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的现实价值、难点与对策

2022-12-30伟,杨洋,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群体

■ 胡 伟,杨 洋,丁 朋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全学段以及学校、家庭“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职业教育领域,早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要依靠中央各地方财政“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此后,职业教育保障型资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高校助学工作范式逐渐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发展型资助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才”为基本导向、以“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全方位资助方式,强调精准资助与全面育人[1]。高职院校作为职业人才的摇篮,构建发展型资助模式对个体成长、家庭扶贫、社会发展和教育进步具有现实价值,而在实施指导、精准识别、育人潜力和管理流程上也面临诸多的问题,亟待进一步辨析解读,在创新中寻求突破。

一、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的现实价值

(一)促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价值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着“重资助、轻自助”的问题,贫困学生受到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自我认知偏差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精神迷茫和心理困惑的倦怠思维,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在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强化发展型资助育人,能够实现“经济补助”与“育人使命”的双向结合,在给予基本物质保障的同时,强调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发展型资助承袭了“奖、助、贷、补、减、免”多位一体的保障型资助模式,与“劳动育人、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生活管理”等全方位育人模式结合起来,着力于受助个体的成长成才,是一个从物质保障到精神塑造的升华过程[2]。发展型资助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由最基本的教育物质资助升华到精神激励层面,充分尊重受助学生的公平性受教与个性化发展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资助方式、多样性的资助手段、多维度的资助体系,既维系学生的受教的物质需要,又致力于缓解或根除高职贫困学生面临的诸如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认知偏差、心理敏感脆弱等问题,从物质保障与精神需求上为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助力于受助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

(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扶贫价值

教育扶贫是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贫困地区的孩子用知识武装自己,才具备“知识改变命运”的机遇,而要使其拥有一技之长,离不开发展型资助的实施。在当下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纵深发展之际,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紧紧围绕“物质资助+人才培养”的主旨,将专业技术、学业支持、就业拓展等内容传递给学生,充分发挥高职学生资助工作在教育脱贫工作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激励学生利用知识改变命运,通过授受教育获得一技之长,从根子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而且随着教育改革与精准资助的深入,“一个都不能少”成为教育公平的真实写照,发展型资助在兼顾公平的同时,注重受助群体的可持续发展,为其找到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奠定坚实基础,进而助力于缩小城乡差异、实现二次公平,为社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的实施,其最终目的也是通过教育公平来圆贫困学子的求学梦,通过人才培养使贫困家庭弥补存在的先天性资源劣势,并激发受助个体成才后回馈社会,提升地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社会价值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的实施,有助于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壮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驱动力。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的实施,一方面在资助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帮扶建档立卡,注重对资助个体的动态化与一体化教育培养,通过各种方法与手段增强感恩意识与责任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受助学生的心理潜质中,外化于现实动力上,使受助学生有信仰有斗志,增强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有助于壮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借助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社会组织的资源,为受助群体的自助提供平台。在多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受助群体不知不觉地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中,感恩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成为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参与者,进而成为壮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四)完善高职教育资助体系的教育价值

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的实施,对于完善资助育人体系、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价值。发展型资助是物资保障与个体发展的有机统一,强调“资助”与“育人”的结合,其中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发展是结果,教育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3]。在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的贯彻落实下,“奖、助、贷、补、减、免”多位一体的物质资助方式与“劳动育人、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生活管理”多元结合的资助育人手段相结合,增强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资助与培养的耦合性,使资助育人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对于探索引导贫困学生的成才之路以及搭建新时期良性资助育人生态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发展型资助也是践行中国教育事业“一个都不能少”的真实写照,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的实施,对于满足贫困学生求学需要、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价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代青少年的努力奋斗,只有铺设了青少年的公平求学之路,在教育领域内实现教育公平,才能真正实现以教兴国,以智脱贫,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大量优秀的大学生人才。

二、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的实施难点

(一)发展型资助的实施理念相对落后

发展型资助在保障型资助上延伸而来,强调“经济补助”与“育人使命”的双向结合。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依旧处于经济补助层面,忽略了受助群体的成长发展层面。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存在“重资助、轻育人”的思想误区[4],导致发展型资助的“资助工作”沦为任务,“发展育人”流于形式。部分资助工作者仅将目光停留于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的发放任务上,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剥离开来,忽略了对受助群体的自助引导与心理塑造,劳动育人、学业帮扶、勤工俭学等无法有机融入到发展型资助中,最终导致资助成果收效甚微。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发展型资助存在“重资助、轻自助”的意识偏差。发展型资助强调的是受助群体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教育资助使其完成学业,回馈社会。但在错误解读下,将“资助”与“有饭吃、有学上”等同起来,尤其是在片面追求平等的名额均分机制下,部分班级出现资助对象“轮流坐庄”的情况,使得部分不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产生“心安理得”和“薅羊毛”的思想,在此落后的实施理念下,更遑论受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回馈社会了。

(二)发展型资助的群体识别缺乏精度

资助育人需要对受助群体进行精准识别,但实际上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佐证材料真伪难辨、评选过程个人主观性的影响,导致发展型资助的群体识别缺乏精度。首先,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在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开展中,对“发展”与“贫困”的定义理解及标准解读产生偏差,影响了对发展型资助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判定,造成部分资助学生的“申而不贫”与“贫而未申”现象,极大地影响到对高职贫困学生的申请认定。其次,发展型资助的群体识别过程中,贫困材料是最重要的贫困证据,但是贫困材料来源于所在地区村委会的家庭收入证明与贫困家庭证明,其本身存在审查不严、数字造假、材料不实等问题,递交申请之后,对发展型资助的受助群体精准识别难上加难,难免出现“助而非贫”的现象。最后,发展型资助从材料开具、申请上交、筛查评选、人员选定、资助发放到后续的动态跟踪,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难免出现暗箱操作,形成“应助未助”的情况,例如“轮流坐庄”“人情资助”和“平均资助”等。

(三)发展型资助的育人潜力后劲不足

发展型资助育人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全方位资助方式,在实施中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5]。但实际上,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的开展通常到“资助发放”便结束,缺乏资助育人的情绪调节与动态跟踪,形成资助育人后劲不足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对发展型资助群体正向的思想意识塑造,过度重视资助,忽略价值引导,导致个别受助对象出现心理畸形。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群体原本便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认知偏差、心理敏感脆弱等问题,一味地重视“奖、助、贷、补、减、免”等物质资助,忽略了精神塑造与价值引导,容易使受助群体陷入“心安理得”“薅羊毛”“享乐主义”的歧途中去,反而压缩了个体接受发展型资助后的“发展空间”。二是缺乏对发展型资助群体后续的动态跟踪观察,资助发放后便结束资助任务的做法,降低了发展型资助的育人潜力。未将受助学生纳入到“劳动育人、学业帮扶、技能提升、道德教育、就业指导、生活管理、勤工俭学”的体系中实现“经济资助+育人辅助”的双向结合,无法有效达成通过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与责任意识来回馈社会的目的。

(四)发展型资助的管理流程不够全面

发展型资助工作侧重于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和资助育人价值本位,但实际上,由于时间跨度长和工作任务量大的原因,其管理流程还不够全面。首先,一味强调资助工作的任务属性,忽略了“发展性资助”与“可持续育人”的统一,按部就班地履行工作职责,机械式地按流程办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际可操作性,使得发展型资助缺乏灵活变通。例如,将资助名额平均分配到每个班级,虽然表面上实现了公平公正,但实际上未能达到“公平资助”的目的。其次,虽然智慧校园、大数据等已经综合运用到了发展型资助的管理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也将校园卡的消费数据与学生笔电产品拥有情况作为资助的评判标准,但由于数据存在漏洞,导致资助管理工作也出现相应的缺陷。最后,高职院校的发展型资助管理职能部门多为学生处的分支机构,在实际管理中难免受到操纵唱票投票、师生关系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加之部分环节的监督机制并不健全,缺乏对资助工作的全流程监督,导致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成效不足。

三、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的优化对策

(一)思想创新化,重塑高职院校资助的育人理念

发展型资助是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范式的重要转变,在实践过程中要立足思想创新,重塑资助育人理念。首先,树立以“精准”为核心、“生本”为理念的工作思想。高职院校要密切联系“经济补助”与“育人使命”,跳出“重资助、轻育人”的思想窠臼,通过思想创新来推动“发展性资助”与“可持续育人”的统一[6]。例如,在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的发放任务完成之余,通过海量的资料收集,频繁的宿舍走访和谈心谈话等方式来穿插育人功能,革新思想认知,借助贫困学生的人力资源来开展劳动育人、学业帮扶、生活管理、勤工俭学等工作。其次,将“育人”理念深度融入精准资助工作中。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型资助理念。破除高职院校工作人员已有的“名额均分”“轮流作庄”“人情资助”等错误思想,在传统的阳光早训、励志演讲、就业引领等形式的育人活动基础上,加入榜样力量、校园文化等元素,来培养受助学生正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资助与自助相统一、思想与行动相结合的工作理念。

(二)数据精准化,强化高职院校资助的群体认定

针对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实施存在的群体识别缺乏精度难点,需要依托大数据与信息化发展,来强化群体认定工作。具体而言,一是细化数据采集,精确界定资助对象。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构建不同地区的生源数据库,对相同片区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比对,细化精准资助的条件,筛选出亟需资助的学生个体。同时,还可以运用大数据来搭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贫困认定模型,通过仿真计算来划分贫困学生认定阈值,形成权威性的贫困学生评判标准,避免因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所造成的定义理解及标准解读产生的偏差。二是依托数字化迎新系统对新生信息进行摸底,加强发展型资助证明材料的审查、辨真与核验,利用大数据系统实现便利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与一体化的全员监管,通过内外部的监管来提升发展型资助方法路径的可控性与规范性。三是加强各个环节的监管,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地规范落实贫困学生申请发展型资助的流程,将以学生自主申报为主体、辅导员引导申报为主导、班干部公平审察为主力的评议体系纳入到数据化分析体系中,完善发展型资助数据平台的信息采集。

(三)资助动态化,注重高职院校资助的育人追踪

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动态化的育人追踪,实现受助群体的良性发展。一方面,采用多元化手段对资助群体进行正向的思想意识塑造。依托院校、宿舍、教室等学生活动区,探索贫困学生融入集体、自立自强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机制,根据受助个体的爱好特长,引导其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并融入价值引导与思想改造,纠正存在的人际交往障碍等思想问题,扩大个体接受发展型资助后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加强对发展型资助群体后续的动态跟踪观察。利用大数据与信息化,结合受助学生的活动轨迹与生活状况,建立数字化的跟踪机制[7]。例如,通过校园卡搜集学生每日的消费情况,建立受助学生的消费结构,督促其高效使用资助资源。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活动来实现发展型资助的动态化育人追踪,例如根据个人意愿,鼓励资助学生参加专业等级考试与计算机等发展性学习项目,推进物质资助与全面育人的发展。

(四)管理全面化,优化高职院校资助的工作流程

针对发展型资助的管理流程不够全面的问题,一是要从发展型资助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淡化工作的“任务属性”与考核机制,促进“发展性资助”与“可持续育人”的统一,避免按部就班地履行工作职责和机械式地按流程办事,提升发展型资助工作的灵活性;二是在管理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深入利用智慧校园、大数据等信息化工具,从学生自治组织里获取受助个体的生活状况,从教务部门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后勤部门获取学生的消费结构,进而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引导受助学生建立中长期的成长规划,避免发展型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三是协同院校财务处和教育发展基金会等部门,设立“学生资助专项账户”管理资助资金,保证专款专用,杜绝一切挪用、混用、滥用资助资金的现象发生,同时建立起发展型资助的工作考核、奖励和问责机制,以强有力的监管督促高职院校各级资助工作小组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群体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