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
2022-12-30张燕妮信天游
张燕妮,冯 军,信天游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苏 无锡 214002)
近年来,随着环境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肾脏占位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1]。早期肾脏疾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在日常体检中被发现并确诊,而此时病情大多较严重,增加了诊疗难度,影响疾病预后[2]。常规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可重复等优点,是检查肾脏疾病的常规方法,可清晰显示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缘、位置、血流、频谱、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是有较高的漏诊、误诊率。有研究[3]表明,超声造影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准确率较高,为临床进一步诊治提供科学、安全、准确的参考依据。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肾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的肾脏占位性病变56 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1例患者为双侧病变,女性患者20例;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 (55.51±8.42) 岁;病灶直径约 12~68 mm,平均直径(37.21±11.89)mm。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肾脏占位性病变;②所有患者均无精神、智力、沟通障碍;③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恶性肿瘤、血液疾病患者;②未成年、孕产妇患者;③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
1.2方法
1.2.1常规超声检查:使用仪器为Mindray 7S及GE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频率为3~5 MHz的探头对患者进行扫查。告知患者平躺于检查床上,取仰卧位或侧卧位检查体位,进行横截面、矢状面、纵断面等多切面多维度扫查。观察肿块的位置、大小、回声、形态、血流等并作详细记录[4]。
1.2.2超声造影检查:使用仪器为Mindray 7S及GE E9,选择频率为3~5MHz的探头。成像模式采用对比脉冲序列谐波,机械指数为 0.12~0.20。在进行检查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项,请患者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并签字。造影剂采用SonoVue(Bracco公司),5 ml加入生理盐水,充分摇匀至液体出现乳白色,根据患者肿块大小、位置等不同情况抽取准备好的造影剂,剂量为1.0~2.5 ml,注入途径为患者肘静脉,快速注入,随后快速使用5 ml的等渗盐水进行冲洗[5-6]。两次注射造影剂之间时间间隔>15 min。选取位置为显示病变的同时能清晰显示肾脏周围组织进行比对的切面。以正常肾皮质为参照[7],动态观察病变灌注模式(快进、同进、慢进)、消退方式(快退、同退、慢退)、增强程度(高增强、等增强、低增强)、强化模式(均匀、不均匀)以及是否存在环状增强[8]。将造影全过程存入机器内,由两位具有丰富造影经验的高年资超声医师采用双盲法分析图像,做出诊断,若结果有争议,经讨论协商确定。
1.3观察指标:①比较肾良恶性肿瘤一般资料及常规超声结果;②比较超声造影在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特征,比较灌注特征、消退特征及增强模式的分布情况;③对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中的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包括准确度、灵敏性、特异性。
2 结论
2.1病理诊断结果:56例肾脏占位性病变的病理诊断结果显示:31例恶性病变,占比55.35%,其中包括24例肾透明细胞癌,4例乳头状细胞癌,3例嫌色细胞癌;良性病变25例,占比44.64%,包括2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嗜酸细胞腺瘤,1例肾柱肥大。
2.2常规超声检查结果:肾脏占位性病变共56例,31例肾脏恶性病变,25例肾脏良性病变。其中24例边界清,32例边界不清;12例高回声,11例等回声,18例低回声,15例混合回声;25例回声均匀,31例回声不均匀;19例无血流,37例有血流。
2.3超声造影检查结果:超声造影在良恶性病变灌注相、消退相及强化模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恶性病变在超声造影中出现环状增强,良性病变中仅2例(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嗜酸细胞腺瘤)出现环状增强,良恶性病变在出现环状增强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肾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特征[n(%)]
2.4分析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在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超声造影诊断肾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3.87%、特异度为80.00%、准确度为82.14%,均高于常规超声敏感性(70.96%)、特异度(72.00%)、准确性(7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结果(n)
表3 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
3 讨论
肾脏占位性病变是泌尿系发病率较高的疾病[9]。绝大多数病变主要在体检时发现,部分发现时病情已较重,诊疗效果不良。早期肾脏占位性病变临床表现及症状不明显,易漏诊、误诊[10]。临床常使用常规超声对肾脏占位性病变进行检查,该检查方式有着安全性较高,不损害肾功能,无过敏,无射线照射,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够清晰显示肾脏及肾脏占位性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结构、血流及毗邻关系,是检查肾脏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方法[11-12]。然而许多肾脏占位性病变内部回声存在交叉重叠,仅靠常规超声判断病变性质还是比较困难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显示肾脏占位性病变内的低速血流方面敏感性低,无法真实反映病变内部血流分布情况,而超声造影在这方面敏感性极高,能够清晰显示直径≤1 cm肿瘤的坏死缺血区及细小低流速的血流灌注,为尽早明确诊断病变良、恶性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13-14]。
有研究表示[15],肾脏恶性病变因血供丰富,血管粗大,内部存在大量动静脉短路,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快进快退高增强。良性病变血管成分稀少,发育畸形、走行紊乱,造影剂进入微血管网后反复循环,滞留时间长,表现为慢退为主。而本研究显示,肾脏良恶性病变在灌注相、消退相和增强模式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少,分布偏倚有关。病变不同分期不同类型造影特征复杂且有一定交叉性,其增强模式与增强强度与病变大小、内部血管分布情况、管径粗细、迂曲程度、是否存在动静脉瘘等多方面因素均有关。本研究肾脏恶性病变造影显示不均匀增强15例,良性病变有11例也表现为不均匀增强,病变内可见低增强或无增强区,可能与良性病变内部出血或存在血栓有关[16]。
本研究中有26例肾脏恶性病变在注入造影剂后周围可见环状高增强,即假包膜,较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以往研究相符[17]。假包膜是指肿瘤在膨胀性生长时挤压周围正常肾实质,造成该区域肾组织缺血坏死,出现纤维化,包绕肿瘤周边,限制肿瘤生长和浸润扩散。假包膜的出现是肾脏恶性病变的重要鉴别点之一,其完整性是判断手术方式的重要依据[18],超声造影在本研究中能较好地识别这一特征。本组肾脏恶性病变中26例(83.87%)造影后清晰显示假包膜,而常规超声中仅11例(44.00%)显示假包膜,提示恶性病变假包膜在超声造影下的高显示率可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中,超声造影相比较常规超声,其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度及准确性均较高,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不明显,提示超声造影诊断肾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具有明显优势。肾脏恶性病变超声造影下可清晰显示假包膜,为临床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安全、可靠、真实的依据,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