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重要论述基本精神的三维审视*
2022-12-29张翔,亓光
张 翔,亓 光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从古至今,“美好生活”一直是弥久而时新的话题,作为一种确定性的理想和目标,“美好生活”是理想引导现实和现实趋向理想的统一。“美好生活”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生活方式,又是人类持之以恒不断奋斗的理想生活目标,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从未停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人民的现实境遇,从“人民”与“生活”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在多个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美好生活”的重要讲话,诠释了美好生活的理论内蕴与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基本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以“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为目标,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美好生活”的重要讲话,诠释了美好生活的基本精神。习近平强调的“美好生活”是以人民的现实生活为依据,以人民的需要性为总体框架,引导人民用自觉的劳动方式把理想生活变为现实生活。创造美好生活要厘清人与生活的内在关系,在多元统一的生活中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生活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地、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美好生活”作为人类特定的存在方式,是以现实的人为主体,依据人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符合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存状态。
(一) 人的需要支撑着美好生活的总体框架
一般而言,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表现为人从对人的依赖到对物的依赖再到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成,逐步丰富着人的需要。人的需要的多维性决定了创造美好生活是多向度并存与发展的过程。习近平的美好生活理念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39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性存在的确证,决定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需要与被需要。人、社会、自然之间也因人的需要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彼此依赖,共生共存。人的需要也决定了生活的丰富性与全面性,生活本就是各个要素的有机集合,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条件的存在:阳光、空气、土壤等;离不开物质条件的存在:衣、食、住、行等;也离不开精神需要:文化、艺术、科学等。人的自身需要是文明的政治形态、健康的经济发展、优秀的文化传承、持续的社会发展以及美丽的生态环境等在内的综合需要。简而言之,人的需要是一种动态的和持续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创造的美好生活要丰富和全面。
(二) 自觉的劳动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本质力量
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追求美好的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4]96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永不停歇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一个永恒的价值目标,也是一个动态的奋斗过程。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人的创造,所以,要从人的实践活动(自觉劳动)出发来理解美好生活,既要承认美好生活的客观物质性,也要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美好生活的动态性和持续性,只有靠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基本精神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坚持和继承,人为了能够生存与发展必须要通过劳动创造物质,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条件才能自由地享受美好生活。劳动是现实的人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社会实践。人在劳动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在实现自我中实现自我超越。
美好生活是一种价值目标。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创造。美好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5]19。任何美好事物都不会凭空而出,必须通过劳动才能获得。生活本身就是实践,劳动是最重要的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创造新的生活,通过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正如习近平所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6]13所以,我们应该把劳动与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联系起来,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丰富美好生活的时代内涵。
(三) 多元统一的关系是构成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39,美好生活应该包括美好个人生活与美好社会生活两个部分。一方面,对于美好生活的主体(现实的人)来讲,人的生存具有个体性的特征,但人并不是抽象的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个体,而是作为社会存在的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所以真正的美好生活是美好个人生活和美好社会生活的统一,个人的美好生活是社会的美好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美好生活是私人领域的美好生活,具有偏好性和主观性,人的个性不同,在面对事物时的认知与选择就不同,对美好生活的界定与追求也就不同,所以美好个人生活是以人自身为前提的,具有个体差异性。另一方面,社会的美好生活是社会领域的美好生活,美好社会生活是以社会存在为前提,兼具共识性和统一性,能够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全体社会成员所追求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近年来,美好生活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战略与目标,它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举措,不断推动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又会根据人的综合性和全面性推动美好社会生活的整体生成。
时代发展与社会变革持续助推美好生活的实现。这促使人的理念更新、素质提升与精神丰富。人类之所以比动物高级,就在于人除了有生命存在,还拥有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所以人的全面性决定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11人民对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共同构成了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涉及到物质、社会、政治和精神等多个层面。在这里,物质层面是人的基本性层面,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是人的发展性层面,而精神层面是人的超越性层面,人的生活在“基本性层面—发展性层面—超越性层面”的演变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跃迁过程。在物质世界中,人通过劳动创造着物质生活,劳动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更是一种生活目的,通过劳动,人得到了生产资料,同时也获得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人在劳动中不断充实着自己,同时推动着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此,习近平指出:“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7]95
二、共享发展:理解美好生活基本精神的理念维度
共创美好生活是新时代的新理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求索过程已成为了社会生活常态化的共识,人的全面性反映了美好生活的多元性,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在这里,“共享发展”是应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最好方式,也是更高的生活理念,所以要以“共享发展”为前提,铺设美好生活的理念维度。
(一) 共享发展是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是美好生活的期许,也是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共享发展是美好生活理想方式的呈现,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本质内涵。作为新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着独特的时代引领作用,要在发展中共享,也要在共享中发展。共享发展不仅给美好生活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也是美好生活得以实现的前提。共享发展是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美好生活是全体人民的美好。马克思认为:“人是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为个体,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人也是总体,是观念的总体,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8]81人既是个体的存在,也是总体的存在,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是相互统一的。作为个体的人而言,是特殊的生命存在形式,人受生存条件、家庭背景、教育资源等因素影响而形成了思想各异的个体,他们以自我生存为主导,以实现美好个人生活为追求;作为总体的人而言,更加突出“整体性”,具有共同体的特征,以实现美好社会生活为追求。
请登录本刊网站(http://lydk.bisu.edu.cn)进行在线投稿。在系统中注册时,请写清楚详细的姓名、所在单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手机号)、E-mail等个人信息。
共享发展理念与创造美好生活在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9],人民群众不仅是美好生活的缔造者,也是美好生活的获得者。人民群众作为国家和社会真正的主人,社会发展所创造的价值财富皆来自人民,也皆由人民共享,这正是美好生活的真正诉求。另一方面,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保障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公平的权利,要在医疗、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中享有同等权利。要全力保证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机会公平,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同享有、共同发展。习近平强调:“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10]29美好生活需要以公平的制度为支撑,只有制度公平,生活才能更加美好。公平正义不仅保障了个人生存的基本权利,也是实现个人美好生活的基础。
(二) 共享发展是美好生活的实践先导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135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现实的人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创造着社会财富,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是人作为美好生活的主体所创造的价值,应当为全体人民所共享,共享发展不仅是全民共享,还是共建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结果,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从社会发展与美好生活的本质上来讲,共享发展所提倡的与美好生活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享有、人人乐得其所,共建共享就是劳动与收获的关系,劳动与收获是成正比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他们在创造劳动财富中收获共同价值。
“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11]7共建共享就是让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也能共享劳动创造出的果实。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才是社会发展的目标,资本家追逐利益,将劳动者视为创造财富的工具,以此形成了工人依附于资本家的关系,从而操控工人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劳动成果是一种异己的存在物,是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资本家的,这就导致了工人贫困与资本家富有相对立的局面,所以,工人(劳动者)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资本家就越富有,工人(劳动者)只是为了生存而活着,沦为了“单向度的人”,失衡的雇佣关系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追求利益必须剥削工人,工人为了维持生存只能被金钱和权力所操控。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人参与、人人体验,继而人人获得、人人幸福。因此,美好生活是一块蛋糕,既要做大,又要做圆。共享发展的实现必须依靠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至少应具备勤劳勇敢、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品质。
(三) 共享发展是美好生活的衡量标准
美好生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依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奋斗。美好生活的标准不能仅靠发达的经济或合理的政治制度亦或先进的文化等单一的、定型化的标准去衡量,而是要以共享发展为衡量标准。共享发展的实质在于一切发展都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要惠及全体人民,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通过对现代性的反省,经典作家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成就与弊端,并且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美好生活的标准,即“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个人的全面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实现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共享发展”为基础的。
共享发展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12]200共享发展理念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衡量美好生活的标准,全民共享的本质在于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核心目标;全面共享的关键在于全面性,表明了共享所涉及的范围不只是一个部分、一个领域,而是统一的整体,这就决定了实现美好生活是全方位的,所以全面共享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导向;共建共享是有序地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即“先建后享”,实际上反映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战略举措;美好生活一定是随着历史发展与时代变迁而不断完善的,渐进共享作为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性体现,是美好生活的关键环节。“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解决了共享发展在主体、目标、方法、环节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推进了美好生活的实现。
三、共同富裕:理解美好生活基本精神的目标维度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目标。一直以来,人民的需要构成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而共同富裕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无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怎样调整和变化,始终不变的是“社会大同、共同富裕”,并将此种目标转变为现实。
(一) 共同富裕是美好生活“量”与“质”的统一
毋庸置疑,全面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的阶段性成果,共同富裕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一环,生活是否美好的前提就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否富足,共同富裕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具有全面性和持续性,它是美好生活“量”与“质”的统一。美好生活的“量”是指物质生活,而“质”是指精神生活,美好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在物质生活中,要重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要在解放生产力过程中发展生产关系,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共同富裕创造物质财富。在精神生活中,要重视人民的内在精神生活,一方面,通过理想信念、价值认同、道德情操等方面培育人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通过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提升人的精神力量。一般而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一同构成了人的现实生活,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前提,而精神生活又反作用于物质生活。所以,人类只有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上达到共同“富裕”,才能更好地实现美好生活。与此同时,美好生活的“量”也指全体人民的数量,“质”也指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共同富裕不仅是全面富裕,更是全民富裕,全民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从人民贫困到人民小康再到人民富裕,始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正如习近平所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424实现美好生活要以全体人民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只有人民才有资格评判美好生活的“质”,所以要全面提高医疗、卫生、就业、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保障,要让人民的生活保质保量。要坚持民生建设不懈怠,将人民的生活放在第一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要。
(二) 共同富裕是美好生活“个体”与“总体”的协调
共同富裕是一场持久战。既要持续不断地“与贫困作斗争”,巩固好脱贫攻坚的现有成果,又要把取得的成果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相衔接,协同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美好社会生活的重要保障,必须协调好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平衡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只有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最终才能实现美好生活。贫困是美好生活的天敌,共同富裕是以消灭贫困为前提的。社会生产是实现物质富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强调,“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4]786,富裕不是单个人的富裕,也不是一些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富裕。共同富裕是美好生活个体与总体的协调,美好生活的个体是现实的人,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要兼顾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精准扶贫方略就是让人民摆脱贫困最好的良方,要精准定位到哪些人贫困,哪个人贫困,要深入了解为什么会贫困,从而利用精准的扶贫政策去改变现状。脱贫不是数字脱贫,确保真正脱贫是一个动态过程。要从贫困的实际出发,准确定位贫困人口和贫困数量,根据导致贫困的原因和程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利用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这“五个一批” 的示范性减贫工程,也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统筹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全方位提升脱贫工作的质量,以最优化的方案发展当地优势产业,逐步从输血变为造血,建立长效的脱贫机制,坚决杜绝返贫现象的发生,加大社会保障措施,精准扶贫,实现共同富裕。
(三) 共同富裕是美好生活“城乡”与“区域”的统筹
共同富裕的全面性,要求实现美好生活要有整体性安排。生存空间上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如沿海与内陆、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等,对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会反作用于人的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解决因人民在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的差异而导致的贫困问题,因地制宜地统筹城乡与区域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此同时,“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15]97,避免因生存环境与生活空间差异带给人民的不平等,让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沿海与内陆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资源的禀赋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沿海与内陆地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实现美好生活就需要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达到可持续性发展。城市与乡村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战略要以长远利益为根本,以城市的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城市与乡村之间也要双向互动,形成互联互通的发展格局。由于城市与乡村的发展职能不同,所以承担的责任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方式也就不同,城市的发展要以全面性、可持续性与创新性为发展原则,乡村要注重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与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好政策与资源,实现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并不是城乡同步富裕、区域平均富裕,而是先富与后富的协调统一。只有深入了解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统筹城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就不同,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海南自贸港建设等,经济特区与自贸港的建设就是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辐射到周边地区,形成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格局,铸就同心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解美好生活基本精神的价值维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理解美好生活基本精神独具中国特点的价值要素。事实上,美好不分你我,生活不分国界,美好生活的实现不仅是“中国梦”,更是“世界梦”。建构美好生活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统筹国家利益的同时要兼顾世界利益,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价值维度去审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生活格局。
第一,建构持久和平的世界。习近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2]433人类生存与发展休戚与共,美好生活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美好生活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平是生存的基础,持久和平是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所以建构持久和平的世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从人类发展的既往经验来看,摧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美好生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动战争,无论是对战败国还是战胜国,战争是摧毁人类美好生活的暴力方式,所以要实现美好生活,就要建构持久和平的世界大环境,只有在这样的世界和平环境中,各国才能生存与发展,人民才能建设美好生活。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要遵守国际秩序,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摒弃冷战思维,“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加强国家间合作,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创造美好生活需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前提,以此来实现美好生活的长远发展,各国既要承认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也要明白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共同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造人类美好生活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各国应以创造“美好生活”为共同目标,形成良性互动,携手共造美好生活。
第二,建构普遍安全的世界。“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1]49安全是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只有国家安全,人民才能幸福,所以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普遍安全的世界环境,建构普遍安全的世界是实现世界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当今世界,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正在与日俱增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越发明显,所以要建构普遍安全的世界,就需要世界各国的密切配合与相互支持。当前世界面临着各种形式的安全问题,而以保护“人民生命”为原则是每个国家维护安全的核心要义,各个国家要想长久发展,就必须遵循国际秩序,也要通过共同商讨、共同合作化解公共安全危机。无论是传统安全问题还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各国都需要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协调解决问题。习近平指出:“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的所谓绝对安全,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最终会贻害自己。”[16]要加强合作,以共同商讨的方式解决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受到敌人外侵或者面临安全问题的时候,都不能独善其身,也不能靠蛮力解决,要严格按照国际法有关规定,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用磋商与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冲突。各国要一同协商,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推动国际安全事业的发展,才能为美好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第三,建构共同繁荣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既要共生,也要共存,坚持多方合作共同发展,建构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实现美好生活。在全球化的今天,繁荣与发展需要各国在寻求各自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共同利益。共同繁荣的前提是共同发展,共同发展需要以人类共同价值为目标通力合作,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加强沟通与协作,扩大各国、各区域、各领域的广泛合作,营造互利共赢的局面;同时,各国也要继续加强企业间的贸易合作,坚决消灭贸易壁垒,将世界市场做大做强。历史证明,“中国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各国各地区建立并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共享人类文明进步成果”[17]18。无论是时代变革还是社会发展,共同富裕是历史大势,也是世界发展的基本目标。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争论中,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第四,建构开放包容的世界。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但却有着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共同目标,其承载着“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有利于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各国在发展中不能固步自封,采取闭门造车的方式,而是要置身于全球化的浪潮中,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态度迎接挑战。生活的本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不同的实践活动催生了多元化的人类文明,而这些文明则是社会永续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互鉴是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思想保证,它们成为了人类不可或缺的文明支柱,必须兼容并蓄。文化作为美好生活呈现的载体,是在多元世界形成的价值内核,通过不同文化的传播赋予生活不同的内涵,只有在开放包容的世界中,美好生活才不会被定型和同化。各国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要破除隔阂与对立,真正携手同行,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第五,建构清洁美丽的世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地球,实现美好生活就需要全人类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人类之所以可以生存和延续,就在于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天然养料。因此,保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当今世界存在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这些现实挑战,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面向未来,保护地球这一共有家园。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过去各国在物质生产方面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无节制的开采、非环保的生产、浪费资源等行为都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国际社会应重视能源与资源方面的问题,同时各国、各区域间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合作,走绿色、清洁、共享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世界各国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因素,不能只重视本国利益而忽视共同的生态环境,也不能只顾及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面前,各国平等,各国人民平等,要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将发展眼光放长远;同时,各国要通力配合,切实加强合作,全面达成共识,真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共建美丽中国与美丽世界。
五、结语
实现美好生活,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必须要植根于新时代这一历史发展方位。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重要论述基本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砥砺前行追求更好生活目标的深刻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观的创新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18]11。创造美好生活必须有坚定理想生活的信念,实现美好生活已然成为了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只要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勇于探索、不断前进,一定会早日实现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