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的融资困境与完片担保

2022-12-29刘东民沈颂东

中国电影市场 2022年1期

【摘要】融资是影视行业近年来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完片担保作为国际上助力电影项目融资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我国尚未大规模普及。从博弈论的角度对电影投融资机制进行解读,找到融资困境产生的内在原因,有助于分析完片担保的作用原理和其推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情况对其应用模式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依据当前的政策环境和电影产业发展状况,以大制片商为主导、采用担保形式的方案是一种相对可行的完片担保模式。

【关键词】电影投融资 完片担保 博弈论 中国电影市场

2012—2016年,国内电影投融资规模大幅增长。在资本的推动下,电影市场实现了快速扩张,一时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过热的市场情绪自然无法持续太久,随着监管的逐年趋紧,投资者的热情也逐渐降温。而后,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影视行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无法开展业务,超过九千家中小影视公司停止存续,行业头部上市公司市值大幅缩水,阿里影业、文投控股、北京文化、慈文传媒、长城影视等跌幅在30%以上,华谊兄弟、上海电影、欢喜传媒、幸福蓝海跌幅超过10%[1]。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投融资规模持续下滑。2016至2020年间,影视行业投融资事件分别为195起、127起、84起、30起和25起,合计金额762亿元。同时,相较于2018年之前全年200亿元以上的融资金额,近两年全年融资仅为18亿元和35亿元[2]。

当前疫情形势好转,行业复苏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影视公司却尚未恢复元气,国内影视行业迫切需要引入外源性融资。业外投资者进入时通常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单独投资方的资金状况不一定与项目需求相匹配,导致项目中途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二是无法确认制片方是否会按时、按预算完片交付。前一种风险的存在,使得投资者加剧了对后者的担忧。但与之相对,若项目交付能够得到保障,那么不同来源的资金进入风险也都能得到控制。在此情境下,借助适当的金融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欧美电影市场普遍采用“完片担保”来缓解此类问题。完片担保是国际市场上电影项目运行与风险保障的重要环节,通过在电影项目全流程中对制片方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向投资方承诺影片能够在既定的预算和拍摄计划内完成交付,否则由完片担保方承担相关损失[3]。好莱坞影视基金进行投资或是银行为电影项目提供贷款之前,都会要求这些项目取得完片担保。多年来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影视行业忽略了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完片担保的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推进过程的艰难也表明,完片担保并非完美的解决方案,其模式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影视行业。借助完片担保缓解当前的电影融资困境,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对其模式进行调整和选择。

电影投融资属于商业经济活动,而博弈论多用于对经济主体的策略互动进行一般性分析。本文尝试用博弈论解读电影投融资主体之间的关系,寻找电影融资困境产生的内在原因,进而借助博弈模型,对完片担保的作用机制以及其推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践情况,探讨更适合我国影视行业现状的完片担保模式。

一、电影融资的困境

电影产业链的分工一般包括制片、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而电影项目的投资者通常是指制片环节进入的投资者。按照其投资标的可分为股权投资者和债权投资者。债权投资者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仅向片方出借资金以在到期时获得利息收益;股权投资者包括私募股权基金、电影版权的买方等,其收益来源主要是影片上映所取得的属于片方的票房分账收入,或是通过出售广告等衍生收益权和影片发行权的方式提前退出。对各投资者而言,制片工作的顺利完成是取得收益的前置条件,因此其承担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电影制片阶段。制片阶段的执行主体为规模不同的影视公司和独立制片团队。“投资者”和“制片方”为各自利益最大化寻求最佳方案的过程,使得双方之间形成博弈关系。

(一)投资者与制片方的博弈关系

制片团队不是电影能否顺利发行的唯一影响因素,但只有制片方掌握影片制作的主动权,因而在此阶段的简化模型中可以假设仅存在两方参与人的情况:制片方的行动决定电影是否完片,投资方则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其他因素可通过外部影响来体现。在电影投融资当中,能够使投资者和制片方都不积极改变行动策略的结果,就是各参与人的最优选择。

假设投资者提供制片需要的全部资金M,影片未完成损失资金与利息,资金的使用成本也即机会成本为i,制片方向投资者承诺的项目收益率为r,电影成功发行后为制片方带来的收益率为f,制片方在影视制作过程中投入的信誉、号召力、项目版权等无形资产价值为B。通常来说这些值均为正,得到博弈关系如表1矩阵所示。博弈过程中,若参与人一方不论何种情况下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为此参与人的支配性策略(Dominant strategy),又称为优势策略[4]。促成电影投融资需要达到的目标策略组合为“投资电影并如期按预算完成”,在此利用逆推归纳法进行推导,通过对目标策略组合实现条件的归纳,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对制片方而言,在满足Mf-Mr>-B的条件下,“如期按预算完成影片”成为其支配性策略,此条件为制片方“完片”的必要条件。而投资者方面,满足Mr-Mi>0即r>i时不存在支配性策略,但若不满足,则其支配性策略为“不投资”,因而该条件也是实现目标策略组合的必要条件。在r和f既定的情况下,更小的i以及更大的B易于满足这两个条件。

显然,仅满足上述条件还不能达到目标结果。事实上,静态模型无法反应双方行动的先后顺序,而这种顺序会使提前行动的一方产生劣势担忧。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进行投资之前,需要预判制片方的选择对其预期收益产生的影响,因而不同结果发生的概率也会纳入考虑范畴。在博弈论当中,序贯博弈模型更适用于这种有先后顺序的策略互动,流程可用图1博弈树来表示。

相较而言,制片方行动顺序靠后,且在制片环节掌握主动权,无需预估完片概率。因此,在满足“完片”为支配性策略的条件下,制片方关心的是如何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完片收益,即令M和f增加。而比起通过改善影片质量来提升回报率f,增加项目数量使投资额M放大更易于实现。

(二)电影投融资机制导致的问题

投资者与制片方的博弈过程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构成了电影项目的投融资机制。在此作用下,电影投融资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

1.整体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随资本市场周期波动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经济过热、市场利率偏低时投资热度较高,而经济下行、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时影视投资规模缩减的现象。

2.投资倾向呈现出“马太效应”,资金流向两极分化。人才充足、经验丰富、掌握大量IP资源的制片公司往往得到更多的股权投资,也更易通过版权质押等形式获取银行贷款,从而改善制作条件,进一步提升信誉价值;而中小团队、新人阵容、小众题材则很难受到资本青睐,会更频繁地出现压缩成本、现金流断裂、拍摄终止等情况,导致信誉价值折损,融资能力持续下降。

3.投融资双方的需求差异影响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投资者的首要需求是降低完片风险,对于投资决策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往往青睐于承诺回报更高的项目,且多使用利率成本更低的短期资金;而制片方的需求是提高自身收益,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压缩成本,不会过多关注风险。双方的需求作用于市场,导致预期回报稳定、项目周期短、成本低的电影更易取得资金。在此影响下,近年来受众基础扎实、完片预期较高的IP改编项目和续作影视频出,成本较小的青春片和喜剧片盛行;与此同时,知名导演挂名监制、实力派演员客串走穴、“流量明星”参演主要角色的电影更是屡见不鲜。

在这些特点当中,周期性是系统性因素,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会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得到改善。但后两者的长期存在,会使进入影视行业的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从业者积极性消失、人才资源流失,越来越多的影片摄制难以按计划完成,完片风险加大;而相对有保障的项目成本被不断推高,回报率持续走低。这无疑给业外资金进入影视行业制造了门槛,同时投资者对短期事件产生的负面预期也难以消除,从而导致行业整体的融资环境愈加恶化。因而,使资金更多地流向中小制片团队、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增加制片方的完片收益,是缓解电影融资难题的可行思路。能否通过完片担保的应用来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分析。

二、完片担保的作用机制与推进阻碍

(一)完片担保的博弈论分析

在此沿用前文博弈论分析的假设和前提。依据国际电影市场上的模式,假设完片担保的佣金比率为c,由制片方承担,赔偿金额为投资者投入的全部本金,则引入完片担保后的博弈流程如图2所示。

仍以“投资电影并如期按预算完成”作为目标策略组合,与前文博弈结果比较,投资方的投资预期收益变为E (R)’= P (Mr -Mi) + (1 -P)(-Mi),此时投资者达成投资决策的第二个必要条件变为P (Mr-Mi) + (1-P)(-Mi) >0即r>i,意味着投资方不再顾忌完片概率,仅依据电影项目收益率和资金成本就能作出投资决策,达成投资意愿的要求降低。这表明完片担保的应用减少了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对影视投资具有促进作用;但除此之外,博弈过程也揭示出该模式存在的一些缺陷。

首先,要使“完片”成为制片方的支配性策略,仍需满足Mf-Mr>-B,对制片方的信誉价值要求未发生改变,即规模大的制片公司更有可能满足条件。事实上,缺少资源和经验的独立制片人及中小影视公司往往达不到完片担保机构对客户资质的要求,因而很难通过完片担保获得融资;而达到标准的大型制片企业却很少借助外部增信措施,担保需求有限,即便采用完片担保也多是为了降低用资成本。因而在国内市场上,早期曾经引入完片担保方案的多数为大制片方,如2006年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为《满城尽带黄金甲》与完片担保方Cine France合作向渣打银行进行融资,还有FFI、Europe Film Bond等外资公司为一些国际市场表现预期良好的影片如《长城》《卧虎藏龙:青冥宝剑》提供的融资保险等[5]。

其次,负担佣金使得制片方的完片收益变为Mf-Mr-Mc,在其他因素不变时,相较于不采用完片担保的收益有所下降。而根据前文推论,在满足“完片”为支配性策略的前提下,制片方会更看中完片收益,对于减少收益的方案选择意愿不强。这或许也是完片担保很少被融资能力强的制片方认可的原因之一。

此外,相较于未引入完片担保的博弈结果,参与人双方承担的损失整体减小,即损失被转移到了博弈过程之外。完片担保在带来佣金收入的同时,会将损失风险转移给该服务的提供者。由第三方提供完片担保的方案难以保障制片方的完片积极性,而这种“兜底”机制更使得其对投资方损失的顾虑减少,可能会拖延制作时长、增加预算,令完片概率降低,产生“道德风险”问题;若完片担保机构以提高佣金比率的方式来对冲坏账风险,则会提高资金门槛,令低回报项目无法进入,最终使得投保的电影完片风险越来越大,市场整体陷入“逆向选择”的窘境。

(二)完片担保在国内面临的困难

尽管方案本身存在局限,完片担保依然在促进影视投资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得到了部分国际市场的认可,但其在国内的推进显然还存在其他有待商讨的问题。

一方面,国际上现行的完片担保方案无法完全覆盖中国电影项目的主要完片风险。由于文化环境和产业政策的差异,我国完片风险的范围与国际市场存在一定的区别。例如,只有获取了《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电影才能在我国发行、公映,而如果项目没有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则不能播映,电影的经济价值难以实现[6]。

另一方面,完片担保的流程决定了其高度专业化的属性,而我国影视行业现有的条件不具备实施这些专业化流程的基础。完片担保方案的一般流程包括:收取一定比例的项目预算作为佣金,向资金借出方保证影片将按时完成并交付给发行方;当电影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重大困难时,接管影片的制作并将其完成,同时承担超支部分;如果最终放弃电影项目,要向投资方赔偿已经投入的资金[7]。首先,影视制片、财务等相关人才资源的匮乏,加之以导演为中心的制片团队工作风格,使得完片担保公司无法从商业和专业角度真正参与制片细节的把控,包括影片开拍前的立项与成本预算、开拍后的片场管理等,也很难通过财务手段进行风险控制。同时,产业链之外的主体不具备接管制作的能力,而我国法律对期待版权等无形资产质押的相关规定还有待完善[8],电影项目资产的价值评估、变现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出现问题,完片担保公司行使追偿权困难重重。此外,国内的影视保险产品体系尚不健全,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核保标准,完片担保公司很难通过再担保、购买细分险种等手段分散风险,且多数中小影视项目没有购买保险的资金空间[9]。

综上分析,完片担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风险、提升投资意愿的效果,但方案本身存在局限性,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诸如“供需错配”、制片方利益受损、完片担保机构处于不利地位等问题。同时,潜在的本地化风险和不够完善的影视产业基础,使得我国无法直接引进国际市场上现行的完片担保方案。借助完片担保工具缓解电影融资问题,要在尽可能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针对这些问题对其模式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完片担保的模式探究

目前,基于专业性、风险等因素,专门开展完片担保服务的公司在我国并不多见,完片担保缺乏供应主体。与影视产业链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有助于完片担保机构解决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同时缓解自身承担的风险;而业内公司对电影项目的实际状况也更加熟悉,可以适当放宽对融资方信用价值的要求。因此,由影视行业内的主体提供完片担保是一种相对可行的思路。

(一)以发行方为主导的模式

有观点认为可以尝试发行商主导下的完片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并提出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发行商作为影视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一般规模较大,信用级别较高;同时,作为影视版权的购买商,发行商更为熟悉制片流程,便于对项目进行把控[10]。然而长期以来,市场上并未出现发行商提供完片担保的相关案例,这似乎表明以发行商为供应主体的完片担保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商业电影的发行方式主要包括买断发行、保底发行、分账发行和雇佣发行等。在分账发行和雇佣发行当中,发行方并不会购买影视版权,双方更多的是委托—代理关系,制片方拥有选择发行商的权利,而即便是在买断发行和保底发行过程中,发行商对电影项目的选择也是基于影片能够完成的前提下开展的,既不掌握制片主动权、也不承担完片风险。因此,发行商通常不具备对制片环节的风险进行干预和调整的能力,项目出现问题后也无法接管制作。发行商原本只在发行环节承担风险,若再通过完片担保将制片环节的风险进行转移,则发行商就会承担整个电影项目的绝大部分风险。这意味着电影不能完片或是票房不达预期时,发行商都要承受大量亏损,使其在产业链的风险分配当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当前外源性融资收紧,发行商没有余力承担额外的不确定风险,因而这种模式尚不具备实施条件。

(二)以制片方为主导的模式

在影视产业链当中,制片公司掌握制片主动权,与完片担保的联系最为紧密。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如果能使制片方与完片担保的供方利益绑定,让其得到佣金收益的同时承担更多的完片风险,这样的协议将会对投资者形成可信承诺,有助于提高其做出投资决策的意愿。制片方作为融资增信的受益者,通常被认为是完片担保的需求方,但若将制片方整体的需求进行切割,使增信需求、信誉价值和收益权在其内部进行合理分配,就可以实现由制片方作为供应主体的方案。具体可采取如大制片公司为独立制片人提供完片担保、影视控股公司为旗下制片团队提供完片担保等形式,并以完片返点等条款作为激励措施。国内市场上也曾出现过由制片方主导或作为合作方提供完片担保的相关案例,如在2014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上海盛万投资有限公司为影片《双重记忆》提供了完片担保,而其法人代表与项目出品方上海盛万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一致。

此外,投资者通常要求制片方在融资前取得完片担保,而佣金会使制片成本提升。在不调整制片预算的前提下,为了维持自身收益,制片方将会采取各种手段减少承诺给投资者的收益,最终使完片担保的佣金支出转移到投资者一方,因而佣金由投资者承担更符合现实情况。这种模式下的行为策略主体仍为制片方与投资者,在此可基于前文论述,通过博弈模型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博弈过程如图3所示。

(三)完片担保方案的实践

基于不同的翻译和视角,完片担保在我国还被称为完片保险、完片保障、完片保证、完片服务等。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其性质和形式尚未明确。有研究者认为完片担保是专业担保服务而非保险服务,完片担保公司不具备保险业务经营资质,不提供保险产品[11];还有观点认为完片担保有别于传统保险,是一种实际操作性很强的电影产业专业服务[12]。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当前阶段的完片担保方案必须涵盖上映许可风险,这是由我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如表2信息对比所示,保险公司的资质更难获取,且受到的监管,业务限制更多,产品的风险计量标准也更严格,因而采用担保形式的方案更便于在实践当中进行调整。例如2011年,深圳通赢影视完片担保公司为《大唐玄机图》制作方深圳市世纪领军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提供的完片担保服务,其性质就属于非融资性担保。

结合以制片方为主导的模式,担保公司可尝试与具有一定规模的制片公司合作提供联合担保,为中小制片团队融资助力,进一步解决完片担保方案的需求错配问题,缓解电影投融资市场的“马太效应”。有条件的制片公司也可自行设立担保公司获取资质,为旗下制片团队或其他独立制片人提供完片担保。大型制片公司拥有完善的制片管理经验和充足的相关人才等业内资源,对制片流程的把控力较强,既能为摄制过程提供必要的帮助,也具备接管制作的条件,若电影项目被迫终止,担保过程中质押的版权和人力合同等相关资源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从而降低损失风险。

事实上,国内影视行业也在积极探索适宜的完片担保方案,如前文提到的上海盛万等。而作为影视制片公司,和力辰光国际文化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力辰光)在此方向上走得更远。和力辰光曾为《摆渡人》《迷途杀机》《心理罪》等片设计“完片担保++”方案,即通过银幕外IP增值途径的开发,建立从影片投资、制作到宣传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将融资和保险结合。它在承保项目中出资10%,并优先负担损失,为完片担保方案补充保证金。此后,和力辰光出资设立中立怡和影视完片服务公司,为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提供完片担保服务,而其自身也是该影片的联合出品方。

和力辰光的实践对于探索制片方主导下的完片担保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此外,文中提到的案例均采用非融资性担保,而融资性担保公司在资金方面更具优势,与其合作进行联合担保可为制片方提供充足的保证金,使完片担保方案得以应用于成本预算更高的电影项目。在担保过程中,通过对各类风险进行监测和分割,不仅有助于影视相关保险产品的设计、为电影项目提供多层次的金融产品支持,还能为行业培养制片管理与影视风控知识相结合的人才,加快影视工业体系的完善。

四、结语

2021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文化”被提及超过十次,创下近年来的新高,凸显出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的坚定目标,而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缓解电影行业当前的融资困境,亟需引入外源性融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第四十条中明确提出,“国家鼓励金融机构为从事电影活动以及改善电影基础设施提供融资服务”,“国家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依法向电影产业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分散风险”。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电影投融资机制导致的诸如资金流向两极分化、制片方与投资者需求差异等问题,是造成电影融资困境的重要内在原因。完片担保对影视投资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但其方案本身存在需求错配、制片方利益受损、完片担保机构处于被动地位等缺陷,而国内影视行业现状使其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考验。以大制片方为供应主体、采用融资性或非融资性担保形式的方案能够弥补原有模式的部分缺陷,更具针对性地缓解电影投融资机制导致的问题,是一种更符合我国当前需求的完片担保模式。

为保证模型的清晰,本文推导过程对复杂的现实情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在未来的研究当中,可通过实例数据的收集评估参数的取值范围,对模型和结论进行补充验证,并结合相关法律和行业规范对具体方案的实施流程进行细化。期望理论研究的深入,能够为完片担保的模式选择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建议。

注释

[1],. 2020[J]. 尹鸿孙俨斌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电影艺术, 2021 (02): 53-65.

[2] AI财经社.“资本力量”败退影视圈[ EB/ OL].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 G3aRbRX6ad0pW2hHZ RLRQA

[3]吴曼芳,李思樾.完片担保中国化的障碍分析与模式选择[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7 (02): 67-71.

[4] [美]哈尔·R·范里安.费方域/朱保华.《微观经济()》[M]. 、学现代观点第九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371.

[5]. [J]. 吴晓武为什么完片担保在中国举步维艰电影艺术, 2011 (01): 94-99.

[6]徐亚萍,丁一品.以风险识别细化中国电影保险险种[J]. , 2016 (2): 81-86.建设当代电影

[7]彭侃.好莱坞电影基金拼盘投资机制研究[J].当代电影, 2013 (11): 24-28.

[8]魏金荣.论我国电影期待版权质押融资制度的完善[J].电影文学, 2019 (11): 16-20.

[9].[J]. ,司若电影生产的风险与风险控制当代电影2009 (10): 56-60.

[10]唐中君,崔骏夫,牛志嘉.基于发行商的完片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探究[ J].管理现代化, 2016, 36(2): 11-13.

[11]任丹.影视项目完片担保:本质界定、样本解读与实践反思[J].传媒, 2019 (22): 91-93.

[12]何圣捷,贾旭东.欧美完片保险风险管理模式及借鉴意义[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 40 (03): 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