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角下高校理论课的多层面结合互构探究
——以军事理论课为例

2022-12-3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大思政理论课国防

■ 吕 勇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随着教育部与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贯彻实施,新的《国防法》《兵役法》对于国防教育在法律法规层面的规范,以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加强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学,加强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拓展学生军训综合育人功能,提升青少年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等要求和措施[1-3],展现了国防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大思政”的含义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大思政课”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军事理论课是“大思政”及“大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由此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更好地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提升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要求发挥着历史使命。

一、当前理论课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从新的军事理论教学大纲来看,军事理论课应同时具备着理论性、应用性与现实性的特点,但目前来看,军事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未突出这三种特点,或者说这三大特点未能做出一个良好的结合,在课堂中,教学方法略显单一,多是以传统的课件与讲授相结合为主,辅以诸如纪录片、动画、电影节选等多媒体资源,这种教学手段下,可以中规中矩地对军事上的某些概念或者一些武器的基本原理以及运作机制等进行讲授,但仍旧未能将军事理论课的特点发挥出来,进而对学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同时也未对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教育和探索知识的引导。在教学素材上,多数教学资料较为陈旧,跟不上时事,对于前沿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科学热点缺乏关注,落后于形式,同时制作粗糙,在信息时代,尤其是在面对网络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缺乏观感吸引力。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军事这一特殊题材在传统观念看来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在对这一话题的语言运作上也应是严肃的,这是一个无可厚非的观点。在面对部分有泛娱乐化倾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如何将军事这一严肃的主题讲好,也是教学方法面临的一个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将其作为高校综合育人工作的核心。

(二)缺乏军事理论课课程定位

在大多数高校,军事理论课是针对大一新生开始的一门必修课,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门,正处于拔节孕穗关键期,是培育理想信念、树立远大抱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关键期,更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怀与“中国梦”的关键期,军事理论课同其他思政课程一样,都在担负着为大学新生走好大学第一步、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重要任务,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军事理论课的思政元素并未挖掘透彻,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军事活动与思想政治要素的结合过程中并未很好地形成互构,从而形成一个有机体,或者说,在某些章节的讲授中,还存在着纯军事观点的倾向,只是就军事而讲军事,忽略了军事背后的政治因素,抑或者形成了纯思政课模式,忽略了军事主题,从而丧失了军事理论课程的特色,进而失去了军事理论原本的育人目标。

(三)课程目标认识不深

在2019年教育部与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军事课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4]。因此,分解军事课的课程目标有利于青年军事与国防素质培养、国家安全观念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三大方面目标,在军事理论课程中的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以及信息化装备五大教学内容对应体现[5]。实际授课过程中,对于教学目标并未能深刻领会,一些章节的讲授浮于表面,未能理解吃透该章节设置的深刻内涵以及目的,例如在国防法规、武装力量、国防动员章节的设置中,其一方面是为了树立国防法治思维、介绍我国武装体系以及力量、讲述国防动员的方式与情况,另一方面,现实目的更有着征兵动员的目的所在。所以,领会每章节教学目的的深层次目标十分重要,是军事教育工作中的重点所在。

在过去的文献以及学者的研究中,军事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多是高校对于军事理论教学投入力量不够、资源倾斜不足、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薄弱以及高校的国防教育重视力度不足[6]。同样,以上三个问题的原因也在于此。但随着国家对于国防教育的日益重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工作环境日益改善,在实际授课中,做好“三结合”工作,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达成教育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与通识教育的整合

发挥军事理论课程的特色,以军事理论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独特性、神秘性以及生动性为主要抓手,充分发掘军事思想、军事历史及武器装备等方面的知识,形成较为完备的军事理论课程知识体系,筑牢军事理论课的知识基础。

(一)贯彻课程思想教育引导

大力贯彻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军事理论课要充分挖掘开拓其思政元素。在政治学和军事学的论述中,一致认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这就说明了政治才是军事的最终底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军事课其实也是一门思想政治课,并且在军事知识中,蕴含着无尽的思政元素。比如在讲授“两弹一星”时,“两弹一星”是军事国防事业的一部分,在军事角度上来讲对于现代化战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战争形态,同时“两弹一星”也代表着当时科技的最高水准,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不仅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其中的精神元素更为宝贵,更为立体丰富,“两弹一星”集中体现着中华儿女热爱祖国、不屈不挠、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可以进一步引申到当今的芯片问题,给学生们以现实的启发。

(二)理论课的通识作用

注重发挥军事理论课的通识作用,它是一门以军事为主题的必修课,也是国防法规所规定的一门课程,更是贯彻新时期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军事理论的授课中,不应以纯军事观点进行教学,应该综合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以军事为主线,不仅由于军事学科的天然属性所决定,还能够丰富课堂效果,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及探索欲,做到知识教授与课堂吸引力相结合。例如在讲授国防的起源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知识,以暴力论作为指导,介绍了国家的起源,同时,引出其他诸如契约论、神授论等观点进行对比和批判,来佐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准确性,发挥军事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同时,拓宽了学生们的认知视野,进行了通识教育,成功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内核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达成了课程思政的目标。

三、国防、思想政治与时代话语权的凝聚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的课程思想作为高校课程建设的目标之一,从而对高校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军事理论课教学也有了正确的方向指引。

(一)时代话语权的必要性

军事理论课要具有时代话语特色,现今的教学对象基本为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其生长的环境充斥着多元文化,在接受信息上更倾向于一些趣味化、通俗化地表达,作为军事理论教师,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与喜好,形成时代话语,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主动,更加喜闻乐见,注重授课形式妙趣横生,加强感性感染。但是,在注重时代话语的同时,更要避免课堂陷入被动,从而陷入娱乐化甚至庸俗化的窠臼。

(二)话语权的时代属性

时代话语在军事理论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工具属性,要注重与国防话语和思想政治话语的结合才是其核心之所在,时代话语将二者“耳濡化”更容易被青年学生所接受,更好地将军事理论课变为一门受欢迎的课程,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合于国防教育,达到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语言艺术是理论课的关键

语言是一门艺术,无论什么事情,经过语言的良好运用,都能敲开人的心扉,长驱而入,军事理论课也不例外。单纯看军事理论的名称,就会让很多同学感到抵触,认为军事理论就是冰冷的导弹大炮,就是无聊的对阵,无法引起兴趣。语言的运用在此至关重要,幽默枯燥的事情讲述枯燥的事情,戏说故事情节,但要严肃分析。例如在讲述机械化战争时,很多时候会讲到波兰骑兵和德国坦克的故事来佐证机械化的重要意义。这段历史有很多在当时被操作的成分,这也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一个好案例。让学生讨论二战时期的波兰难道真的会用骑兵来对德国的坦克进行冲锋吗,根据当时的波兰国情、欧洲形势以及武器装备的发展进行独自判断,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求得真相。同时,也有很多思政元素在其中,背后也隐藏着以宣传战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的对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种反差过程中产生的语言与实事的距离,也是学生兴趣与注意力产生的空间。进一步说,语言下沉多了课程过于漂浮,概念过多了课程过于枯燥。如何运用好语言的艺术,具备时代特征,呈现概念而不是陈述概念,也是一节军事理论课的关键。

四、提高安全教育、爱国教育与国防动员的黏合性

国家安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为了增强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提出了要开展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在1996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更加强化这一要求,将国防和国家安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至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将军训工作制度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国防与国家安全意识,进入新世纪后,2004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再一次强调国家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性,2014年4月,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至此,我国对于国家安全的认识产生了质的变革。我国的国家安全观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2]。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出台,国家安全各领域工作有了更为系统全面的法律依据,我国的国家安全工作步入了法治轨道,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7]。在具体的教育领域中,教育部2018年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将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进行了重点指导,进一步指引了方向,指明了高校国防教育的政治属性。

军事理论课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程依托,它以军事为线索采取了特殊的视角为学生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我国古代的辉煌成就,到近代的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复兴,都是军事理论课上所要讲授的范畴,不同于思政课,军事理论课是将这些跌宕起伏的历史以军事为主线进行讲述,这也是整个爱国主义教育中最直接、最令人澎湃的一条脉络,再通过近代和当代的对比,学生极易产生强烈的情感起伏。在这情感起伏之中,对党、对国家的敬爱之情也由衷而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深为认同与折服,同时对于青年学生的知识感受,也有着耳目一新之感。

军事理论课也是国防动员工作的助燃剂,一堂好的军事理论课,也是一堂国防动员课,更是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一条重要管路,在以军事为主线的思政育人过程中,它潜移默化地滋养了学生的报国意识和强军期望,助力形成了参军报国的行动自觉和政治自觉,激起学生革命英雄主义情怀,更加清晰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形成国防思维,唤醒青年担当。在学习军事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了解到我国的军事历史、军兵特色以及先进武器后,对于军队会有一个更为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向往也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态度,在现实中,很多学生都是受到精彩的军事理论课的影响,激发了革命主义情节与爱国热情,从而产生了从军报国的热情与向往。

“大思政课程”的军事理论课主要是达到国防教育目的的同时,更要时刻从“大思政”的格局出发,注重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建设、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以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引导,注重国家安全的总基调,牢牢将军事理论课构建成为“大思政”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合力[8],担起军事理论课的历史使命,捍卫国家主权思想在意识形态中的坚定地位,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辉使命。

猜你喜欢

大思政理论课国防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