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生中华鲟 “后福”的洄游繁衍之旅

2022-12-29钮敏

现代阅读 2022年2期

为水箱换好水行进1小时后,王彦鹏下车透过小窗对“后福”进行观察。瞬间,让他几乎惊掉下巴的一幕出现了——“后福”竟然掉转身体,把原本和车头方向一致的头部朝向了车尾!

一位长江所的专家不由得感慨道:它是壮志未酬,舍不得离开长江呀!

1995年10月,一尾怀着已经成熟的四十多万粒鱼卵的雌性中华鲟,跟随大批同伴历经艰难,从2000公里外耗时1年7个多月,游到了长江上游——金沙江,在一片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地带产下了鱼卵。

野生中华鲟的生育能力很强,在湍急水流的刺激下,一粒粒晶莹剔亮如黑珍珠般的鱼卵顺着江水,黏附于沙砾上、石缝间。鱼卵产下后,铜鱼、黄颡鱼等立刻展开一场饕餮盛宴,9成鱼卵成为这些鱼类的腹中物,仅有夹在石缝里的鱼卵能逃过一劫。

逃过了天敌的屠杀,经过五六天的孵化,石缝中的受精卵挣扎着从卵中破膜而出。一尾幸运的鲟宝宝诞生了。延续千万年的基因记忆告诉它,向着光亮处前进。

刚出生的鲟宝宝像小蝌蚪一样摇动着微弱的小尾巴,努力向水面游动,和它的小伙伴们在水面上形成一朵朵小水花,顺着江水向下游漂去。身上带着的卵黄囊是最初帮助鲟宝宝们活下去的营养袋,十三四天后,它们开始在水底的泥沙中寻找食物——红色的水蚯蚓。对于刚刚降生的鲟宝宝来说,生存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鲟宝宝顺着江水漂流到了宜昌石首江段,这里食物丰富,水流舒缓,它与同伴们决定在这里栖息,准备略为长大后再继续顺江而下。5个月后,水温渐渐升高,鲟宝宝长到了9厘米。它决定继续顺江而下,延续千万年的传承,找到大海。

除了觅食与躲避人类的渔网,鲟宝宝要昼夜不停地赶路,以每天6至8公里的速度奔向长江出海口。第二年6月,鲟宝宝来到了长江出海口崇明岛。此时它已经成长到了20厘米,同批诞生的伙伴在旅途中历经大鱼的捕食、人类的渔猎等天灾人祸,最终能到达的不足3%。鲟宝宝凭借着活下去的信念,来到崇明岛水域,跨出了成长环节的第一步。

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鲟宝宝在崇明岛水域完成了从淡水向咸水的生理适应性调节过程。周边的伙伴们已经陆续游向大海,鲟宝宝也随着伙伴们离开了它的诞生地——长江,准备开启新的旅程。

来到大海后,鲟宝宝被广阔的空间所震撼!依据传承记忆的引导,它来到了在大海中的第一站——舟山海域。在这个有大量鱼虾贝聚集的渔场,它不断地觅食,与海流拼斗并躲避人类渔船的捕捞。数年之后,鲟宝宝在此成长为一尾强壮的少女中华鲟。

2006年,少女中华鲟长成了1.76米的大姑娘。它认识的一些年龄相仿的雄性中华鲟,正在蠢蠢欲动想游回诞生之地,为繁衍下一代作出贡献。鲟姑娘也想去繁衍,但是它的性腺还没有发育,还需继续成长。中华鲟雄性12岁开始成熟,雌性14岁成熟,而鲟姑娘当时年仅11岁。于是,鲟姑娘无奈地看着雄性伙伴们兴冲冲地离开,为了延续中华鲟的生命,去接受逆游长江的挑战。

鲟姑娘诞生在长江,但传承记忆告诉它,除了长江以外,古时候中华鲟活动的区域还包含了珠江、岷江、钱塘江和黄河。它沿着近海大陆架水域游动,一面探索,一面找寻其他江河的中华鲟。但是,它失望了。587e71d82e23c6c4500815036ec8ef46除了看到长江的中华鲟外,其他江河的中华鲟早就不存在了。就这样在大海中寻寻觅觅了3年,鲟姑娘14岁了。在旅途中,它见过中华白海豚,见过直径一米多的玳瑁,见过千奇百怪的各种海洋生物。

当鲟姑娘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于夏秋时节,与长江中华鲟成群结队齐聚长江口,逆江而行近一万公里,开始其恋爱和婚配旅程。鲟姑娘渐渐感觉到自己身体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它的性腺终于开始发育了!

啊,我要当妈妈啦!强烈的延续生命的使命感不断地告诉鲟妈妈:回家,返回它的诞生地——长江上游金沙江。

鲟妈妈准备踏上第一次回家繁衍之路。传承记忆告诉它,这是一段充满艰难困苦的旅程。其间,它要逆江而上、溯河洄游,要顶着巨大水流,在不摄取食物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体能到达历史的诞生地。鲟妈妈开始积极地准备第一次回家之路,性腺也随之发育,从一期、二期直到三期。它不断觅食,增加蛋白质的获取与体内脂肪的累积。终于,它感觉身体已经储存了大量的脂肪与能量,腹部的鱼卵也开始渐渐成熟,回家的时机到了。

2010年初,鲟妈妈开始向着长江出海口游去。这时,它的身长已长到2.2米,体重达到了200公斤。4月,它到达了长江出海口。经过短暂的咸水转淡水的生理调控过程,6月,它正式开始了逆江而上、溯河洄游的第一次回家繁衍之旅。

鲟妈妈怀着兴奋又忐忑的心情,跟着众多的青壮年与老年的中华鲟种群一起逆流而上。江面吹着温暖的南风,水流渐渐平稳。鲟妈妈跟伙伴们历经巨大的长江水流,于8月底来到了江西九江江段。这时,南风渐渐退去,北风刮起。正值长江的丰水期,有经验的中华鲟带着年轻的鲟妈妈暂停了上溯。在深水区寻找有泥沙、沙砾或卵石的滩沱和碛坝进行短期的休整,等待着北风退去。

北风敛收,南风又徐徐袭来。鲟妈妈跟着伙伴们再度踏上旅程,向着湖北江段逆流而上。这时,鲟妈妈经过大量的运动,腹中燃烧的脂肪转化为鱼卵的营养。水温的变化,让它的性腺逐步发育到四期。但是它的心中升起了不好的预感,因为身体的疲劳与体能的下降,能供给鱼卵的营养越来越少。鱼卵能顺利催熟达到四期吗?鲟妈妈怀着忐忑的心情继续它的旅程,终于来到了武汉至荆州江段。老中华鲟带领着年轻的鲟妈妈在这里作最后的繁育准备,等待性腺成熟到四期末,完成世代传承使命。

鲟妈妈心中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基因里的古老记忆告诉它,还应该向上游才对:可是,严峻的现实深深打击了它。它发现自己的性腺发育停滞了,这代表着它没能完成这次繁衍之旅的最后阶段。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鲟妈妈的性腺开始退化,它无奈地告别团队,顺着江水返回大海。

又是3年过去,2013年,18岁的鲟妈妈步入中年,个头长到了3.1米。终于,它的性腺再次发育。看到中华鲟的种群数量日益减少,鲟妈妈再次与同伴逆江而上,踏上了繁衍之路。

这次陪伴鲟妈妈一起踏上繁衍之路的伙伴只剩10尾,让它不由得心生感慨:以往数千上万尾的中华鲟繁衍大军已经不复存在。

经过一年的时间,鲟妈妈再次来到了大水坝下,找到了熟悉的产卵场,可是它感觉并不舒服,因为太热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水温还是太高。以往10月就可以产卵,现在已经11月初了,鲟妈妈开始着急。温度不降下来,鱼卵就没办法最后催熟,急得它在大坝附近来回游动,不知如何是好。一筹莫展之际,它想先游到水面上换一口气,同时调整一下鱼鳔的浮力。

当鲟妈妈刚刚把头探出江面,突然,一张粗糙的渔网遮天蔽日从天而降,一下子将它紧紧裹住了。鲟妈妈拼命挣扎,然而渔网越裹越紧,深深地嵌入它的身体表面。它感觉身体里的力气快速消散,意识也慢慢变得模糊。鲟妈妈放弃了挣扎,渐渐进入昏睡状态,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念头是,不甘腹中的鱼卵还没有产出。

几位渔民在新洲阳逻附近捕鱼收网时,发现里面居然有一条误入的巨型中华鲟,把渔网的主人于江艄吓了一大跳!他赶忙将两头的渔网剪破,并拼尽全力收网。不料这尾几百公斤重的家伙非常不配合,继续死命挣扎。其余两位渔民见状也过来帮忙,因为没有其他办法把体形巨大的中华鲟拉到船上。他们直接在它的尾柄绑上绳索拖回到岸边,由于拖的过程中过度拉扯,中华鲟的尾柄严重受伤。把中华鲟拖到岸边之后,于江艄立即给武汉渔政部门打电话求救。

得知中华鲟误入渔网被困、渔民无法解救的消息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携带救助设备,和船检、港监等部门工作人员火速赶往现场。由于中华鲟不能在浅水区域待太长时间,长江所的工作人员努力用最短时间剪断了缠在鲟妈妈身上的渔网。

长江所工作人员发现,中华鲟因身体多处受伤,已呈现失衡状态。于是,长江所当即成立救护小组,经过长达6个小时的运输,将它运送到荆州太湖中华鲟实验基地进行全面救治。

经专家初步检查,这尾获救的野生中华鲟年纪在19岁左右,按照鱼的生物年龄相当于人的48岁,全长3.41米,体重340公斤,是近20年来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雌性野生中华鲟,而且怀卵量可观。通过科学养殖与悉心护理,在人工环境下保护好这尾野生亲本,日后其性成熟并最终实现人工繁殖是完全有可能的。

由于此前受到的伤害,鲟妈妈的体质极度虚弱。工作人员通宵达旦地努力,翌日凌晨终于暂时保住了它的生命,但是,身体的严重伤势与体能的恶劣情况,导致鲟妈妈性腺退化了,腹中的鱼卵重新转化成能量,逐渐消失。

两个半月后,经过一系列的后续医疗,鲟妈妈终于恢复了正常的运动姿态,除了体能状况较差,体表伤口已逐渐愈合。工作人员邵今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意,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后福”(后改名“厚福”)。

“后福”身体的创伤虽然好了,但是内心的伤口却难以愈合,终日郁郁寡欢,一直不肯开口进食。鉴于北京海洋馆自2005年起就与长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了科企联合保护中华鲟的尝试,成功使人工养驯的“鲟女王”康复,海洋馆总经理胡维勇接受了时任长江所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危起伟的提议,决定把“后福”也送到北京养护。

2015年11月15日上午9时,“后福”从湖北荆州出发,乘坐特制的运输车陆运前往北京。

一路上,海洋馆水族部鲟鱼组主管王彦鹏与长江所专家随时观察“后福”的情况。中途,技术人员为水箱换了一次水,水是用专车提前从沙市区运来潜江服务区的。换好水行进1小时后,王彦鹏下车透过小窗对“后福”进行观察。瞬间,让他几乎惊掉下巴的一幕出现了——“后福”竟然掉转身体,把原本和车头方向一致的头部朝向了车尾!

担心“后福”头部冲后在运输中会出现眩晕等不适,王彦鹏招呼几个人下水,将它头的朝向掉转了过来。傍晚,当王彦鹏再次对“后福”进行检测时惊奇地发现,倔脾气的它居然又把头转向车尾了。

身长3.41米的大鱼在长4.8米、宽2米的箱体内掉转身体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它又是伤痕累累。

联想到“后福”在性腺退化后连日来的消极颓丧,一位长江所的专家不由得感慨道:它是壮志未酬,舍不得离开长江呀!

专家的话一下戳中了王彦鹏的泪腺。瞬间,两股热流冲破眼眶奔涌而出……

接下来,王彦鹏没有和一行人再去掉转“后福”头的朝向,让它继续对长江的眷恋与不舍吧!

经过22小时的长途运输,11月16日早7时,“后福”终于被运至北京。

(摘自作家出版社《厚福:人与中华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