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教育的任务和使命

2022-12-30万小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立德道德民族

■万小燕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罗定 527200)

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引导性的教育观点,教育发展要优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就是教育强国,教育事业优先的理念不能动摇,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让教育成为人民满意的事业。在此纲领的引导下,新时代的教育拉开了帷幕。同时,教育的任务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发表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讲话,指出教育是兴党立国的大计,全面而系统地阐述和部署了当前的教育工作,表现出党中央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视,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指明方向[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了崭新的历史转折点,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和富起来后,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开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奔向新的目标,让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更加富强、文明、和谐、民主、美丽,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致力于稳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培养为国家振兴奋斗终生的优秀人才,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有用的人才,这是毫不动摇的原则,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2]。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方位,我们的教育究竟要以什么为根本任务,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乃至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明确的关于教育的根本问题。

一、新时代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不仅是我国教育的基础定位,也是在本质上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迫切要求,更是华夏五千年文化的思想精髓。新中国成立72年来,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且越来越突出强调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立德树人是其灵魂,是我国必须遵循的教育改革发展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在新时代里的核心蕴涵。

立德树人可谓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教育价值追求,源远流长,延绵不断。在先秦时期“立德”思想就得以成形,《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足以体现封建士大夫的“三不朽”,还是在追求“立德”为先,其崇尚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操守被后人视为遵循的榜样,最终实现人格的不朽。四书首卷的《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阐述的意思是:光明品德的彰显是大学的宗旨;对自身的道德进行反省和提高,同时推广给他人,让所有人都可以弃恶从善、改过自新;最终的目标是让完美的道德之境渗透到整个社会,并且具有长久性。所表达的教育含义是:将人培养成自身道德完善并担负社会道德建设的正能量君子,不单纯是具备生存技能的劳动者。这是关于教育的至理格言,为教育之根本点明了方向。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重德的思想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最强有力引领和支撑。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每个时期都在拓展道德的内涵,同时在社会和历史的变迁中烙印上时代的特征。《易经》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里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大学》里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孝经》中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潜夫论》中说,“德也者,庖天地之美”;康熙帝的用人标准是“国家用人,当以德器为本,才艺为末”。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说:“有典籍,才有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坚强屹立,饱经沧桑而薪火相传,正是因为中华文化典籍的代代传承,更是因为典籍里传承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最为重要的便是以文载道、以德育人。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将“德”放在人才标准的首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立德树人定性为最根本的教育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立德树人的任务在根本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重要场合对“德”的内涵及具体做法均有精辟的论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上进行深刻的阐述,“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道德的意义都是最基础性的,崇德修身是做人做事的第一准则;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道德,有个人的道德,也有国家和社会的大德。德是国家兴旺的源泉,德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如果国家和民族缺少了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国家和民族就丧失了前进的力量”[3];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再次指出,“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牢固坚守积极的价值观,帮助民众树立道德荣誉感和提升道德辨别能力,崇尚尊道德、讲道德、守道德的生活”;2018年3月10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上指出,“在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政德是鲜明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018年7月3日在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党的组织路线中指出,“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将爱国奉献的优质人集聚在一起,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的重要论述,抓住了教育本质,明确了教育使命,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明确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具备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作用。人生成长的最关键阶段就是青少年和儿童时期,稍有疏漏,犹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将可能严重影响孩子们将来的价值取向,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都极为不利。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和精心培养,帮助他们树立积极正面道德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人才培养就是育人和育才的完全统一,但育人是其主体。人有德方可安身立命,育人的关键措施是通过立德树人的教育手段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的标准和特征是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性。特别是在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实现的征程中,立德树人的长远意义和时代内涵是极其深刻的,切实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向,是习近平同志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治国理政的新战略、新思想和新理念上。在新的历史时期“立德”的宗旨是以大德武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的人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任务的形式将立德树人理念落到实处,其核心点还是围绕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不变的思想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得以培育和践行,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二、新时代教育应培养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培养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目前教育的核心使命,即怎样同心协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最终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实现这个宏伟蓝图和伟大历史使命,归根到底要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新的时期,我们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心和能力比任何一个时期都强,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基石,地位不可动摇。对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强烈,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迫切。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就是中国共产党,因而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一代人都能愿意为社会主义奋斗终生,都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矢志不渝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既是我国教育的核心宗旨,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4]。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都特别强调,培养出的新时代人才必须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问题确定的行稳致远的宏观战略目标,这个目标正是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制高点上提出的。该策略的提出,为更快、更稳地发展教育事业,以及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到实处,确定了任务完成的路径。

对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业人才的培养,是牢固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基本要求,是涉及到全民族社会文明和个人文化素质的大事,是中国梦、强军梦得以实现的力量源泉,因此我们要将对培养时代新人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制高点上。同时,培养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新时代人才,任务艰巨而复杂,要求我们创新思维、清晰责任、勇往直前、稳打稳扎。

教育是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根本保证,而我们教育的核心使命就是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并重视打造高质量教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劲的动力。

(二)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带领全体人民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只有广大青年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国家就前途光明,民族就充满希望。新时代对时代新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

1.时代新人需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理想信念不是头脑一热,而是一辈子都要坚持的事,要常态化修炼、常醒悟和常进步,在艰难险阻中勇往直前,在大风大浪中磨练坚强的意志”[5]。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理想信念的坚定,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上的坚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信仰,就是忠诚,就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时代新人要坚定理想信念,我们的思维里要时刻烙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筑牢四个意识、坚守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个人理想与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紧密结合起来,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矢志不渝朝着崇高理想奋进,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创造人生辉煌。

2.时代新人需有真本领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时代新人首先得有真才实学、真知实干才能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做到唯物辩证法的掌握,磨练自己的思维辨证能力,提升纷繁复杂问题的处理和驾驭能力;要提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把握方向、谋划全局、着眼长远、抓住重点的能力,做到“局部与全局统筹起来”“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两点论与重点论兼顾起来”“继承与创新、创新与发展坚持起来”。

3.时代新人需有担当精神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担当精神。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其最核心原因还是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责任与担当,无论遇到了多大的困难险阻,始终英雄辈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伟大复兴。所以时代新人更需要具有担当精神而站在时代的前列,高举伟大旗帜,敢于当先锋,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把个人名利置之度外,平时兢兢业业,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

三、新时代人才培养路径思考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们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符合我国国情的办学方向,在教书育人和办学治校中坚持党的领导,让党的领导贯穿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永恒不变的己任。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质量事关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是社会主义教育满足民众、培养堪当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教学改革的深化必须建设一套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教育体系,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机制化,增加爱国情怀、筑牢理想信念、强化民族情怀、提升道德情操,强化奋斗精神,切实提升全民族的素质。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品行的学子,这是培养一切人才的根本所在。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进行有效的贯彻,让师德考核成为教师考核的核心标准,构建起操作性强、规范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在评奖评优、岗位考核、干部任免、职称评聘等环节树立师德标准,并探索多方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师德“一票否决”,亮明师德师风底线[6]。

(四)合力促进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才培养的第一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教育发展,不但是学校的事情,政府、家庭和社会都要担负责任。特别是家庭的责任更具体,作为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必须给孩子上好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们除了需要关注每一个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提升家庭教育效果外,全社会及各界都应合力支持服务家庭教育,让所有人都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在积极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为即将成为国家未来、时代新人、社会栋梁的他们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气象万千的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更应紧跟时代发展需要和国家育人需求,促进育人质量和教育水平,持之以恒地培养出高素质、高品德、高觉悟、状态优之人才。

猜你喜欢

立德道德民族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我们的民族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