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政企沟通协商机制研究
2022-12-30李外禾
■李外禾
(涪陵区委党校,重庆 408099)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更多长期战略性红利、制度性红利、政策性红利将持续释放,为推动成渝两地企业发展跃上新台阶提供更加强劲的战略动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各地政府在政企沟通协商机制方面更加重视政企沟通的重要性和实践性,正视和发现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政企沟通协商路径。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政企沟通协商机制发展成效
(一)各地形成了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家机制
成渝各地形成了领导干部联络服务重点企业机制,为企业解决烦恼。例如,自贡市制定了市级领导联络商会、民营企业家制度,17名市委、市政府领导干部联络青年商会、房地产商会等17个商会和团体会员,31名市级领导干部联络罗永忠、陈祥平等31名民营企业家[1]。
(二)各地搭建了政府与企业家座谈交流平台
川渝企联定期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企业家交流座谈会,积极助推两地企业之间互助合作、一体化发展。例如,成都高新区为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通道,探索搭建“茬话汇”新平台,为企业提供一个开门“挑刺儿”、现场“问询”、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的平台[2]。四川泸州市打造“委员会客厅”,组织专题协商会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打通纾难解困的“最后一公里”[3]。
(三)各地构建了行业协会商会沟通协商机制
2020年10月23日,成渝两地建立了商会联席会议机制,发出了“成渝民营企业家携手合作,同心共建双城经济圈”合作倡议[4]。成渝地区商会联席会议机制由四川、重庆等西部9个省(区、市)工商联联合举办,推动西南地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川渝两地共同组建了川渝民营企业家联盟、举办川渝民营企业家会话客厅等[5],探索构建川渝民营企业交流合作新格局。
(四)各地完善了政府企业关系规范化保障机制
川渝率先开展个体工商户全程电子化登记试点工作,大力推广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实行线上线下双规注册服务模式[6]。持续推进“双随机-公开”监督抽查工作,扎实规范涉企检查行为,为川渝两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创造宽松的法制和市场环境。例如,涪陵区对涉及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近几年来共清查出区政府规范性文件145件,其中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合计16件[7]。
(五)各地构建了成渝政务服务一体化合作机制
川渝两省市各级各地各部门主动谋虑、积极对接,消除政务服务的地域限制和行政壁垒,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越来越多的政务服务破“墙”入“圈”,实现“川渝通办”。《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合作协议》出台以来[8],成渝两地在服务联办、监管联合、数据联享等多方面合作成效显著。例如,95项“川渝通办”事件在重庆两江新区落地,助推当地企业快速发展[9]。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政企沟通协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政企沟通协商机制存在的问题
1.政企沟通协商制度还不健全
调研中发现,一些政府部门存在政企沟通机制“会议化”问题[7],有事“开会”,无事“不管不问”。部门与企业沟通存在例行公事现象,没有建立政企沟通协商的制度,涉及问题时往往层层上报,“领导拍板”现象突出,有些地区没有建立地方政府企业代表人士座谈会制度、地方领导人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
2.政企平等对话平台还不完善
通过调研发现,许多企业家认为目前亟需建立政企沟通机制的平等对话平台[7],让企业发现问题之后,有“渠道”可以说,有“地方”能够说。成渝有些地方政府与同级工商联联席会议制度还没建立,企业家与政府直接平等对话平台尚不完善,不能定期召开会议,仅靠松散的行业协会联系相关事宜,政府部门主动服务企业、主动送“干货”上门的意识还不够,从制度、政策等层面解决企业发展实际困难不够精准。
3.政企信息沟通机制尚未建立
政府与企业未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企业没有统一规范的信息共享平台,支持企业发展程序启动之后,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缓慢,非到实在“躲”不了才勉强“吐”出一条信息出来,有的声称项目信息内容属于敏感事项,搪塞多。虽然政府制定出台了许多涉及企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但有的部门重视不够,服务意识不强,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管理弊病依然存在,导致一些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说得多,落实不到位,影响了企业发展。
4.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发挥不够
目前国内法律未明确行业协会商会的责权、内部治理等机制,所以行业协会商会在明确自身的职责职能和功能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另外,行业协会商会在组织展览会、招商会、论坛、产品推广会、企业行为协调以及消除市场的不良竞争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甚至一些行业协会商会涉嫌利用行业影响力,收取各种费用,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政企沟通协商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企沟通机制中“职能”影响
权力主体的集中性与市场主体的分散性并存的情况下,政企沟通的效率没法得到保证[10]。从政府来讲,缺乏各职能部门间的横向协调机制,主要依靠上一层级政府及实权部门进行纵向协调,或者通过抽调各职能部门人员成立专班的形式进行协调。从企业来讲,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服务方面需求又各有不同,每个企业反应的问题非常复杂具体,单靠某一个政府职能部门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仅靠有限的党政领导、职能部门依靠行政指令进行政府资源调配,降低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效率。
2.政企沟通机制中“权责”影响
政企关系中,政府权责边界不明晰,管什么、管多宽、管到什么程度,尚没有完全厘清。这就导致与企业沟通中,要么包办了很多本应由企业自己完成的事务,政府疲于奔命;要么撒手不管,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置若罔闻。加之政府缺少政策运用的弹性和灵活性,一旦发生利益冲突,有可能会一下子把政府自身逼到墙角,没有沟通的回旋余地,处于没有退路的窘境[11]。因此,在各地方实践中很多具体的政企沟通机制,诸如“XXX企业协调领导小组”,要么变成了形式主义的摆设或“花架子”,好看不中用;要么就变成了变相的行政指令。
3.政企沟通机制中“门槛”影响
一方面,由于商事制度改革还需深化,行政性垄断尚未完全打破,对于服务业准入限制未完全放宽,市场监管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涉及企业准入的政策尚需细化、完善,需进一步清理规范涉及企业市场准入“门槛”的政策清单,才能确保政策落地;另一方面,由于沟通方式单一,服务理念不强,门槛效应更明显。
4.政企沟通机制中“诚信”影响
企业行业协会或商会通过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协商,一般能将企业发展的自身问题以及大多数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汇总上报。但是此类问题要么得不到相应的反馈和落实,要么落实周期非常长,问题落实不到位往往让企业对政府的诚信持怀疑态度,影响了企业的政策获得感,积极性受挫,导致企业不愿参与政府的沟通协商,增加了企业选择权力寻租的可能性。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构建政企沟通协商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成渝政企沟通协商制度,提升服务效能
1.建立政企发展对接机制
成渝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年来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后续发展非常看好,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发挥政府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的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因此,各地政府要创新探索政府与企业发展对接机制,尤其是在政策指引、产业规划、项目设计等方面做足文章,凝聚最广泛最深厚的建设力量。
2.建立政企联系对接机制
通过定期走访、接受咨询等多种方式,实行党政主要领导与企业“面对面”对接联系机制,鼓励主要领导每季度至少到自己所联系的企业调研走访座谈1~2次。鼓励领导干部主动创新联系沟通方式,与企业建立经常性联系、随时随地沟通的渠道。针对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园区以及中小微型企业存在的人力资源、企业融资、物流运输、产业链供应、外贸出口等问题,积极协调,极力帮助企业化解。
3.建立大数据管理企业机制
政府要推进企业发展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加强失信数据对接等方面的合作,运用司法大数据研究企业发展全过程,针对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及时向工商联、相关政府部门提出相应的建议,提升企业经营风险意识和防御风险能力。用好、用活税收大数据,精准了解企业运营困难,提升税收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加速助力企业发展。
(二)构建“亲”“清”新型政企关系,规范政企边界
1.建立成渝政务服务清单
成渝两地要完善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登记、企业年检改年报公示、“双告知、一承诺”“双随机、一公开”“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企业简易注销试点等多项制度,大力实施“三证合一”“五证合一”等改革工作,有效降低企业发展的准入门槛,让企业轻松发展。
2.推进成渝行政审批改革
成渝两地要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审批周期,实行一站式服务,将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时限平均缩短为四五个工作日,深化质量监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减时限、减环节、减要件”要求,持续优化行政审批程序,推动审批提速提质,除需现场核查的项目外,办理的行政许可原则上实现即收即办、当场发证。
3.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
努力为企业提供公平、公正、法治的市场和法治环境,切实抓好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用好、用活、用足优惠扶持政策,认真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真正为企业“松绑解套”,确保企业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项目立项、财税、投融资等方面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三)完善政企信息互通有无机制,打破沟通壁垒
1.打造企业发展共享平台
在打造成渝产业大数据平台、成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国企成渝合作招商引资项目库等基础上,共同推进数据要素市场改革,共筑智慧服务平台。成渝两地企业要依托信息化手段和共享数据进入对方产业市场,实现信息报送工作智慧化,方便两地企业在产业市场自由流动,整合成渝两地资源,共建成渝共享协同平台、共享检验检测数据资源。对企业从业人员资格实施互认(包括省级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二级)、三类人员、岗位人员、职称人员等),打通证书信息查询渠道,共享注册人员基础数据等。
2.畅通政府与企业供需信息
由主管部门收集实体企业的基本情况资料,按照投产、在建、签约等分类,建立实体企业分类管理名录库,适时进行动态更新,名录库资料在金融机构等多个部门之间共享,让企业能借助平台发布融资需求等信息,让政府机构及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12]。由国资金融中心牵头定期召开银政企协调座谈会、经济形势分析会、重点项目推介及情况通报会等,通过会议就政府的发展规划、银行的信贷产品、企业发展情况及融资需求等进行现场沟通,为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
(四)健全成渝协会商会作用机制,实行平等对话
1.加强党对协会商会的管理
党委、政府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度,切实把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探索党对行业协会商会领导的新路径[13]。探索“党委政府引领、部门指导、民间组织、依法开展”的新路子,建立行业协会商会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良性互动的工作新机制。以行业协会商会为载体,加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政企平等对话交流机制。
2.完善协会商会管理机制
探索建立成渝区域性、行业性商会联盟,共同开拓产业市场,实现抱团发展。各行业协会商会要建立独立的社团财务管理制度,严禁行业协会商会利用行政资源强行向企业收取费用行为。对各种方式强制企业或者个人入会、阻挠退会等情况要加强监督检查。
(五)建立成渝“大统战”的合作机制,共解企业难题
1.完善成渝民主党派合作机制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既是川渝两地服务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两地统一战线面临的珍贵历史机遇,两地民主党派应寻求最大公约数,绘出最大同心圆,要积极围绕国家层面制定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规划、国家设立协调发展投资基金、支持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等重大事项以及构建成渝地区汽车产业协调发展集群、打造川渝生态水网示范区等重大课题开展联合调研。
2.完善成渝统战联席会议制度
成渝两地要突出工作重点,发挥统战优势,共同用好“直通车”渠道优势,共同激发两地市场主体活力,共同搭建党外人才综合服务平台。要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确保合心合力、走深走细走实,尤其是要在联席会议机制统筹下,分领域、分层级加强沟通对接,增强成渝统战系统合作的实效性、协同性和系统性。
四、结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成渝地区在战略协同、政策衔接、工作对接和区域联动方面将越来越紧密,释放的发展动能将更大,为助推成渝两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政企沟通协商机制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成渝地区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就应在健全协商制度、规范政企边界,畅通政企信息、健全协会商会、建立大统战合作机制等方面发力,才能将成渝地区合理打造成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建设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