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的信息行为研究

2022-12-29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邢皓靓

区域治理 2022年29期
关键词:问卷心理健康心理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邢皓靓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以来都是当下社会比较重视的问题。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建立独立人格与参观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摄入更多更复杂的信息。而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则会随之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压力大、焦虑、或者抑郁。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这对于大学生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基于某些原因,很少有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选择采取正规的心理治疗,并且很可能采取一些错误的干预手段来解决心理问题。很多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对于大学生认识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是特别重要的,但相关的信息行为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都是集中在其他的社会人群身上,并没有过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行为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性分析,对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的信息行为进行了探讨,从而为大学生改善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信息服务提供参考。

精神健康信息行为(MHIB)是指人类面对心理健康时所产生的信息行为。(Information Behavior in the face of mental Health)通过研究大学生MHIB特征,对于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并对创新丰富心理健康信息服务模式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通过查找与研究,可以看出各国关于大学生MHIB研究比较丰富,其中包括了大学生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式、特点等。

Shirley(2002)等通过研究发现美国高校为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校园建立“聊天室”来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还普及建设“同辈辅导站”,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1]。Wilson(1981)通过建立信息行为的模型从而建立自己所需要的系统工程,用来研究不同环境下的个体的信息需求[2]。M.S.Gould(2002)将纽约某一中学高中学生作为样本数据进行调查,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学生都存在过MHIB,这些学生中有近一半存在心理障碍、抑郁情感等心理问题,他们大都愿意通过互联网资源寻求帮助[3]。

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逐渐被重视起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大学及本科以上学历占比9.3%,在线医疗用户规模为2.15亿,占整体网民的21.7%[4]。在线健康信息使用日益成为促进健康和支持健康问题自我管理的重要活动。其中,朱姝蓓(2018)通过描述女性用户网络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的特征,来验证人口统计学因素是否对女性用户查找网络健康信息行为产生影响[5]。丁晓、李健(2021)探究了面对学业压力的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将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分为四个阶段[6]刘佳静(2020)基于中国文化的背景对于心理健康素养进行研究,旨在评估基于移动终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的有效性[7]。林婷(2018)在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数据后,构建了模型,旨在探究影响我国大学生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变量,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健康信息服务提供理论支持[8]。姜富强(2020)利用半结构化访谈法与主题分析法相结合面向大学生收集数据,构建模型,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9]。刘婷婷(2021)等将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宿舍内部矛盾等四方面[10]。王惠惠(2021)则认为影响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包括家庭、校园、社会三大方面[11]。周晓英等(2014)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模型,以构建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模式[12]。刘鑫(2015)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健康信息行为,从而给新媒体工作平台提出建议[13]。黄传慧(2021)通过将有关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相关文献进行整合梳理,描述用户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的特点和趋势,为我国研究提供参考[14]。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信息行为研究延伸至心理健康环境下,采用问卷调查[15]。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确定问卷题目,形成问卷终稿。本文以发放问卷的方式,开展网络调查,运用Excel对所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录入,剔除基本信息不完善、漏答错答等无效问卷,整理有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力求得出问卷各维度组内和组间关系,描述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的信息搜寻行为特征,为提出相应对策提供客观依据。

(二)数据来源

笔者在进行预调查后,于2021年6月20日发放问卷,于2021年6月27日问卷样本涵盖20个省份,其中广东、广西、河南、北京、新疆、陕西、安徽占比较大,共收回问卷 384 份,剔除30秒内的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52份。

四、结果分析

(一)信度效度分析

本文利用SPSS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 α系数为0.976(大于0.9)说明问卷的信度比较高。

效度研究用于分析研究项是否合理、是否有意义,其中KMO值检验值为0.85(大于0.8),且巴特球形值检定的显著水平为0.000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因此,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设计合理,能够开展数据分析。

(二)描述性分析

本文利用各变量和频率分析大学生的MHIB特征。结果显示,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失落三种心理问题,占比均超过50%,由占比可以看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必要的。

(1)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中,学习压力占比最高,达到58.91%,其次是未来就业压力和生活。可见,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非是无迹可寻的,在技术信息快速发展的社会压力下,尤其是疫情出现,对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考试挂科、就业情况都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者甚至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

(2)在面对心理问题采取的求助方式中,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向搜索引擎(百度、谷歌等)求助,其次是在线信息服务小程序。向医院等医疗机构求助的比例是最低的。可见,在信息寻求方面,大学生更加认同互联网是寻求帮助和信息的重要来源。这也表明了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能够立即获得的信息,而不是在面对心理问题时转向他人求助。基于其他因素影响,大学生并不愿意直接去医院咨询,而是选择自行查询。因此这些搜索引擎以及在线小程序向他们提供的答案就显得至关重要。

(3)在面对向谁寻求帮助中,向朋友求助达到59.17%,其次是向家人寻求帮助,占比最低的是向线下心理医生求助,可见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大学生认为互联网上的信息是最常见的寻求帮助的来源。许多大学生更愿意依靠朋友或其他人。求助在线心理医生的比例低,原因在于在线医生能力备受怀疑,可靠性低。此外,由于不少在线咨询是付费的,经济因素也导致了在线心理医生被大学生较少选择。

(4)在解决何种问题的选择中,大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的是关于如何为自己解决这些症状的信息,而选择获得专业人士帮助的信息占比是较少的。

(5)在面对信息查找的满意度调查中,大学生在查找了解心理问题发生时的症状的信息需求时相对满意,但对于某些类型的自我疏导,寻求信息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这表明可能需要向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有关此类选择更好的信息。

(三)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研究中所有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下文不再进行说明。朋友无法给予正确疏导的相关系数0.977,两者正相关。找不到答案相关系数0.976,两者正相关。正规心理医疗机构费用/医生水平等相关系数0.971,两者正相关。网页/在线小程序咨询结果过于大众化,不够准确相关系数0.972,两者正相关。相关社团/协会无法给予合适的帮助相关系数0.978,两者正相关。线上心理咨询师咨询情况片面相关系数0.983,两者正相关。家庭成员无法给予合理的疏导相关系数0.982,两者正相关。

(四)大学生MHIB理论模型构建

基于对上文相关研究的回顾,本文借鉴了刺激-机体-反应(S-O-R)框架,将主要相关系数的变量总结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的信息行为理论模型[16]。刺激(S)的在于影响到机体的内部状态,机体(O)为调节刺激与机体内部反应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反应(R)机体行为的最终结果。研究证实,外在环境如学习、就业压力、日常生活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当个体(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大学生会主动采取一系列方法来缓解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会采取线上或线下的求助方式,其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线上的求助方式。

五、结论、建议与展望

(一)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从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的MHIB展开研究,对于其行为特点以及真实需求进行分析。

经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大都存在心理问题,当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时,他们常常会选择通过在线搜索引擎以及心理信息服务小程序去寻求解决方法。但是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于这些在线信息服务较为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找不到解决方法以及查询到的信息结果过于大众化,无法给予自己合适的帮助。

(二)建议与展望

本研究旨在为心理健康领域的信息行为研究提供一个参考[17]。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大学生群体提出以下建议,希望为心理健康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行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高校应积极主动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提供免费且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打消大学生的经济顾虑及效果顾虑;在线搜索引擎应加强对心理健康信息服务质量的监管,减少广告及非正规在线心理咨询,提升准确性,从而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18];相关企业应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身份实名认证免费或折扣进行心理咨询等活动,认证身份的大学生可以在其小程序或App享受免费或者一定折扣的心理咨询活动;高校可采用与国内相关心理协会合作的方法,开展线上公益性讲座和线下咨询活动,通过正确引导,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

本研究小组未来将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计划进一步分析数据,以确定寻求帮助、信息需求、信息寻求和满足研究目标之间的关系。

相关链接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

也称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常有一定的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

对心理问题,可以有几种解释:

第一,心理问题是指心理学中的问题,如心理是什么、心身关系、心理与实践、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等等,均为心理问题。

第二,心理问题是指心理学中研究的问题或心理学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如心理学研究什么问题、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某心理学工作者正在研究什么问题,均属心理问题。

第三,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都是心理问题。(严格来说,心理问题无褒贬之意,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

猜你喜欢

问卷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