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子威: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2022-12-29徐梅

化妆、换装、平面拍摄、录制专访……
“看这里,看这里,好,非常好!”摄影师背后还有十几个人同时举着手机,北京冬奥双冠王任子威的表情很淡定,不兴奋也不烦躁。
商务车停在摄影棚外面,这边的拍摄录制结束后,他要直接赶去下一个活动现场。
曾说自己“还是习惯做个小透明”的任子威,北京冬奥会结束后,渐渐开始习惯高光下的关注。他已经有八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了,结束冬奥会后的隔离,他回哈尔滨老家也只待了一个星期,就赶回北京出席各种活动。
“既然已经被关注,被这么多人喜欢,我就不要辜负大家的厚爱。这些,就当是对自己艰苦训练的一种鼓励和回报吧!”
很多人记住了他在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夺冠后挺胸怒吼的瞬间,但生活中的他格外安静。因为两眼近视度数加一块儿将近1000度,他训练比赛要戴有度数的防风镜,平常则是一副镜片硕大的眼镜,与赛场上的风驰电掣勇猛威武不同,场下的他清瘦斯文。
人多的时候,他不大说话,显得冷峻。师友提醒他夺冠后还是要低调,“可能担心我变了。”
坐下来聊天,笑意一直挂在他的嘴角,眼镜后也是一双天生带笑的眼睛,“走下领奖台我还是我,生活中的我跟训练场上不一样。”
他说自己其实“挺佛的”,“现在‘被迫’当了领头羊,既然当了,我就尽力做到最好吧!”
打游戏、看小说是他休息时最好的放松方式,他庆幸现在依然还有这样的自我空间,“我愿意用我的影响力和体育人的正能量去激励大家,但是我自己也喜欢安静的日常。”
冰面上如烈火战车,生活中似宁静大海,任子威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和转换。接受本刊专访当天,现场画面被三个摄像机同步捕捉,同时还有数位工作人员围观,保持真我与真实让他可以很快调适到自如的状态。
“你的心态可以让你走得很远!”
“其实也没有说想走多远想怎么样,顺其自然。”
在我们的快问快答环节里,任子威格外放松。
“用一个词形容你现在的状态?”
他脱口而出,“享受!”
人生中最难的两年
在这个“很舒坦、很开心”的当下来临之前,他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的一个奥运备战周期。
其中有一年,他接连换了六个主管教练。今日的竞技体育已经是高度精密的一个大系统,顶级运动员也越来越倚靠科学精准的训练计划,每个教练都有自己的训练思想和操作体系,这样的频繁变动对于运动员来说实属灾难,任子威说那段时间他甚至“连怎么滑冰都快不知道了”。
他庆幸自己没有放弃,扛过了那段迷茫的日子。教练团队稳定下来后,北京冬奥也更近了,最后的两年是他人生中“迄今为止最难的两年”。“这两年的生活就是吃饭、睡觉、训练,整整两年,都没有出过大门。”
一边感到幸运,“不会像国外运动员那样担心健康问题、生活问题”,另一边也要面对始终无法冲淡的单调感和疲倦感,“有时候心里会叹息,太艰难了!”
“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个念头就是,今天我不去训练了,我要请假!”靠着毅力和惯性爬起来,摸到训练场,他却总能完成当天的训练计划。
完成计划听起来理所应当,其实并不容易。大赛临近时的训练量,是一次一次对体能和意志的极限挑战。
北京奥运周期他已经成为绝对核心之一,中国短道速滑队的训练计划是围绕着他设计的,可以理解为全队最高强度,“别人完不成可能还有理由,但我必须完成,每天训练我都滑到最后一个。”
与队友齐心协力夺下北京冬奥首金,五个人一起在领奖台上给彼此戴上金牌后,他想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以一个更平静的心态和状态去对待后面的赛事,“但是当国歌响起,自己想跟着唱国歌时,已经哭到唱不出口。颁奖典礼结束后,还有一群和我差不多大的志愿者,一直在唱《歌唱祖国》,直到我们上了车。”
任子威终于忍不住热泪长流,对着采访他的电视镜头说,“我对我们这代年轻人充满希望,我们可以为国家付出一切,为国家做出贡献。”很多人因为他这段现场采访破防。
4月8日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任子威被授予“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不能失去目标感
“下届奥运会,我会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被问到以后的规划和安排时,他的宣言显得有些低调。
“我不是说给别人听的,我是说给自己听的。”保持目标感,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小的时候,我看省队那些大哥哥觉得他们滑得真帅真快,当触碰到了省队的目标后,会想进国家队。来到国家队之后,会想通过选拔参加国际大赛……”
冠军之路像游戏通关一样,“不同的比赛冠军等级也不一样,运动员的最高梦想是在奥运会上夺冠,实现自己的‘金色梦想’”。
他深知这一路走来有多难,虽然北京冬奥还有遗憾,“我前两项比赛的状态特别好,心理和身体没有那么大的负担,但可能两项拿完之后,我的想法也多了,身体也是有些疲惫了,然后可能就是神经也太紧绷了吧。确实出现了一些低级失误……”但两块奥运金牌已经让他足够满足。
在“金色梦想”实现后,如何重启一个新的奥运周期,“我跟我的教练聊了一下,他说‘你不能失去目标,如果失去目标的话你会少了一些拼劲’。”
本届冬奥会上,多位别国的顶尖选手多项参赛,“个人能力全面”已经逐渐成为当今短道速滑领域顶尖运动员最重要的技术特点。“全能”也是任子威的一大标签,2016年短道速滑世界青年锦标赛中,任子威在全能积分榜上技压群雄,是世青赛创办以来首位来自中国的男子全能冠军。
“我每一个单项都有争夺金牌的实力。”北京冬奥会上,任子威更是全项参赛,被喜爱他的冰迷们亲切地称作“劳模”。
作为中国冬奥军团的“冰上尖刀”,中国国家短道速滑队在北京冬奥会上出色完成了任务。不过,任子威坦言,他和队友们也在比赛中看到了不足,“国家短道队目前不是最好的状态,还处在慢慢爬坡阶段。”

进入新的奥运周期,他将成为责无旁贷的领军人物,“代表国家参赛是靠自身实力的,肯定会有身体条件出色的年轻人来冲击你。”
他是队里公认的天赋加勤奋型的运动员,血乳酸指标全队最优,这个指标意味着他的身体能扛得住大负荷训练,同时又有极好的恢复能力。在训练中拿出最好的状态是他理解的“带头作用”,“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进步空间,并没有达到自己的巅峰,依然有很大的激情想继续去比赛,我不是在保,而是还在继续往上走,这是我的信心所在。”
任子威坦言自己再战一届奥运最大的挑战不来自身体,“至少米兰奥运周期的头一年还要继续封闭化管理”,他坦言“内心的疲惫感是难以回避的”。这些日子他的世界打开了很多,他享受这种与世界的广泛连接,珍藏于心,“将来训练枯燥的时候,这些回忆都是鼓励”,他也希望能找到“一个比较均衡的办法”。
短道速滑的世界格局每年都在变,欧美选手越来越重视这个项目,技术上也不断革新。“下一个奥运周期头两年,我会把精力放在改技术上,提升我们国家短道速滑运动员全面参赛的能力”,奥运临近的最后两年是真正的冲刺,“要强化身体肌肉和竞技水平。”
虽然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季奥运会还在四年之后,但说话间,那种金戈铁马的紧迫感就弥散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