寄予了至为殷切的期许。在他看来,面向未来的发展,上海必须提升、丰富城市精神的内涵,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上海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随后,在习近平的一系列考察中,“锐气”二字经常被重点提及,他曾提出:“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
主政者对精神面貌的重视和激励,由此带来的变化,不仅平时看得出来,还阶段性地反映在成绩单上。
2007年上半年,上海在投资增幅仅为全国一半的前提下,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了13%的增速,还创造了两个“首次”:工业总量首次超过万亿元,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增幅十多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幅。
世博会举办、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长三角联动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加快,被上海视为新起点上的“四大新机遇”。抢抓新机遇,谋求新突破,上海进一步呈现蓬勃向上的昂扬之势。
上海干部、群众新添的锐气与信心,推动着上海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又让上海干部群众更加精神振奋、豪情满怀。
习近平到中央工作后,连续十年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担任总书记后,从2013年至2017年的这五年中,他对上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厚望,特别强调上海的精气神——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2013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他要求上海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先行先试大胆创新。”2014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他鼓励上海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他强调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以开放促改革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从严管党治党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2016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他嘱托上海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项措施系统集成,着力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座城市的“追求卓越”,从来不是挂在嘴上说说就能轻松实现的。上海在追求卓越的进程中,要激发内在动力、注入新的活力、保持蓬勃生机,就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聚人气、凝人心。
超大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
2007年,习近平到上海时,这座城市的常住人口已经接近2000万,GDP已经突破1万亿元,是一座典型的特大城市。在上海,习近平非常看重城市治理,在基层调研、市委会议或者会见外宾时,经常重点谈及这个问题。
在5月召开的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习近平在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常态长效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城市管理顽症,改善市容市貌”。
到中央任职后,习近平多次强调,上海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对于如何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习近平念兹在兹。
2015年12月下旬,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1978年后首次召开的最高规格城市工作会议。而间隔的这37年,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在经济发展中,城市地位举足轻重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治理同样举足轻重。
习近平在讲话中特别提道:“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他把这个任务布置给了上海。他指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然后,他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城市管理應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这句话,就挂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正门口。习近平不仅在全国两会上经常叮嘱上海要为中国城市治理探路,而且几乎每次来上海调研,城市治理都是必看的点。
2018年11月6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浦东新区城运中心。在指挥大厅中央,有一个巨大的电子屏幕。时间嘀嗒一秒,屏幕上的浦东全境动态信息地图就闪动一下。1200多平方公里的浦东大地上,每天发生的点滴“故事”,都在这个“城市大脑”上显现。习近平就站在这个大屏前,听取工作汇报。大屏幕右侧,还“藏着”一个联系指挥组。遇到简单常规的情况,就依靠系统自动完成派单和处置,但如果出现“疑难杂症”,就需要他们来对接。这里有来自浦东新区环保、交警、城管、消防等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每个人面前两台电脑。他们实时监控着屏幕,出现复杂的突发状况时,就跨部门协同作战。那天,习近平和联系指挥组的同志们亲切握手,还为他们打气鼓劲。
对上海的城市治理,习近平历来寄予厚望。2019年11月,习近平再次考察上海时,特意提到了“两张网”,称它们是城市治理的“牛鼻子”。这是两张上海独创的“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习近平叮嘱上海干部:“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早见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群众工作这个“老法宝”,在今天非但不能丢弃,反而要在新的治理场景上更好发扬。这背后,正是“人民城市”的人本价值,是城市治理的初心所在。超大城市治理中,要做到习近平要求的“像绣花一样精细”,“两张网”是技术保障,是握在城市治理者手上的“绣花针”。但“绣花针”只是工具,并非有了“绣花针”就一定能治理好城市。更关键的是,城市治理者还要有一颗“绣花心”,就是细心、耐心、卓越心,要能够关注到城市的细枝末节、角角落落,随时随地捕捉问题、精益求精优化对策。
一座城市的品质,往往就体现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要打造真正一流的治理,就不能放过任何细节。城市治理存在于每一件小事中,而涉及千万人的小事,就是大事。习近平在上海工作时,经常告诚干部:“解决民生问题是为政的根本,改善民生状况是最大的政绩。”
2007年9月,习近平到杨浦区接待信访群众,群众反映的问题涉及民生问题的方方面面。接待结束后,习近平对干部们说:“这是群众天天遇到的问题,小事不小。要先解决电梯维修等影响居民生活和安全的急难问题,并举一反三,对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做好调研,制定政策,统筹解决。”
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县委副书记起步,习近平从中国社会基层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深知民生疾苦。群众利益无小事,是他一贯的思维方式。
2016年底,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听取并讨论冬季清洁取暖、推行垃圾分类、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等六件“小事”。
会上透露了一组数字:2015年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近1.9亿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车队长度达50.4万公里,能绕赤道12圈,“垃圾围城”“垃圾下乡”成为城乡发展的“痛点”。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专门聚焦民生“小事”,说明在习近平心中关系着每一位百姓的日常生活的事都是大事。他在会上动情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在上海,推行垃圾分类,远比建几幢高楼重要得多,也困难得多。
“在有条件的居住小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早在1998年,这句話就被写进了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但后来尝试下来,发现推进难度极大,特别是垃圾源头分类难。居民们常常向居委会的干部抱怨:“扔个垃圾还要分类,太麻烦了。”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走进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逐一察看综合服务窗口、托老所、党建工作站等。那天在这里,来自4个居民区党组织、3个共建单位和2个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一起交流社区垃圾分类推广做法。习近平对此十分感兴趣,仔细询问有关情况。青年志愿者陈鹏翔向他介绍说,公益活动已经成为新时尚。习近平加重语气:“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
垃圾分类成了上海的“新时尚”,也渐渐成为上海人的“新习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上海垃圾分类整体成效好于预期,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远超过预期。条例实施百天时,全市1.2万余个居住区达标率已达80%。
上海的垃圾分类,能逐步从“盆景”变为“风景”的关键,是让市民们从“怕麻烦”到“有共识”。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参与,这样的“麻烦事”才能做成,才能久久为功。而“共建共享”的理念,习近平2007年在上海工作期间,就不断强调。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曾这样深刻分析:“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
一名共产党人的信念追求:增进民生福祉
2007年9月19日下午,宋维芳和赵宏品一起走进杨浦区政府大门。他们不是第一次来了。前者是时任五角场街道建新居委会主任,后者是这个社区的居民。他们推门走进接待信访的会议室,眼前坐着的是习近平。
两人吃了一惊。习近平笑眯眯地、很亲切地冲他们点点头。70多岁的赵宏品依然很紧张,一坐下就告诉习近平,自己不会讲普通话,只会讲上海话。习近平摆摆手笑着说:“没关系,我听得懂。”赵宏品开始讲了,看到习近平始终认真倾听,并不时记录,他也慢慢放松下来,整整讲了半小时。
原来,区里引进的一个五角场城市综合体项目正在开发建设,施工时基坑挖得太深,造成地基下沉,边上小区有500多户居民的房屋出现了屋顶和墙体开裂漏水现象。各方先后开了60多次协调会,但在赔偿标准上始终谈不拢,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赵宏品讲完,宋维芳接着讲,习近平又听了市、区有关部门的汇报。他说:“一定要按照法律和有关政策处理好这件事,决不能只让开发商笑,而让老百姓哭!”
习近平当场说了几条意见,让宋维芳心头顿时一热:“这位书记心里是装着我们老百姓的。”那天下午,习近平在杨浦区信访办,接待了五批信访群众,内容涉及城建、物业管理和菜场等方面。
在后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说:“我们各级干部是为了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而配备的。就是要往矛盾里走,往问题里走,要解决矛盾、解决问题。下访不要看得那么难,要‘敢下。”他又加重语气说:“群众有什么好怕的?共产党什么时候会怕群众啊?共产党历来是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
许多基层干部和百姓都说,虽然当年和习近平只见过一面,但他的平易近人、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打心眼里感到亲近。
赵宏品说:“我经常在想,习近平同志对老百姓这么好,肯定和他的经历有关,他是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还当过知青,亲身感受过老百姓的疾苦。”宋维芳也动情地说:“现在,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同志到贫困地区访贫问苦,走进困难群众家里嘘寒问暖,我都会回想起当初和他见面时的情形,总会心头一暖。我知道,他是带着一腔真情去的,是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去的。”
习近平一直告诫干部们,要往矛盾里走,往问题里走。对此,他讲历史、说方法、提要求。
2007年6月29日,在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6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讲历史:“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官员无不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心无百姓莫为官的道理。”
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信访问题上,习近平重视抓落实,更重视建制度。习近平在上海工作时间不长,却把各级领导干部每周接访和目标考核两项制度扎实建立了起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上海在追求卓越的进程中,关键在人,首要在领导干部。要带领上海这座城市迈向卓越,上海的干部需要展现出更不一般的状态。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上海干部再一次明确了新时代应有的精气神:要有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气概,不能上推下卸、推诿扯皮;要有动真碰硬、克难攻坚的劲头,不能圆滑世故、明哲保身;要有任劳任怨、尽心竭力的情怀,不能偷奸耍滑、敷衍了事……做到这些,某种意义上回应了习近平曾经提出的要求。
在上海,“谁有本事谁来,谁有潜力谁干,谁先成才谁先上,让干得出色、干出成绩的干部有舞台、有前途、有奔头”,这样的氛围和机制正在形成。
在习近平心目中,解决民生问题,重心在基层,关键是要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实效。要坚持动真情、下真功,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把好的思路和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并切实抓好落实。
无论当年在上海,还是离开了上海,习近平的每一次调研、每一回走访、每一场座谈,亲历者们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心中都镌刻下一份美好而珍贵的记忆。
金山农民画家严军杰,在农家乐旅游点开了间画室。习近平去他画室走访时,严军杰介绍了自己的几幅得意作品,还捧上一幅新创作的生肖画说:“习书记远道而来,我想把这幅作品送给您留作纪念。”习近平笑着说:“画我收下了,但不能送,要買,多少钱?”严军杰如实相告:“这幅画如果卖的话是500元。”过了没几天,镇政府给严军杰送来了500元,说这是习书记特地转来的,还带来了口信:“习书记让我们转告你,谢谢你的画,有机会还会来看望你。”
“必须使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都牢牢记住,人民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必须为人民谋福利,切不可忘记了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这是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讲过的话,他总喜欢用朴素的语言,来表达对人民的挚爱。
2007年4月下旬,习近平去宝山区调研时,在座谈会会场上,他看了看席卡,笑着说:“你们区委书记和区长的名字真好,这就是我关心的事!书记叫吕民元,民元民元,就是以民为本;区长叫斯福民,福民福民,就是造福人民。”
民生民情,始终是习近平最深的牵挂。对民生问题,习近平不仅有感情,更有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和方法。在他看来,“执政党就是要想办法多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什么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在2007年的一系列调研中,习近平经常跟干部说一些交心的话:“基层百姓有几个真正关心GDP的?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能不能每年有增收,是不是在社保方面有改善,跟他们息息相关的利益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听喝彩声,还是要真正听老百姓的喝彩声。”这种朴实而生动的政绩观,着眼的其实是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习近平始终如一的理念与情怀。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曾多次提到,上海经济发展了,市民的生活水平也要有所提高,特别要关注经济还不富裕、生活还有困难的群众。他要求上海的领导干部:“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切实把各项利民、惠民、安民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上海,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城市治理是全人类的课题。而上海作为一座超大城市,人口总量和建筑规模更庞大,生命体征更复杂,有的城市问题也更突出。治理这样的城市,需要更用心、更精细、更科学。而习近平指出了其中的关键: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2020年6月,中共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以此为主题,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对建设人民城市的提法和要求,有很多表述。但上海市民最入脑入心的,是“五个人人”:“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
2021年6月,在十一届上海市委十一次全会上,又产生了一句引人注目的话:“人人都是软实力,人人展示软实力。”它道出的也正是提升城市软实力这项宏大要务的具体落脚点——人民城市,一切围绕“人”。
2007年10月27日下午,上海市召开党政负责干部大会,宣布中央决定,刚刚在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习近平同志,不再兼任上海市委书记。会上,习近平深情地说:“我与上海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对上海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样,上海人民对习近平的感情也深厚而绵长。有一点,一直让上海的干部群众很感慨:“习近平对老百姓,真的是有一种天然朴素的真挚情感。”
上海,是习近平在地方任职的最后一站。从1982年3月赴任正定开始,习近平在地方工作25年,无论身处何地、担任何职,他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讲话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
(责编/张超 责校/赵雪纯、李希萌 来源/《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本书编写组著,北京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第1版;《“上海是党的诞生地,要牢记历史使命”——“习近平在上海”系列报道之一》,佚名/文,《解放日报》2017年9月27日;《“开明睿智才能进一步海纳百川”——“习近平在上海”系列报道之二》,佚名/文,《解放日报》2017年9月27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