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法探析

2022-12-29刘猛

教育界·A 2022年23期

【摘要】化学学科的教学当中,实验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农村初中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为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掌握基础技能、提升化学素养,教师应当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与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去优化实验教学,通过强调实验目的、合理利用试剂、做到换位思考及重视实验报告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助力学生化学素养的切实提高。

【关键词】农村初中;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刘猛(1981—),男,广西北流市山围镇初级中学。

与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学课堂不同,化学实验课上,学生需要接触到各类化学仪器、化学药品,并在教师的讲解、示范与自己的实践操作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基础的实验方法。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化学学科应当强调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因材施教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帮助农村初中学生获得化学素养的切实提升,教师应当对实验教学的设计、开展与评价等环节进行优化,探索有效的教学改进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化学之美。

一、强调实验目的,调整学生实验心态

在初中阶段化学教学当中,每一个实验都应当围绕某一特定的实验目的来进行。在不同章节、内容中,不同的实验有着各自不同的实验目的。在进行实验时,让学生明确该实验的目的应当是首要步骤。但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课堂的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并未在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目的进行明确,而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寻找方向,以致出现许多操作失误、重新实验等浪费课堂宝贵实践时间的行为[1]。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环境特点有关。由于经济、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实验用品,也很少获得亲自操作的机会。因此,当教师宣布实验开始时,学生们往往会十分兴奋,在体验不同器材、试剂的过程中,可能会逐渐忘记自己的实验目的。因此,在优化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端正学生实验态度,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这一角度出发。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首先可以具体地说明本次实验所针对的对象,再根据相关的对象说明所要运用的材料和基本的实验步骤,让学生在具体开展实验时能有相关指导依据可以参照。

例如,在以“学会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为目的的实验课堂上,教师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石灰水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但在操作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只会对石灰水和稀盐酸反应后出现的现象感到惊奇,却忽略了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观察与鉴别,导致实验效率下降。因此,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反复强调本次实验课的目的。实验开始前,教师可以请几个学生回答本次实验的目的,使得学生在后续的实验中能够谨记实验目的,规范实验操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说明本场实验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试剂类型和相关工具,并且简要说明在哪一环节需要做出哪些实验步骤;另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观察反应现象的同时做好记录,通过实验记录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端正实验态度。

在进行初中化学的教学时,教师要更加广泛地推动实验的开展。在进行实验之前,化学教师需要先带领学生们去了解相关的实验守则,同时还要明确此次实验的目的。在开展实验时,化学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们的一举一动,针对学生一些比较危险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制止。通过开展实验,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化学相关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并直接感受到化学这门学科的实践性特点。

二、正确利用试剂,提升学生安全意识

初中化学实验学习中,学生常常需要将两种或多种试剂进行混合或分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观察到一些神奇的化学反应,看到器材内物质颜色或形态的丰富变化,这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类十分有趣的现象。但是为了看到更多有趣的反应,许多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出胡乱调配试剂的行为,当教师提供的试剂较多时,他们就容易产生两两搭配或将多种试剂混合的欲望。这种行为的出现不仅会影响课堂的纪律与效率,还会导致实验试剂的浪费,最严重的是,这类行为容易导致实验事故的发生,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在农村初中学校中,由于学生们普遍活泼好动,对各类事物存在着较强的好奇心,所以出现错误操作、胡乱调配试剂的可能性往往也比较大。因此,在改进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保护学生人身安全,保证实验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当从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试剂这一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助力学生更好地完成化学实验[2]。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的学习当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多类化学试剂。当学生们看到红磷、铁钉、硫酸铜溶液、碳酸铵粉末、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时,往往会变得十分兴奋。这是因为对于农村学生而言,铁钉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物品,学生会对将其投放到不同溶液当中产生的不同现象产生好奇心,从而导致一些不太适当甚至危害人身安全的行为出现。因此,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提醒学生要时刻保持严谨的实验态度,反复强调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的介绍视频,通过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减少利用试剂开展无关实验的想法。在多次教学过后,学生们会逐渐形成正确对待化学试剂的意识。

化学教师在组织开展化学实验时,也一定要严格地把控相关试剂的使用,在正确的操作要求下指导学生开展具体的行为活动。安全意识是进行化学实验时最需要把握的意识,学生们要明白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都应当在保障个人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化学教师更必须在实验开展的前后都进行安全意识的强调,不断提升学生实验步骤的规范性与他们的安全意识。

三、做到换位思考,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初中阶段的学生,化学学科基础较为薄弱。在农村初中学生群体当中,这一问题更是显著。因此,在化学实验课堂上,当教师介绍到一些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时,学生容易出现不能深入、全面理解的问题。这些理解上的不到位不仅仅会导致学生学科基础不扎实,还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操作,发生实验安全事故等[3]。除此之外,由于对实验操作和具体知识的不理解,学生在具体进行实验时也就无法正确地采用合理的手段进行实验,不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甚至还会造成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抵触心理。因此,在开展教学改进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入手,只有保证学生理解有关的基础内容,才能帮助学生正确、高效地完成化学实验。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当具备换位思考的意识,在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案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分析哪一些内容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哪一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化学素养。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实验的基本特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学生容易掌握的实验操作,适当降低学生对于实验操作方案的理解难度。

例如,在开展“二氧化碳的制取”这一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二氧化碳,并通过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在这一收集气体与检验气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们可能会回忆起在学习氧气时接触到的收集氧气与检验氧气的操作步骤。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时,教师就能够发现在这两种气体的收集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混淆。在氧气的收集中,实验是利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开展,检验方法是观察是否有大量气泡从瓶口逸出,或观察带火星的木条在瓶口处是否能够复燃。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一次实验对比,帮助学生梳理这两个实验的步骤要点,通过对比加强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这两个实验。

由此可见,换位思考是进行化学实验时教师应当把握的一个准则。教师应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尤其是要结合化学实验本身的危害性和复杂性,适当地进行操作难易程度的调整。在换位思考之后,学生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开展新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还可以及时向身边的同学与教师请教,这样做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还提升了学生整体的实验开展水平。

四、强调实验报告,记录准确又规范

无论在实验前、实验中,还是实验后,实验报告都在化学实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实验报告的总结既需要教师的充分重视,提前说明相关的格式要求,更需要学生的认真对待,从而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化学理论的理解与学习。具体而言,在实验前,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器材与试剂,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印象;实验中,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够帮助学生记录数据;实验后,实验报告的书写有助于学生整理结论,进行反思,获得提高。但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课堂中,大多数学生并未对实验报告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书写实验报告时,学生字迹潦草、内容不标准等问题频频出现。这对于回顾整体实验以及后续的数据处理都是十分不利的。同时,这样的书写态度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学生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实验报告的角度出发,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能力特点,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重视实验报告的撰写,以此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多项实验,以观察镁、锌、铝、铁、铜等金属的不同化学性质。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每一类金属在与其他试剂反应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不同的现象,因此,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好记录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特殊的实验要求:首先,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其中一组学生需要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另一组学生则不需要。没有书写实验报告的小组会慢慢发现,随着实验越来越多,自己对于前面实验反应现象的记忆也会越来越浅,甚至影响到了后续原理的分析与理解,导致实验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对多种金属进行实验后,教师可以请两组学生进行讨论,再分别派出一位代表来说说自己在本次实验中的收获。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够意识到书写实验报告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操作的时间,要求学生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详细记录下来,避免学生因为赶时间等原因出现随意记录或不记录的现象。当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记录的现象进行研究与分析,形成系统的研究报告。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完成实验后要求学生上交实验报告,而后对其中优质、工整的报告进行表扬,引导其他学生向这类学生学习,书写更符合规范的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报告是实验成果的直接展示。因此,在进行实验报告的编纂过程中,化学教师首先可以制定好相应的报告模板,并针对具体的要求进行统一说明。在同一模板的要求之下,学生对于每个实验环节才能有更加系统化的回顾,并不断地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有关知识点,加强自身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强调实验报告的准确和内容的规范也是对知识输出能力的一种考察,学生们在进行内容规范化的整理过程中也是对自身学习内容检验的过程。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优化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自身教育理念的更新,并结合当下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及学科内容特点对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开展进行创新。在实验目的方面,教师应当做到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减少学生出现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在对待化学实验试剂方面,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规范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行为;在内容教学方面,教师应当重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适当降低实验难度,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知识;在实验报告方面,教师要强调报告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杨凯.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运用策略探究[J].知识文库,2021(06):171-172.

[2]张发新.基于模型建构的“初中化学用语”教学:从知识传递走向深度学习[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05):40-44.

[3]高标.立足学科核心素养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J].考试周刊,2021(15):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