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健康的自私

2022-12-28罗康

青年文摘(彩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小史训诫模糊化

罗康

“不要这么自私!”这句训诫被刻在千千万万的孩子心中。“自私”已然成为必须被规避的“恶劣因子”。然而,在“不要自私”的训诫中,我们似乎连爱自己、做自己都不被允许。我们可不可以做一个可爱的“自私鬼”,心安理得地对自己好呢?

不敢自私的乖小孩

学艺术就代表着成绩不好吗?学画画以后就没法好好就业吗?追逐自己热爱但父母反对的就一定是自私吗?小史正被这些问题困扰。他知道父母对他的期待是成为一名医生,当他鼓起勇气说出自己想学画画的想法时,遭到了强烈反对:“学画画那么贵,不要那么自私,只顾自己喜欢!”

听到“自私”这个词,小史哭了出来。他真的很自私吗?到底什么是自私呢?

所谓自私,是指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在利益冲突中只保全自己。然而当小史的父母指责他自私时,自私的概念其实已经被模糊化、扩大化了,此时的“不自私”意味着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要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乃至不要爱自己。如果我们从小在这样的训诫中长大,很容易将“不要自私”的训诫内化,渐渐地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敢去争取自己应得的东西。

有一种自我关爱叫健康的自私

有研究表明,一味“无私”付出,没有原则地放弃自己的需要而对别人好,很可能是一种病态的利他,这反而会给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自私其实也分健康的与不健康的。不健康的自私,通常表现为:一切只聚焦自己,无法坦然付出,只渴望从他人那里获取利益;不尊重他人的需要,缺乏同理心。

而健康的自私截然不同,它是一种能力,是自我关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常表现为:有健康的边界。例如,决定不与恶意欺骗自己的人继续来往;有一些自我照顾的行为,至少有一个自我照顾的习惯;有稳定的自尊,不会因被批評而轻易质疑自己;为自己的需要做出争取,平衡自己与他人的需要;可以坦然付出,也允许自己享受生活;先照顾好自己,再照顾别人。

健康的自私能带来真实的自尊感,帮助我们由内而外地认可自己,也更能发自内心地帮助他人,并从中收获价值感。“爱自己、对自己好”与“关心他人、对他人好”并非相对的两极,健康的自私恰好就是其中的平衡点。

如何建立健康的自私

1.决定越重要,越要给自己留足思考的时间

“别太自私”的训诫、“我是不是很自私”的念头,往往促使我们放弃自己的需求。然而,在越是重大的决定面前,越要给自己留足思考的时间。例如,小史可以认真思考自己想要学习艺术的原因有哪些,为此做了哪些准备,是出于对自己的价值和幸福的考虑还是为了对抗父母的观念等。

2.转换视角,从新的责任观出发考虑问题

当我们聚焦于关系中的“对象”时,势必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对自己负责,似乎会让他人失望;而对他人负责,又会牺牲自我。这时应该转换视角,对“关系”本身负责,考虑关系中的每一方。回到小史的问题上,他应该将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学业、父母的物质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每个环节充分沟通。不要让话题以“是”或“否”作为简单粗暴的结尾,而是将其变成解决共同面对的某个问题的过程。

3.真诚一致,让沟通顺畅、有效

对小史而言,教科书般的沟通方式可以是:当我听到你们评价我自私时,我很难过(自我+情境)。我并不是只为了自己轻松,我明白你们想让我成为医生的期待(他人+情境),但那的确不是我喜欢的,也不是我擅长的。我知道你们怕我一时兴起 (他人+情境),所以我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如果你们愿意跟我一起了解,我会很感激;如果你们还是有顾虑,我们可以再讨论。

沟通的模板并不固定,但中心是确定的,即双方共同为“关系”负责,共同解决难题。当你学会温柔地对待自己,当你能够坦然地关照自己,你会比自己想象中更有力量。

静静//摘自《课堂内外·高中版》2022年第6期,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小史训诫模糊化
([0,1],[0,1])-模糊拟阵的基和秩函数
行政行为的处罚性判断*
——对训诫法律属性的探讨
餐饮娱乐空间的“边界模糊化”态势探讨——餐饮娱乐空间设计专辑
李文亮等来道歉如何规范“训诫”
三角模糊数去模糊化对VIKOR妥协解的影响研究
能量小史
南阳宛城:二次训诫促涉罪未成年人反思悔过
火力机动发展小史
俄罗斯空降兵发展小史
心脏移植小史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