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视域下实现共同富裕研究

2022-12-29

学习与探索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公有制共同富裕分配

宋 笑 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提出几点原则规定,即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社会发展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未来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等,这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新发展阶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为导向,遵循基本原则与必然要求的内在统一性,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1],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探讨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

共同富裕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各界始终关注的热点。其中,所有制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是焦点。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公有制主体地位是衡量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实现水平的判断标准,积极探索和遵循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是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持续保障[2]。

1.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作用和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基础作用,指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这一重要论断,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筑牢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富裕首先是个消灭剥削进而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而所有制问题是导致贫富差距的根本因素。在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过程中,人们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一致认同,从未怀疑过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至于实现的过程快一些还是慢一些,有人“先富”还是“后富”,只是实现过程中的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然而,当前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大业,乘势开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百姓生活普遍富裕了,就是共同富裕了”这个话题触发坊间热议,引起学界高度关注。这些观点看似有理,实则回避矛盾,弱化了公有制在共同富裕乃至经济制度中的根本地位。马克思早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强调,在公有制基础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3]200。只讲共同富裕,不讲公有制,不问所有,即使实现了生产发展、经济发达,也只能是资本强劳动弱、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的两极分化的“共同富裕”、形式上的共同富裕。确切地说,所有制问题是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本因素,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才能使劳动摆脱资本的统治,保证人人劳动,人人共享,“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299,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公有制主体地位是衡量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实现水平的判断标准

何为共同富裕,世界上并无公认的标准。共同富裕是一个由若干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我国只要牢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实现较高水平的共同富裕,不需要以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为参照标准。发达国家等高收入国家步入发达社会已久,但尚未出现过共同富裕的先例,均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抑或阶级性贫富对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均GDP的高值,掩盖了贫富两极在财富占有上的对立。究其根本,依循于价值增殖逻辑的私营资本充当生产资料时,利用其优势地位,对工人进行极不对等的剩余劳动盘剥,源源不断地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源源不断地创造贫苦工人和庞大的产业后备军,而这些庞大群体“总是注定要从事艰苦的劳动而很少能得到享受”。值得提及的是,曾一度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西方国家倡导的全民从社会保障制度中“普遍受益”的“福利社会主义”,似乎全体人民生活普遍富裕,“从摇篮到坟墓”都生活在高福利的伊甸园中。“福利社会主义”看似分配公平,实现了全体公民共同富裕,本质上,这种公平和富裕只是垄断资产阶级为安抚劳动工人、缓和阶级矛盾而对资本主义制度做的一点改良而已,并没有触及劳资雇佣关系,至多是“把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又长又重的金锁链略微放松了一点”[5]714。从“福利社会主义”等西方国家走过的现代化道路来看,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导致的贫富差距始终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保障因素不可或缺,但经济层面始终是决定性的,主要体现在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上。宪法第六条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6]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排除按生产资料占有决定分配的可能,摒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痼疾,消除两极分化,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障。

3.实现共同富裕要积极探索和遵循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际工作中,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路径来探索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确立了所有制这个前提条件后首要面临的问题。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涉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及相互关系。新发展阶段,发展壮大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价值判断标准应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的引领力、支配力和控制力,夯实共同富裕的产权基础。必须承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和两极分化趋势的形成,除了诸多客观原因外,所有制结构和财产关系中的“公”降“私”升和化公为私,才是最根本的因素。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7]这一重要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的新概括,也是对认识共同富裕实现条件作出的重要发展和深化,为筑牢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进程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是由社会化大生产的现实状况所规定,建立在由社会科学地分配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社会采取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政策,是由当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基于此基础上的经济制度,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

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分配公平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早在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中,就希望建立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然而试图通过“社会调控实现公平正义”而不是通过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及其逻辑的批判”揭开资产者在生产领域继而消费领域对劳动者剥削事实的遮蔽,“这种空论的社会主义”[8]227终属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条件的分配成为整个社会公平分配的逻辑前提,生活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生产条件的分配即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这里的生产条件即生产资料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即表现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对应的分配形式是按劳分配;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即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应的分配形式是按要素分配。毛泽东十分重视“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早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他就针对其在分配问题上的模糊观点,鲜明提出社会主义分配问题不能绕着分配本身兜圈子,不应离开所有制抽象地谈论权利平等、公平分配的问题。这是毛泽东最早就分配问题提出决定分配问题的关键不是消费品分配本身,而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论断。“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邓小平不是抽象地谈论共同富裕,而是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揭示社会主义最大化满足人民需要的生产目的和分配规律,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9]167。邓小平讲的社会主义本质既包括所有制关系的规定,也包括了分配关系的规定。他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10]64显然,财产占有上的差别,是收入差别最大的影响因素。

2.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明确要求,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践证明,初次分配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调动全民创富积极性,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做大”蛋糕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在实际发展中,分配领域仍存在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资本凭借强势地位过度侵蚀了劳动力工资,“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的政策在现实中一度逆向:收入差距严重扩大、劳资矛盾激化、基尼系数长期超过警戒线。事实上,在资本逻辑主导的初次分配中,利润侵蚀工资,直接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两极分化。在初次分配严重不公的情况下,国家主导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作为共同富裕的辅助性手段,很难有效缩小和平抑初次分配造成的贫富两极差距。

因此,调节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首要的就是牢牢坚持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按照劳动贡献大小取得回报,在初次分配中有效摒除“资本主导分配”逻辑下的两极分化。当然,分配过程中因个人能力、体力差别收入分配会产生差别,但这个差别是有限度的差别,不会存在按要素分配带来的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唯有如此,收入分配才能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秩序才能明显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才会日趋合理。

3.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共同富裕是在消灭贫穷、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基础上的普遍富裕,这是一个基本事实。然而,在共同富裕与贫富两极分化关系的认知上,仍存在一些不同见解。有人认为,促进共同富裕会使公平压倒效率,降低社会竞争力,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些观点主张“贫富差距越大越能促进发展”,认为这是通过先富带动后富,进而达到共同富裕。事实上,这些观点还停留在对效率与公平此消彼长、相互对立不可调和关系的考量上,所言及的“效率”也只是西方经济学概念中的利润,即利润增加,效率提高;利润减少,效率减损。资本家要追求利润,只有通过压低工人工资来实现,这与他们定义的收入均等化即公平化是相背离的。西方经济学家用所谓效率与公平的此消彼长、相互对立不可调和,来掩盖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剥削。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效率与公平应当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来阐释,效率提升,即劳动生产率提高,也就是生产力提高。公平作为一种观念意识,属于上层建筑,涉及的是分配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反映公平的分配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就能促进效率增加;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转而通过改变分配方式以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提升效率。离开共同富裕抽象地谈论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可见效率与公平这对范畴并不是相互对立、不可调和的,既不能拿来掩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也不能为“贫富悬殊即可增加效率”提供错误的理论解释和支持。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一定是公平正义引导下的全体人民日渐富裕,是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个历史辩证发展的过程

共同富裕是个动态概念,没有固定的刻度标,没有静止的水准面,没有划一的齐头线,是一个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富裕目标逐步实现,富裕程度有高有低、富裕时间有先有后的历史辩证发展过程。

1.促进共同富裕要遵循历史发展逻辑,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就共同富裕提出的战略构想是在遵循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基础上,按阶段、分步骤提出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量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举措,是社会主义终极性价值和过程性价值的有机统一[11]。就我国共同富裕实现情况看,从全体人民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到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再到本世纪中叶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的整个过程都显见清晰的阶段性目标。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党洞察时代大势,依循发展规律,把握历史主动,适时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战略课题,可以说恰逢其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12]。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必然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成熟而更显轮廓清晰、步骤分明。共同富裕作为新发展阶段的战略主题,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2.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目标实现的层次性与递阶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即使随着生产发展、收入增长、财富扩大,人们逐渐走向富裕,但富裕的程度和层次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遵循本阶段自身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是一个非同步、非同等、非同质的层次递进过程。

共同富裕在节奏快慢上具有非同步性。中国人多地广,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客观存在,人们不会在同一时间同步富裕起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会有些人先富起来,有些人后富起来,有些人富裕的程度高一些,有些人富裕的程度低一些。客观上讲,适度差距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有利于增加共同富裕的推进动力,形成多层次良性循环。

共同富裕在性质特点上具有非同等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处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由于这个阶段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按劳分配原则仍然遵循资产阶级法权,也就是说,仍然存在一定的个人消费资料因天赋、机会、地位、赡养条件等不同而存在实际分配数量和占有数量上的不同等。毫无疑问,当前阶段按劳分配、奖勤罚懒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利于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之主客观、内外因多重作用,不同人群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会发生交叉和转换,因此,“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的“均贫富”。

共同富裕在空间区域上具有非同质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地理风貌、文化环境,区域发展各具特色,反映在经济社会上,就呈现出不同区域间特色优势条件、综合区域特质等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我们看到,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也呈现具体性、特殊性以及相互借鉴性、启发性交织的特性,而这些特性又体现着“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内在逻辑,即各空间、各区域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优势最大化和非同质化。

3.促进共同富裕“等不得”也“急不得”

实现共产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其实现“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13]40。共同富裕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同样不会轻而易举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充满着复杂与斗争,并且要经历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复杂性和阶段性,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关系的相应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等不得,也急不得”。所谓“等不得”,就是指实现共同富裕不能坐等其成,而应有所作为,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做起来;所谓“急不得”,则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超越历史阶段,违背客观规律。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从人们对富裕生活最基本需求的“物质满足层次”到自我实现与人生价值认同的“精神提高层次”,再到人们物质思想文化境界的极大提升,直至普遍达到人类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最高层次”,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制度的保障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急不得也等不得”。

四、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度统一

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论断。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共同富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统一,有着密切关系。共同富裕奠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性基础和现实前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度依赖共同富裕提供的物质基础并同时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推动着生产关系中人与人平等互助合作关系的建立与巩固。

1. 共同富裕奠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性基础和现实前提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有赖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而且同生产关系的变革紧密相关,这同共同富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有着内在一致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贫富分化矛盾阻碍人的发展,无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说:“工资的显著增加是以生产资本的迅速增长为前提的。生产资本的迅速增长,会引起财富、奢侈、社会需要和社会享受同样迅速的增长。所以,即使工人得到的享受增加了,但是与资本家的那些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为增加的享受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会满足程度反而降低了。”[14]247马克思在此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视角探讨了劳动者摆脱剥削和压迫的现实途径,提出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将通过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社会贫富分化,极大解放生产力,“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方式摒除私有制生产关系中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以及类本质对立,以及由此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共同劳动、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并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们可以挣脱自然逻辑的束缚、摆脱资本逻辑的支配,“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此显见,共同富裕奠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性基础和现实前提,共同富裕的实现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2.共同富裕的目标推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平等互助合作关系的建立与巩固

共同富裕承载着工人阶级平等互助合作的劳动价值观。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全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只有在劳动者成为生产的主人并促进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形成平等、互助、协作关系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反过来,共同富裕的目标推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自主和谐发展。共同富裕中的“共同”,指的是生产关系中人与人在劳动过程中遵循的平等性、互助性和协作性,是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而言的。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公有制企业内部,坚持人民立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体现和落实在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内核)问题上,表现在现代化企业内部,就是管理和管理制度的问题。我国社会正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公有制企业内部应牢牢加强党的领导,大力依靠工人群众,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在企业内形成一种非官僚的、民主的、有监督的良好企业管理形式,“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15]55,从根本上摒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中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并被无偿占有剩余劳动的人剥削人的异化劳动关系[16]466,通过调整、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联合自主的劳动积极性,建立起管理人员和普通劳动者之间平等、互助、合作的同志式关系[15]109,激发广大干部职工自觉的主人翁意识,在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引下,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目标内涵着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在劳动领域,劳动者只有摆脱对“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3]52,才能实现人的主动发展,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分配也带来深刻影响。作为新兴经济的代表,一方面,网络经济在构建共同富裕物质基础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构成新的风险挑战。作为新兴成长型企业的代表,网络经济打开就业新空间,带来众多就业机会,满足人们不同的市场需求。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也会出现企业与劳动者关系紧张,劳动无法摆脱资本的主导的矛盾,劳动者受制于劳动力市场上排斥活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生产方式,陷入劳动矛盾之中。比如,外卖骑手、快递员等从事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行业劳动者,在数字经济形势下,往往附着在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这些平台凭借着强大的算法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力的控制,从而以更加隐蔽、更易操作的方式加大对劳动者的主导。这些劳动者被锁定在“技能危机”的发展困境里,想要获取更多收入,只能靠不断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者一方面“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另一方面积累着自身的“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始终受到资本的钳制、分工的制约,始终陷于对“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3]52,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呈异化状态。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将严重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五、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在百年社会主义事业求索和建设中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现实可能。

1.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的基础,人民支持和拥护是党执政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海时指出:“老百姓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各民族谋幸福。”[17]共同富裕战略目标作为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也是百年一贯坚持的方针和政策,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巩固,事关伟大事业。在脱贫攻坚伟大战役中,我们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在采取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独特性重大举措的条件下,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夯实和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为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破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迈向更高阶段社会形态的新征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新的阶段性战略目标也必然通过量变的积累引起新的部分质变: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争取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更高,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更加优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在由“量”跨越到“质”这一伟大历程中,“部分质变”直至“质变”顺应人民群众新的需求和期待,将从“愿景”逐渐变成美好生活的“实景”。

2.党的领导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强大政治保证和根本制度优势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不偏航、不转向,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朝着谋发展、促改革、共富裕的方向阔步前行。站在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还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中央始终保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推进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和实质性进展。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8]8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牢牢坚守“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通过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科学谋划、统筹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跃上新台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伟大事业迈出新步伐,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民生福祉得到切实提升。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进的目标,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3.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这些“井喷式”的研究成果及互联网声音中,混杂着一些奇谈怪论,鼓吹“共同富裕是杀富济贫”“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谈不上共同富裕”,甚至出现一些“市场经济是共同富裕的独木桥”“共同富裕是分配问题,属于经济问题”的改革杂音,这些似是而非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和论调极具迷惑性和干扰性,使人们搞不清党中央促进共同富裕进程的大政方针和决心方向,是针对共同富裕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极端重要问题提出的,意在扰乱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削弱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19]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陷入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中产阶层面临“塌陷危机”,由此带来的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等甚至导致现代化进程中断[20]。在涉及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问题中,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能简单地把它当做一个经济问题,而是要善于从政权、政治的角度上升到关乎党执政和政权稳定的政治高度、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道路的战略高度。

猜你喜欢

公有制共同富裕分配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1种新型燃油分配方案设计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