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妈妈: 突破过后,稳定是我最大的底气
2022-12-29
你问我后悔吗?确实后悔过。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会选择在该读书的年龄再努力一些,再自信几分,给自己可以武装到牙齿的坚硬的资本,年轻时充分地去历练、去感受,过尽千帆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享受岁月的温柔以待,永远不做那个被生活选择的人。
——尚玲芳(40岁,英语教师,江苏)
前两天整理电脑里的照片,除了回忆往事,感叹岁月如梭外,还对自己曾经曲折的求学和工作经历甚为叹服。试想一下:现在安逸状态下的我,是否有勇气一再尝试?
一
对于我们这一波80后来说,高考绝对是人生的分水岭。与我同龄的农村孩子,多是乘着高考的帆船驶向了不敢奢望的远方。而2000年却是我人生的拐点。高考的失利把我送进了师范专科学校。在家人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从头再来,在四五线小城市的学校里开始了平平无奇的大学时光。
2003年毕业分配时的乌龙事件,让我的工作从县城一中换到了偏远的乡下中学,虽然后来在妈妈孤注一掷的努力下,又意外回到了县城二中,我还是心有余悸,总觉得这里非久留之地。工作的第二年,我通过了英语本科的自学考试,拿到了英语教育专业的本科证书。接下来,工作中的骨感和琐碎令我焦头烂额,深感能力水平在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中逐渐降低,再加上始终没有找到归属感,我产生了离开的冲动。
二
我成了县城在职老师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工作第二年第一次尝试考研失败后,我选择停薪留职半年去大学学习,终于在2006年迎来了个人命运的又一次转机。
那年6月,我收到了南方一所知名211但英语专业比较边缘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同时也离我的他更近了一步。我发现,自己突然成了同事和同学艳羡的对象——他们惊讶于我在职考研的持之以恒和辞掉在编教师时破釜沉舟的勇气。
2006年9月初到宁城,我震慑于她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的浓烈,也折服于她巨大的包容力,埋藏在心底的浓烈的自卑感油然而生。我感觉,自己和久居城市的同学不仅有年龄上的代沟,有生活习惯上显而易见的差异,更有见识和能力上的鸿沟,渐渐与老师、同学产生了难以言说的隔阂。再加上有了锡城的他,多了一份家的归属感,我很难融入宁城学习和生活。这也成为时至今日最令我惋惜的事。
3年时光,初时度日如年,可真正过去了,才知道逝去的光阴弥足珍贵,而我没有充分利用好,少了许多求职时可以仰仗的资本。
对于有过体制内工作经历或者传统求稳的人来说,求职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永远是首选,我也不例外。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我完全自学,国考上过线,省考和市考进过面试环节,不过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教师招考参加过锡城市级和各个区的考试,都是笔试没问题,面试不透明,再加上也确实没有出色到风头无两,我屡屡败北。
三
我是从2008年年底开始在锡城找工作的,直到2009年5月,诸多不顺,不堪回首,整个人也极度消沉。
迫不得已,我又回了宁城,终是凭借教学实力,经过三面后成功拿到录取通知。刚开始还对这样私立性质的学校不满,后来见到新录取的同事都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甚至还有博士生,我瞬间心理平衡了。
学校的总部把我们新入职的老师分到了各合作学校,我分到了宜兴。上课内容是AP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听起来高大上,但实质上是帮助那些有钱但成绩不太好的高中生顺利申请到国外的大学。常春藤的也有,但是极少数,多数申请的是名不见经传的“野鸡大学”。教学有挑战,但没有多少成就感,毕竟单凭掏钱就可以出国读书的好些孩子,本身的水平也就是一般般。同行的老师要么考博,要么重新求职,两年后基本都走了。而我因为生孩子办理随军,2011年9月也辞职了。
四
带娃的日子痛并快乐着。虽然期间我也在网上兼职,做过笔译、线上教学,不过对于上过18年学、读过那么多书的我来说,做全职妈妈始终不是一件长久之计。那时的我多么渴望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啊!新生儿带来的喜悦,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照护和家务劳动中,逐渐带给我越来越多的自我怀疑,我无时无刻不希望经历另一次变动。
2012年10月,我进入了一家国企,做招商工作。虽然我压根不知道这具体是个什么工作,但不妨碍我急于摆脱家庭束缚进入职场的孤勇。
从初入职场的小白,到熟悉政策,出差拜访客户,再到独立接待中小型客户,也算是我能完成的蜕变了。毕竟咱也是参加过腾讯合作伙伴会议,参与过领导和五百强企业高层会晤,协调过各部门工作的职场人了……
坦白说,这份工作我直至结束都没有完全适应,这既与我过往工作养成的囿于一隅的思维有关,又受到我要承担家庭大部分职责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给我打开了新天地,使我窄小的视野不断拓宽,直至心境开阔。
所以整理照片时,看着那时穿着正装,穿梭于各个场合、尽力扮演好角色的自己,我既心疼又佩服。人,只有被逼到某种境地,才能激发自身潜能,哪怕最终失败,但无悔的是曾经努力过。就像爱丽丝的奇幻历险记一样,这部分的回忆我也最为珍惜。
五
促使我再次改变的诱因是:频繁的出差与家庭的变故。爸爸过世给我和妈妈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孩子也无人照料。他工作的不稳定性,我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的家也如海上的一叶扁舟,摇摆不定,时刻有倾覆的风险。几经考虑,我又一次加入了考编的大军。
好在这时候的招考已经渐次透明和公平,我赶上了35周岁以下的末班车,在经历无数个既工作又照顾家庭还得废寝忘食地挑灯夜读后,在流鼻血、眩晕不时伴随着我的忙乱而慌张的日子里,2015年12月,我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二、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的绝对优势被某职业学校录取了。
又是一个三年一变。也许忠诚度差、工作无长性对职场人来说是致命的伤,但对于我,每一次变动基本上都是我的主动选择,也算是掌握住自己的命运了吧。
现在,用网络流行语来说我算是“顺利上岸”,至于上岸后的个中滋味只能自己慢慢体会了,最主要还是看你想要什么。初时确实感恩,但时间一长,对着一份一眼望得到头的工作,难免会有些疲倦。不过,此时的我已经折腾不动了,也折腾不起了:上有老,下有小,稳定就变成了我的底气。所以,以不变应万变是人到中年后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六
从2000年高考结束到2015年底的15年里,我一直延续着三年一次的转折,这些年工作中认识的人大多走马观花,关系也始终难以维持长久,有时想想也挺挫败的。与那些“从一而终”的人相比,我确实多变,但基本上是螺旋式上升,也算是好的变化吧。
回首这一路,从那个见识短浅的农村小姑娘,到现在经历过一些风浪扎根锡城的中年人,中间的路途不可谓不坎坷曲折,经历时是磨难,走过后是风景,回味起来是苦乐参半。
你问我后悔吗?确实后悔过。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会选择在该读书的年龄再努力一些,再自信几分,给自己可以武装到牙齿的坚硬的资本,年轻时充分地去历练、去感受,过尽千帆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享受岁月的温柔以待,永远不做那个被生活选择的人。
2022,又一个崭新的年份,这是我在这所职业学校的第六个年头,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长的工作经历了。在这个属于我的“不惑之年”,我希望自己可以享受当下的稳定,保持恬淡和感恩的心态,在满足学生渴望求知的眼神后,多一些对生活的思考和敬畏,让我的人生再少一些“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