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途径

2022-12-29黄彩英

教育界·A 2022年23期

【摘要】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其对学生个人的成长,以及对法治社会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文章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从结合生活实际、借用社会案例、组织座谈研讨、推荐优秀读本及建立家校合作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有效培养途径。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

作者简介:黄彩英(1978—),女,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一小学。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让学生形成法治意识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懂法、守法、用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组织与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立足实际,采用多元方法,巧妙对学生的法治意识进行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给各位同仁参考,以期和各位同仁一起将法治意识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意识到生活处处有法律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理论生动而简洁地阐明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对现在的教育仍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教学时不能抛开生活,而应当立足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以此巧妙施教,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好地学习、理解并掌握知识[1]。具体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趣,巧妙实现法治意识的培养目标。

例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节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自己身处于一个法治社会,从而自觉尊重与维护法律,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能做到遵规守法。这节课的知识很宽泛,教师如果照搬教材讲解,很难让学生放眼社会生活,了解到更多的法律。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笔者充分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描述与社会法治相关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从这些生活现象中发现法律知识。“我们学校每周一早晨都会奏国歌、升国旗,这其中涉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我们国家每个适龄儿童都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内上课、学知识,这其中涉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我们在路上都要遵守交通规则,这其中涉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我们购买的商品若存在质量问题可以退换,这其中涉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我们的父母在一起组建了家庭,这其中涉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进行教育,这其中涉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笔者讲完后,学生觉得很新奇有趣,纷纷表示这些生活现象看起来很普通,没想到其中涉及了那么多法律,笔者趁机说道:“我们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事背后都有相应的法律在支撑和保障着,所以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守法律的规定。”就这样,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法律,产生了对法律的敬畏之心,逐渐形成法治意识。

二、借用真实案例,深入讲解法治内容

现在信息很发达,学生常常能听见或看见一些关于法律的社会真实案例,这些案例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除了粗略讲解生活中的法律知识,还可以有意识地借用一些真实的社会案例,深入讲解课本中的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让学生真正掌握法律知识[2]。

例如,“我们受特殊保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未成年人所受到的特殊保护,并能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针对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引入了一个社会案例作为课堂导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刘某(2002年出生)在观看网络直播时使用父母的银行卡多次打赏主播,打赏金额近160万元,全部转入某科技公司账户。其父母得知后,要求某科技公司退还全部打赏金额,遭到拒绝。后来刘某诉至法院要求某科技公司返还上述款项。”让学生看完这个案例后,笔者首先问学生:“大家觉得刘某能追回打赏的钱吗?”大部分学生觉得没办法追回款项了,因为是刘某自愿给人家的,也有少部分学生觉得应该能追回,但说不出依据。笔者接着说道:“法院在审理该案时,多次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最终当事双方达成庭外和解,刘某申请撤回起诉,某科技公司自愿返还近160万元打赏款项。”学生听到后为刘某一家松了一口气,但也对此感到疑惑,不知道为什么自愿给出的钱还能要回来。笔者趁机对这个案例所涉及的法律进行详细讲解:“我国保护未成人的合法权益,在上述案例中,打赏主播的刘某是未成年人,思想尚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完全形成,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其做出的打赏行为是与自身的年龄、智力不相符的,是无效的行为,其监护人可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打赏款项。”如此一来,笔者借助真实的社会案例,让学生切实意识到为什么未成年人受法律的特殊保护,以及法律为给予未成年人保护所做出的努力。此外,在讲解法律对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知识之后,笔者还告诉学生应该规范上网,正确用好网络,平时不要观看不健康的直播内容,不要乱用家长的钱财等,让学生明白未成年人也应当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在法律的特殊保护之下健康地成长。

三、创设情境,开展座谈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要想形成法治意识,单靠课堂上听教师的理论讲解还不够,还应当进行实践,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鉴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创设情境,开展班级座谈会,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3]。

例如,在教学“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这一节课时,笔者讲解完理论知识后,首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有一天你放学回家无端被高年级的学生打了一顿,你感到很害怕,也很委屈,跑回了家,接下来你该怎么做?”接着笔者组织了一个班级座谈会,让学生对此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如果我告诉别人,可能下次会被欺负得更厉害,所以我还是忍气吞声吧,以后再见到他们绕着走就好了。”有的学生说:“那不行,我咽不下这口气,我要找几个认识的高年级的哥哥把他们也打一顿,出出心里那口气!”有的学生说:“如果找人打回去,那自己不也犯错了吗?我要告诉爸爸妈妈,还要向学校及老师报告,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交给学校和老师去处理。”有的学生说:“他们打我是违法的行为,我要让爸爸妈妈找法律中心咨询,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请律师帮忙解决。”还有的学生说:“可以起诉他们,让法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生激烈地讨论着,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出最终的解决方案,并让一个学生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学生代表说道:“我们认为不能忍气吞声,当作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这样只会令那些欺负人的高年级学生更加肆无忌惮;也不能‘以牙还牙’,这样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只会让事情更加复杂。正确的方法是告诉家长、老师,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使用法律武器。”就这样,通过一番实践探讨,学生懂得了面对一些暴力行为,不能以暴制暴,而应该寻求家长、教师及法律的帮助。在此过程中,笔者没有进行过多的说教,而是让学生自己将“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这一课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形成了法治的意识。

四、推荐优秀读本,丰富学生的法治知识

为了使青少年学生更好地学习与了解基础的法律知识,降低青少年学生的犯罪率,指引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教师可以将与法律相关的优秀读本推荐给学生。相较于专业、严肃的法律条文,一些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法律读本更加能够激发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读本往往图文并茂,在一个个经典案例中巧妙融合了专业的法律知识,能让读者理解与掌握更丰富的法律知识,拓宽读者的法律视野。因此,让青少年学生阅读与法律相关的优秀读本也是推动青少年学生法治意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会留意相关读本,精心挑选,并为学生推荐。例如,笔者给学生推荐了《给孩子的第一本法律启蒙书》。这是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学习的法律读本,其以“故事+漫画”的形式为载体,符合小学生的阅读认知水平;每个故事都有法律法规的简单罗列,能让学生清楚看到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违反了哪些具体的法律法规;故事后面设计了“曹老师对你说”栏目,从法律的视角对故事做出解析与评判,语言通俗易懂,能很好地向阅读这本书的小读者们做出法律解读。笔者鼓励学生课后进行阅读,并将自己阅读的心得和别人一起分享与交流。学生纷纷表示,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发现书中的故事是自己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知道了遇到这些事时如何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笔者看到学生喜欢阅读这样的读本,并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又给学生推荐了更多的读本,不断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促使学生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推动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

五、建立家校合作

在培养小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家长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陪伴孩子的时间较长,有很多向孩子传授法律知识的机会。教师可以积极促成家校合作,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把握有利的教育契机,巧妙向孩子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与渗透。笔者相信,家校通力合作,共同培养小学生,能使小学生更好更快地形成法治意识[4]。

例如,笔者会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寻求学生家长的配合。笔者常常在班级群中分享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并进行简单的讲解,如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到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查阅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等,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的隐私,给孩子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又如笔者还向家长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中应当遵循的法律法规,应当坚守的法律底线,从而给予孩子恰当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开展家长会的时候,笔者还会告诉家长不能仅关注孩子的成绩,还应当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对孩子进行防欺凌、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此外,笔者还告诉家长可以将家庭教育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多与教师沟通。笔者所在班级的家长表示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越来越丰富,也更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了。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遇到问题还会积极寻求笔者的帮助,让笔者与其一起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可以说,家校合作为推动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结语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小学生年龄小,教师如果只是讲解枯燥、专业的法律知识,会容易让他们产生抵触、排斥的情绪,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灵活、巧妙的方式渗透法治意识,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法律知识。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立足实际,探索多元化、科学的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用对方法,巧妙施教,给予学生更好的法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汤丽燕.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法治观念渗透的有效策略[J].师道·教研,2021(02):120-121.

[2]王晓峰.“法”润童心 “规”律童行:浅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启蒙法治意识的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04):28-31.

[3]许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关问题分析[J].中外企业家,2020(15):228.

[4]徐荣梅.站在学生立场 渗透法治意识: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例[J].格言(校园版),2021(2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