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万里歌》:聚焦新时代下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2022-12-30张雨婷
张雨婷
2022年5月15日至20日,纪录片《千里江山万里歌》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片频道首播。摄制组穿越5条音乐旅行路线,抵达7处原生态地域,由22位音乐旅行者和近100位民间音乐人共同完成该片的创作。《千里江山万里歌》从传承、创新、教化、融合和治愈五个主题出发,通过悦人耳目、触及心灵的一场场探索之旅,呈现出中华大地的自然风光和地域文化,传播属于这个时代的动人旋律,促使观众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层的了解,感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增强社会主义新时代语境下的身份认同。本文以纪录片《千里江山万里歌》为研究文本,分析影像技术下纪实呈现的故事,以洞悉其内化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其坚守创新的创作理念、活态传承的保护意识和以人为本的音乐观展开剖析。
一、纪实呈现:全面深入的社会记忆
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曾将纪录片看作意识形态的工具,认为纪录片是对真实世界的创造性处理。可以说,影像没有绝对的真实,无论是直接电影、真实电影捕捉事实的夙愿,还是像巴赞所言的“影像是现实的渐近线”一样去无限接近真实,抑或是弗拉哈迪以“虚构”的真实达到“非虚构”的感受,“非虚构”都只是基于事件、人物“总体真实”这一愿景,以影像为载体展示个体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思考与感触,通过对影像空间的建构对抗时间一维性并留存指正过去的真实存在。
传统音乐因区域性、即时性、复杂性等特征,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一定限制,而纪录片作为活态影像记录,具有文学性、纪实性、社会性等特点。一方面,全面细致地展现中华大地的自然风光与地域文化,进一步提升观众对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多元认知,从而实现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再现;另一方面,微纪录片提升了传播的便捷性、有效性,观众随时随地可接收到传播内容,这种便利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纪录片的受众范围,提升了传统音乐的社会影响力。
《千里江山万里歌》以“寻路红河”“爱在宁夏川”“乐满香巴拉”“循音李白”“大帐交响乐”五个主题结构五集故事,以传承、创新、教化、融合和治愈五个主题,为平凡个体的人生注入新的活力。第一集《寻路红河》呈现的是由女子十二乐坊探寻“新民乐与歌谣”之间的关系而开启的一次寻求答案的音乐旅行;第二集《爱在宁夏川》呈现的是老牌乐队布衣乐队与王宇和余鹏一同出发,在宁夏进行一次民间音乐的采风旅行;第三集《乐满香巴拉》呈现的是现代音乐人耿琦与好友卓杰泽仁一起穿越3000公里的音乐治愈之旅;第四集《循音李白》呈现的是由国内知名的五音吉他演奏家郑小刚发起,同音乐人张听、尺八演奏家周迪、音乐制作人陈涌海、柳琴演奏家吴家宝、徽府乐坊等人追溯诗仙遗韵的音乐游历之旅。第五集《大帐交响乐》以杭盖乐队学习蒙古族音乐阿斯尔音乐为主线,由阿斯尔艺术国家级传承人艾日布带领他们拜访几位父辈的民间艺人而开启的妙趣横生的爱乐之旅。
《千里江山万里歌》创作团队通过五段不加掩饰的生活景象,对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但对音乐有着热爱之心的典型人物进行描摹,展现了鲜活的生活图景,传递出真实美的力量。该片以平民化的情怀、质朴的平凡视角让受众感受到音乐的温度,拉近参与者与观影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同频共振,这种共情会使更多观众感受到来自平凡的力量。该片通过生动的故事、真实的情节、细腻的手法,对参与者石娟、布衣乐队、耿琦、郑小刚、杭盖乐队等人物进行细致刻画与叙述,并对傣文州级文化传承人刘琼老师,宁夏花儿区级传承人杨生旺、杨生财兄弟,嘛呢调传人次里卓玛,围鼓艺术省级传承人霍长伦、阿斯尔艺术国家级传承人艾日布等民间艺术家进行记录,刻画了不同人物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和感触,透视出平凡人物内心深处难能可贵的大局意识和生命情怀。该片通过纪实影像特有的真实力量,带给观众浓厚的人文气息以及诗情画意的文化感受,反映了新时期音乐创作者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精神价值取向,使观众在专心致志观影的过程中从更深层面认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千里江山万里歌》是记录时代变迁下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如何共生共促,唤醒大众对传统音乐保护意识的作品汇编,并对现实问题深入剖析,开拓了当前音乐纪录片涉及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融合发展题材的崭新空间。该片通过对不同民族的习俗文化、音乐风格等多方面细致记录,让观众观察、思考、重审传统文化,从某一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和注重人文发展的生动图景,展示了新时代环境下涌现出来的新一代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该片也对当代音乐在发展中存在的曲折加以反思,客观公正地书写“传统”与“当代”融合过程中的矛盾与磨难,以及辉煌行进中的挫折与失败。用纪实作品代表时代精神和国家意识发言,传达出来的是新时代背景下非遗音乐发展共通的命题,是关于传统音乐现实处境的生动记录。
二、活态传承:唤醒对传统音乐的保护意识
非遗音乐题材纪录片以人为核心,不仅向观众传播音乐历史、自然地理、人文科技等人文内核,也强调人文情怀的输出,传递中国新时代音乐观。《千里江山万里歌》以温情的记录态度和饱满的观察视点,将镜头由公共领域推至私人空间,在富有质感的生活化呈现与极具情感的细节中展现出人物的抉择、期望、悲欢与惶惑,从而建构出一个令观众移情转向的共情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音乐发展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与时代脱节、受众减少和作品流失等困境。为数众多的音乐品种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艺术市场的阻隔和创作重心的失衡,给传统音乐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随着老一辈传承人年龄的不断增大,其中不乏一些耄耋老人,“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显然已不足以支撑传统音乐的发展,致使某些传统技艺因后继乏人而永久失传。《千里江山万里歌》中的阿斯尔音乐曾经拥有辉煌的历史和庞大的音乐系统,而现存作品却仅有十几部,要凑齐一个阿斯尔音乐演出团体更是异常困难。由此可见,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而活态传承更显得格外重要。
传统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富有极高的文化传承价值。如阿斯尔音乐原是元代蒙古族盛行的宫廷音乐,后随着元朝灭亡而由宫廷转向民间。这种器乐合奏曲的统称具有鲜明的音乐特征,通常由四胡、马头琴、蒙古筝、笛子四件乐器组成。它的演奏技法独具特色,如四胡基本用三个调轮流转换,第一遍用“查噶调”反调的拉法,第二遍拉正调,第三遍是羽调的拉法;马头琴在演奏阿斯尔时有特别的调音和准音方法,有阿斯尔调、反调、正调等;蒙古筝的调法也分三组,只用三个手指头弹奏,总体节奏优美,雅俗共赏。《千里江山万里歌》以全方位、立体式的影像记录形式传递出中国传统音乐悠久的历史和独有的价值魅力,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梳理和解读,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千里江山万里歌》中,22位音乐旅行者通过寻访各地区、各民族的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文艺工作者,又与近100位民间音乐人互动,用他们的故事昭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生活来自老百姓”。因此,要深入民间,扎根民间,要从本民族的传统中不断吸收营养,探寻自己的创作之路。只有这样,灵感和素材才会源源不断涌入。该片通过影像的传播,进一步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普及了大众对传统音乐的认识,使观众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人文风情,把握文化根脉,进而唤醒保护意识,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传统音乐传承活动之中,由此扩大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
《千里江山万里歌》将主题聚焦在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创新上,通过纪实镜头,使至今仍然在保护传承民间音乐的艺人更具情感温度;深度挖掘民间音乐背后的内涵,对少数民族独特景观与人文风情进行物质现实的再现,准确记录千差万别的音乐类别,纪实性地展现出这些地区的独特风貌。这有利于唤醒大众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意识,从而摆脱民间音乐无人传承、无人问津、传承困难的处境。
从先秦孔子的“人而不仁为礼合,人而不仁以乐合”,孟子的“仁之实”,老子的“大音希声”,荀子的“美善相乐”,到魏晋时期嵇康的“声无哀乐”,南宋哲学家朱熹的“自然之和”,再到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心学哲学①,这些思想蕴含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发展相续的精神内核以及中国哲学整体性的审美精神。于是,观众可以看到,当老艺人马建昌演唱哈尼古歌时,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大家依然能感受到唱腔里所蕴含的情感。女子十二乐坊的团长石娟说:“我觉得我当时是完完全全能感受到他唱腔里边很悲凉的感觉,这就是音乐的力量。”现代音乐家耿琦在旅途中感受到音乐治愈的力量,从自我摒弃转向学习感恩,在聆听藏族锅庄传统曲目《茶歌》后感慨:“我是表达自我,他们是感恩,是爱,是天空,是雪山。”现代音乐家卓杰泽仁在聆听傈僳族民间传统歌舞《阿尺木刮》后说:“人多了会产生某种意义上的力量,活力、生命力当中原始的部分会被触及,我内心很感动,所以流泪了。”作品通过对一个个代表性人物的记录,强调个体对传统音乐的坚守,即在音乐精神的促发和引领下获得全面成长,通过不同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中所表达的情感,唤醒审美共通之感,即音乐的共情体验,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纯洁性、真挚性与治愈性。
当前,音乐工作者应秉承“民族复兴伟业”“人民立场”“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正道”的理念,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断激活和弘扬中华音乐文化的生命力。
三、坚守创新:阐说新时代的音乐观
音乐非遗纪录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对延续和发展中国音乐文化至关重要,而非虚构的表现手法又在以真实题材为核心的基础上,通过人物、环境、需求的呈现,带给观者真实的感受。《千里江山万里歌》详尽地再现了中国音乐非遗的风貌与细节,以其精致的影像画面和灵活的蒙太奇语言使音乐表现与传播形式发生革新。
当代音乐创作者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如何运用本民族的传统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总体来看,现代作曲家大都接受了“西方化”的教育,受过系统西方作曲“四大件”训练,遵循西方化音乐创作的规律,加之没有过多参与田野采风体验和实践性活动,总体音乐曲风严谨,较为理性化。中国传统音乐则看重每一个音符的变化,较为自由,演唱或演奏大多按照心里的节奏节拍,无定谱定调,传承模式为“口传心授”。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后者将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融为一体。因此,在第四集《循音李白》中,音乐人张听认为传统音乐的魅力就在于与现代作曲的不接轨,若强行按现代作曲技法改编,便会丢失传统作品本真的韵味。
《千里江山万里歌》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独特的题材优势,其最大的特点是将视野聚焦在民间音乐上,现代作曲家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女子十二乐坊、布衣乐队、杭盖乐队等现代音乐团体通过田野采风,在蒙自、元阳、红河、弥勒、石屏、金平等6个地方找寻出色的民间音乐。第一集《寻路红河》中,女子十二乐坊以新民乐来演奏中国流行音乐,以原声与新民乐融合的方式创作出作品《蝴蝶谷》;第二集《爱在宁夏川》中,布衣乐队以摇滚音乐演绎花儿民歌《绿韭菜》,完成宁夏花儿小调与摇滚融合的作品《宁夏川》;第三集《乐满香巴拉》中,耿琦与好友卓杰泽仁展现的朴素自然的民谣音乐与藏族音乐元素融合,以藏族民歌、藏语独白与民谣的方式创作出作品《遇见105岁》;第四集《循音李白》中,用古诗词与弦乐的融合,完成了以民乐、古诗词与现代编曲的融合,创作出作品《风》;第五集《大帐交响乐》中,杭盖乐队展现了张力十足的摇滚音乐,最终以阿斯尔音乐、人身合唱与现代编曲融合的方式创作出作品《阿斯尔温都日》。
“用现代音乐带着传统音乐两条腿走路,是保护传统艺术最好的方式。”当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结合使用时,轻盈类民族乐器应避开重音色的西洋乐器,以此达到音乐上的统一,也可采取民族与西洋之间“一问一答”的方式,片段穿插,分开演奏,避免在合奏中音色不统一而显得过分突兀。传统和创新是硬币的两面,越是深入地了解传统,就越有可能在创新之路上走远。现代音乐创作可选择传统音乐中的“五声调式”,并另外以“商”“角”“徴”“羽”音为乐曲的“主音”,避免使用“宫”音为“主音”,而造成听觉上的西洋大调之感。这种融合一方面使现代音乐从传统音乐里汲取养分,为创作提供灵感;另一方面,现代音乐可将传统音乐带入大众视野,拓宽传统音乐的受众面,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血液。
在新时代的创作环境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现场进行在场的创作。创作者只有亲自来到田野采风,感受民间音乐,才能获取真实的一手资料。正如张伯瑜教授所说:“中国是多元文化一体,各民族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音乐表现方式,不能说完全不能跨越,但是它们的融合是一种过程。关照历史,从哪来;关照未来,到哪去——寻路,不断走下去,在行进的过程中找寻音乐之路。”
四、结语
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职责使命。纪录片《千里江山万里歌》契合时代特征和当代思维,选择年轻化的视角传递积极的音乐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代的裹挟与历史的兴衰使各民族不断迁徙、融合、分化、发展,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等方面逐渐形成以地域空间为主的独特且繁复的文化表现形式。独立的多民族群体造就了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催生了多样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繁的中国各民族非遗项目亦彰显了鲜明的民族性。在纪实呈现中诉说时代的情感,表达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心灵的碰撞,从而感受传统音乐与现代创作之间的碰撞。这既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也为现代流行音乐奠定了良好的生长基调。影片通过一段段音乐旅程,娓娓道出感人的情感故事,让一个个平凡的身影以非凡的姿态奏出新时代之声,于温情细微处感受更为深刻的人文情怀与传统内涵。
注释:
①卢新予.中西“音乐观”的历史轨迹[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