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
2022-12-30周树勇
■ 闫 青,周树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侧重点也非常明显。国家对之高度重视,提出要畅通大学生排除困难、勇敢向前的道路,努力增进有着发展势能的爱国主义教育保障体系,以增加大学生的发展能力。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日常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把教学重点调整到爱国主义主要内容、方式等多重元素构建上来,创造条件发挥课堂教学的传播兜底作用,在大学生中形成人人皆可爱国、人人皆能爱国的生动局面,营造以素质教育实现社会发展的优质环境。
(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国家民族的历史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根与魂,是筑牢中华儿女共同理想信念的基石,对大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发挥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具体涵盖对中华优秀传统的功能、思想层面的精髓、思考问题的方式、价值理念、伦理观念与理想人格的传播与教育。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全面理解和深入学习,是培养高校学生形成优秀民族精神、崇高道德追求、赤城家国情怀、完美人格修养的基础和前提。我们有丰厚的中华五千年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以及新时代强劲的发展势能,这是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财富。正因如此,在百舸争流的世界文化中我国才登上了舞台、扎稳了步伐、站稳了脚跟。
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首先,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尤其是建党百年所取得的经验、成就等,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让学生能理解和感悟党和国家过去的不易和未来的方向;其次,重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最后,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要让学生明确中国的制度优势和道路优势。加强关于中国梦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密切关系。
(二)国情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
深入开展国情教育,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明确社会主要矛盾、突出目前取得的伟大成就、突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总体布局、突出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等。深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学生切实提升分析当前形势的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国家安全关乎民族复兴大业。其包括国民、领土、经济、主权、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生态、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新时代的中国,风险阻力并重、挑战矛盾不断、问题冲突频繁,这些因素都不容小觑,要坚决守住国家安全底线。对当代大学生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包括强化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巩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始终保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快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明确爱国精神是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懂得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坚决反对各种分裂祖国的图谋,选择历史的正确一面,将祖国的统一大业铭记于心。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价值探析
(一)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爱国主义的本质要求负载着这个时代的重任。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这是新时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任务,同样是认清时代形势、做好未来规划的正确指导。高校大学生身处思想政治素养及精神意识领域塑造的关键阶段,更需重视其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引导学生严格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体现和具体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理念。深入研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义,全面梳理其理论特质,找到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通道,是继承优良传统、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举措。
(二)有助于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深刻、意义丰富。其内涵会随着时代发展走深走实,民族性和时代性也会极具鲜明特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征程中,涌现出大量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人,有很多能体现爱国主义的生动案例,将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及时合理地穿插在教学中。除了培养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外,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一定的渗透,更好地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国家基本情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有助于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实效
加快推动教育教学的效能升级,是促进学生高效优质学习、减少消极懈怠、助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在接收基本知识上存在不对称性,缺乏有效的自我理解和转化,制约了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升各方面技能等方面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现代教育中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逐渐成为基本的教学目标。众所周知,我国许多在各项领域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一些人,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和世界的发展。所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本专业领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用一些典型的事迹和任务进行说明,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在学习过程当中充分彰显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途径
党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换言之,跟进课堂教育教学的要求,源于爱国主义教育进入新阶段。要紧紧抓住青年阶段正处于向上向前的关键期,做好预期管理和教育,引导学生能缓解外在的冲击,正确开启人生的方向。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1.强化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新时代,能体现和补充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会不断增加,要及时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当中。要让开放式的、没有边界的学习交流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因此,教师给出真实的案例充实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理解、思考、反思,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继续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将国家发展的局势、工作基调、重大举措和工作等融入到精神培育当中,以此鞭策大学生认清现实、着眼长远,让学习成为增进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近段时间在党团结带领人民抗击疫情、战胜脱贫等过程中,有一大批爱岗敬业者、勇往无前着、牺牲自我者纷纷涌现出来,应该擅于将这些人物故事、时代榜样进行分类收集,恰当融入到课堂各大章节之中,普及时代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和凝聚力,筑牢忧患意识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为国奉献的目标追求和自我价值。
2.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对逆境承受力云泥之差、社会实践能力大有径庭,培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和侧重点。例如,针对大一学生,重点培养理论达人。并且,增加学习形式的互动性和竞争性,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在爱国层面的个人价值取向、思想道德规范以及情感态度的高度统一。大二学生有一定的爱国认知,可以多进行爱国主义的实践教育,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提升,参与度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针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多进行职业观教育,让学生明白选择合适的岗位,不断推陈出新,传承我国优秀的工匠精神,显现自身技能以立足社会,奉献国家。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1.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引导作用
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可以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持续发力并扩大影响。开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国情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四史”教育等课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奏响这一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主旋律。善于用思政课课堂教学让党的新的理论持续不断指导新的实践,使大学生能够将强大且有说服力的真理运用到社会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发展的大圈子中。
2.丰富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应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线,把握思政工作的历史方位。要坚持准确识别各种变化、科学应对现实挑战、主动寻求优化创新,在改进中加强,深化思政课对学生发展的倍增作用,满足学生对本课程和新知识点的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朝着同一目标发展,及时缓解因课程与课程之间在爱国教育层面漏缺使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状,实现两者的无缝衔接,才能形成爱国教育的新引擎,持续助力爱国主义思想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行稳致远。积极挖掘各类宣传教育资源,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聚焦春节、元宵、建党、建军节等重要事件节点,结合并聚焦一些事件和大型历史活动的纪念日,通过主题宣讲、征文比赛等主题明显的教育形式,将学生对于爱国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汇合点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
3.把抗疫精神融入课堂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带领学生立足时代、服务人民、贴近生活是必要的。2020年以来,席卷全球的疫情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有了很大改变,着力挖掘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元素,为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注入精神配方,对系统开展课堂教学也有极大促进。结合战“疫”活案例,瞄准学生在思想层面的共鸣点、情感方面的同理心,真正实现用情感带动学生,用道理和理论说服学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清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战胜疫情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使学生在了解世界经济的复苏异常艰难之后,更加认可和信服中国的文化、制度、思想、理论和情感等。
4.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融入课堂教学
一百年来,党带领人民开辟的道路、创造的事业、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党的牺牲和奋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有着独特的内涵,理想、自立、奉献、奋斗、进取、情怀、创新等关键词,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人们思想的跃升和境界的提升提供基本遵循和指引;党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高度契合并一脉相承,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并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充实并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全面提升课程的理论性和精神内涵,为思政课的开展注入活力与动力。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品格和风骨,将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赓续下去,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惧风雨,永挑重担。
(三)创新教学教育载体
新媒体是推动构筑教育在众多领域中取得竞争主动权的重要引擎和动能,要让网络媒体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协同增加效应,以多样的形式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和广度,强化教学双向调节,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实效性改善。
1.突出新媒体优势
在推动互联网平台上的信息高质量发展方面,任务艰巨繁重。网络言论和信息纷繁复杂情况占比依然较高、多元文化碰撞下实现全民文化自信尚有困难,这样的现状对于爱国主义素质养成阶段的大学生影响极大。传统的理论宣讲、课堂说教、口号宣传等相对静态且缺乏自主化的方式在时代发展面前显示出不足。很多大学生能接触到多元文化和各种意识形态等,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因此必须占领新媒体并强化它的结构性,清晰定位大学生所想所需,并以此为依据,对于教育素材和教育形式做出合理的完善和实时的更新,制作、推介大学生易于接受并适合网络传播的优秀短视频和即时新闻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爱国意识;教师充分运用学习强国、各大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可以提供有指导意义和管理服务的学习载体,结合主题教育、党史教育班会、主题党团日等活动,把热点话题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并鼓励大学生注重求真务实,以更正的言行去服务群众,以更硬的腰杆、更足的底气去报效国家。
2.提升教师的网络素养
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坚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着力提升自身修养,并积极探索线上教学以及运用新媒体开展教学的能力,具备应有的网络素养,才能充分利用网络的服务功能、信息资源、网络技术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教育的理念、模式、背景环境的变革,一方面高校教师应该自觉学习并拥有互联网思维,从而能够长期稳定地利用新媒体优势,把对学生的教育把握得更加精准,优势得到充分增进。另一方面,教师网络素养的培养也是实现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的长久之策,将网络素养运用到教学过程之中,实现理论知识和爱国实践共同发展的双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