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的改善一定源于高收入吗?

2022-12-29陈平

现代阅读 2022年2期

现在经济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分清哪些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哪些是收入增加带来的贫富差距的扩大。误以为高收入一定等于高福利和高生活质量,这是一个幻想,是经济学家深陷其中的一个误区。

中国人逢年过节喜欢相互道一声“恭喜发财”,认为这是莫大的喜庆话。那问题就来了,财富从哪里来?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是经济学矛盾的地方,就是它从来都没说清楚财富或者高收入打哪儿来。这个责任,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得算在亚当·斯密和新古典经济学头上。

我在《代谢增长论》里讲过亚当·斯密最基本的矛盾:他承认财富是权势(power)。如果财富是power,那市场上的竞争就是权势的竞争,尤其是围绕市场规模的竞争。

看贸易战就明白,市场上根本不存在平等竞争。在多数情况下,市场上的交换也不可能是等价交换。如果是等价交换,今天这个社会应该是收入高度平均的,就不可能出现那么多有钱的大家族。现在人们真正抱怨的,实际上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更是加剧了这一过程。

那这个矛盾出在什么地方?怎么解?其实,如果读懂了亚当·斯密,就知道他给过一个启示。他说真正的问题在于商品的实际价值和在市场上的交换价值的差别。那差别在何处?实际的价值如何变成货币的价值?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里,货币是客观中性的交易媒介,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权势,似乎是平等的。但在观察过西方的金融系统之后就会发现,当年英国之所以能称霸世界,是因为掌握了货币的强权,掌握货币强权以后就能掌握定价权,掌握定价权以后,你就会发现世界上开始出现一些怪事。

就如我们在某个小县城或者农村了解到的那样,一栋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造价10万~20万元,四周有树有河,卖出去可能也就30万~50万元。但如果同样的居住环境,换到大城市的富人区,房价立马就涨到上千万都不止。

北京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分给我的教工宿舍也是如此,那是在北京大学附近的一套三室一厅,实际使用面积也就六十多平方米。在没有搞市场化改革以前,一个月的房租不到10元。后来实行市场价格,在我退休那年,同等房屋的租金已经涨到每月4000元了。但如果在北京郊区,同样的居住条件,租金便宜得多,这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我讲的“市场的权势”(market power)。有钱有势的人聚居一处,他们的高收入和超强的消费能力抬高了周边商品的基础价格,包括房地产。但是住在附近的普通老百姓和一般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却增长得很慢,于是造就了不平等交易,形成诸多畸形的市场。有人说这畸形的市场可以最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但看看现实,中国仅用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基础建设就把高铁修起来了,美国却连城市交通道路都不愿意花钱维修,宁愿花几十万亿美元投机到金融衍生品市场搞垮金融市场。所以,说市场经济能够最优地分配资源,这是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神话。

很多人迷信市场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中国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有非常大的改善,这是不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结果?我认为不一定,有的国家可以说是,更多的国家不是。同样是开放,以前的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大幅滑落,拉美的经济一会儿涨一会儿跌,整个趋势是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开放市场经济导致的富裕只是中国的奇迹,并不是世界的普遍现象。迷信的源头在于对市场的功能没能理解全面。

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的交换功能。交换到底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交易双方是对等的还是不对等的?如果说是对等的,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空想资本主义乌托邦,根本不可能存在持续的贫困和持续的富裕,所以政府什么都不用干预。

这时候马克思经济学就进来了,它看到的市场是什么样呢?它认为市场起到一个再分配的作用,而这个再分配是不公平的、不对等的。所以马克思经济学强调剩余价值理论,实际上是想用政府干预、再次分配的办法,来解决市场交换的不公平。

现在西方左、右两派争论的哲学立场,如果是赞成社会民主党或者工党,就强调马克思哲学、讲马克思经济学的那一面,认为市场的分配功能有问题,有产权者利用产权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另一边则认为市场经济天生合理,只强调市场的交易功能,最典型的代表除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以外,还有罗纳德·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如果交易成本是零,所有社会问题都将不复存在。

但有一个市场功能被这两派人都忽略了,就是市场的竞争功能。市场是一个竞争的战场,约瑟夫·熊彼特率先看到了这件事。而且熊彼特非常有意思,他提出的企业家精神和很多人宣传的企业家精神完全是两码事儿。很多人讲的企业家精神,似乎是说所有的资本家,甭管他是私营的、集体的还是国营的,只要创造了财富,就通通都是企业家。熊彼特看法相反,他看到的企业家其实和我看到的科学家是一个样,他们冒着很大的风险进行发明创造,多数都会“牺牲”,所以有极大可能享受不到自己的事业成果,而他们的精神却促进了产业的新陈代谢,造就了经济的周期波动。波动的结果,熊彼特认为是创造性毁灭的结果,是走向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市场竞争促进了技术的新陈代谢,技术的新陈代谢也降低了很多现代化产品的成本。跨国公司起初进到中国,汽车卖得异常昂贵。后来民营企业参与竞争,汽车降价,本来只有少数富有居民才能消费得起的产品,现在不少农民也能买得起。所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可以说是市场竞争促使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促使成本下降的结果。

现在经济学最大的问题,我觉得是没有分清哪些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哪些是收入增加带来的贫富差距的扩大。误以为高收入一定等于高福利和高生活质量,这是一个幻想,是经济学家深陷其中的一个误区。

我建议,咱们中国老百姓见面不要再“恭喜发财”,因为如果人人都发财,那其实人人都不能发财,发财永远是相对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说得很现实,实际上是容忍了差距,促进了竞争,这样才能提高全社会的技术水平,改善多数人的物质生活。后来的问题是没有及时收财产税、房产税和遗产税,贫富差距难以避免。城市郊区农民寻租内地打工的农民,大城市的房地产泡沫使外来大学生就业成家非常困难,可能就遏制竞争了。所以,我们要改“恭喜发财”为“恭喜进步”。每个人的学问可以进步,技术可以进步,生活品质可以改善,这都是进步,但进步的结果是大家都进步,还是差距急剧加大,这是不一样的。

(摘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眉山金融论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