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实践向导

2022-12-29刘怀青

关键词:党组织基层政治

刘怀青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高校干部培训部,江西 南昌 330108)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不断健全组织体系,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1]32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也是党组织组织力不断提升的历史。“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2]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需要强有力的党组织作为保障,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直接决定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强弱,甚至影响到立德树人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因而要不断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党的基层组织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逻辑意蕴

组织属于管理学范畴,是指按一定规则和程序而设置的管理体系。组织力就是对人或资源进行整合,以达成目的完成任务,而形成系统的能力,是一个组织达成既定目标而呈现出整体能力的具体表现。组织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如果互相协调,能够全面发挥各个要素的功能,组织力就越强实现既定目标就越大,反之,组织的各个要素不能相互促进,有效发挥各个要素功能,甚至相互抵触,组织力就越弱,组织实现的目标就越小,甚至无法运行。因此组织力是一种合力,是各个要素的统一体,各个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构成了组织力。虽然各个学科对组织力的观点研究不一,内容侧重也不尽相同,但是有几种观点是在每个学科都能达到统一的认知。一是组织力因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呈现出复杂性和功能性。二是组织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呈现整体的协调性和影响力。三是更加重视内部因素推动组织发展的力量。这些共识对研究党建学科下的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首先要把握其三重属性。

党建学科下基层党组织首要属性是要体现政治功能。党组织必须以实现政治功能为前提,确保政治目标的实现,这是政党组织存在的意义。如果离开了政治功能属性,政党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体现政治功能要以实现政治目标和政治目的为前提,政治目标和政治目的是一个政党活动的根本。

其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目的属性。政党是以政治目的为根本宗旨和统一意志的专职政治的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326这就决定基层党组织首先是以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属性,组织力提升的落脚点是争取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最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还有整体属性。整体属性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最终面貌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整体属性越呈现得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就越强。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整体性不是各要素相加,而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多种力量的合力,要不断提升内部要素的质量、优化要素之间的结构。

(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发展的方向,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一般规律,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理论源泉,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方向指导。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直接提出民主集中制,但民主集中制思想可在其经典著作中得到印证和启发。恩格斯说:“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捏成一起”[4]606列宁正式提出“民主集中制”并付诸了实践。俄国党刚创建之时,党组织非常松散,列宁指出建立一个统一的集中制的党非常必要。《我们的当前任务》提到:“社会民主党地方性活动必须完全自由,同时又必须成立一个统一的因而也是集中制的党。”[5]167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是否采用民主集中制,以及中国共产党正式使用“民主集中制”时间在学术界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并逐渐走上成熟。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提升了党组织的执行力。没有民主集中制,党组织就没有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员是“最不知疲倦的,无所畏惧的和可靠的先进战士”。[6]219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特征。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要以永葆先进性为着力点。先进性的行动指南是发展中的科学理论,保持先进性要用科学的力量武装。“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需背得烂熟,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4]681只有先进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和发展的理论才能使党组织永葆生机。

无产阶级政党是革命组织的领导核心。提升党组织组织力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挫,深刻验证了没有党组织领导核心,共产主义运动就会大大涣散。后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成为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3]386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组织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历史思维

重视和加强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中发展了组织建设,对组织建设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理论,使党的组织力量倍增。党的力量从组织而来,因此没有组织建设党组织就没有力量,提升组织力必须一以贯之地加强组织建设。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看,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将组织建设提升到更高的位置。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规定了党组织的原则和主要任务。党的六大首次提出“组织路线”,为党的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1929年古田会议上要求“努力去改造党的组织,务使党的组织确实能担负党的政治任务”。[7]88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对党的组织工作做了具体规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8]190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9]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不断提高。百年党史充分证明了,正确地组织路线能够保障党的生命力和活力。有正确的党的组织路线,党的组织就有力量,党就会有凝聚力和创造力。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组织体系建设,党的四大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指出,“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10]90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到5.8万人,但是直接领导的有组织的工人和农民分别有280万人和970万人,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动员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性提出了“支部现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营以上建立各级党委”。短时间内扩大了党和巩固了党,党的影响力、组织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解放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广泛地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扩大党的队伍,迅速扩展了党组织力量。特别是针对党内部一些党员的思想不纯,开展了整风运动,维护了党的纯洁性,党的凝聚力空前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整党运动和整顿基层党组织,中国共产党逐步在各地区各领域各层级建立起来党组织,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在1951年到1954年整党运动期间,被开除党或者被劝告退党共有40余万人,占当时党员总数的6.31%。[11]277除提高了党员质量和纯洁了党内作风外,党的基层组织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党的组织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增强党组织组织力,将组织建设推向更高位置,在农村、城市、企业、学校、机关等各个领域开展基层党组织组织体系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党组织的覆盖面。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团结一心,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历史证明,基层党组织与群众接触最密切、联系最广泛,是党的“神经末梢”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根基。基层党组织是否有力是衡量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标尺。从历史反观现实,面对“两个大局”和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需要通过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党组织输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三)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现实考量

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这些都对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领导十亿多人口的大党不能引领社会,站在制高点带领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就会被社会所抛弃,因此,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一刻都不能懈怠。

习近平指出,“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12]17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13]35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要不断健全组织体系,完善的组织体系能是组织体系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能促进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但庞大的社会组织发展不同,层次各异,内部要素相互掺杂,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最大现实考量。只有基层党组织各方面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方可促成整个党组织的整体优化。

新时代以来,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14]29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经验,这些经验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有的可以直接复制,有的可以创新。因此,从现实上讲,需要进一步将该经验推广,从而提升全国各领域的党组织组织力。

随着发展,基层党组织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国企基层党组织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还不能齐抓共管。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匮乏,人才队伍不强。党政机关基层党组织“灯下黑”。新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覆盖面还不够。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职能定位还不够清晰。特别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目的属性和整体属性体现得还不够强。如中央巡视组对31所中管高校的巡视发现的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是科研和基建等领域腐败问题,还有一些校办企业、附属医院等领域廉洁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建设。

二、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面从严治党铺开后,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明显成效,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但从更高要求和整体上看仍有不少问题。

(一)领导核心的“弱化”,致使作用发挥的“淡化”

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弱化,抓党建缺乏自觉性,在党的建设上投入的精力不够多。有的高校业务和党建不能齐抓共管,存在重科研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偏重业务轻党建的现状。主要是高校基层党的组织作用和功能发挥还不够。在调研和巡视整改中发现,少数班子成员执行党委决策工作标准还不够高,在执行过程中不积极主动。部分党员教师不够敬业。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走过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还不够高。

(二)主体责任意识的“软化”,致使阵地建设“薄弱化”

意识形态领导权没有筑牢,思政队伍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配备率还不达标,部分高校对讲坛和课堂等阵地建设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错误思想观点仍有存在的空间;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还不够高;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管理还存有漏洞。

一些高校党委主体责任扛得不实,主体意识落实不够到位,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意识淡薄,高校纪委执纪的主业弱化,监督的主动性还不够强,主动发现案件的比例还不够高,监督制约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制度落实的“形式化”

党组织对党支部“三会一课”情况考核方式还不够完善,“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上还有偏差。部分党组织对“三重一大”制度的操作性不强,个别高校对议事规则的执行方式不严。在制度制定过程中,需要结合高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但一些高校照搬上一级或其他单位的制度,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执行起来带来较大困难。对制度的监督检查、问责机制不够健全。

(四)价值导向的“虚化”

高校党性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有效性不够强,教学手段机械化且单一,授课老师还存在大水漫灌的现象,还有思政课老师对严肃的课堂教学进行娱乐化处理。第一和第二课堂存在脱节,重复性高,精品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缺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抓得不紧,极个别老师把个人的不满带入课堂,师德师风问题还屡禁不止,科研人员和教师还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现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还没有形成。

(五)基层党支部发展的“两极化”

一段时间,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党建工作标准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水平也同步提升,在此过程中涌现一批先进典型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推动了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但从整体上来看,基层党支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一味模仿较多自主创新较少。

三、高校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实践向导

高校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要以实现政治功能为前提,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功能,不断完善党组织体系,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在实践中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一)在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上,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

政治功能一旦弱化,政治方向就会偏离,党组织必然受挫,党组织组织力大幅下降。高校基层党组织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政治保障,坚决纠正那种“社会在转型,党组织也要转型”的错误思潮,时刻绷紧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这个弦。

一是必须坚持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核心主要体现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重大决策战略部署的“一元化”。党的领导核心还体现在协调高校教师、学生、职工的关系上,将他们的力量聚集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改革攻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扩大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

二是必须建设坚强有力的高校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队伍。高校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队伍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领头羊,特别是高校领导班子是领头羊的灯塔。选优配强高校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队伍要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导向,聚焦政治标准,考察政治能力。在高校党政一把手的配备上,重要考察“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在高校中层干部队伍配备上要聚焦“政治素质高、学术造诣高”等方面的考察,配强院系党组织书记和院长,凝结全校聚集力的基础。

三是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书记和校长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灵魂”人物,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的机制。党委领导是核心,校长负责是关键,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二)在增强思想传播力上,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

回望百年党史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特重视思想引领。

一是增强思想引领力必须用党的理论创新武装头脑。思想宣传是实现思想引领的最广泛的方式,要牢牢把握思想宣传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筑牢思想宣传阵地。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筑牢意识形态建设主阵地,当好高校意识形态的“守护者”,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积极传播好声音、正能量。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发挥高校干部教育作用,守好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落实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求,分期分批组织新任基层党组织书记集中开展党建业务能力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让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阵地。

三是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要改变传统思政工作方式方法,融入新媒体,做活做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党建与思政融合+×”育人模式。高校应将思想政治工作向纵横延伸,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空间,依托校园的平台优势,开展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师生的许党报国的担当精神。

(三)在重视育人价值导向过程中,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价值导向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衡量办学成效的重要指标,“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将育人落实到组织、课堂、实践、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思政课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课程,要做优高校思政课,将优质思政课作为育人的主要手段。要守住思想阵地,牢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让错误思潮在高校“抢滩登陆”,使高校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坚强阵地。要拓宽拓展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育人路径,增进组织工作的活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辐射力,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四)在践行规章制度中,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治理力

高校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必须要有先导的理念,现代化的治理方式,抓好关键矛盾。在践行规章制度中,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治理力。

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治理思想。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规律,在实践中勇于尝试、勇于试错,敢于突破旧观念、老办法、旧思想的束缚。以现代治理理论为导向,积极构建合理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治理体系。

二是要推进治理方式现代化。要建立治理的制度化水平。提升高校依法治校方式现代化必须强化高校制度统领,完善治理制度体系。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提升校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必须尊崇制度,落实制度的执行力,在践行规章制度中,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治理力。

三是抓好关键少数。高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有“班长”意识,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努力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观念,以激发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使“关键少数”起到了“关键作用”。

(五)在以人民为中心实践中,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向心凝聚力

高校凝聚力反映的是高校对师生的吸引力、师生对高校的满意程度。实践证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越高,党组织的群众凝聚力就越强。提升群众凝聚力要牢记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衡量指标是“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因此高校的工作必须以职工和师生为中心,凝聚好合力,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师是高校的第一资源,要充分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地位感和荣誉感,创造条件让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办好一件实事,就能赢得一片民心。要扎实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长效,着力找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及时掌握群众所想所急所盼,积极行动,把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向心凝聚力一定要真正了解高校教师群体的真实需求。随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我国高校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一个时期内,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诱发了高校党建边缘化的态势,党建工作内容在整个考核工作的比重较少。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价值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要克服当前短板,不仅强调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地位感和荣誉感,更要深入基层关注教师发展诉求,要分类推出教育评价体系相关举措,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效果评价方式,把高校教师群体的真实需求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

(六)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中,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复杂无常的重大风险挑战,在风险考验面前,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后盾,是有效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的保证,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中,必须提升战斗力。每一次重大风险和挑战,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的考验。尤其是面对当前复杂变幻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460多万基层党组织成为人民群众最可靠的主心骨和化险解危的最坚强战斗堡垒。高校是全国疫情防控总体局势的重要战场,在疫情大考中交出合格教育答卷。2020年疫情初期,全国高校的附属医院派出1.4万名医护人员奔赴抗击疫情一线,一大批高校及附属医院科研抗疫,将科研成果挥洒在抗疫一线。

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中,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要坚持底线思维,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着力预防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要增强斗争本领,提高实战能力。习近平强调,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高校干部尤其是高校领导干部要发挥领导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主动投身实践,不回避矛盾,发扬斗争精神,在实践中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使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断提升,积极续写党的辉煌历程。

(七)在谋事创业发展中,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自我革新力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正向普及化教育迈进。高等教育之变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设置、组织功能、组织活动都有新的要求。要勇于刀刃向内解决自身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基层党组织党员自我转变,自我转化。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实力促进高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需要我们坚持从严从细的政治建设标准。

一是要在关键岗位配备上,要始终坚持严把政治标准作为选拔的第一标准,选派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人。要加强其自我教育。高校是传播知识的阵地,培养人才的摇篮,自我教育就是要强化党员的廉洁自律能力,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做到育人先育己。

二是要建立自我约束自我监管自我规范的体制。高校的“象牙塔”属性,在高校内部很容易形成“熟人社会”网络,在放权的同时,要建立自我约束自我监管自我规范的体制,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三是主动求变赶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绝对的天然优势,要积极谋划如何更加主动地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在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中,要积极释放高校的人才、科技、信息等优势要素活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党组织基层政治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基层在线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