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十光阴征程风雨无阻,地幔地球化学谱写春秋
——祝贺周新华先生八十华诞暨从事地球化学事业六十周年

2022-12-29张宏福

岩石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岩石圈中国科学院同位素

先生系我国著名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课程首席专家。

先生1942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勤奋好学、热爱科学。1959年17岁的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从此立志终身从事地球化学科研与教学工作。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始终奋战在地球化学科学研究和教学第一线。

先生思维敏锐、眼界开阔、高瞻远瞩,长期立足大陆岩石圈演化和地幔地球化学学科前沿,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多次赴加拿大、美国、英国、联邦德国、瑞士等国进修和长期合作,并与多位国际著名地球化学家开展以地幔地球化学为主攻方向的合作研究,同时全力开展和积极推动我国地球化学平台建设。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地幔地球化学学科发展,拓展并深化了我国大陆岩石圈演化和深部过程研究。

同时,先生还曾担任许多与地幔地球化学有关的重要职务和荣誉头衔,历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监事、名誉理事、“候德封奖”评选委员会委员、地幔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岩石圈计划(ILP)任务组成员、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员(AGU)、国际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学会会员(IAVCEI)、地球化学学会会员(GS),并兼任《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执行主编和《岩石学报》等多种学术刊物副主编、编委。

值此先生伞寿之际,他的同事、好友及学生为庆贺先生八十华诞暨从事地球化学工作六十周年,特在《岩石学报》出版本专辑,予以祝贺。

科学巨擘绘蓝图,作为我国地幔地球化学学科主要奠基者之一。在长达一个甲子的科研生涯里,他始终致力于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地幔地球化学、岩石圈演化与深部过程、高精度同位素质谱分析和超净实验室技术等前沿研究,尤其是在我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演化和深部过程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包括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特征的揭示和系统的中国大陆地幔地球化学区划的厘定等,这些工作奠定了我国地幔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基础。

与此同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他率先在我国开展下地壳来源捕掳体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以及大陆岩石圈多维同位素填图工作,为揭示壳幔过渡带存在及壳幔相互作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中-新生代重要转型以及对超大型矿床(金矿)成矿作用的控制提供了坚实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依据,是我国地幔地球化学区划研究的重要开拓者。

现代科学的突破往往是以技术创新为前提的,先生敏锐的认识到这一点,始终重视实验平台建设和先进实验方法的研发。七十年代以来,他作为主要骨干建立了我国第一个Rb-Sr同位素分析实验室,开发高精度Rb-Sr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分析技术,八十年代又建立了我国首批Sm-Nd同位素分析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同时,他积极呼吁和推动国家相关部委、科学院和研究所引进国际大型分析测试仪器,建设和完善研究所实验平台,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启动组织国内科学家引进大型二次离子质谱(离子探针SIMS),构建大型高精度年代学分析平台;率先引进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构建高精度微区元素-同位素分析平台。出任中国科学院大型仪器引进专项工作组专家,为中国科学院“八五”期间全面更新改造院内大型仪器装备,组织多次国际调研、策划、评估与实施相关项目。这些平台的建设极大促进了地球化学学科包括天体化学学科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地球科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了我国地球化学领域的国际地位。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先生在注重学科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奖掖后学、甘为人梯。他六十载如一日,始终辛勤耕耘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开设多门专业课程,坚持研究生教学四十年,荣获教学奖项十余项,其中两次获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他积极扶持培养我国年青人才的成长,无论与自己的课题组有关与否,先后培养和扶持几十位年青科学家和科研骨干。这些人已成为活跃在我国教学和科研一线的学术精英和研究骨干,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十载笔耕不辍、以身作则!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40多篇,参与撰写专著9部,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获得学术界广泛关注和赞誉,2008年即进入ISI全球地球科学高引用科学家行列,当时中国大陆尚只有少数专家获此殊荣。他获奖颇丰,曾先后获首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198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1995,1996)、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999)等奖项。1996年被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在国际地球化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先生虽已年届八旬,但仍倾心一线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革命远未成功、同志极需努力”是他给研究生授课时勉励学生常说的一句话。他鼓励学生科学问题思考要有创新、要有批判精神,地质观察要仔细、实验要认真、逻辑求证要严谨,发挥老一代地学人的创业精神,成为具有坚实的地球化学基础、独立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地学人。他也始终以高昂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科学道路上忘我前进,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的学者风范,赢得广大师生和同行的爱戴和敬仰,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作为先生的学生,一定以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大师风范为榜样,努力将我国的岩石圈演化和地幔地球化学科学事业推向前进,不辜负您多年的培养和教诲。最后,谨以此文表达对先生的美好祝愿!祝先生健康长寿,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在京弟子们恭贺先生八十华诞”,2022年新春团聚话春秋

猜你喜欢

岩石圈中国科学院同位素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的长寿经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第四章 坚硬的岩石圈
祝贺戴永久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院
《同位素》变更为双月刊暨创刊30周年征文通知
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与岩石圈结构的关系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相关断裂的岩石圈磁异常分析
《中国科学院院刊》创刊30周年
《同位素》(季刊)2015年征订通知
硼同位素分离工艺与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