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介入式改造的意义与方法探究
2022-12-30李昌曦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李昌曦 (南京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关注乡村发展问题,国内建筑学高校学者对我国城镇化中城乡关系演变视角下的建筑实践项目的设计策略和建筑师进行研究与分析。此外,国内建筑学高校研究生对乡土营建话题有所涉猎。本文在论述设计实践前有必要先讨论乡村、农民和资本,前两者作为内力,是原动力,后者作为外力,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冒然进入建筑的层面,便如无垠之水,难以把握建筑在乡村中到底是作为什么而存在,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价值,更加无从谈起该如何去评价设计,同时抓住建筑不放只会陷入一种纯建筑的“无端夸大”或者“盲目崇拜”,陷入“就建筑论建筑”的困境。
图1 建筑实践良性资本和农村农民的关系
1 农民与乡村优势是乡村振兴的原动力
1.1 农村优势的交换价值
关于农村和农民的研究与论述在经济学界早已是一个成熟的话题,费孝通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于英国所著的《江村经济》一书中(本是论文)中广泛探讨了江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实际上也是一部从微观的视角研究“三农”问题的经济学著作,认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城乡交换,在2019年《2020年社会蓝皮书》中提到国内城镇化程度已经超60%,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城镇中产阶级,此阶级并有望在2020年达到4亿人口,中产人群拥有足够的购买力,而城市与乡村进行交换的核心是中产的新型需求,包括乡村的健康环境,纯天然的蔬菜水果以及慢节奏的生活,换言之就是农村以及农民所创造的对象在当下具有自然的优势,并在城镇中产阶级眼中具有其交换价值,因此是乡村复兴的原动力,因此乡村的复兴与社会经济间应该要建立互助的关系,对于乡村的建筑设计,应该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以及生活条件的基本上,发挥乡村和农民的固有优势,并以此为原动力,以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风向标来实践乡村的建筑设计。
1.2 以农民价值取向为前提的设计定位
建筑实践本是建筑师、业主、技术条件和资本磨合的产物,因此具有表现性、工具性、可实施性以及经济性等多种属性于一身,但是设计者往往陷入一种“为其好,实为自己好”的设计矛盾中,关注乡村风貌的塑造,提炼乡村的生活方式,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表达出自己对于乡村文化特质的思考。然而,农村现有的大量自建房屋和公共空间都是在模仿现代城市(图2),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甚至是完全抹除了乡村原本的风貌,但这是出于农民自发的需求,换用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于将文化分为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分类,自然属性可以用归纳法,但是文化属性则不适用归纳法,究其原因在于文化因素为社会主导,这是无法预测的,而农民的需求是社会性的,因此在思考农民需求时,陷入对于马头墙的痴迷和对夯土技术的执念则必然走向对历史的盲目崇拜,最终剥夺农民的话语权与价值需求,因此不过多干预现有的农村组织模式,不过多干预农民价值需求,始终以“介入”为根本设计手段去解决农村功能需求、农民价值需求和建筑实践表达需求的矛盾(图3,图4)。
图2 现存大量农村自建房模式
图3 门厅空间“介入微改造”
图4 起居空间“介入微改造”
2 良性资本作为外力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1 良性资本连接乡村、城市和建筑实践
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论述到,“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程度”。因此单靠农业,农民不能维持正常所需,辅助企业是必不可少的,而包括由集贸发展出来的市镇和作为政治中心的“城”——不是生产基地,但需要消费,其消费则来源于农村,因此在城乡关系中,当资本进入乡村,作为中间环节,促进农村产品的销售,这就使得那些生产产品的农民有了更多的广阔市场,农民有了贴补家用的收入来源,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企业为减少成本,会在农村建立厂房招收员工,带来就业同时也提高农民收入,无形中也为农村注入农民向往的城市文化,农民有钱了,眼界开阔了,便会促进建筑实践,因此资本和农民都成了建筑实践的促进因素,好的建筑实践也带来了更好的空间环境,实现多赢局面。
2.2 良性资本的促进作用
在农村,家庭经营是现代农业最基本的经营方式,也是必须坚持的经营制度,但是当下农民个体经营户还处于一种低议价能力的状态,虽然现在网络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自销渠道,但是个体农户在自我宣传、品牌打造、食品安全把控、运营等方面具有先天不足的劣势,因此中间渠道商就十分重要(图5,图6)。
图5 第三方统筹城乡
图6 小美农业帮助农民开拓市场
小美农业在融合城市与乡村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践。“小”的含义是耕作面积小和规模小,并依托个体农民,小型的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等。“美”则含义是品良质优,强调人工的细作精耕,使用安全和天然的方式提高农作物品质和农产品的性价比,用来满足城市市民的需求。农民可依靠平台议价,以合理的价格销售给消费者,平台将80%的获利让给个体农民,使得农民收益提高。小美农业关注大型资本所无法顾及的地方,帮助个人农产品生产者增加收入,以真实的市场为背景,解决城市与乡村互动的困难点,改变从前第三方资本利用城市与乡村信息不对等,以利润为导向,压榨农民的收益的运营方式。帮助城市消费群体直接对接农民个体户,提供品良质优的农产品,就企业自身而言,也能够减少许多的中间过程,降低了物流与供应链成本。
3 介入性设计实践案例
3.1 安击碧门村产业景观化设计
安击碧门村的经济支柱是竹子加工,在2008年后陷入发展的瓶颈,同时带来了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产业和空间双重困难下,设计实践以发展产业为导向,提出将产业空间进行景观化的设计策略,针对不同种类的家庭式作坊以及村民生产和经营的需求,设计均以“介入”手段为主,在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的情况下,采用贴邻式局部加建、间隔局部加建、内部空间重组、庭院公共空间加建和重组的方式,并将其分类为院落型、辅房型和上住下产型,并建立相应的更新列表,最终形成生态设计,不仅提升了产业品质,完善了产业空间功能,同时使原本的产业空间更加符合人居的空间格局,在前述良性循环中建筑使得乡村具有吸引更多优质产业的优势。
3.2 安顺天龙屯堡更新设计
屯堡是当地的一种民居形式,这种形式源于明朝时期朱元璋的“屯田运动”,由于军人家乡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不同,同时因为地域差异的y影响,导致最终形成了特色的“屯堡文化”。屯堡是贵州独特的村落建筑样式,现今贵州的齡中地区保留下来的屯堡数量较多,安顺的天龙屯堡就是其中典型的案例之一,同样它也是目前所有屯堡中保存最完整的。当地的石头建筑结合地域因素和历史习俗,非常具有特色(图7)。
图7 天龙屯堡石头房
从石堡望去是一片有着“鱼鳞型”石瓦片屋顶的石头房子。由于屯堡发展较晚,一直保留着明朝时期流传下来的文化习俗。屯堡在近年被打造成特色的旅游景点,屯堡的建筑都保护修缮起来,河道和街道被整治干净,石桥和乡村景观都被修复,并建设了屯堡文化陈列馆和释茶站。
安顺天龙屯堡的设计策略是保留原有建筑,只在原有的基础上做适当修复和维护,建筑类型和范式都没有发生变化。村民延续着他们布依族传统的生活习惯,作为一种向游客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方式(图8),同时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
图8 天龙屯堡村民日常生活
3.3 上坪古村产业与建筑一体化改造
图9 酒吧外观
图10 原猪圈毛石墙
图11 走廊LED灯
图12 会议室与酒吧共同弥补了古村对外服务不足的问题
上坪古村存在缺少休息场所、餐饮场所等旅游性质的配套设施,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当地乡村经济的复苏,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对闲置农业设施的改造设计,融入新业态,吸引人流。空间改造方面,与古村落相关的文创产品和旅游活动内容也被考虑进来,最终方案不只局限于空间的改造。
①将猪圈改造为酒吧
由废弃猪圈改造而成的酒吧是最主要的建筑。建筑的外观简洁,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建筑的材质和形式,如毛石围挡、木构屋架。在建筑内部,平面为田字形,原本的猪圈是田字的四个区域,方案还保留了原有的毛石围墙,将炕席、散座和吧台分别置于原本的猪圈中。走廊配以可变色的LED地灯,可以服务来村里旅游的游客,一座小型会议室新建在酒吧旁边,酒吧和会议室分别服务不同的人群,但都从不同的维度解决了古村对外服务不足的问题。
②废弃的农业生产用房改造为书吧
此处有相传朱熹讲学的杨家学堂,选择在这个地点进行节点改造设计,既考虑了游人的需要,也考虑到了上坪古村的历史文脉因素,改造对象是学堂对面废弃的生产用房,包括杂物间、牛棚和谷仓。团队将旧房设计成了一个书吧,不仅为外来的观光者提供一个休息和了解村庄历史文化的场所,同时为当地人提供一个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和可以阅读的空间。
4 总结
4.1 乡村、设计师和资本的关系
艺术家或者建筑师的身份应该是参与者、创造者以及遵循者,以参与者的身份与村民沟通,了解设计需求,以创造者的身份改造和提升空间环境品质,以遵循者的身份合理处理建筑师与业主或者资本的关系。
相较于其他的事物,建筑和艺术具有促进参与者交流的先天优势,建筑作为载体(同时也是欣赏对象),艺术(不一定是艺术家作品,也可以是村民的技艺成果)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共同促进交流的可能性。
明确资本推动建筑,建筑增强乡村优势,优势吸引资本的可持续良性循环,在此循环中,农民作为内力不再失语,资本和建筑师作为外力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乡村发展。
4.2 “介入设计”方法
以产业空间景观化为目的,采取加建和局部改建的方式,改善内部空间和室外公共空间品质,达到完善产业功能,吸引资本进驻的目的。
采取“参与制”的方式进行设计,建筑师以“介入”方式进入到村民群体中,共同规划和实现设计目标,最终达到村民的价值追求和建筑师设计意图的平衡。
以完善产业和业态为目的,利用乡村中废旧的空间进行功能置换和微改造,达到提高空间品质、完善业态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目的,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带来持续性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