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发挥学生主体性问题研究

2022-12-29钟玉梅

关键词:思政课主体育人

钟玉梅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各类课程都需要加大与政治理论课的同行,在形成一定的协同作用后,我们在开展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方面的知识,将其贯彻到教学课堂的全过程中推动思政课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育人的整体目标,构建大思政格局。[1]105-107为了满足新时代对于人才提出的各项要求,学校、社会和家庭家长需要重视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达到育人的效果和目的。

一、高校思政课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及特征

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其中“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因此,为了使大学生真正地理解、认同思政课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在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前提下进行课程思政。

(一)高校思政课学生主体性的内涵

思想塑造主要依赖于教育者思想理论的传输,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则决定了接受与否以及接受程度,教育过程不仅是将知识传送给受教育者,而是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并指导实践,理论在何种意义上得到理解、价值观在何种意义上得到升华、思想在何种意义上指导实践等等,都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

教育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必须以个体主体性的发展水平和特征为依据,遵循个体主体性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促进个体主体性发展。而主体性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教育阶段作为个体主体性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大学生逐步摆脱受教育状态,走向自我教育,使得主体性获取自由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的责任主要体现帮助学生由自我的主体性向主动的、创造性的主体性发展过渡,进行自我的成长和发展。[2]188-189因此,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涵表现为自我教育和个体的社会化。主体性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关系,其一,大学生主体性缺失与教师教学之间的关系;其二,大学生主体性发展与虚拟实践之间的关系;其三,大学生与传统教学观念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产生教育教学中带来的主体性缺失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和教师正确认识主体性与自身之间的关系,通过知识、理论的讲授让学生理解、内化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高校思政课学生主体性的特征

一是环境性。思想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包括思想道德和学习氛围、教师的教学水平、师生关系等等。环境熏陶能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思想观念并且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高校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打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使思政课建设积极、健康,充满正能量。

二是过程性。思政课贯穿于于高校立德树人的始终,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劳永逸的。社会现实状况、所处环境、面临问题的变化以及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思想的丰富和碰撞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据受教育者现实状况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始终处于教育目标的范围之内。

三是能动性。能动性是大学生自身发展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在面对来自外界的影响时,做出有计划、有目的、积极主动的反应。自觉能动性还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包括学生在内心认同、价值认知和外在行为等方面的转变,促使人的向善求美。高校在思政课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发挥自身创造性思维,有目的性的制定自身学习计划,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超越,体现在对学习任务高度理解和认同下产生创新性观点,从而形成创造性成果,形成正确的认知并提高自身主体性。

四是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改造思想的实践活动,实质上就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为社会塑造符合需要的“主体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作为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主阵地,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必须培养具有强烈“使命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课建设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在思想塑造中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实现思想的升华。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思政课教学参与度较低

近年来,高校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等相关教育观念体现出学校对于大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逐步提升有利于学校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以及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没有从内心真正的重视并认真对待,存在主体意识淡薄的问题。由此导致他们自主能动性相对较低,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主体性。一方面,思政课在授课过程中常常出现部分大学生“伪在场”的现象,也就是虽然人在教室中,但却做一些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如玩手机、打瞌睡、写其他学科的作业等。这种现象会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导致“教”与“学”相互减损等不良现象的循环往复;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政课与自身发展的需求无太大联系,且课堂相对有些乏味枯燥,难免产生厌烦情绪,他们往往不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不积极完成课后任务,对思政课结课考试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等。

(二)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

思政课教育教学大多是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授课,且在联系思政内容时,也仅仅是一些平淡无奇的思政内容,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感与抵触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课程思政时效性减弱。例如:一些教师仅仅重视思政课形式,很少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进行更好的联系,即部分教师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将国家发展和国家命运等相关的德育知识进行联系,但并没有增加一些新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方式,没有更好地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一些培育大学生主体性的方案和工作流于形式,很难深入推进和发展。一方面,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略微单调、灵活度较低,学生的注意力较难集中。并且教学内容存在与学生生活不够贴近的问题,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也就无法将其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教学通常是大班额课,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同学,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自己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而这样就会存在主体意识薄弱的学生无法融入课堂教学,学生也较少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等,导致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三)思政课教学形式呈现单一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主要采用多种形式的主体性教学法,如:情境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分层教学等方法,但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明显地提升[3]4-7,授课形式的刻板化、教学方法保持原有的“满堂灌式”模式等都会在一定程度将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主动性难以激发出来。如:教师在授课时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在思政课中依托实践活动渗透思政教育,学生无法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无法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吸引性和独特性,导致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下降。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升大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针对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强化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下,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4]32-37

(一)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观点的客观要求。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和目标都是“人的全面发展”。要全面贯彻“三全育人”即“全面、全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方式切实把握不同个人、不同群体、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分析他们需求的共性和个性,判断哪些更为普遍和重要,哪些属于次要和偶然需求,从而帮助师生建立起更为信任亲密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需要遵循“主体性”为核心的自由教育原则,能够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在教育实践的活动中得到满足,最大限度开发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目前,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没有全面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教师为主导下的“重智育轻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是学校开展育人过程的主要表现。因此,高校需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在考虑到学生的主体需求和实际发展需求后,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主体人格的塑造和主体能力的提升等予以重视,可以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充分发挥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间接的方式和内隐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无形中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其教育的价值主要凸显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两个方面。在实现全程育人下,教师通过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生主体意识,达到育人的目的和效果。例如:在校园中营造育人的文化环境、物质情境;积极开设哲学性、社会科学的课程,全面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又如: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挖掘出专业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元素。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将主体投向学生,在让学生参与和学习中掌握更多思政知识,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二)借助典型案例,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

首先,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拓展。教师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发挥出互联网技术的巨大优势,对典型案例进行课堂的引导和检索,使得课程思政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其次,教师还可以借助抖音或者其他新媒体平台,在让学生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与课程内容相互联系后,能够构建良好的思政课堂教育氛围,学生们在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后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例如:屠呦呦凭借着自己对于事业的热爱,倾尽一生研究青蒿素,勇于以身试药;钟南山老先生不畏艰险活跃在医疗事业中。这些感人的事例融入各科的教学中,借助榜样的力量以达到激发学生奋斗向上的精神和伟大的志向。最后,学生们通过亲身地体验和实践,将自己的想法融入课堂中,在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升华后,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当面临一些国内外的复杂环境时,学生们能够时刻保持自己的头脑,坚定自己地理想信念,从而在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意识后,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时,很容易出现迷失自我和丧失前进方向。大学生独立自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课程思政教学时容易出现主体缺位的情况。面对这一问题,首先,引导大学生紧随时代发展趋势,保持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紧随时代脉搏不断完善自己和充实自己,促进自身主体的发展。其次,引领大学生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进而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体性作用。最后,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努力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能力,当出现较大的困境时,加强与家长、教师等的沟通,勇敢的应对各种问题与挑战,促进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三)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容,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性

高校教师要努力践行思政教育,并结合专业课程实际的情况,保障课程思政紧紧地围绕民族国家认同、社会道德素养、国家发展等内容, 找出课程思政的内在元素,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帮助学生们建立理想信念,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其一,在认知上,让大学生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认同思政课传达的精神内涵、政治观点以及法律道德规范等内容,厚植爱国主义教育和家国情怀,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题核心价值观,认同我国的制度、政策和文化,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其二、在情感上,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传承,理解并遵守我国的法律,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其三、在行为上,鼓励大学生能动的消化吸收知识、升华认同、自主革新行为,让理论力量注入实践当中,完成由“知”转化为“行”的过程。在实践中将学习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内化为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社会责任感和行为习惯,成为有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的、遵纪守法、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从而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提升思政课中大学生主体性,必须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通过合理的方式鼓励学生去教师进行良性互动。如鼓励大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等,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协作探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优良“教”“学”关系。这种互动可以营造出优良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养成和发挥。

总之,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提升大学生主体性需要从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以及考核方式等各个维度出发,将教学内容与当下热门话题相结合,或立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丰富教学设计,进行线上大学生演讲比赛或班内热门话题辩论赛等,不断提高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促使大学生将兴趣从互联网转移到课堂中,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猜你喜欢

思政课主体育人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碳审计主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何谓“主体间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