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互动理论视域下职场观察类节目的创作探索

2022-12-30王昊旸

视听 2022年10期
关键词:职员类节目职场

王昊旸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生产分工加速,在经历几次工业革命后,各产业均在谋求升级,寻求更大的发展。社会“内卷”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竞争加剧。职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分工的重要场域。职场类综艺节目作为大众媒介提供某类职业发展样本和职业发展建议的一种渠道,对大众职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借鉴作用。

自2019年开始,职场观察类节目成为职业类节目衍生出的子类型,在镜像的互动中呈现出职业类节目发展的新景象。职场观察类节目在符号互动理论视域下完成了日常建构、互动卷入以及话题建构,在此基础上由真实的职场内容、职场的景观呈现以及职业话题的双向讨论组成。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布鲁默提出,“符号互动论有下面几个基本前提:(1)人类对事物的行为是基于事物对人所具有的意义发生的;(2)这种意义是人类社会中社会互动的产物;(3)每个人在处理对待事物时都有一个解释的过程,由此而对这些意义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处理。”①职场观察类节目将职场行为、职场问题处理、职场考核等多维度职场工作内容进行建构,最终在综艺化表达中完成职业观察,从而为年轻群体建立正确的职场理念提供引导。

一、日常建构:职场日常工作的全景化展现

近年来,我国节目市场涌现出《令人心动的offer》《闪闪发光的你》《初入职场的我们》《老总来了》等一批职场观察类节目,包含法律、金融、医疗等多种题材。

(一)人物选择:多维度职场现实呈现

1.实习生/职场新人

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群体在面对高强度的工作时,如何摆脱学生气迅速跟上工作节奏?如何从“职场菜鸟”成长为“职场达人”?这些话题无疑是职场观察类节目吸引年轻观众的好题材,而实习生/职场新人也无疑是最好的节目拍摄对象。此类节目大多将实习生初入职场作为内容,以几位实习生在经历一系列考核后最终获得工作机会为线索,通过嘉宾的话题讨论完成节目构建。在《令人心动的offer》中,8位法学实习生在大律师事务所实习,经考核后3位成功转正;在《闪闪发光的你》中,9位实习生在一线证券公司实习,在学习证券交易的过程中进行考核,最终3位获得转正资格;在《初入职场的我们》中,6位职场新人在一个月内分别在一南一北的两家公司中实习并经历考验,最终获得转正资格。这些节目都建立在“职场新人”的人物设定之上,新人与公司老板、管理人员之间本身存在着身份上的区别以及年龄上的差异,职场的众生相真实反映在节目中。

2.真实职员

职场观察类节目还会用纪实手法拍摄真实的职场生态。在现实中,除去“职场菜鸟”和“职场精英”这两类人群,职场中大多是默默无闻地服务于行业发展的“螺丝钉”。“996”“内卷”等词语反映着职场的生存环境,KPI考核无时无刻不围绕着每一位职员。职员在职场中要应对各种难题,要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这些都是现实问题。《老总来了》节目选择了几组公司进行观察,分别是大型公司、小型创业公司、夫妻店等不同类型的公司,涉及行业包括娱乐演艺、体育产业、互联网等。节目分别从老总和职员的视角拍摄,展现职场中老板与职员间的相处模式与职场生态。在第二期节目中,当笑果文化要进行KPI考核改革时,镜头真实记录了众多职员的反应,这是现实职场中随时可能发生的景象。

(二)情境设计:多重建构职场生态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指出:“这里存在着我所称的‘泛化的社会态度’,使得有组织的自我有可能出现。在基本相同的情境下,共同体中有些特定的动作方式。”②个体在行动的过程中是被自己“设计”过的,个体在有限度的社会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往往会受到自身对情境定义的影响。不同职员对于职场中不同情境的认识存在差异,而职场观察类节目对同一类人群的记录则是对职场生态的多重还原与建构。

1.工作情境:紧密地卷入职场话题的焦点式互动

在职场观察类节目中,工作情境的建构是紧密的,职员、老板等都是这一情境的参与者,整个工作秩序是严谨的,不会轻易改变。职员在这个情境中处于被支配的一方,上级是权威的一方,他们之间存在天然的等级关系,地位不平等。但职员与老板、总监等上级拥有共同的焦点,那就是工作目标。所有人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创造最大的价值,在同一场域中进行沟通,维持工作行为,将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人或事排除在这一情境之外。例如,《令人心动的offer》中,实习生在日常处理案件;《闪闪发光的你》中,实习生在证券公司中调研市场、实际操盘证券交易市场等;《老总来了》中,镜头记录了职场中员工与老板之间的相处状态。这些都是观众可以完整观察到的真实的工作情境。

2.休闲情境:适度卷入职场话题的非焦点式互动

在职场中,休闲情境是一种非正式的、轻松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工作秩序是松散的,职员暂时放下共同的互动焦点,在工作之余进行适度的闲聊。在职场观察类节目中,节目不局限于工作这一简单的场域进行记录,还会对职员的生活进行记录,在记录中还原职员如何在工作与生活中寻找到平衡点。例如,《老总来了》中,老板和员工在工作后聚餐;《上班了!妈妈》中,妈妈们上下班时有爱人接送以及下班回家照顾小孩的场景被一一展现;《令人心动的offer》中,实习生在一段考核后的聚餐活动也被呈现出来。这些都是脱离了工作情境后的休闲情境,职员在此情境下回归生活,但在生活中也会适度卷入职场的相关话题。回归家庭的母亲与家人谈论职场的种种,实习生们下班后在聚餐中复盘一天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等,这种脱离严谨工作秩序的状态往往会是节目中最能体现温度的部分。在节目中离开忙碌工作情境的职员们,感受着工作外与家人、与朋友间的情感,这些人文关怀也通过镜头带给了观众。

3.考核与仪式情境:共同卷入的焦点式互动

推动职场观察类节目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职场中的考核机制。在节目中,实习生、职员、再入职场的女性等不同类型的人群都面临着职场考核,例如实习生通过考核获得正式offer、职员通过考核升职加薪,等等。考核与仪式情境是推动职场观察类节目进入下一阶段的重要环节设计,营造了紧张、压迫的氛围。这一情境关乎职员的职业发展与前途命运,是所有人共同卷入的情境,以考核为互动焦点。《令人心动的offer2》中,几次考核后又淘汰实习生,加剧了考核情境下的紧张感。《老总来了》中,三位老总对员工的考核以及对绩效的改革等都对员工产生了重大影响。《闪闪发光的你》中,每一次工作任务都会有相应的价值考核。在第二期节目中,每位考生分别持有20枚闪光币,用来竞拍闪光交易所内价值300枚闪光币的10支对外募资的虚拟基金,在实战中直接通过所获得的结果来考核。职场中的每一次考核都具有仪式性,在紧张、高强度的考核机制下,将真实职场展现给大众,为“职场菜鸟”与“职场达人”提供镜像的借鉴。

二、话语建构:“主我”形成与“客我”的双重建构

米德提出,人的自我是在互动中形成的,自我有“主我”和“客我”之分。“客我”代表的是共同体中其他人所采取的态度,“主我”代表的是当个体察觉到自己与他人的存在时,对共同体中其他人的态度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的反应。自我是由社会定义的,是“主我”“客我”互动所产生的,“主我”是行动者,“客我”是通过在他人心中建构形成的社会我。行动由“主我”引起,“客我”形成标准约束,制约“我”的发展方向。“主我”在社会活动中是行动力,“客我”是行动方向。在职场观察类节目中,往往会设计现场记录和第二现场两个空间。职员在职场中工作,在工作场域中形成“主我”;在第二现场中,嘉宾经过了性别、年龄、工作年限等不同维度的选择,在第二现场的话题场域中建构“客我”,而观众在不同维度的嘉宾视角中形成对职场的标准建构。

(一)“主我”形成:职场现实与生活现实的呈现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指出,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一种舞台展演,借助印象管理,呈现在大众眼前的更多是被修饰的个人行为。他把人的行为区分为“前台”和“后台”,“这种行为出现的背后原因是个人用来建立他人眼中的形象,建构身份阶层的需要。”③职场生活如同舞台上的“前台”一般,职员通过形象管理完成职场的身份建构。职场观察类节目长时间记录了这一建构过程。在《令人心动的offer》中,实习律师作为“职场菜鸟”面临种种问题,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努力让自己成长为律政达人,在节目中完成新的职场形象建构。

同样,日常生活也是职场生活的映射,在一定程度上会保持“主我”的呈现。正如戈夫曼认为的那样,即使在不属于社会情境的状况下,也可能产生情境性行为。“为了防止出现无意的冒犯而带来尴尬,如令人猝不及防地闯入某领地,个体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会保持他的‘在场性’或‘呈现性’。”④《令人心动的 offer》中,实习生在下班聚餐时会讨论工作;《老总来了》中,几位老总与员工在工作之余悉心交流。这些场景都体现着员工即使不处于工作的情境之下,也会延续职场工作中的“在场”与“呈现”。

(二)“客我”建构:社会议题与范式的综艺化展现

每个人在处理和对待事物时都有一个解释的过程,由此对这些意义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处理。社会议题与范式以及他者对待问题的看法等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提供启示,使个人不断调整对待社会问题的态度,在社会互动中完成“客我”建构。

1.社会现象的综艺化讨论

如今,职场话题成为社会话题中的重要部分。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每年的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都是我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令人心动的offer》反映了当今社会较为突出的应届生就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原有的社会范式在社会运行中出现了偏差。综艺节目通过节目规则、节目情境、话题讨论等环节的设置,将社会运行范式的偏差通过综艺化的手段展现出来,从而形成对社会议题的有效讨论。

2.他者视角下的社会行为范式呈现

在职场观察类节目的第二现场,节目组一般会选取不同类型的嘉宾,他们在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节目从不同角度解读职场问题。嘉宾通过观察第一现场真实的职场生态,发表对职场现象的不同认识和看法。第二现场的嘉宾视角代表了此类型的人群在社会中的职场态度,多个视角弥合构成了社会运行规则下的全景职场生态样貌,通过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将社会范式呈现给观众。例如,在《闪闪发光的你》中,马东是创业的老板,呼兰是具有金融行业从业经历的嘉宾,任嘉伦和陈卓璇是年轻艺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在《令人心动的offer2》中,非“五院四系”出身的丁辉反常规的职场行为,也为很多普通人的奋斗提供了镜像参照,并为观众提供了讨论和思考的空间。

三、价值取向:职业价值的偏离与对策

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这一概念,指出不仅仅是其表面所揭示的物理空间的意义,公共领域建立的前提是自由参与,具有开放性,人们可以平等地、理性地讨论公共议题。“它从私人领域中生发出来,在国家和市民社会中具有某种独立且中介的地位。”⑤所有公民在开放的空间中进行对话,从而形成公共舆论并具有公共精神,借由大众传媒,形成批判空间。职场观察类节目的第二现场往往是形成屏幕内空间和屏幕外空间共振的话题场域。嘉宾在第二现场各抒己见,观众参与审视和讨论节目中的嘉宾观点与话题,从而使得职场观察类节目成为具有公共领域属性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对职场发展的价值观。

(一)创作缺陷,职业观念存在价值偏离

从发展现状来看,职场观察类节目对年轻受众的价值观确立有一定偏差,存在着以下较为突出的创作缺陷。一是职业选择精英化趋向。就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职场观察类节目来看,它们偏好于选择律师等具有精英属性的职业。节目内容所呈现的精英样态展现在电视荧屏上,会使观众对职业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存在误读。此类节目所呈现的往往是光鲜亮丽的白领,而其他很多对社会发展有益的职业却并未成为节目观察的类型。如技术蓝领、农民等职业并未出现在职场观察类节目中,职业等级的观念在大众传媒中被凸显。节目塑造了高大上的职业幻象,使年轻受众的职业观念建立产生偏差。二是观察讨论的话题范围较窄。市场上目前出现的职场观察类节目中,虽然大都选择了年轻受众能产生共鸣的职场问题,也引发了对相关话题的广泛讨论,但就这些已经播出的节目来看,对于职场的很多现实问题并未有效地涵盖。比如已经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的“中年职场危机”就鲜少出现在此类节目的讨论之中,这与节目选择的观察对象的年龄、职业等有较大关系。

(二)创作对策,职场正向价值的塑造

目前职场观察类节目所出现的种种缺陷,是综艺节目惯性的创作思维导致的。大众化的媒介图景不应只是精英化、猎奇化的内容表达,而是需要多元化、多维度的内容选择以及价值塑造和引导。针对目前的创作现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嘉宾元素的大众化。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职场发展是长久、动态发展的过程,职场观察类节目在策划时要摒弃职业精英化的趋向。此类综艺节目的创作应该将题材、人物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面向大众、面向不同年龄层次进行嘉宾的选择,展现更宽广的职业选择方向。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实社会职业的类型是多样的,节目创作不能仅仅以一种窥私、猎奇的心理去引导观众看一些精英化的职业样态,而是要展现现代化中国建设历程中的各种职业,选择那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真实样态的职业进行全方位展现。应观察那些最贴近广大受众的职业样态,给出更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为技术导向型的工种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建议。

二是观察话题的多元化。节目话题不应只停留于年轻人的职场话语中,在话语建构中应将话题的外延进行延展。如“中年人职场危机”“35岁职场难题”“职场晋升”“跳槽”“涨薪”“退休老人重返职场”“延迟退休”等不同年龄段人群关注的职场话题,受众基数大,广泛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并逐渐成为职场关注的热点。通过职场观察类节目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的双向互动进行话语建构与讨论,可以让更多受众产生共鸣。

三是进行就业观的正向引导。综艺节目除以娱乐为主要功能外,其教化、服务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职场观察类节目不能仅仅停留在娱乐大众的层面,更应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发展建议。职场观察类节目在创作时,应考虑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发展服务。就目前整个社会环境来看,职业选择的引导、职场现象的分析、职业发展的规划建议等都是就业市场急需的内容。在节目中设置相应的环节,在第二现场设置职场专家,让第一现场更全面地完成职场的重现,考核过程更贴近真实职场要求等,都可以在节目中进行相应的体现,从而提供更大的职场正向解读空间,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职场就业引导。

四、结语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职业发展、就业、中年危机等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综艺节目作为具有服务、认知功能的媒介产品,理应对社会热议的话题进行有效疏解。职场观察类节目应让观众对嘉宾的职场生活情境、讨论的话题产生共鸣与思考,使观众在寓教于乐的综艺节目中完成对职业发展路径的建立与纠偏。同时,职场观察类节目仍有一定的创新空间,创作角度还可以更加丰富多元。

注释:

①胡荣.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意义[J].社会学研究,1989(01):98-104.

②[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M].霍桂桓,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213-222.

③郑雪英.领导经典浓缩书(社会综合卷9)[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400.

④王晴锋.情境互动论:戈夫曼社会学的理论范式[J].理论月刊,2019(01):138-144.

⑤苏婧.寻找一个完整而非碎片化的哈贝马斯——谈“公共领域”思想及其发展[J].新闻界,2018(05):67-76.

猜你喜欢

职员类节目职场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迟到的理由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打错了
反差就是这么大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
省级卫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发展的困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