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景村融合模式研究
2022-12-30吴卫东
吴卫东
(江汉大学 商学院 旅游系,湖北 武汉 430056)
1 景村融合理念产生背景和内涵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依据美丽中国的理念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政策促使各地积极争取申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并快速地进入“旅游开发企业+以村委会为主体的农宅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国内学者对如何推动村庄与景区协同发展提出一系列的理念,比如景区式美丽乡村、景村融合、景村一体化、景村共生等。“景村融合”理念正是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融为一体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美丽乡村,并以旅游景区建设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景区化与景点化,从而达到乡村与景区融合协调发展的目的。[1]其核心是构建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和利益互显的共同体。[1]
2 武汉市美丽乡村“景村融合”建设历程
自2005年起,武汉市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2015年11月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发布《武汉美丽乡村导游图》,宣布该市规划的74个美丽乡村中已建成35个,按照规划到2020年武汉美丽乡村将达到200个,并形成八大集中连片的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带,即:黄陂区木兰大道片带、木兰草原片带、新洲区问津书院片带、桂花大道片带、江夏区的梁湖大道片带、蔡甸区的九如鲤片带、东西湖区片带、汉南区片带等,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农产品旅游商品的转变。[2]
根据《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武汉都市农业乡村旅游片区的定位是:重点发展以乡村观光体验为主导的休闲度假,推动武汉环城乡村游成为市民的第二种生活方式,将该片区打造成为新时期中国乡村居民新生活的典范。[3]
2017年春,武汉市政府、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区乡镇街道等积极大力推动乡村振兴行动,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武汉市政府提出“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行动。武汉市财政局拿出专项资金补贴美丽乡村的建设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村庄的外部景观整治、美化、道路基础设施、给排水工程、垃圾处理、乡村休闲娱乐设施等建设项目。按照相关政策,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先进行村庄规划并通过项目评审才能施工,施工完成后,经过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验收后,按照政策预算划拨经费。因此,为达到最优的生态景观、社会、经济效益,在项目的规划环节,投资企业一般都会按照景村融合、景村协同的理念规划乡村、建设美丽乡村。2017年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和有关媒体评选出武汉市最美十大美丽乡村,[4]2020年武汉市农业农村局评选出16个乡村获评“2020武汉最美乡村”称号(见表1)。截至2021年年初,武汉已打造了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了6条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生态景观优美的美丽乡村发展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行政村达到401个。计划到2023年,建成6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5]
表1 2017年、2020年武汉市最美乡村
从武汉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历程可以看出,武汉市美丽乡村建设范围非常广泛,“遍地开花”,整个武汉市乡村人居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乡村振兴效果也非常明显,但是能够持续良好发展处于领先水平并且比较有特色的村庄相对比较少。
3 武汉市景村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纵观武汉市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结合2017年、2020年获得武汉市“最美乡村”称号乡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可以将武汉市乡村的景村融合发展模式分为以下类型。
3.1 农旅融合发展模式
武汉市在建设美丽乡村、清理乡村闲置宅基地的热潮中,出现了黄陂区杜堂村(木兰花乡)、江夏区童周岭村(小朱湾)等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一般是“旅游开发企业+以村委会为主体的农宅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现以黄陂区杜堂村为例详细说明:该村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北部,美丽乡村建设前是有名的贫困村、空心村,全村分为5个小自然湾,257户。2014年武汉万中集团公司牵头带领该村成立农业合作社,将空闲农房按照评估价格入股合作社,由公司统一设计、装修、管理,农户每年按照入股价格的10%保底分红。另外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取得一定土地建成木兰花乡景区,由公司运营管理,2017年3月开业。
农户的收入构成是:①闲置农房入股合作社保底分红收入(平均每户每年2万元左右);②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平均每户每年2000元左右);③村民在景区就近打工收入(每人每年平均2万元左右,户平2人打工);④景区旅游创业(售卖农副产品、经营小摊位等)收入等。目前村民每户全年涉及旅游经济收入超过6万元。
同时由于杜堂村景村融合建设的成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木兰花乡品牌效应和知名度的提升,慕名前来的游客增多,直接带动了姚集街道内的餐饮、民宿、日用品、纪念品、土特产品等的消费,增加了乡村的人气和活力,也带动了乡村精英回流,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目前,武汉市景村融合发展进程中可以划分为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的还有江夏区童周岭村(小朱湾)、新洲区丰乐村、江夏区海洋村、黄陂区张家榨村、蔡甸区天星村、蔡甸区火焰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蔡甸区天星村和火焰村。蔡甸区天星村的发展模式与黄陂区杜堂村的发展模式十分相似,同时相比而言蔡甸区天星村更有后发优势,该村位于蔡甸区东部,毗邻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距离武汉市中心城区仅30千米,该村聚力打造集花卉旅游观光、创意农业体验、田园养生度假、亲水休闲游乐、美丽乡村体验、花卉贸易展销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花博汇,这两年生意非常火爆,发展势头非常强劲。蔡甸区火焰村是蔡甸区第一个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随着嵩阳大道的通车,该村打造的十里莲华养心谷也成为武汉美丽乡村建设新地标,发展势头不容小觑。
3.2 文创旅融合发展模式
文创旅融合发展模式同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的相似之处在于,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基本都是“企业+以村委会为主体的农宅合作社+农户”,不同的是,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是企业租用空闲农房改造成经典民宿,并流转一定的农村集体土地打造景区;而文创旅融合发展模式是企业租用村里的闲置农房改造成文创工作室,以文创项目带动乡村休闲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现以蔡甸区黄虎村为例详细说明:美丽乡村建设前黄虎村同很多村庄一样,“空心化”严重。2015年,黄虎村被列入武汉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2016年,村里定下“乡村振兴,文创产业先行”的发展思路。2018年,黄虎村成立农业合作社,制定文创企业落户贴租、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吸引20多位海外艺术家和创业青年来到这里,租赁空闲的农房、学校改造成茶艺、古琴制作、花艺、陶艺、武术等文创工作室,创立了“悠悠山房”文创品牌,使黄虎村由原来的“空心村”蝶变成为“文创村”。后期将兼顾精致农业、共享农业、体验农业、文创、艺术、康养等功能板块的发展,打造为本土标杆级知音文化主题园。
农户主要的收入构成是:①闲置农房出租收入;②村民就近在村里打工收入;③农业种植(养殖)收入等。
武汉市该模式的乡村还有新洲区项山村等。
3.3 “产景村”融合发展模式
“产景村”融合发展模式是村庄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成立农业合作社,重点发展相关特色产业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现以黄陂区新博村为例详细说明:新博村是2010年作为南水北调外迁移民建制村,从十堰市丹江口搬迁而来,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共计127户565人。2017年新博村凭借政府投资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对全村的道路场地进行全面绿化、美化、建成村民活动场、生态停车场、村湾步行道等改造。2018年至2020年,新博村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在武汉中天东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推动下,打造了占地300亩的新博村采摘园,有桑葚、无花果、葡萄、猕猴桃、桃子、樱桃等十多个品种。经多家媒体报道后,游客纷至沓来。但由于缺乏特色品牌建设,休闲农业项目单一,该村乡村旅游吸引力下降,游客人数逐渐减少。为此,新博村积极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利用该村村民在移民之前全村都有利用传统古方酿黄酒手艺这一优势条件,采取多项举措,打造黄酒特色品牌,目前,新博村的黄酒已经成为该村的特色产业。
农户的主要收入构成是:①闲置农房出租收入;②合作社分红收入;③村民就近打工收入;④其他收入等。
武汉市该模式的乡村还有以葡萄种植、采摘、酿酒等产业为主的东西湖群力大队;以凤凰寨农庄、光伏发电、油茶基地、太空莲、稻虾养殖、生态茶园等产业为主的黄陂区凤凰山寨等。
4 武汉市景村融合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4.1 农旅融合竞争激烈
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立项之时,都是按照景区标准来改造乡村景观。用花草农田造景、做田园采摘等项目既美观经济,又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很容易通过项目验收。另外,黄陂区杜堂村的木兰花乡景区模式的示范效应,也激发了其他村庄和社会资本争相效仿。因此,在众多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其他村庄,很多是按照木兰花乡景区建设模式依样画瓢,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然而,这些村庄景观、住宿和采摘项目高度相似,由于资金投入和经营管理、政策扶持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有很多村庄比不上木兰花乡景观漂亮、民宿有特色、景区环境条件成熟,因此导致农旅并不能很好融合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以黄陂区美丽乡村建设为例,与杜堂村同期立项的美丽乡村项目大约有35个村,而在农旅融合方面做大做强做优的,目前只有杜堂村发展建设相对成功。
4.2 文创产业带动力不强
武汉市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规划中基本上都提到了要进行文创产业,然而在文创产业上比较成功的黄虎村,其文创产业带动能力也很有限。该村里拥有17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湾,500多户。目前前来租赁闲置农房进行文创的20多位艺术家和创业青年,共开设了12间工作室,文创企业约十家,共出租空闲农房58间。文创产业也仅限于茶艺、古琴制作、花艺、陶艺、武术等,并未成规模,文创产业给乡村带来的经济收益主要在于房租收益方面。
4.3 特色产业支撑力不够
如前所述,美丽乡村建设使乡村景观变美了,在产业规划时各村都想要做到“一村一品”,然而在实践中很难做到每个村庄都有值得关注的特色,甚至很多村庄根本就没有特色产业。绝大部分村庄首先想到的是种植果蔬、田园采摘等进行休闲旅游开发。但是武汉市大批量出现的休闲农庄、采摘园,没有特别之处很难吸引市民的眼球,导致很多农庄、采摘园难以为继。
开发特色产业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比如做什么产业是本村的特色?谁来做?如何来做?未来市场效果如何?这些都是不确定的、不可预知的。挖掘一个村庄特色产业不仅需要政策、资金、智力支持等条件,也需要有情怀有奉献精神的乡村干部、乡贤、村精英等来牵头项目,还需要有能够积极响应、有创新精神的村民来实干落实。而农户的个体分散性和发展特色产业需要的组织性是相对矛盾的。很多村民与其坐等不确定的特色产业,还不如依然外出打工赚取相对实惠的打工收入。以黄陂区新博村为例,新博村在尝试休闲农业不成功的基础上,才在村干部的带动下探索打造黄酒特色产业,也是2021年3月才成立武汉楚尚道黄酒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以黄酒、资金、劳动力等入股,村民可按个人意愿出资参股,未来这个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检验。
4.4 美丽乡村后期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如前分析,美丽乡村项目建成后,由于没有特色产业支撑,很多村民在家门口无工可打,只有到城市寻求打工机会,因此,在现实中,很多原来的“空心村”经过美丽乡村项目建成后,并没有实现预期的乡村振兴,而是成了新的“美丽的空心村”。以黄陂区桃花村为例说明,该村2016年年底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主打乡村休闲游,是黄陂区著名的芦笋生产基地,该村有蔡店街道龙头企业——武汉蔡店东振芦笋合作社,曾经带动了该村经济发展,但是由于芦笋对土地的特殊要求及企业利润等多方面原因,该村已经不再种植芦笋,原有芦笋基地成为新的撂荒地。
即将面临同样困难的还有蔡甸区消泗乡的油菜花,消泗乡的油菜花节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成了蔡甸区农旅融合的著名名片,但是近两年消泗乡的油菜花海景观品相已经不如以前,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该区的油菜花基地也会如黄陂区的芦笋基地一样衰落。因为农作物对于土地的要求和适应性,需要农作物轮换种植才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乡村休闲品牌效应靠的是长期的时间积累,不允许农作物的经常轮换,因此,美丽乡村后期维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的难题。
5 武汉市景村融合发展思路分析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该法中所称的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6]乡村振兴是指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其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6]
5.1 走产景村融合发展道路
据统计目前武汉市美丽乡村有345个,其中自然资源型274个、历史文化型23个、产业特色型78个。可见将近80%的美丽乡村主打自然风光牌,而在武汉市内甚至湖北省内大部分乡村自然风情基本相似,能真正将本村庄区别于其他乡村的只有各村的特色产业。特色乡村产业既是乡村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特色产业是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基础。各村庄只有形成自己的乡村特色文化,走“产景村”融合发展道路,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保障农民收入,将休闲农业作为农村副业来增加农民收入,这样即使在激烈的乡村休闲游市场竞争中,村民也可以获得比较稳定可靠的产业收入。如果村民可以在自家门口获得比较稳定可靠的收入,就不会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村民就可以留在乡村,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乡村振兴。
5.2 进行全产业链的指导
虽然武汉市乡村大部分地区气候、土壤、水文等农业条件基本相似,但各村庄的小气候、人力资源、人文历史、文化、精神传承等各不相同。农技部门加强对乡村的农、牧、耕、养殖等生产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因地制宜,培植适合各村的土壤、气候、风情的特色农业,形成各村的特色产业,构建全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各村的资源优势,将这些乡村独特的资源开发打造成产业,比如黄陂区刘家山村除了茶产业以外,还拥有夏季避暑的气候资源,可以开发夏季避暑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新洲团上村适宜种植中药材,通过农技部门和村镇相关部门、销售市场联合,制定符合该村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进行论证,从种源、种植指导、收获、销售等给予全方位指导,保证村民种植获得收益。
5.3 挖掘乡贤资源
所谓乡贤是指在当地品行好、有声望、有能力、有影响力、热心家乡发展事业、对家乡建设有热情和有贡献的人士。[7]乡贤文化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浓浓的乡愁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乡贤文化在一号文件中被多次提出,如何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纳新乡贤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8]现代社会存在两种乡贤,一种是扎根本土的乡贤,他们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另一种是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的乡贤。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城镇居民、专家学者、退休公职人员、规划师、建筑师、技能人才、大学毕业生等返乡投身参与乡村民宿建设经营,带动乡村民宿产业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振兴。
5.4 加强乡村管理和维护
美丽乡村建设成后,乡村后期管理和维护十分重要。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特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加强对投资企业、合作社、个体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指导和扶持,帮助其将产业做大做强,以此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和致富。同时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支持发展各类农民协会、合作社等自治组织,建立规章制度,有效地组织和发动村民开展活动和经营。培育文明乡风,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运用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宣传的同时,创新网络等新媒体宣传,建立村湾网络主页、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为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