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探讨
2022-12-29郭崇智
郭崇智
(山东新洁能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滨州 251900)
融资活动作为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起点,其融资能力、融资成本直接决定了企业后续业务活动能否顺利展开与业务工作的质量;而投资则作为企业在其主营业务之外取得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其在财务方面能够十分便利地满足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需要,为企业长期稳定经营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伴随着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信用环境与科学技术的剧烈变动,新兴行业不断崛起,部分传统行业已进入严峻的白热化竞争,这使得当下部分企业在其投融资风险管理活动中的风险敞口正在迅速扩张,相关风险正在快速暴露。以此为背景,企业充分利用产权主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以科学的投融资活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强化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企业投融资管理水平便显得愈加重要。有鉴于此,本文对于投融资活动中风险管控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企业在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于金融市场必要的认识,其投资具有极强的盲目性、企业投资结构亟待优化与融资渠道亟待丰富等,并以期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投融资风险管理,如强化企业管理人员投融资风险管控意识,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投资目标、全面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完善企业投资结构和建立健全企业风险信息收集体系,合理选择企业融资渠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等,实现企业在其经营期间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为自身的稳定经营与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企业内部财务环境。
一、投融资风险管理概述
经过对目前大多数的企业观察发现,投资与融资活动占企业财务活动的很大一部分,所以对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而言,投资与融资的风险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投融资风险管理可以分为两个模块——投资风险管理与融资风险管理。
投资风险是企业对于投资的情况没有细致了解便盲目开展投资工作,未能及时对企业投资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使企业难以实现收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造成了企业的资源浪费。投资风险管理是在企业进行投资活动之前,对于企业所投资的行业、规模、时间周期、市场行情与发展情况等进行全面统计与分析的工作,进而保证企业投资的计划收益与实际收益基本相符合,确保企业财务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融资风险是企业的自身资金难以满足其经营与发展的需求,进而在企业内外进行融资时没有全面考虑自身的偿债能力所对企业造成的风险。融资风险管理是在企业开展融资活动时,企业对自身的偿债能力进行细致、科学、合理的统计,并进行分析,有效防止和降低企业的融资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而为企业的稳定运营与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证。
二、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1.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于金融市场必要的认识,其投资具有极强的盲目性
在当前信贷规模持续扩张,金融资产估值不断膨胀,但居民消费能力不断缩水的大环境下,愈来愈大的经营压力使得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忽视投资市场中潜在的投资风险和高估值下不断恶化的投资环境,也不顾企业自身的实际投资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开始盲目投资[1]。
过往无数的实践经验证明,一个企业只有立足于其主营业务,在保障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有限制、有目标地开展相关投资活动才是理智、安全的。在理想情况下,企业应当在其展开事实上的投资活动,甚至是作出有关投资决策之前,雇佣专门评估机构,或组织有关人员对于投资标的的实际经营情况、盈利水平、偿付能力、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内容展开全面评价,并依据实际评估结果向企业管理人员作出及时、全面、有效的评估报告。企业管理人员应在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详细梳理、分析报告数据,而后以相关分析结果为依托,开展其投资活动。
但在当前部分企业中,企业管理者或是为金融市场中耀眼的估值晃晕了眼,或是为企业主营业务中巨大的经营压力压弯了腰,并未对其投资标的进行详尽、细致的调查和评估,同时也或多或少,甚至完全忽略了市场中潜在的金融风险,对一些仅仅适合短期投资的投资标的却进行了长期投资行为。这种情况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投资方实际投资结果大幅偏离其投资预期,甚至出现亏损。
2.企业投资结构亟待优化
企业投资结构亟待优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上,由于企业未能对相关投资标的的市场预期进行较为充分的调研和评价,导致在企业产品线某一产品在市场中突然爆发之时,企业无法及时调动大量资源投入该项产品的生产活动之中,以至于企业失去其原本应有的市场占有率。而待企业集结大批资源,投入有关产品的生产活动之时,又会面临数量规模庞大的竞争者也在同时调动资金,投入生产的情况。与此同时,各个企业为了尽快扩大其市场占有率,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各家企业必然会向该项目投入大量资源以扩大生产,相应地,相关产品的产量也必然会在短期内取得较大提升。继而,海量的产品会迅速充斥市场,使相关市场出现产品饱和的情况,从而由买方市场转入卖方市场,降价去库存则在此时成为市场焦点[2]。
这种迅速变化的市场变化和产品迭代很有可能会使得企业无法顺利收回其前期投入资金,更有甚者,因为对于这样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持续迭代的产品周期缺乏准确、全面的认识,导致企业现金流出现严重问题,对其传统生产、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威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这样的情况也进一步说明,在企业作出投资决策前期,一定要对其投资结构和投资规划进行详细、全面的调查研究,一定要对于可能出现的市场预期和市场变化进行充分的准备,以进一步优化其投资结构,实现预期投资收益。比如针对上述情况,促使企业对于后续市场变化作出准确预期,则应当选择流动性更强、投资周期更短的投资手段(譬如在公开二级市场上购入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的股票),以保障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经济利益[3]。
3.融资渠道亟待丰富
融资活动作为当前市场中快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抢占市场,提升资本收益率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当前绝大多数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必选项。但由于当前融资环境、债券市场、资本市场和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往往只有外源性融资与内源性融资两种渠道可供选择。所谓内源性融资,其概念与内部融资相类似,即主要以企业内部留存收益、折旧资金沉淀和其他资金沉淀为主要资金来源的融资方式。而所谓外源性融资,其实际融资方式较之于内源性融资则丰富得多,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主要包括在一级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在二级资本市场增发股票的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由于对于企业规模和经营情况有相对较高的要求,一般多为大型股份公司所采用。而债权融资则主要包括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债、发行可转债、在债券市场上发行信用债等多种融资方式。而囿于当前融资环境、债券市场的客观限制,多数企业往往只能选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债,以满足其资金需求。
为了严格控制企业资金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当前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能力,部分企业选择以内源性融资方式筹集资金。这种融资方式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当前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能力,企业对于实际还款期限也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但一般来讲筹措的资金仅限于企业自有资金,融资规模较小。同时还有可能直接威胁企业当前现金流的运转,无法有效满足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需求。
所以当前大部分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多倾向于选择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举债的方式筹集所需资金。而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通常会要求企业提供相当规模的抵押物以降低坏账风险,且审批周期较长、审批流程较多,对于少数有急迫资金需求的企业来说也是远水不救近火。而民间借贷虽然放款周期较短,审批较为方便,但高额的利息可能会进一步拖累企业本已孱弱的财务状况。
由此看来,当前市场上虽然融资渠道较为丰富,但实际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却相当有限。
4.企业缺乏对投融资风险管理的监督,未建立考评制度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存在未能对投融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监督,致使企业在投融资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不高,严重阻碍投融资风险管理的作用在企业内部高效发挥。究其原因,首先,企业未建立监督组织,企业的投融资风险管理的工作中存在“自己工作,自己监督”的现象,投融资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其次,未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使投融资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缺乏有效指导,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不足。除此之外,企业普遍未能建立起考评制度与奖惩制度,难以激发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企业的投融资风险管理工作效率无法有效提升,企业的财务安全得不到保证,企业的稳定经营与持续发展缺乏有力的内部支持[4]。
三、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工作中相关问题的对策
1.强化企业管理人员投融资风险管控意识,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投资目标
企业内部行之有效的投融资风险管控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面临的投融资风险、规避已有投融资风险的爆发,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因此,在企业实际进行未来期间的投融资规划时,强化企业管理人员投融资风险管控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投融资目标就显得非常必要。
企业在实际投融资规划过程中,应当在充分调查、掌握投资标的实际经营情况、盈利水平、偿付能力、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对企业投融资管理策略作出适当调整。同时应当积极强化企业管理人员投融资风险管控意识,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投资目标,改善企业在投融资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大幅减少企业在日常投融资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保证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2.全面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完善企业投资结构
企业作为当前市场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其经营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市场中尽可能多地攫取实际利益,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而围绕着企业最终经营目标看来,各企业则应当在及时、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调整企业投资结构,以实现其最终经营目标[5]。
首先,企业应全面了解自身所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自身生产、经营情况,对远期期间可能发生的市场变化也要作出合理的预判。继而在充分结合企业当期投融资目标的基础上,及时规划、调整、完善企业投融资结构,使得企业内部投资结构能够与未来外部市场环境相互协调,保证企业能够在日常投融资活动中取得预期收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如此便可以及时规避企业日常投融资活动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同时也为企业远期经营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建立健全企业风险信息收集体系,合理选择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加深投融资融合程度,降低融资风险
全面、及时的市场信息收集工作对企业在日益呈现出白热化竞争局面的市场中占据优势竞争地位极其重要,而融资活动作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与资金核心保障则更是如此。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较低风险的融资活动必然是以一个相对健全的企业风险信息收集体系作为其前提的。企业风险信息收集体系作为企业收集潜在风险因素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得企业在有效收集风险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和相对谨慎的评估后,得出相关融资活动是否能为企业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的结论,进而可以使企业更好地选择融资方式,保证企业现金流的充沛、稳定。与此同时,企业通过对风险信息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也可以判断出企业相关投资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投资收益,保障企业投资活动的顺利推进。
对一套较为理想的企业风险信息收集体系来说,市场变化的风险、生产经营的风险、财务管理的风险以及政策变动的风险均应被考虑在内,企业对于相关风险的梳理、评估工作也应当在较为全面、充分的信息收集基础之上展开,以便于企业作出更加准确的风险预判,发掘企业融资活动中潜在的风险因素。
众所周知,企业投融资整合能力作为投融资活动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控制能力。有鉴于此,企业相关融资活动有必要建立在企业充分、全面了解自身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实际情况之上。具体来讲,企业对内应当结合自身偿债能力,审慎评估企业杠杆水平,在合理预期未来期间现金流需求的基础上,提前做好融资规划,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对外应当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努力遏制融资渠道单一化的倾向,降低企业资金风险[6]。
4.建立企业的投融资风险管理监督组织与考评制度
首先,企业应当积极组建对投融资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团队,人员可从企业内各部门进行抽调,或从企业外部直接进行招聘,并给予足够的编制,确保企业监督工作的有效执行,确保对投融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有效提升企业投融资管理工作的质量。其次,建立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促进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时有据可依,最大限度保证融资风险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最后,建立与之对应的考评制度与奖惩制度,对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工作定期进行评价与奖惩,有效激发投融资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投融资风险管理的作用在企业有效发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日益呈现出白热化竞争局面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投融资风险依然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风险来源之一,其影响不仅贯穿于整个投融资过程,甚至于会对投融资活动之后生产、经营活动施加重大影响。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对于投融资过程当中各个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给予充分重视和考虑,并提前进行风险防范,各企业应当强化企业管理人员投融资风险管控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投融资目标,同时全面、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资结构;而在融资活动中也应密切注意,在合理选择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进一步加深投融资融合程度,降低融资风险,稳步推进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工作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