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联读教学和单篇教学设计比较

2022-12-29

中学语文 2022年33期
关键词:短歌行大者老师

张 缨

新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选文为古代诗词,该单元汇集了从东汉到南宋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对应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生命的诗意”。编者把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单独设为一课(本单元的第1 课),并将《归园田居(其一)》设定为自读篇目。

在组织学生学习此课时,学校教研组的两位市级名师(又是师徒关系)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教学活动,在教研组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与争论,笔者拿到了他们各自的教学设计,并有幸旁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因此,可以进行较为详尽的比较。

笔者主要从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课后作业设计等几个方面对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比较,并作了一些深入思考。

一、教学设想比较

表1:

续表:

两位老师在课前对本课的教学展开了讨论,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从他们撰写的“教学设想”的首段可窥一斑。但是,在组织学习的方式和引领路径的设计上,二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位注重“情境设计”和“任务驱动”,一位更看重“教师引导”。从中可以看出两位老师教学理念的差异:一位侧重“从旁搭梯子”,一位侧重“在前引路子”;一位对学生有较强的“期待”感,一位对自身有较强的“自信心”。而这两种不同的教学设想,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比较

表2:

续表:

两位老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中都有一个关键词“理解”,都认为,学习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理解”这个能力的“达成”或者“提升”。目标设定中,二者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策略”——“诵读”,但是,他们在对这个策略的使用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一为“核心策略”;一则策略之一。在具体目标的表达形式上,两位老师也有所不同,一位用“表达形式”概括了“各种手法”;一位则明确指出“白描、用典和比兴”;一位觉得可以“缘情知人”,一位坚持“知人论世”。目标设定同样也隐含着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想——一者以为目标集中,不应分散,依据文体特点,开展学习活动;一者以为古诗经典,手法多样,必须紧抓要点,才能突破鉴赏瓶颈,提升鉴赏能力。

三、课堂研习任务设计比较

表3:

续表:

课堂任务,是教学流程展开的动力源,也是主要载体。课堂任务的设计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艺。两位老师在目标基础上,各自设计了课堂学习任务。但从设计的合理性和流畅性来看,联读教学的任务设计明显优于单篇教学的设计。联读教学的设计者给出了一个相当真实的任务情境——语文组钟老师微信公众号的任务征集信息。笔者了解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而且课后,该老师也收到了学生的投稿——朗读音频,甚至视频。并且,联读课中的任务清单指向明确,读、析(议)、写各事项层次分明,便于执行和检测。

单篇教学的任务设计紧贴学习目标,也强调反复诵读。但是,诵读与之后的任务结合得并不紧密,似乎有“两张皮”之嫌。课堂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笔者的猜测——反复诵读和疏通文意在行为上并不能很好地贴合——疏通文意需要结合注释,需要字斟句酌,诵读和感受韵律节奏倒是非常合拍。课堂上,学生的诵读主要解决了韵律节奏体会这一任务。同样,在梳理诗歌的感情脉络这一环节中,学生实际上是从讨论辨析关键词入手的,教师非常巧妙地引导学生在辨析之后,穿插诵读,将范读和学生诵读相结合。这体现了这位老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养,但说明这个课前设计存在着问题。反观联读设计的老师,则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了几轮的诵读,体会四言诗和五言诗节奏韵律上的差异,并及时展开讨论;此后,又跟进讨论两位作者采用四言和五言形式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四、作业设计比较

表4:

续表:

联读课型的作业设计体现了课堂教学较为自然地延展,从感性的诵读品味到理性的比较分析再到写作实践,设计比较紧凑,也与课程标准中的“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这一表述非常契合。而单篇教学的作业设计则倾向于对文本理解广度与深度的开掘,注重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的巩固以及运用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可能设计的理据主要还是落在课程标准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这样的表述之上。两相比较,前者侧重语文的实践性,而后者可能隐含着老教师内心的那份“应试能力”情结。

五、结论与思考

从整体形式来看,联读和单篇形式开展教学,学时有所区别,联读为两课时,单篇共四课时。从学时数上看,联读设计更加紧凑。

在教学实践上,两位老师均作了一些突破和创新,尤其是采用联读教学形式的徒弟,更加紧贴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对教学内容作了较为大胆的取舍,愈加注重语文的实践性,愈加将课堂这一学习时空让渡给学生,凸显其学习主体地位。

单篇教学在课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开掘上,能够做得更好,但是,这与教师本人的学养与探索精神等密切相关。单篇教学反映出来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受传统教学“惯性”的顽固制约,突破较为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依然持有某种程度的疑虑,从而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较为保守,难以作出大胆的取舍。

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一线教师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势而为,突破惯性思维和行为——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语文学习是一个接一个有意义的活动构成的,我们只是这些活动的组织者。语文的实践性更是提醒我们教师:当我们关注有没有“教过”的时候,很可能就已经忽视了“学会”的问题。

第一,关注教育的“国之大者”。“国之大者”,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 年4 月在陕西考察时提出的。他说,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之后他又多次提及。今天我们说关注教育的“国之大者”,就是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审视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教育,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场景来研究教育。

关注教育的“国之大者”,一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对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的教育研究,加强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教育战略问题研究,特别是在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方面,着力推出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标志性成果。二要开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理论根基与社会使命的研究,不断完善新时代的教育理论体系。三要本着“全球视野看中国”和“中国立场看世界”的宗旨,把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与人类前途、世界命运关联起来,持续开展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和国际教育的中国研究,不断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关注教育的“教之本者”。“教之本者”是教育的灵魂与核心,是教育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它是指教育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今天讲教育的“教之本者”,就是要“立德树人”,研究新时代的育人育才规律。关注教育的“教之本者”,一是要研究教育如何使人成为“人”、成为“中国人”、成为“新时代的中国人”。二是要探究教育“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就是要持续探寻时代所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律。三是要回归教育的“本然”,把“诗意的生活”作为教育的理想,让学生回归良性的生活样态。四是要研究教育的“本色”,即教育真谛的问题,它要求承载教育根脉和血液的教师,通过知识生成、心灵碰撞、情感交流、课程体验等去影响学生,不断开辟教育的美好未来。

——南钢,《中国教育报》2022 年10 月27 日07 版

猜你喜欢

短歌行大者老师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短歌行
闪亮科技人
短歌行(组诗)
心系“国之大者”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评《短歌行》中典故的运用
常怀国之大者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