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对苹果苦瓜产量和商品瓜率的影响
2022-12-29宿秀丽温海霞谭顺林
王 会,宿秀丽,温海霞,朱 杰,谭顺林,张 杰
(1.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2.襄阳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襄阳 441000)
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L.)为葫芦科苦瓜属植物,一年生攀援状柔弱草本,别名癞葡萄、凉瓜、锦荔枝等,是最苦的蔬菜之一,因其果实中含有特殊的苦味得名[1]。原产于南亚洲热带地区,要求较高的温度,耐热而不耐寒,但通过长期的栽培和选择,适应性较强,10~35℃均能适应,且对土壤类型要求不严格[2]。因此,苦瓜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在中国南北普遍种植[3]。历经几百年的驯化栽培后,中国目前已形成较为丰富的苦瓜类型和品种。因与种植类型、品种和消费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各地所分布的类型和品种带有明显的地域性[4]。作为药食同源的夏秋常用蔬菜,苦瓜不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维生素E,还含有糖苷和胰岛素,因此,苦瓜能刺激唾液和胃液分泌,促进消化,降低血糖,且能除邪热、解劳乏、明目养肝[5]。由于苦瓜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药用价值,需求也正逐年提升[6],已经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主要瓜类蔬菜之一[7]。湖北省作为苦瓜主要产区之一,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较大,从春季到秋季均有苦瓜上市,已成为夏秋主要蔬菜作物。然而在苦瓜种植旺盛的背景下,种植企业、种植户种植品种单一、盲目追求高产、大幅增加种植密度等问题日益突出[8]。该研究主要是针对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联合引进筛选的苦瓜新品种苹果苦瓜的种植密度进行筛选,以便更准确地掌握该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情况下表现的产量性状、生物学性状和形态性状数据,为示范推广苦瓜新品种,指导苹果苦瓜在当地的优质高效种植及苦瓜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品种 供试材料为水果型苦瓜品种苹果苦瓜(种子来源于中国台湾省)。
1.1.2 试验基地基本情况 试验基地位于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试验基地,面积20 hm2,排灌设备齐全,土壤为黄黏土,前茬为冬抗地,两犁两耙,机械起垄,人工覆膜。
1.1.3 育苗 早春栽培选用温室大棚育苗,50孔穴盘,寿光先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基质,2021年2月24日晒种,2月28日浸种,先用55℃温水浸种10 min,水温降至30℃再浸泡12 h,期间进行3次搅拌、搓洗,然后湿棉布包好,在30~34℃恒温条件下催芽至60%露白,3月3日播种到准备好的营养钵内,基质湿度80%,播种后覆盖厚度为1 cm的基质。在定植之前常规水肥管理、温湿度控制和病虫害防治。
1.1.4 移栽及田间管理 整地前施入基肥,基肥采用有机肥45 000 kg/hm2+生物有机肥6 000 kg/hm2+复合肥1 500 kg/hm2,条施后起垄覆盖。4月2日定植,分别于4月20日、5月15日中耕除草2次;4月10日搭架,4月17日引蔓上架,主蔓80 cm以下侧蔓全部去除;6月10日起每隔15 d追肥1次,每次追施15∶15∶15复合肥150 kg/hm2,全生育期追肥7次;分别于7月25日、8月2日喷施10%氯氟氰菊酯稀释2 000~2 500倍+1.8%阿维菌素稀释3 000~3 500倍混合液防治瓜实蝇;9月2日、9月15日浇水2次。
1.1.5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育苗期天气情况良好,未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2℃或低于15℃的情况;8月7日、8月15日降暴雨2次,田间出现轻微积水情况;8月22日至9月20日连续出现干旱天气,由于浇水及时,未对苦瓜产量有明显影响。
1.2 方法
试验为单因素水平处理。鉴于苹果苦瓜分枝较弱的特性,试验设置密度小于常规苦瓜品种行距3.0 m、株距1.00 m的密度。试验设置7个处理(表1),不设对照,3次重复,小区长8.0 m,宽2.5 m,面积为20.0 m2,随机区组排列,双行种植,对向攀蔓。因试验需采集非商品瓜率,试验全程不打顶、疏果。
表1 苹果苦瓜的密度处理
1.3 测量指标与数据处理
采收标准统一为开花后15 d,自5月17日始收期开始每3 d采收1次(因天气原因等特殊情况除外),10月10日终收。各小区实收计产,采收期前15 d产量为前期产量[9]。商品瓜和非商品瓜区分按照SB/T 10451—2007苦瓜购销等级要求,高于或等于三级标准确定为商品瓜[10],低于三级标准确定为非商品瓜。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商品瓜率测算公式如下。
X=(m/M)×100%
式中,X为该批次合格率(%);m为该批次合格样品数量(kg);M为该批次样品总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苹果苦瓜前期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种植密度的苹果苦瓜前期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所有处理的小区前期产量为3 307~5 890 kg/hm2;前期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一定值(处理6)时,产量开始出现下降;处理6前期产量最高,为5 890 kg/hm2,极显著高于密度最高的处理7,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处理7与处理5前期产量差异不显著,极显著高于其他密度更低的处理前期产量;处理1前期产量仅为3 307 kg/hm2,只有处理6前期产量的56%,与其他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性水平。
表2 不同种植密度对苹果苦瓜前期产量的影响(单位:kg/hm2)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苹果苦瓜总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同种植密度的苹果苦瓜总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处理的小区总产量为31 710~47 503 kg/hm2;处理4总产量最高,达47 503 kg/hm2,与处理3差异不显著;处理3和处理4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种植密度最低的处理1总产量显著高于种植密度较高的处理5;而处理5、处理6、处理7之间总产量差异极显著,说明种植密度的大小与总产量高低关联度高,当种植密度高于或低于最佳种植密度时,总产量会随之降低。
表3 不同种植密度对苹果苦瓜总产量的影响(单位:kg/hm2)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苹果苦瓜前期商品瓜率的影响
由表4可知,各处理前期商品瓜率为95.19%~96.22%,各处理商品瓜率之间没有因为密度的增加或降低而产生明显差异,株距与前期商品瓜率没有明显关联性。
表4 苹果苦瓜前期商品瓜率
2.4 不同种植密度对苹果苦瓜全采收期商品瓜率的影响
由表5可知,种植密度的增加使苹果苦瓜的商品瓜率逐渐降低,密度最小的处理1全生育期商品瓜率为89.99%,密度最大的处理7商品瓜率只有80.17%,与处理1相比商品瓜率下降了9.82个百分点;处理3总产量(47 443 kg/hm2)低于处理4(47 503 kg/hm2),但处理3全生育期商品瓜产量反而高于处理4,其全生育期商品瓜率也高于处理4;处理1至处理7的商品瓜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鉴于前期产量商品瓜率与密度关系不大的情况可以确定,种植密度越大中后期商品瓜率越低。
表5 全采收期苹果苦瓜的商品瓜率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苹果苦瓜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影响均有较大影响。就前期产量而言,适当提高种植密度会大幅提高苦瓜的前期产量,但当密度达13 007株/hm2以上时,产量开始下降。在保护地以提早上市为主要生产目标的可以以前期产量为主,种植行距2.5 m、株距0.60 m左右时前期产量最高;或许适当降低行距可以进一步提升种植株数和前期产量,但本研究未做相应设置。就总产量而言,子蔓、孙蔓的不断生长会严重影响到植株的采光、通风,也会造成植株争肥、争水、相互缠绕,严重影响中后期苹果苦瓜产量性状、商品性状表现,种植密度过大时早衰现象较为严重[11]。在露地以高产为主要生产目标的种植株距0.70 m左右时总产量最高,但前期产量和后期产量相对较低,由于种植密度较低,前期产量无法充分发挥,后期受植株相互遮盖的影响,产量不如种植株距1.00 m的处理。因此,苹果苦瓜的种植密度要根据种植目标而定,保护地栽培可以利用增温、保温设施适当调整播期,密度可以适当扩大,以提升前期产量,抢早上市,提升种植效益;露地栽培用于加工或以观光采摘为主的,可以适当降低种植密度,避免早衰,延长采收期,提升总产量,保证种植收益。
种植密度与商品瓜率因采收期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关联性。前期商品瓜率与种植密度关系不大。但随着采收期的延伸,种植密度越大其商品瓜率越低,说明生长中后期受密度过大的影响造成田间通风透气及光照不足、水肥供应不均会严重影响商品瓜数量,而密度越低对水肥的消耗越小、通风及光照充足,苦瓜的商品性状较好,商品瓜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