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半径曲线隧道施工通风粉尘迁移规律研究

2022-12-30谢全敏黄昆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安徽建筑 2022年12期
关键词:掌子面风管风流

谢全敏,黄昆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山区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有大量的隧道工程需要建设,由于山区各种复杂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为满足公路线型等级设计及安全要求,曲线隧道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曲线隧道施工,尤其是小半径曲线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隧道的沿程阻力大,通风排尘较一般隧道难度更大,因此,急需加强小半径曲线隧道施工的粉尘迁移规律进行研究。本文依托五阱明隧道项目,研究在小半径曲线隧道施工通风中,风管布置对粉尘迁移的影响机制,为小半径曲线隧道施工通风设计提供参考。

2 数学模型

2.1 气固两相流模型的描述

隧道内粉尘颗粒在连续风流场中的运动属于典型的两相流运动,目前在对两相流运动分析最主要的处理办法是欧拉法和拉格朗日法。欧拉法将分散相作为连续介质;拉格朗日法将气体作为连续项,流场中其他粒子作为离散相。针对粉尘运输问题,综合粉尘在流体中的运动特性,可不考虑颗粒碰撞及颗粒所占体积,应用DPM模型(Discrete phase model)较为合适,属于拉格朗日法的范畴。

2.2 基本假定

①隧道内气体为不可压缩的连续介质;

②假定隧道壁面绝热,并忽略因风流粘性力做功散热;

③隧道施工作业期间忽略行车交通风、自然风压和其他设备对空气流场的影响。

2.3 数学模型的控制方程

在流体运动过程中,由于粉尘颗粒浓度很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可不考虑。同时,粉尘颗粒运输主要是气相作用运输导致的,应用拉格朗日法时,数学模型可以适当简化。

2.3.1 质量守恒方程

2.3.2 动量方程

2.3.3 能量方程

其中,αp为颗粒箱体积分数(%);ρp为颗粒密度(g/cm3);U为气体速度分量(m/s);Up为颗粒速度分量(m/s);Γp为颗粒相浓度变化速率(g/cm3·s);tp为时间(s);f为施加到颗粒单位质量上的体积力向量(N);τΥp为颗粒运动弛豫时间(s);Cp颗粒比热容(J Kg·℃);Tp为颗粒温度(℃);JEp为单位体积内热辐射所产生的热量(J);QAp为通过气体与颗粒的界面所传递的热量(J)。

3 数据模型建立和计算

3.1 工程概况

五阱明隧道位于丽江市古城区七河镇大龙潭龙头村北边,为一座分离式隧道,左幅隧道长3465m,位于R=805m的右转圆曲线上;右幅隧道长3410m,位于775m的右转圆曲线上。隧道施工方式为双向爆破施工、全断面开挖,采用压入式通风。

3.2 计算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基于施工现场施工尺寸,利用gambit建立施工断面的三维数值分析模型,隧道计算长度为100m,隧道模型横截面及风管直径与隧道施工现场一致,风管出口风速与实际通风风速一致为20m/s,为探究风管布置因素对小半径曲线隧道施工通风的影响情况,设定隧道曲率半径为300m,建立风管不同布置部位的工况见下表所示。

模型表

进行网格划分时,由于隧道风管与掌子面部分存在涡流区,粉尘颗粒在风涡流的作用下产生回流现象,粉尘在此区域内迁移具有一定复杂性,需要对这部分区域进行网格加密。同时为保证计算的收敛性及稳定性,采用六面体网格进行划分,网格尺寸为0.3m,网格总数约为240000。

3.3 边界条件及参数设定

隧道所处区段内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和坡崩积粉质黏土、黏土为弱膨胀土,爆破产生粉尘的主要成分为SiO2颗粒,密度约为2300kg/m3。计算模型为瞬态模型,离散相参数、喷射源参数及边界条件设定等部分,参考国内外已开展的计算参数取值。

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1 悬挂位置对风流场的影响

在隧道施工期通风过程中,靠近掌子面部分受到射流区和回流区的共同作用,距掌子面一定距离外,隧道风流场由回流区构成。为充分分析不同区段流场的特点,将掌子面处、不同断面风速云图及人呼吸高度(距地面1.6m)平面组合分析共同作用段流场特点。回流区风速利用风速分布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图1为不同工况射流区和回流区共同作用段速度云图;图2、图3为距掌子面30m、60m处人呼吸高度处的横向风速分布。

射流区和回流区共同作用段速度云图,见图1所示,此部分流场受射流风支配。掌子面风速最大值部位在风管布置处,与风管悬挂因素无关,此时掌子面的最大风速约为6.5m/s。当风管布置在隧道拱顶时,由于隧道曲率存在,外界空气经射流风机加速进入隧道,射流区流场为典型的附壁射流流场,而回流区流体受隧道曲率导致的摩擦阻力,风流场发生改变,开始呈现非对称性,回流风向隧道外侧偏转,核心区由拱顶趋向于外侧拱肩,对应射流低速区由仰拱中部向内侧拱脚移动。由于此阶段距离较短,隧道曲率对风流场影响不明显,当风管布置在隧道的不同位置时,风流场呈现一定的对称性,风管布置在内侧的风流场与相对应位置风管的风流场对称。

图1 不同工况射流区和回流区共同作用段速度云图

图2展示了距掌子面30m处,人呼吸高度处的横向风速分布。从各工况风速横向分布来看,当射流发展到距掌子面30m处,风管布置在隧道两侧时的各部分风速均小于其他工况,同时具有明显的康达效应,部分风流在附壁效应的作用下紧靠隧道壁发展;风管布置在拱顶时,主要受隧道曲率影响,存在一定的核心区偏移现象;风管布置在隧道两侧拱肩时,受隧道曲率因素和悬挂位置因素综合影响;当风管位于内侧拱肩时,两因素叠加影响导致隧道外侧风速远大于隧道内侧风速;风管位于外侧拱肩时,两因素相互平衡,总体上呈现横向风速较为一致。

图2 距掌子面30m处横向风速分布

图3展示了距掌子面60m处,人呼吸高度处的横向风速分布。风管布置在拱顶处,射流在此处以发展充分,隧道内外侧风流较为平均,仅因为隧道曲率存在使得外侧风速略高于内侧风速,同时当风管布置在隧道内侧拱肩时,能量损失现象严重,在隧道外侧存在明显的低速区。另外,风管布置在外侧时的横向最大风速及平均风速均优于其他工况。

4.2 粉尘颗粒运动迁移规律分析

在粉尘迁移过程中,风流场的卷吸效应带动粉尘颗粒迁移,因此隧道爆破施工粉尘迁移规律受风流场及粉尘颗粒性质综合影响。现对人呼吸高度平面粉尘结果进行分析,图4为隧道爆破通风作业开始后,不同工况下不同时刻人呼吸平面处粉尘颗粒分布图。

从图4的颗粒运动轨迹可以看出:

图4 不同工况下,不同时刻y=1.6m处粉尘颗粒分布图

①在射流风机的作用下,隧道内爆破产生粉尘颗粒在射流风的卷吸作用下向洞口移动,在掌子面处,射流风对掌子面冲击回流形成涡流区,进而形成旋转气流,抑制粉尘颗粒向外迁移,导致粉尘在涡流区内滞留,爆破产生的粉尘在迁移过程中,受重力影响,粉尘颗粒不断沉降,使得隧道下部粉尘浓度高于隧道顶部;

②在隧道内风流场中,当风管布置在隧道顶部时,隧道内侧粉尘迁移速率高于外侧,与风流场中风速分布规律一致,但隧道施工通风过程中,断面风速不断下降,对粉尘颗粒运输能力也不断下降,同时由于风流与隧道壁面间的摩擦阻力,壁面处风速较慢,导致粉尘在壁面处移动速度较隧道中部慢,因此爆破产生的粉尘在曲线隧道运输过程中,受风流场和隧道环境综合影响,当射流风速大于隧道壁面影响时,此处空间常位于靠近掌子面处,受风流支配,隧道两侧粉尘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当风流到达内部风流稳定区后,粉尘颗粒呈U形分布形态向洞口排出;

③当风管布置在不同隧道部位时,外界空气经射流风机加速进入隧道,因此在射流风直接冲击的空间,粉尘颗粒较少,在隧道的其余空间,风流到达稳定区之前,可以看出当风管布置在隧道外侧及外侧拱肩时,粉尘迁移速率略高于其他工况,并且粉尘分布较其他工况更为平均,当风管布置与隧道内侧时,粉尘颗粒进一步向隧道内侧聚集,与风流场特性接近,在进入风流稳定区之后,粉尘迁移速率接近,整体均呈U形分布,与风管布置因素无关。

5 结论

本文基于五阱明隧道通风工况,小半径曲线隧道中风管布置因素对风流场及粉尘迁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①小半径曲线隧道施工通风过程中,隧道风流场在隧道曲率半径的影响下,核心区向隧道外侧偏移,使隧道外侧风速高于隧道内侧风速;

②风管布置因素能人为控制隧道内风流场,当风管布置在一侧,对侧风速较高,因此在小半径曲线隧道施工通风过程中,为保证隧道内的风流场平均,风管应靠隧道外侧布置;

③小半径曲线隧道施工通风过程中,风流场与粉尘迁移规律相关,在靠近掌子面处,风流场特性与粉尘移动轨迹接近,在进入风流稳定区之后,粉尘迁移速呈U形分布。

猜你喜欢

掌子面风管风流
隧道掌子面超前锚杆连续交替式布设方案研究*
数你最风流
12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三次风管的优化改造*
芳华不再亦风流
某大型舰船矩形水密风管结构改进设计
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用技术研究
兼职者的风流史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软弱围岩掌子面挤出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土建风井内衬风管连接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