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于无痕处育人
2022-12-29骆文俊
【摘要】班级文化,不仅是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以及共同形成的集体规则与习惯,还有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总的来说,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和学生们“过去的足迹、现在的步伐、未来的方向”。在班级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班主任是引导者、策划者,学生是参与者、执行者。因此班主任要发挥智慧,积极带领学生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凝聚力;班主任
作者简介:骆文俊(1981—),男,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江小学。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班级、同学、老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学、教师常常陪伴在他们身边,与他们共同成长,是他们岁月的见证者。学校,尤其是班级,是他们与同学、老师的生活共同体。学生在班级里,需要磨炼本领,修身养性,才能逐渐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班级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他们打造班级文化往往不是因为自身意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性,而是出于应付学校评价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打造出来的班级文化往往流于形式,比如仅在教室内挂上班训班规或张贴励志标语,既不去解读其内涵,也不去践行其要求,学生自然无法受到良好的熏陶。而理想的班级文化,应如滋养生命的春雨,在学生成长的过程里,润物细无声。
教育应做的事,班主任要做的事,便是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对班集体的归属感。而要做到这些,班级主任就要打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班级文化。
一、精心布置,打造看得见的班级文化
何谓班级文化?从显性的角度来讲,班级文化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班级的发展目标、群体共同形成的价值观、所有成员的追求与信念的文字、图画等,也是一个班级成员共同学习、生活的环境[1]。要想打造看得见的班级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参与其中。
(一)当家做主,布“新家”、添氛围
一个班集体,除了学校安排的课桌椅、书柜等固有之物,还应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才会有“家”的味道,才有利于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那么,应如何给新的班级添置“新家具”,将其布置成一个温馨的“家”呢?
还记得开学的第一周,教室里抬头可见雪白的墙壁,低头可见崭新发亮的课桌椅,后面是空空如也的书柜、置物柜。但笔者并不急着告诉学生布置,而是希望作为班级主人公的学生自己主动布置。
看到别班的书柜已装满图书,有几位学生家长代表沉不住气了,跑来问笔者:“老师,我们书柜里放些什么书好呢?你组织一下,我们召集家长,马上就可以安排。”
笔者笑着说不着急,第二天,便有几个学生跑到笔者面前一脸羡慕又略着急地说:“老师,隔壁班的书柜有好多书,好漂亮啊!他们已经开始看课外书了。”
“哦,是谁布置的呢?”笔者明知故问。
“好像是他们班的家长。”
“学生自己的书柜,为什么要家长来布置呢?”
学生们一脸茫然地看着笔者。笔者继续说道:“自己的班级自己动手布置,自己的书柜自己来放满,可以吗?”他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那放些什么书好呢?”他们似乎有些迫不及待了。
“这得看你们想看什么书啊!”笔者没有给出参考答案。班级的布置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做主的,教师只需要做一个引导者,在必要的时候指点一下。
“好的,我们知道了,老师。”学生们开开心心地去准备了。
当天下午,有不少学生把家里平时看过的或还未看过的书带来教室整齐地放在书柜里,教室瞬间充满了书香气息。笔者看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初步达成,心里顿感欣慰。
“老师,我觉得还可以带些绿色盆栽来布置教室。”有的学生说道。
“有意思,可是为何要带些绿色盆栽来呢?”笔者故意问。
“绿色植物富有生命力,看着让人心情愉悦。”学生说道。
其他学生也跟着点头,不断地附和着。于是,教室里就这样多了不少的“新成员”,有些学生甚至还带了种子来培养,几周后,泥土中开始冒出了小嫩芽,给教室增添了新的活力。看着由学生精心布置出来的有“家”的氛围的教室,笔者不禁感到骄傲。
(二)自下而上,制班规、订班训
一个班级除了需要用图书、盆栽等物品烘托出独特的班级文化氛围,还需要张贴一些直接彰显班级文化的标语、班规等。
首先说标语,班主任如果直接把自己所认同的一些名人名言制作成标语贴到教室墙壁上,是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的,也就无法使这些文化在学生心底生根。对此,笔者让学生每人都写下几条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名人名言,并阐述其中的道理,在此过程中笔者会加一些补充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名人名言的内涵,最后再由全班投票选出其中的几条,把它们制作成标语贴在教室墙上。
再说到班规,有的班主任认为班规就是老师制订、学生遵守的规则,于是就自己制订班规并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要求学生熟记。这样的班规是从教师角度出发的,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班训也好,班规也罢,应是学生认可的理念,最好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并表示愿意遵守。因此,笔者与学生探讨商量,再一条条制订、上墙。为了更好地制订班规,笔者还开展了一次以“班级公约的制订”为主题的班会课,和学生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共同生成本班的班规班约。当然,班规不是一成不变的,笔者随时会根据班级实际以及学生的行为表现而不断进行更新、修改,也欢迎学生随时提出改进的意见,使班规总是处于“未完待续”的状态。
二、用心经营,建设隐性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应该是一股促进生长的力量。一个班,应如一个家,让每一个学生身处其中都能感受到温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班主任需要做的,就是努力让“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悦纳自己,也能包容别人,学会把温暖带给别人[2]。这样才能打造出有生命力的班级文化。
(一)抓住契机,教育学生互帮互助
教育需要爱,教育之爱,既要像缕缕阳光,在适当的时候温暖学生的心灵,也要像滴滴雨露,滋养出学生心底爱的种子—对集体的爱,对知识的爱,对生命的爱。班主任要抓住机会用爱教育学生,让爱在学生的心里悄然生长,使班级充满温情。
一个秋天的早晨,课间时候,班里有一位学生忍不住呕吐了,他的座位周围尽是他的呕吐物。班上其他学生顿时躁动起来,捏着鼻子,眼神里、话语里皆是嫌弃、责怪、嘲讽。笔者要带那位学生去医务室看看,于是安排几个学生处理一下呕吐物,结果他们避之唯恐不及,都躲得远远的,不愿意帮忙。失望之际,笔者决定自己动手,这时小谭同学拿着垃圾铲和扫把走过来了,垃圾铲里还装有一些沙子。原来,事情发生之后,他就二话不说拿着垃圾铲去运动场的沙池里装沙子了。他小心翼翼地处理呕吐物,还用拖把把地面清洗了一遍又一遍,又把拖把洗干净了放回原位,才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看着他,刚才嫌弃不肯帮忙的学生都沉默不语。
此时,一抹阳光照进教室里,也照进笔者的心里,暖暖的。刚好下一节是笔者的课,笔者打算利用刚才的事给学生们进行一场“爱的教育”。
在课上,笔者问:“小谭,为何你会愿意帮忙处理呕吐物?你不怕脏、不怕臭吗?”
“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想着呕吐的那个人已经不好受了,作为他的同学,能帮就帮,而且只是帮忙清理一下呕吐物,也没吃什么亏,帮助别人,为班级做点事情,自己也很快乐。”小谭乐观地说道。班上顿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感谢小谭同学的无私与热心,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为你点赞,你是我们班的‘爱心小天使’。老师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小谭学习,在别人、在班级需要你时能挺身而出,因为你也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朋友的关爱,需要班集体的温暖,让我们每个人都为这个班集体贡献一份爱与温暖吧,这样班集体也会回馈我们爱与温暖。”
也许是小谭的行为感动了他们,也许是笔者的一番话触动了他们,他们对“爱”与“善”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来,班上涌现出了很多像小谭一样的“爱心小天使”,还有一个个“勇敢小卫士”“责任担当小能手”等。
在这个故事中,面对一些学生的冷漠与逃避,笔者并没有责怪他们,而是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沉浸在友爱互助的班级氛围中,从而慢慢觉醒,自我成长,学会把爱和温暖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教育,就应该是让学生不断自省、不断成长的过程。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当出现小问题时,班主任要持有一颗宽容与接纳之心,抓住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向善,用爱带给学生一缕缕春风,使学生滋生出更多美好的品质来。教师若能唤起学生的恻隐之心,让学生保持对他人的善意,不论对谁都愿施以援手,这便是教育的成功。
(二)情感激励,增强班级凝聚力
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要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奋斗,在共同奋斗的过程中,树立起一种正确的荣誉观,从而增强凝聚力。
一年一度的校运会即将开始,而笔者刚接手的班级体育方面的表现不太好,体育老师希望笔者能找找办法,看能否有所改善。作为班主任,笔者应该选择相信学生。于是笔者鼓励学生说:“不管过去的成绩如何,今年肯定会不一样,因为有我在,也请大家相信自己,为我们这个班集体拼一回,好吗?”他们给了笔者一个斩钉截铁的肯定回答。为了充分鼓励他们,笔者坚持每节体育课都跟他们一起上,陪他们一起训练。但过程颇为曲折:学生训练接力时,老是有人掉棒,于是互相指责,互相埋怨,而不参加的学生也不去帮忙打气,常常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满不在乎……对此,有的学生说:“放弃吧,反正都是倒数。”这让笔者很受打击,但心里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自己:“不,我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学生就失去坚持的勇气了,再坚持、再努力一下。”坚定了信念后,笔者依然在学生面前表现得信心满满,鼓励他们说:“没关系,万一比赛时真有掉棒,那么下一位接棒的同学就要更加努力,把掉棒同学浪费的时间追回来。团体项目讲究的是团结协作,我们同在一个班集体,应该紧紧团结在一起,风雨同路。若是大家不改变现在的态度,那么我们不用比赛就已经输了,我们要相信
自己。”
在笔者的不懈鼓励下,学生们渐渐恢复了斗志,带着一股信念与冲劲奋勇拼搏,在训练和比赛中,他们都团结友爱、互相包容、互相鼓励,笔者看到了不一样的班级,不一样的他们,似乎也看到了胜利在前方。最后,学生们在运动会中拿到了团体总分的第二名,刷新了以往的记录,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在班会课上,笔者对他们说:“在我心里,我们班就是冠军,因为你们表现出了非常好的精神面貌,彰显出了良好的班级文化。”学生备受鼓舞,表现得更加积极上进、团结友爱,更加热爱这个班集体。
结语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句话让笔者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为何要把教育比作成农业?在后来的从教经验中,笔者渐渐悟明白:工业是模式化的,在一条生产线上机械地做出一模一样冷冰冰的产品,而农业是需要灵活播种、培养的,能收获不一样的生命果实,这个过程充满了爱与耐心,正如教育。因此,班主任要带领学生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就要付出真正的爱,用爱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好的班级文化,能于无痕处育人,于无声处润人。
【参考文献】
[1]许丹红.打造小学卓越班级的38个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谢云.好班是怎样炼成的:小学班主任班级建设之道[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