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育人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基于讲好“威海故事”视角
2022-12-30孙亚红
■孙亚红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 威海 264300)
地方育人资源是“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的一种优势育人资源。将威海地方育人资源以讲好“威海故事”的方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关键在于解决高校“为什么讲威海故事”“讲哪些威海故事”“怎样讲好威海故事”这三个问题。
一、地方育人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意蕴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思政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它们共同承担着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其中,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也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起协同效应的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其思政育人功能则是需要通过课程思政来实现,所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格局体现[2]。地方育人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实际上就是要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之中。
(一)是建设地方特色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探索
地方育人资源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是价值导向的重要依托。地方育人资源的特色性、丰富性、亲和性、便利性等鲜明特质,吸引地方高校主动去开发利用地方育人资源。将地方育人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一方面促进了地方育人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因地制宜构建高校特色育人新模式;另一方面促进了思政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资源的共享共用,有利于各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与贯通,形成协同效应,促进“思政课+课程思政”格局形成,形成育人合力。
(二)可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育人实效性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故事化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3]。实际上,不论是思政课还是课程思政,采用故事化教学都是提高思政教育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方式。
讲好地方故事,是地方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创新。威海地方育人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具有育人目标的一致性。通过讲生动、鲜活和具有亲和力的威海故事可以实现以“事实服人、以故事服人”,增强育人效果。将威海故事融入思政课,可以让思政课更贴近生活,有温度,更有温情;将威海故事融入课程思政,可以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增强课程的亲和力,提升引领性。讲好威海故事,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感化和情感教育,使学生的认知升华为理念和信仰,进而演化为一种强大的思想力量。讲好威海故事,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
(三)有助于高校服务地方
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人才的重要职责。开发利用威海地方育人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驻威高校的必要举措,而讲好威海故事是驻威高校向学生介绍威海、宣传威海的重要方法。具有温度的故事将更加鲜明地展现威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将威海故事融入“思政课+课程思政”中,将向学生呈现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风光旖旎、文明和谐、创新活力的海滨之城、精致之城、幸福之城,有助于学生懂威海、爱威海,愿意留在威海安家乐业。同时,驻威高校对地方育人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威海历史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转化与发展,不断为威海故事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二、威海地方育人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威海有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对于这些育人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通过深入挖掘威海故事内涵,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讲好威海故事,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四个自信”,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一)讲好蓝色海洋故事
威海拥有以海为生、因海而兴的优越地理位置,海洋开发利用早,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和东部沿海的重要商埠。驻威海洋类高校多,具有培养学生经略海洋意识的天然优势。
一是讲好海疆故事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威海具有拱卫京津的重要战略位置,是现代海权文化的发祥地和倡导者。明朝时为了防倭寇而建了威海卫,清末时北洋海军在此设军,在甲午海战后威海卫被日本侵占,之后被英国强行租借,在抗日战争中日军又侵占了威海,收复后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威海被抢夺的历史是国家蒙羞、人民蒙难的历史,是国家主权沦丧、权益丧失、人民苦难深重的历史,威海被抢夺的历史证明,海防工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海洋兴衰关乎国运,“19世纪中国的沦落从海上开始,21世纪中华的振兴必须在海上立足。”[4]历史和现实生动地说明只有强大的海防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人民的权益。培育学生守土有责的海权意识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
二是讲好海洋交往故事培养学生的开放包容精神。自古以来,威海人便以舟为马,越海放洋,与诸多国家友好往来交往货物贸易,形成了特有的“四海意识”[5]。威海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交往频繁,外国使者、僧侣、商人以及其他人员往来于此,留下了许多中外友好和文化交流的佳话。例如,有着“一寺连三国”的美誉的赤山法华院,是由朝鲜半岛民族英雄张保皋将军所创建,日本高僧圆仁法师历经劫波,有幸依托赤山法华院实现了入唐求法巡礼的夙愿,赤山法华院成为了中日韩三国佛教传播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北方最大的荣成石岛港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国际大港,也是对外开放的渔船避风港。威海市的海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枢纽,曾经为对外贸易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今威海响应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有更密切的贸易往来。
三是讲好蓝色经济故事培育学生开拓创新的海洋精神。威海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具有发展蓝色经济的多种优势。2020年威海海洋生产总值1027亿元,占威海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过去,因为缺乏保鲜技术,要将鲜海产品保鲜外销是不可能的,所以海洋贸易比较单一,而今依靠科技创新,威海已发展了门类齐全的海洋产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海洋牧场、滨海特色旅游、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制品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如鑫发控股、石岛集团、赤山集团、泰祥集团、好当家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威海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推动传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正努力实现从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转变。
(二)讲好甲午国殇故事
威海别名威海卫,意为威震海疆,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的发源地、甲午海战的发生地。甲午海战以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而宣告结束。在随后各国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中,英国强租威海卫32年,致使约12万人变成了“米字旗”治下的臣民。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抹不去的惨痛伤痕,也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北洋海军炮台遗址、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时说:“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奋图强。”讲好国耻民辱的甲午国殇故事,使学生真正理解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激励学生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
(三)英雄楷模故事
威海这片土地上英雄楷模辈出,涌现出了无数信仰坚定、忠心爱党、勇于斗争、甘于牺牲奉献、一心为国为民的英雄人物。如革命时期建立威海第一个党组织的孙己太、年仅15岁的抗日女英雄张晶麟、天福英雄理琪、胶东特委第一任书记张静源、抗日英雄群体马石山十勇士,为八路军将士抚养后代的乳山乳娘;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飞行员王海、一级战斗英雄张积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一生交给党安排”的沈秀琴、郭永怀等。在他们身上,高贵的品质熠熠生辉,英雄的事迹彪炳威海史册。讲好革命先烈和前辈不忘初心故事,有利于培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一是讲好荣成将军故事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荣成俗称将军县,自建国以来从荣成走出的共和国将军就有一百多位,他们身上深刻烙印着威海人民忠贞爱国、从军习武、保家卫国的传统。荣成伟德将军碑廊上镌刻着140多名荣成籍将军的事迹,如李耀文、刘其人、张怀忠、刘国柱等。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敬业贡献故事、为民服务故事、艰苦奋斗故事,生动诠释荣成将军身上具有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力量,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为国为民服务的坚定理想信念。
二是讲好威海人民参战支前故事培养学生拥军爱党、无私奉献精神。解放战争时期,威海人民响亮地提出:“要人有人,要粮有粮,人人立功,事事立功”,掀起了参军支前热潮,到处可见“父送子、妻送郎,父子同参军、兄弟皆参军,烈属送子再参军”的感人场面,涌现出了神枪手魏来国、华东一级人民英雄齐进虎等英雄人物。“支前劳动模范”梁喜友老大娘,不但把两个儿子送到了前线,还带领全村600多名妇女织布、缝军衣、纳鞋底做军鞋。梁喜友老大娘的故事是威海人民军民团结、鱼水情深的一个缩影,深深体现了威海人民的深明大义、无私奉献,这是对学生开展拥军爱党教育的鲜活内容。
三是讲好家乡人郭永怀的故事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郭永怀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唯一的一名烈士,也是唯一一位在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三方面均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他的一生以爱国主义为鲜明底色,少年时立志报国,功成名就时放弃一切一心回国,回国后隐名埋名、攻坚克难,殚精竭力报国,最后以身殉国。从“母亲不强大是做儿子的无能”到生命最后一刻挺身保护装有机密文件的公文包,郭永怀的家国情怀、牺牲奉献精神感天动地,这对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红色革命故事
威海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威海人民的斗争史就是一部爱国奋斗史[6]。从明朝时的抗倭斗争、农民起义到清朝时的抗清斗争,反侵略、反压迫、反划界斗争,再到近代威海人民的抗日斗争,反摩擦、反扫荡斗争及支前、防特抓奸斗争,深刻体现了威海人民打击侵略、反抗压迫、威武不屈的光荣传统。作为红色胶东的源头和起始之地,四届胶东特委都诞生在威海,这里有着光荣的红色基因和斗争传统。讲好“一一·四”武装暴动、天福山起义、雷神庙战斗、抗日斗争、防特抓奸斗争等红色革命故事,教育学生勿忘历史、不忘初心,培养学生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五)讲好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故事
威海享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蓝色体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美誉,连续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十年群众满意度调查全省第一。“走遍四海,还是威海”是对这座城市最好的礼赞。
一是讲好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故事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威海有着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海洋无私丰厚的馈赠、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自在和谐的社会氛围、充满活力的经济、文明友善的人民群众,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威海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文明之美。作为海滨花园城市,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来威旅游、创业定居。近年来,威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殷切嘱托,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等方面不断改善民生,硕果累累。例如,通过普惠性幼儿园、“海螺姑娘”居家服务项目、社区食堂、公益城市书房、口袋公园、“威你保”等措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讲好文明城市故事培养学生奉献爱心、服务群众意识。在威海,文明成为幸福的最亮底色,志愿者是幸福威海的闪亮名片。截至目前,威海的志愿者已达到74万人,基本上每四个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志愿者们常年活跃在城乡村居,为群众提供最温情的服务,让受益群众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善意与美好。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深挖感人故事,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奉献爱心、服务群众,争做新时代的活雷锋。
三是讲好生态文明故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意识。威海是全国第一个市级及所辖县级市全部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地级市,曾获中华环境奖。威海以生态立市,坚持环境优先、绿色发展,有美丽乡村,有着被誉为“东方天鹅王国”的天鹅栖息越冬地,有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的秀美风景,有废弃矿山坑变身生态旅游国家5A级自然景区的传奇故事,这些成绩正是威海人民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的体现。讲好威海的蜕变故事,有助于培育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三、地方育人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路径
地方育人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要经过筛选与整合、挑选与转化、教学与评价的过程。同时,讲好威海故事要善于抓时机,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一)筛选地方育人资源整合为课程资源
讲好威海故事的第一步是筛选与整合。要围绕课程育人目标,进行地方育人资源的筛选、整合。筛选要突出地方特色和育人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筛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故事。经过筛选可以将威海地方育人资源整合为五个主题故事,这些故事仅是未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素材,属于课程资源,整体呈现出素材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内容上不具有系统性,不适宜采用“拿来主义”。同时,这些故事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不同,所讲的故事内容、角度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将甲午国殇故事融入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的“中国精神”专题中时,可以通过讲邓世昌、丁汝昌及官兵顽强抗日最终壮烈牺牲的故事,使学生从中感受民族英雄们杀敌报国、为国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将其融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国防与军队现代化”专题中时,则侧重点不同,可以通过讲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的惨败和新时代我国强大海防力量的对比故事,增强学生富国强兵的国防安全意识。
(二)挑选威海故事转化为教学内容
讲好威海故事的第二步是将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从课程资源到教学内容,转化是育人资源课程化的关键[7]。转化要基于价值性和契合性统一的原则,要坚持实现价值引导的一致性、内容的融合和贯通性、育人目标的一致性的统一。根据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从课程资源中挑选与之主题契合的威海故事;对于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要深挖其蕴含的思政元素,从威海故事中挑选与其价值导向“同频共振”的故事进行“精准融合”,这是课程思政的必要环节。转化的过程实现课程资源转变为教学内容。例如,本校与荣成市烈士陵园管理服务中心合作,共同倾力打造了“红色印迹直播间”思政实践课。通过深入挖掘威海地区红色印迹中的历史人物故事,并将课程资源转化为一个个教学内容,将知识性语言转化为故事性语言,加之主讲者生动、富有情感的讲述,增强了短视频直播的亲和性和吸引力。
(三)故事化教学实施与评价
故事化教学方式是实现学生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有益尝试。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注重体验感受,对纯理论灌输、照本宣科式说教接受度较低。故事化教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可以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通俗生动、富有情感、丰富详实的教学语言讲好威海故事,能够情感上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认同,从而上升为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故事化教学要坚持故事性和育人性的统一,不应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让学生理解故事蕴含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实质,使学生有所感、有所获,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导和能力培养的统一。通过学生的反馈及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表现的评价,教师要总结经验、改进教学。
(四)抓住时机讲好威海故事
地方育人资源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利用地方育人资源时要善于在发展的动态中学会捕捉热点,可借最新形势与政策、新闻事件、节庆纪念日、时政热点等时机,因时制宜,在课程中讲好威海故事。例如,可借2021年热映的电影《长津湖》,讲述英雄连长人物的原型、威海人李昌言的故事,通过讲述老连长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抗美援朝精神的教育。
(五)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讲好威海故事
故事的呈现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也可以借助一定的载体,以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或影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威海故事进行多样化的呈现,可以增强互动性和吸引力,是教师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例如,讲生态文明故事时,通过华夏生态旅游景区过去和现在的影视资料、图片对比,更能凸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价值。讲甲午国殇故事时,通过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歌曲,悲壮、凄惨、令人愤慨的画面将给学生很大的情感冲击,激发学生思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讲威海人民的斗争故事、人物故事时可以引用乳山作家冯德英的红色经典作品《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由被动的倾听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可以采用让学生讲故事、情景表演、参观体验、做红色宣讲员等方法。例如,由本校学生排演的思政课红色话剧《佩瑜怀瑾》,通过生动演绎郭永怀故事,使学生有更深入的感受和体悟。组织学生参观泰祥集团,通过参观厂区,试吃鲅鱼水饺,了解企业发展故事,让学生感受科技创新带给企业的自信和从容。
高校开发利用地方育人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既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题中之义,也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人才的重要职责。地方育人资源的开发是讲好威海故事的重要基石,讲好威海故事重在提炼其中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为什么讲故事、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故事都要以是否支持教学目标达成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