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课程美育体系建构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实践研究
2022-12-29广东省汕头大学理学院段连峰曾淑怡
广东省汕头大学理学院 段连峰 何 霞 曾淑怡
一、理工科学生美育教学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等重要观点,明确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等教育方向。
美育是厚植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锻造学生有趣灵魂的基础和源泉。学校美育教学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工作,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提升美育在各阶段教育,尤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美育指明了方向,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理念和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切实改变工科教学体系中美育的薄弱现状,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雕琢打磨学生的内心,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理工科教学中美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随着现代社会对理工类人才能力要求的提高,相关专家学者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入研究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强对课程思政中美育的重视程度,理工科高校美育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体系,其中不少理工科高校还结合专业特点、办学理念等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美育教学实践的独特方案和体制机理。这些在美育教学体系构建中的实践,无论是成功的案例还是暴露出的问题,对于美育推行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经验指导。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一部分学者常常出现把美育与美术教育、艺术教育混为一谈等这样定位不清的情况。对于美育的内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0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如若不能对美育有清晰的定位,最终施行的美育可能存在本末倒置的风险。
三、课程内容与思政美育教学的有机融合
随着课程思政不断深入改革,美育的育人导向更加清晰,课程内容建设不断推进美育活动,教育资源保障积极完善。然而,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矛盾,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尚未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异美育学习资源的期待。为此,高校推进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高校美育与其他四育相融合,与各专业学科教学、社会实践相结合显得格外重要。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美育普遍显得边缘化、形式化和虚拟化。理工科学科主要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为主,美育理念与这类课程关联与融合极少,教师也很难在这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中穿插美育理念。学校专门开设的一些艺术鉴赏课、文化艺术讲座等,大多被安排到选修课程或者第二课堂的位置,使得美育沦为形式,出现分配不均的问题,导致美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中多表现为表面化,无法营造良好的美育学习氛围,违背了美育推行的初衷。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促进科技逐步多元化,同时材料科学发展水平是凸显一个国家科技地位的重要标志。我国已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体现了材料专业重要的学科和专业价值。在材料类专业培养体系中,“材料科学基础”是培养学生认知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的专业基础课,开设“材料科学基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概念与理论,使学生综合了解材料的共性与个性,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并对材料的新发展方向有所了解,为材料的设计和生产应用起指导作用。同时,提高学生对事物辩证认知和分析的综合能力,建立学生作为“材料人”的自信,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美育课程思政教育引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探索研究,为工科课程美育体系建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一)专业知识美育化,引导学生认识美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材料的化学成分、加工过程与其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并使学生熟悉各种功能材料的特性,从材料相互联系的性质,如组成、结构、性能、加工工艺等角度来理解、诠释材料制备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化学、物理现象与性能。作为一门基础的理工科课程,与其他基础学科不同,“材料科学基础”从课程内容到教材资料都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性会使课程内容显得生硬枯燥,难以理解。实际上,这样的学科又包含许多物质本源产生的自然机理,而自然之美与哲学之美又是殊途同归的存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历史文化和人性哲理等内容,多样化地将晦涩的知识与之结合后呈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辩证统一思维,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美、感知德,而后创造美、传承德。
(二)探索教学新形式,重视学生发掘美
2020年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着重强调要构建科学高效的美育课程体系,精准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开展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内容,落实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在当下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包括“材料科学基础”在内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是以教师一对多的单向教授为主,而课程教学是高校育人的基本路径和手段,对于接触美育相对较少的理工科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似乎很难达到高校美育培养的要求。因此,为了完善美育课程体系,探索课堂上的新教学形式就显得必不可少。
例如,课程教学中采取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们以一个小节或者一个知识点为主题,形成以讲解知识点为主,发掘知识中的艺术美、自然美或技术美为辅的课堂教学方式,有机融合“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知识点与哲学、美学元素来完成课程讲授。同时教师可以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参与到课程的讨论与学习中,这样一来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推动学生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让更多同学投入沉浸式的学习中,另外这又是一个集思广益、相互学习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但每个人又存在观察美的不同视角,迸发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火花,新的美育教学形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丰富日常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创造美
美育的目标是让高校学生能在生活中、学习中和今后的实践中发掘美、创造美。作为高校教育的工作者,只有明确这一美育目标,才能确保美育效果。授课教师要善于深度发掘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美育资源,创造丰富美育形式,与理论、实践课程相结合,完成理学、工学上的艺术展现,让学生在课程教育中践行美育,创造属于自己的学科美、专业美。
对于“材料科学基础”这一门课程,在平时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联合相关专业的教师一起,举行类似以“材料之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海报征集活动等评选活动,吸引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这种自主学习、自我创作的活动中,既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对相关知识有更广的涉猎,也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无处不在的美学艺术,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对美育的认识,深化美育的意义和价值。
(四)建立课程思政美育评价体系
综合评价学习和教育成绩是构建课程思政美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应全面调整健全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建立评价体系不仅仅是验收学生一个学期下来的学习成果和启发收获,更重要的是验证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成效如何,而对后续课程思政体系的进一步改进有着深刻指导意义。
目前传统的教学评定方法大多为考试,评定内容以课本知识为主导,只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真实评价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评价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是否达成还需要更多维度。因此,将课程思政美育纳入学生的课程考试考核中去,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偏离了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关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联系前一阶段开展的思政美育教学活动,记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活动成果,加上可以让学生提交思政美育学习的思想汇报等方法,给学生的学习成果一个综合评定。这是对于学生而言的评价,而对于整个课程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反映出教学成果,加之可以采取学生的匿名问卷,对这样课程思政教育的个人评价和问题反馈,以及课程中学院组织的旁听评价等方式,最终给此课程的思政美育一个全面的综合评价(见图1)。
图1 课堂教学中美育具体实践及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索新的、个性化的思政美育教学方式,继续优化课程教学模式,而最终的目的就是探索出一个有较好效果且普遍适用的课程思政美育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是净化心灵、丰富内心世界和塑造品格的重要源头。美育的职责正是让人懂得如何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如今,理工科课程中美育的推行还存在较多问题,但同时也具备巨大的提升空间。
对于“材料科学基础”这样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课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去认识美、发掘美而后创造美,即使在理工科课程教学中也可以促进高校美育的实效性。重视高校课程与美育思想融合,增强高校师生美育意识,加大高校美育硬件配置的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健全高校思政美育双向考评机制。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和国家民族意识,塑造优良品格,陶冶高尚情操,增强文化自信,这才是新时代美育教学要承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