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多元精神

2022-12-29周怀球刘帮华

现代阅读 2022年2期

中国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有着明显的伦理型特征和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而源于欧洲的奥林匹克运动是西方文化的表征,反映了西方人的意志与思想,其特点为重竞技、重规则、重个体。

中国传统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共同点

1.宗旨均为塑造理想人格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一直以来都是将塑造理想人格作为首要目标,注重伦理规范的儒家强调“仁、礼”,提倡“知、仁、勇”三者统一的“君子”人格。中国传统体育受此影响,也从道德修养角度,通过竞赛“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在竞赛中遵从礼的规范,实现道德的升华。像“六艺”中的射和御,风行一时的射礼和投壶,还有蹴鞠、马球、捶丸这类典型的竞技活动中,中国古人也力图保持着优雅的风度与揖让的礼仪,“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在孔子“智者乐,仁者寿”的命题下,这些竞技都是礼义教化活动的一部分,参加者都必须遵从严格的礼仪,有着仁义的精神与态度。例如东汉李尤《鞠城铭》记载:“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有突出教育的意义、力图把体育活动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传统。

中国传统体育的一个突出特点为,通过体育活动来锻炼心智,启迪灵性,达到“形与神俱”“身心并完”,使身体修养与道德修养和谐统一发展,进而形成理想人格。例如太极拳运动就十分注重形神兼备、内外兼修、身心合一,其风格之一即为“心静体松”。在传统体育中,没有对“力”的崇拜,无论是习武练剑,还是导引养生,都像吟诗作画一样,使人感受到淡泊清雅,使人格得到升华。

古希腊时代奥林匹克运动对和谐的追求首先反映在对个人的要求上。古代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能的比赛,更是美的竞技,它体现了古希腊人身体和精神(智力)和谐发展的观念。古希腊人认为,善与美是分不开的,身体与精神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教育不当及身体的不健全会导致道德不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从古代奥运会遗产中得出了体育竞技是身心二元文化的结论,否定了世俗所认为的它只是“身”的一元文化的观念,从而确立了新的体育竞技价值观。他在《我为什么要复兴奥运会》一文中写道:

奥运会与世界锦标赛不同,与后者相比,奥运会还有“别的东西”。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与一般竞技运动不同,就是因为它拥有奥林匹克主义。而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奥林匹克圣火的指引下,参加体育竞技不只是为了身体的健康和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竞技使人的精神、道德、思想以及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成为杰出人物和一代新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奥林匹克主义不仅将身体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同时更加注重人格塑造的教育,并且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主旨所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体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2.基本点均为和平、公正

中国传统体育深受儒、道、佛文化的影响和熏陶,“礼”与“和”的特征随处可见。孔子提倡“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这种“礼让”与“仁爱”的准则,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公正”“和平”的原则是一致的,它在方方面面规范着我国古代的体育活动。中国传统教育理想为“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而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内涵恰恰是追求世界的美好和光明。

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追求的和谐是以个人为起点,延伸到社会,进而扩展到整个国际社会,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各种政治经济利益的矛盾、宗教信仰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差异,从而实现由奥林匹克运动建立一个友好互助、和平美好的世界的宗旨。这是符合全人类理想的和谐。

3.共同理念均为崇尚奋斗精神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都主张积极进取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早期中国神话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塑造了很多锲而不舍、不怕牺牲、持之以恒、勇于奋斗的开拓者的形象。《周易》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劝学》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孟子》中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导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中华民族的进取心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竞争和奋斗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奥林匹克宪章》中明确了奥林匹克主义所追求的目标:“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奥林匹克格言中的“更快、更高、更强”就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挑战极限、自强不息、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精神的体现。

中国传统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区别

1.奥林匹克体育以身为本,中国传统体育以心为本

奥林匹克体育更多注重的是人的物质形态本身,提倡对人体的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训练,注重竞技运动及肌肉健美、体格健壮,强调对人体外形的塑造,注重身体的外部运动。很多活动方式都要求十分剧烈的肌肉运动,从而提高人体的机能水平,美化人体的形象,以获得精神充实感的满足。奥林匹克体育具有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很多体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比赛规则及严格的场地器材要求。在运动结果方面,奥林匹克体育不管是成绩评定还是比赛胜负,最终都可以用物理量表示。

中国传统体育则具有一个鲜明特征,即以心为本,以身为标,通过整体锻炼,达到身心合一。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强调培养人的内在气质、品格以及精神修养,将人的身体看成寓精神之舍。所以,中国传统体育提倡通过身体锻炼来由表及里,所有肢体活动服务于调心炼意。在诸多以养生为主的传统体育活动中,更多注重的是“守志如一”“澄心如镜”“形随神游”,很少有单纯锻炼人体外形的活动。在中国古代,体育活动基本上都从属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奥林匹克体育以自然科学为依据,中国传统体育以朴素形态的哲学作指导

奥林匹克体育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19世纪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使西方对体育的认识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西方古代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被形而上学、微观分解的机械分解观所取代,形成近代体育发展的科学依据,使西方体育在思维框架上与中国有了根本的区别,在理论基础上也开始出现了质的飞跃。

中国传统体育的根本特征则是用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为指导,如阴阳、刚柔、动静、统一、相济等概念。我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阴阳和(相对平衡)则寿,阴阳离(相对不平衡)则天”。所以,是否可以保持一个阴阳和谐的内部生态环境,则成为衡量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于此“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提出了调摄形神、适应环境、预防为主的养生原则。

3.奥林匹克体育依托于工业文明,中国传统体育植根于农业文明

西方近代体育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新条件下兴起的。19世纪中期以后,在大工业生产导致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人们广泛形成了民主、自由以及法制的观念,形成了注重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然而,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后,大工业b459fbcbb076b9a04e448098edfefb2581987f1d0416c492608e174d2e475473生产促使工种不断专业化,人的身体被残酷地肢解成机器的附件,导致人体畸形发展。与此同时,大工业生产所引起的一些文明公害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相继出现,人们开始寻求可以对快节奏、高紧张度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起调节作用的理想体育形式。因而既体现竞争精神,又富于娱乐的调节生活功能的竞技运动迅速发展,西方近代体育的产生成为必然。

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平原辽阔,人口众多。内陆性的地理环境使华夏民族形成了以农耕经济为主体,农牧渔业并存的经济格局。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中国人形成了“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将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时常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竞技运动在中国传统体育中并不居于主要地位,带有农业社会烙印的中国传统体育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这就使得保健术以及采用有意识的以意领气的呼吸运动成为中国古代体育的主要方式,典型项目为导引、武术、气功、太极拳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庄子》)。

4.奥林匹克体育强调分解,中国传统体育注重整体

随着近代客体化、离析化以及逻辑化思维模式的建立,在西方自然科学基础之上,西方体育活动不断朝着严格的“专门性”“针对性”方向发展。例如健身是采取分而治之的原则,对完整的人体各局部分别采用针对性的练习,再把局部练习效果综合起来达到整体健身的目的,强调个体向整体的合成关系。

而中国传统体育反映出典型的整体观特征,一直以来都强调人的整体性,注重“天人合一”

“形神合一”,对自然和自我的认识都是源自内省、内观、内悟过程,从而建立了性命双修、身心并育的整体优化生命的养生体育体系。

5.奥林匹克体育重视公平竞争,中国传统体育突出伦理

中西方近代体育的竞赛规则有很明显的差异。竞技运动项目是西方近代体育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得到迅速且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在中国传统体育中,竞赛的根本基础是遵从“礼”的规范,实现道德的升华,提倡“君子之争”,力求使负荷在可控范围内,反对运动的激化导致人体内部平衡的破坏。中国传统体育中竞争意识淡化,非竞技性体育项目比较普及,例如秋千、武术、踢毽子等,很少有竞技比赛,主要是表演或自我习练。即使是本来竞技性很强的体育项目,例如蹴鞠等球类,发展到后期,竞技性也渐渐被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取代了。

6.奥林匹克体育重视抗争,中国传统体育追求和谐

西方普遍认为,人是宇宙的主宰,人与天是对立且斗争的关系。人们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对象及改造对象,注重人对自然的支配与抗争,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西方首先考虑的是竞争,而不是伦理,具体表现在体育运动中开拓进取、超越现实、创造未来的搏击精神与战斗哲学。

而华夏文明最显著的特征即为其和谐价值取向。中国传统体育长久以来追求和谐的境界,即个体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倾向于人们内心的修为。中国很多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气功、导引、武术、乐舞等,表现出“上下相随”“左右相依”“内外相合”的整体性,皆以身心和谐、形神统一为共同的技术要领。

在追求人际和谐的同时,中国逐渐形成了“君子之争,以和为贵”的伦理型竞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具有竞争、对抗性和有剧烈身体运动的项目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重点阐述了人是宇宙的一部分,重视二者的融洽和顺遂。在运动结果方面,实现自我满足和完善就是评价的结束,从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

(摘自中国纺织出版社《现代奥林匹克文化视域下的全运会文化传承与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