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复学大学生再适应与发展研究
2022-12-30■付超,李庆
■ 付 超,李 庆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新时代强军计划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较以往相比,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优质兵源的重要来源。大学生在经过义务兵或者更长时间服役后,能够养成良好的军人品质与习惯[1]。
然而从现状来看这部分学生完成服役后,退役复学再次回归大学校园生活,期间学业、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再度适应的阶段,一段时间以来在军队中所历练和养成的品格、习惯,和普通大学生存在普遍性的差异,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再次融入到校园学习生活中有了一个需要适应的阶段,促进这个阶段有效地快速融入校园学习和生活,同时充分发挥其传承的军人优秀品质,这对退役复学大学生教育管理及权益保障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促进学生整体教育管理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经验价值。
一、退役复学学生行为特点
(一)自我规范与约束能力较强
退役复学学生经历了两年甚至更多年的部队生活,养成了良好的作息等军人优良习惯,一些在部队养成的习性和军人的特质已经渗入到他们的“骨子”里,特别是退伍后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从普遍观测中发现这一部分学生返回原有的大学后,其日常生活基本上都会保持着在部队的生活规律,能够做到早睡早起、铺床叠被、跑步锻炼等,同时他们的这种行为也会调动周围同学的积极性。因为养成了较强的时间观念,自我规范与约束能力较强,退役复学学生普遍自我要求严格,上课、参与集体活动等出勤,能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其自身作风过硬,具有一定的表率作用[2]。较强的自我规范和约束能力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较为薄弱的环节,与退伍复学大学生相比,特别是针对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更是差异较大。
(二)心智成熟得到有效提升
心智的成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基础,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心理素养在部队的训练生活中得到了磨砺,应对高难度、高强度的训练以及突发状况,并且稳妥有效处理,这种宝贵的经历使得他们的心智得到了锻炼,心智更加成熟,在妥善处理自己问题的同时也会乐于帮助他人,外在表现为其办事方式更为稳健。而且他们与其他同龄大学生相比意志更加坚定,且能吃苦耐劳,做到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较好地面对生活、学习方面的挫折、困难。部分学生仍然对家长、老师依赖性较强,使得独立判断等能力不能得到较好的锻炼,退役复学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起到引领作用。
(三)为人处世有礼貌
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仁、义、礼、智、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礼。为人和善、礼貌是当代青年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展现出新时代的文明礼貌规范行为。退役复学大学生在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过程中,按照部队军人行为规范要求,在信息上传下达、执行口令要求等过程性行为方面能够做到有礼有节。当这一部分群体返回校园生活后,有礼有节的行为习惯会伴随着融入在校园学习与生活中,主要表现就是这部分学生在面对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同学群体时,从对话以及行为举止上能够较好地表现出军人的优良品质,在乐于助人、积极奉献方面能够展现出良好的精神品质。
(四)具有一定专项技能
经过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服役,在整个过程中除了体能训练以外,大学生或多或少学习了相关专业技能。有的大学生在军队服役期间从事的岗位和大学所学专业相近相似,有的则差异较大,但终究还是在学习中不断掌握了更多知识,提升了技术技能,强化了动手、思考的能力。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在各个岗位上都体现出时代引领效应,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不断强化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水平。经过较为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学习与训练之后,这一部分学生在返回到高校后,其专业技术技能和动手能力方面都具有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也是其具有优势的方面,从而使得退役复学大学生一方面积累了专业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
二、退役复学学生的适应问题
(一)身份认同感转换较难
退役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普遍较高,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较强。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行为等有时得不到周围同学的认可和理解,难免和部分普通大学生发生价值观冲突。因为部队的生活与校园生活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给退役复学学生带来的挑战更大,环境转换之间的差异导致退役复学学生在复学适应性与融入性方面出现问题,退役复学后,学习方面由各项条令条例转换成了专业知识,生活方面由原来的战士变回了一名大学生,朝夕相处的战友变成了新的同学,身边各种角色的转变,导致了退役复学大学生不经意地会产生陌生感、不适应感,使得退役复学大学生感到一时难以适应,难以融入到校园生活中。身份认同感的缺失,没有及时得到转换,就使得从最起始阶段较难融入到与普通生一起的大学学习与生活中。
(二)心理适应性问题
退役复学学生对大学校园生活的心理适应是不容忽视的方面。退役复学学生由于较长时间离开校园,重回校园使得他们感到不合群,普通生在支配学习和生活时间、宿舍内务整理等规范要求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与接受较长时间严格军事化管理的退役大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异,那么退役复学大学生从心理适应的角度就需要融合进入班级、宿舍的集中学习生活中,不能以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衡量其他人或者一个集体。同时,再加上他们在部队中处于封闭状态对外界关注较少,对社会中大学生群体的爱好关注较少,以至于他们与同学缺少共同话题,进而出现缺少同类伙伴的孤独感。在处理与同学间的人际关系时,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焦虑等问题。
(三)专业知识学习压力大
专业知识学习压力大是退役复学学生面临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在部队文化学习中以国防知识,以及军人特殊的技能知识等学习为主体,与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几乎没有太多相关的联系,当完成服役后返回到校园,就会面临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足[3],导致对学校专业知识的学习出现了“断档期”,难以适应专业课程学习进度,不利于他们快速融入校园生活。特别是理工科的专业学习,其连续性较强,专业知识逻辑严密,如果长期不从事专业的学习研究,就很容易跟不上专业的更新换代速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学习压力增加,另一方面又导致专业学习心理压力增加,担心学业跟不上。对于志愿考研的学生来说,虽然对退役复学学生具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但是从长期来看,扎实的专业知识对学业提升与研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就使得即使有良好的优惠政策,但是依旧需要面对较大的专业知识学习压力。
(四)就业压力
就业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包含进修升学在内的就业形势依旧比较严峻,每一年应届毕业生在加上往届待业生,就业作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军入伍方面,国家确实出了很大的力气,不论是在条件还是政策方面,都出台了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相关优惠政策,包括入伍条件、升学和就业方面。但是反观对于退役复学的大学生采取的措施,由于种种原因,对于相关政策的实施并没有更加精准的彻底落实,一定程度上退役复学大学生感受不到有关福利政策的优惠,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焦虑心理,而且缺少就业规划,普遍认为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这也会加重他们的校园不适应情况[4]。目前,大学生普遍开通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或者教育活动,且相关教育活动比较充实。然而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如何运用好在部队时期练就的技能,同时加之大学文化课专业,怎么才能更加准确明晰就业方向,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该方面的教育教学与引导表现得较为薄弱。
(五)人际交往问题
退役复学学生从熟悉的部队环境重回校园后,重新编排年级与班级,其当初同班同学已毕业或者就读于更高的年级,在现有编排的同学之间有一定的年龄差距,这种年龄差距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负担,可能会产生较强的人际交往压力[5]。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与战友或者原班级同学交往,这不利于他们快速适应新的集体生活。同时,再度融合进入新的年级、班级、宿舍,与其他人交流接触还有一个缓冲时间,一方面是退役复学的大学生需要适应,另一方面是新的班级和同宿舍室友也需要适应接纳“新同学”的加入,这个过程是双向的适应和接受过程,需要两个方面同步开展。消除人际交往的障碍是促进退役复学大学生再度适应校园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问题集中所在。
三、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再度适应问题的建议
(一)提高适应性教育
专项精准开展一系列适应性主题教育,通过分年级、分专业等方式,多渠道对这部分学生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从学校主体出发,关注这一部分群体,应积极组织退役复学大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给予更具有人文情怀的关心与支持,针对他们在校园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以便帮助他们精准解决问题,协助重新定位自身角色身份,为他们与其他同学、老师创造更多的交流的机会,减少他们的孤独感。促进适应性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健全,一方面针对特殊需要群体,比如退役复学大学生,另一方面为其他有需要的群体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平台。
(二)进行心理辅导
强化高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把心理教师专项辅导退役复学大学生,作为一项考核指标,以便加强该专业队伍的人员配备与培养。同时,加强对退役复学学生心理疏导的研究,应开展较为专业化的心理辅导。针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辅导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校内距离学生最亲、最近的人,不仅是学生的管理者,更要用心、用情、用爱,与学生打成一片,及时了解学生在适应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心理动态,掌握学生的第一手信息,陪伴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目标、对社会有益的人。同时,通过制度化建设与完善,给予朋辈辅导的平台,充分发挥朋辈帮扶的优势,在同班级、同宿舍中选拔综合素质较好且乐于帮助退役复学同学的学生。
(三)建立帮扶平台
在政策方面,相关教育部门、学校应简化复学手续办理,及时帮助退役复学学生办理复学手续[6]。在生活学习就业方面,积极探索搭建帮扶平台,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专业学习较好的普通学生与退役复学学生结对子,补全“空挡期”遗漏、遗忘的专业知识。学校应与当地政府联合为退役复学学生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引导,提供就业择业精准化的帮扶[7],以更好地使退役复学学生融入班级,提升专业知识学习,促进就业工作等。在日常生活方面,相关部门应当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退役复学大学生,及时实施补助措施,给予勤工助学岗等,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助学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的奖、贷、助、补、免等助学政策,缓解其经济压力。
(四)选用退役复学大学生承担军训任务
学校在新生军训中可以选用优秀退役大学生担任教官,充分发挥退役复学大学生的优势,一方面可以缓解承训部队压力,另一方面促进退役复学学生发挥个人优势,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体现朋辈引导作用,同时促进激发普通大学生入伍热情。朋辈之间的军训更具有“同理心”,更具有榜样的力量,发挥出其优势不仅可以有效地运用好其在队伍服役的经历,也是促进再度融合大学学习与生活的有效路径。通过军训,彰显军人优良作风,展现并可以提升退役复学大学生的自信心。退役复学大学生承担军训任务,发挥朋辈效应一方面促进优化军训承训力量,锻炼退役复学大学生,同时搭建更好的平台使其融入学生群体,促进加强同龄人对军人职业的崇敬与向往之情,军训是大学生参军入伍,在绿色军营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一堂生动的国防动员“课程”,更是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力的相融合。
(五)调整个人心态
首先,内因与外因共同发力为外部环境提供更加便利的适应条件,自我内部心理调整应同步提升。心智的成熟一方面是为人处世更为稳健,另一方面就是能够更快、更加有效地提升自我对新环境的适应性,以班级、宿舍等集体为主导,强化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的引导,促进退役复学学生不断调整心态,以主动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学习生活,保持乐观的态度,发挥好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校园活动,主动结识新同学,融入新的集体。其次,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学校武装部组织的相关活动中去,如国防教育宣传、征兵工作宣传等辅助工作。退役复学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去通过改变自身状态来适应新的环境,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融入新的校园生活过程中的各项问题。
四、总结
新时代强军建设号角已经吹响,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军队优质兵源的重要来源途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携笔从戎,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在军营中成长,在军营中历练自己,在军营中实现人生价值,这是新时代强军建设的重要路径,随着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要求,大学生群体会成为优质兵源的常规化的来源渠道。铁打营盘,流水的兵,这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在完成服役后,大部分仍需要返回到原有的校园中再度开启大学校园学习与生活,继续完成相关学业。作为经历了专业化军事训练与管理的群体,再次融入到大学校园学习与生活中,难免会面对一些新的问题,但是此类困难中必然也蕴含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充分发挥军队继承的良好的思想觉悟、优良的意志品质等,将会更好地促进退役复学大学生融入校园生活和学习,同时促进形成良好的朋辈引领作用,这为开启高校学生工作新局面,有着现实而又重要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