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家穆耦初
2022-12-28赵映林
赵映林
在我国群星灿烂的民族实业家中,穆耦初(1876—1943)不仅是把西方管理学泰罗制引进中国的第一人,开中国民族企业管理创新之先河,更是辛亥革命以来执着于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的杰出实业家。
艰难创业,不屈不挠
1914年从美国留学回国的穆耦初,次年与胞兄穆杼斋筹集到二十万两白银,在上海杨树浦创办了德大纱厂。一年后在北京举办的产品质量比赛中,德大纱厂的“宝塔牌”棉纱名列第一,仅仅一年,就创出了一个全国知名品牌。
1916年初,在德大纱厂初见成效的基础上,穆耦初在贝润生、薛宝润、凌焕曾等几位颜料商的支持下,筹建了第二家纱厂——厚生纱厂。1918年穆耦初在河南郑州创办第三家纱厂——豫丰纱厂,而这家纱厂的建立却是因教育家蒋梦麟的启发。蒋梦麟对他说,京汉、陇海纵横两大铁路干线在郑州交会,西北地区棉花在此汇拢,转而南运上海、汉口等地,而大宗洋纱、洋布又由沪、汉转输西北和关外各地,可惜这里没有中国人自己办的纱厂,否则不仅可获厚利,且可以抵制洋货内侵。经过蒋梦麟的一番剖析,穆耦初心潮澎湃,不由得萌生了在郑州办厂的念头,于是1920年豫丰纱厂建成投产。在穆耦初最初创办的三家纱厂中,豫丰规模最大,有纱锭五万只,织布机一千二百台,并线机五千六百锭,工厂工人五千人,使得当地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少地无地农民有了就业之处,既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也带动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麇集在工厂周边的小商小贩尤多。
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欧洲各国的纺织业迅速恢复,中国纺织业随之失去欧洲市场而出现萧条,再加上后来的军阀混战,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举步维艰,即以豫丰为例就可以一斑而窥全豹。
豫丰纱厂投入生产不久,直皖战争爆发,吴佩孚的第一混成旅驻郑州,豫丰纱厂不断受到骚扰。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河南督军赵倜投向奉系在河南反吴,进攻郑州,大炮就架在豫丰纱厂附近,工厂虽未被毁,却影响到上海、汉口、天津各地的银行对豫丰的信心,纷纷要求豫丰归还贷款,以致豫丰资金周转困难,几乎陷入绝境。穆耦初拼尽全力四处筹款,才使得豫丰纱厂得以维持。到了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京汉、陇海铁路中断,豫丰纱厂所需原料棉花、燃料和其他物资运不进来,而棉纱成品又运不出去,全厂员工工资依靠穆耦初抵押家产筹集到的资金才勉强维持。1930年,还未能喘过气的豫丰又遇上了中原大战,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陇海线打了六个月,豫丰纱厂对外所有运输线全部中断,企业不得不停产九个月,亏损严重。
不仅如此,豫丰纱厂作为当地的大型企业,常成为军阀敲诈勒索的对象。军队过境必征慰劳费,临去又索开拔费。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穆耦初曾把全部家产抵押、转卖,输款豫丰纱厂,即便如此,也抵不住军阀们的无止境索求。1926年9月,吴佩孚为筹集军费向穆耦初提出“借款”四万元,并威胁放贷给豫丰的浙江兴业银行,“如不遵缴,当即抄抵押物品”,豫丰纱厂只得筹集四万元奉上。穆耦初对此痛心疾首,他深刻认识到军阀混战、苛捐杂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他大声疾呼:“在商言商之旧习,已不复适用于今日。吾商民对于政治必须进而尽其应尽之责任。”此言已触及政治与经濟的关系,无疑是黑夜中的一道闪电。
连年不断的战争影响了豫丰纱厂的正常生产,企业长期亏损。银行家陈光甫参观豫丰纱厂,看到企业在军阀混战中苦苦挣扎、支撑着不倒,感慨万分,他说:“斯厂可收陕西所产之棉,制纱销售本地,苟无战事,可以开工制作,较之沪上之厂,易于获利。不幸郑为军事要地……损失甚巨,此亦枪尖下之横祸也。”
在创办纱厂的同时,穆耦初发现国内银行皆以商业银行为主,这很不利于中国工业的发展,尤其对小型工厂几无帮助扶持之利。五四运动后,穆耦初联络聂云台、黄炎培、荣宗敬、马寅初等五十余人发起组建上海中华劝工银行,首推王正廷为董事长,1922年穆耦初接任董事长。中华劝工银行宗旨是“振兴内国实业”。在穆耦初运作下,劝工银行取得了不菲成绩。根据当年上海通志馆刊布的《上海内国银行的资本》一文,不到十年,中华劝工银行成为中国第九大银行,而前八位都是当时国内顶尖大行:中央、中国、交通、浙江兴业、上海商业储蓄、浙江实业、中南、中国通商银行。
1921年穆耦初联络了国内包括荣宗敬在内的一批民族企业家,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穆耦初被推举为理事长,主持交易所。华商纱布交易所主要从事棉花、棉纱、棉布的期货交易,不负责代客买卖,而在于保管存款和谨慎放款,可以起到对厂商的辅助作用。如纱价高时,厂方向交易所抛出六个月远期棉纱,以保护其利益在纱价走低时不至受损;棉花价低时,厂方可向交易所购进六个月远期棉花,以稳定其产品成本。穆耦初总结交易所的作用说:“一平物价,二辅助事业,三反对外人垄断把持,四流通现金。”穆耦初作为交易所事业的先驱者和开拓者,是中国交易所的奠基人之一。
穆耦初敢于拼搏、不屈不挠,源于他的爱国之心。他从最初的普遍意义的商业道德、人生责任,提升到对祖国的热爱,树立了实业救国的信念,为争祖国“自立于世界之林”而艰苦创业。他不仅兴办纱厂、银行、交易所,还创办棉种试验场(厂)、实业公司、电厂,修建铁路。他说,唯有大办实业,“跻国家以富庶地位,然后可以图强;国力充实,而后可以图存,可以御辱,可以雪耻”。
丰富的阅历使他重视留学
穆耦初出生在上海浦东一个朴实的棉农家庭,十三岁辍学开始学徒,经历了社会最底层生活的种种苦难,刻苦自学英文考进海关,成为海关职员,之后做过英文教习,担任过龙门师范监学,甚至应张謇之邀出任江苏铁路公司警务长。1909年已过而立之年的穆耦初留学美国,攻读农科、植棉、纺织和企业管理。1914年回国后走知识创业之路,办工厂、银行、交易所、棉种试验场(厂)等。又投资教育,创办位育小学、位育中学、上海商科大学,参与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捐资创办职业学校,捐银五万两资助北大优秀学生出国留学,陆续资助了共二十二名学生留学海外。这些留学生回国后积极投身国内各行各业建设,其中不乏在中国各领域中卓有成绩的佼佼者,如罗家伦、段锡朋、周炳琳、康白情、汪敬熙、张纯明、方显廷、万云骏等。
穆耦初重视留学,既是对自己阅历的体会,更是对海外科学技术与管理的深刻了解。他重视留学,我们从一个例即可有所认识。方显廷是穆耦初棉种试验场(厂)的一名学徒工,半年后调厚生纱厂做勤杂工。方家境贫寒,少年失学,但好学上进,做工期间仍坚持自学。一次,他大着胆子给穆耦初写了一封长信,表达自己渴求知识的愿望,恳请穆耦初准许借阅他的藏书。穆耦初对方显廷的好学上进十分欣赏,批准他可以不上班,工资照发,专心读书,鼓励他努力争取考取上海最好的南洋模范中学。可方显廷根本付不起学费,穆耦初了解后,立即表示一切费用由他负责。三个月后,方显廷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南洋模范中学高中部录取。1921年,方显廷以优异成绩从南洋模范中学毕业,穆耦初又出资送方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深造,每月承担八十美元的生活费,直到方显廷毕业。穆耦初完全凭着一颗爱才若渴的仁爱之心,把方显廷这个出身寒门的学徒工送入世界高等学府。方显廷学成回国,协助何廉创办南开经济研究所,为培养中国的经济学人作出了巨大贡献。
留学生感恩穆耦初,集资设立“穆耦初先生奖学金”奖励在大学读书的青年,在1940年首批获得该奖学金的学生中有一位就是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
不仅如此,穆耦初还在事务百般繁忙中挤出时间著书立说和翻译西方著作。他是我国第一个翻译现代管理学之父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的,译本《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191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他还在南京国民政府里先后担任工商、实业两部常务次长,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出任农产促进委员会主任和农本局总经理等要职。除此以外,他还参与创办苏州昆剧传习所等组织,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穆耦初一生打过工、留过洋、当过官、办过厂、写过书、支过教;他是集民族工业家、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文化活动家于一身的学者型企业家。
在穆耦初一生的成就中,除坚持实业救国的爱国操守和艰苦创业不屈不挠的精神外,就是他对中华职业教育的贡献。
致力城乡职业教育
穆耦初作为民国时期的爱国实业家,他在兴办企业的同时致力于职业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这是他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
1902年,穆耦初在上海与黄炎培结成好友,黄炎培是中国最早主张职业教育的社会活动家。留学归国后,穆耦初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开始与黄炎培携手共进致力于中国的职业教育,并且以部分实业收益以及个人财产投向职业教育。
1917年6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参加者共计四十八位,这些人都是中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既有教育家蔡元培、蒋梦麟、张伯苓,也有大名鼎鼎的出版家张元济,还有北洋政府高官、外交家如曾任过总理的唐绍仪、外交部长伍廷芳、王正廷,总之,都是社会上有影响的大腕,职业教育因他们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开创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从此,这个中国职业教育者自己的组织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研究、提倡、试验、推行职业教育为目标的全国性机构。穆耦初与蔡元培、史量才、张元济、王正廷等十二人被推举为议事员,黄炎培任办事部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为了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他提出:应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善于“精密思考”的人才,使之“耐劳习惯,持久性质,克己复礼工夫”,“斩除一切巧取幸获之观念”。由此,穆耦初提出了“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健全之脑力,敏锐之眼光,灵活之手腕,坚固之信用,雄厚之力量”作为职业教育的目标。
针对我国民族工商业普遍存在的人才匮乏的问题,他与黄炎培等人创办了上海第一所职业学校和第一所商业实习学校,作为校董,他捐资五万两。此后,学校的运作经费都是由他们负责筹资。同时,穆耦初还积极参与筹办上海商科大学。
对职业教育穆耦初身体力行,他率先在德大纱厂开办工人夜校,除了识字、书写等文化知识以外,还亲自将国外进口机器的各种零部件、性能、使用说明等翻译成通俗的语言文字,在夜校给工人讲授。
他主张职业教育还应该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穆耦初认为,要解决中国落后、农民生活贫困问题,必须引导中国从传统农业大国中走出来,这才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因此中国的职业教育必须迅速向农村开展,解决对农村与农民的职业教育,培养农科人才,让广大农民掌握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种植技术。他办了六个棉种试验场(厂),他自兼主任,亲自下田间指导棉农操作,并利用农闲时间培训棉农,使得产量大幅提高,平均亩产一百六十斤,最高者达二百斤。他捐资五千元,并亲自将这笔捐款送至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手中,作为设立农具学院、改进农作工具的费用。他六十岁时,子女为他祝寿,他将子女送的两千元悄悄捐给中华职业学校作为学生到农村实习时的开支。穆耦初在报纸上大力呼吁农科学生躬赴农村“沟通农夫”,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知识。这些观点在一百年前的中国无疑让人振聋发聩,在今天也仍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