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0年中国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的主题演变
——基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2-12-28张立伟刘欣瑜张九庆

中国科技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科技体制战略科技

张立伟,刘欣瑜,马 亮,张九庆

(1.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山东 青岛 266237;2.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3.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872;4.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0 引言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中指出, “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在党中央领导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科技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从改革探索到驱动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使我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上由原来的追随者转变为国际前沿创新的贡献者。对此,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介绍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科技强国”的有关情况中强调,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

在我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以下简称 “战略院”)紧密围绕国家重大决策需求和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开展了前瞻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的战略问题研究,为科技创新的宏观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战略院作为科技部直属单位,延承于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1982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为了适应不断提高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需求,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创新如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引领性的工作。党的十七大将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为了适应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新要求,提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水平,服务国家科技事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07年12月挂牌成立。2020年,战略院成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以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研究支撑和决策咨询为宗旨。

回顾过去,战略院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政策、体制、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以战略院成立以来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和 《人民日报》等央媒报刊理论版文章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探究国家科技智库的使命:服务科技决策和学术理论探索。

1 数据来源与分析

本文对战略院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和报刊理论版文章进行检索。学术期刊论文选择以中国知网 (CNKI)的 《中国学术期刊 (网络版)》数据库为检索源,相对于其他数据库,该数据库期刊类型综合性强、覆盖范围广。对于报刊文献,本文聚焦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经济日报》和 《科技日报》四大央媒报刊理论版文章为检索对象,查询了中国知网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以及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经济日报》 《科技日报》的电子数据库。

检索源确定后,以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及其简称 (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科技部战略院”)和 “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及其简称 (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科委研究中心”)为检索单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2年8月3日,共查询到学术期刊论文2776篇、四大央媒报刊理论版文章257篇。对数据进行下载,两类文献分别按发表年份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学术期刊论文自2007年后发文数量呈显著增长趋势,央媒理论版文章在2010年后也呈现显著增长趋势,见图1。对学术期刊论文的篇均引用次数进行计算,发现这些文献也取得了较高的引用次数 (1994—2018年发文篇均被引均在10次以上)。由此表明,战略院 (含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 (特别是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挂牌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产生了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图1 学术期刊论文与核心报刊发文数量统计

上述2776篇学术期刊论文不仅包含战略院及研究中心作为唯一单位发表的文献,也包含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发表的文献。经统计,合作单位共计500余所,其中南开大学为合作次数最高的单位 (合作发文122篇),合作的二级单位包括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南开大学商学院、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2009年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建联合博士后工作站,该工作站为战略院成立以来建立的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工作站的建立加强了双方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 (包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二级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等也为合作较多的单位 (见图2)。合作单位多为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表明战略院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对发文期刊进行统计,结果显示 (见表1),战略院主办的 《中国科技论坛》和 《科技中国》为发文数量最多的期刊, 《高科技与产业化》 《中国软科学》 《科学学研究》和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等科技管理和创新领域的核心期刊为发文数量较多的期刊。此外,发文期刊也涉及经济、金融、法律、教育、资源与环境等领域的期刊。四大报刊统计显示, 《科技日报》为发文数量最多的报刊 (发文数量分别为 《人民日报》23篇、 《光明日报》32篇、 《经济日报》44篇、 《科技日报》158篇)。抽取文献的关键词,对关键词数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 (见表2),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体制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和技术创新等词汇为高频词汇。此外,高频词汇中也出现了高技术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农村科技服务等与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相关的词汇。期刊发文数量和关键词统计结果表明,战略院的研究重点聚焦在科技创新领域。

图2 合作单位共线网络 (节点度数≥3)

表1 发文期刊统计

2 研究主题的演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从科技体制改革着手,相继推出一系列科技政策和战略规划。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 《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发布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随着国家科技政策的实施和战略规划的推进,我国的科技实力在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全球创新指数 (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由2000 年的38 位上升到2021 年的12 位[2]。

依据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科技政策的侧重方向,本文将战略院自成立以来的学术研究工作按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便对研究主题的演化进行梳理和分析。这三个阶段分别为:1983—2002年 (前20年)、2003—2012年 (中间10年)、2013—2022年 (后10年)。根据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分别抽取不同时期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线网络分析,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时序分析,识别每个阶段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化趋势。

表2 高频关键词统计

2.1 1983—2002年: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

1983—2002年,战略院发表期刊论文共计356篇。抽取关键词构造共线矩阵,进行共线分析,形成图3所示的共线网络图谱,节点的大小表示节点的中心性强度 (中介中心性),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节点之间的联系。可见,科技体制改革、科研机构、技术创新能力、消化吸收、技术引进、国民经济、高技术产业等词汇为该阶段的核心词汇。此外,通过节点之间的共线关系也可以识别出两条研究路径,一是以 “科技体制改革”为中心,聚集了国民经济、科研机构和市场经济等词汇;二是由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等词汇组成的研究路径。

图3 1983—2002年关键词共线网络 (节点度数≥2)

抽取高频关键词,分别按照文献发表时间统计各个年份的关键词频次,绘制关键词时序图,如图4所示。时序图可以直观展示研究热点随时间的演化趋势, “科技体制改革”是贯穿于整个时期的重要研究话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科技与经济发展脱节的弊端日益突出,改革科技体制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3]。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环节。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了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全面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严重抑制了科研机构的创新性,下放自主权、激发研究院所创新能力、调动科研人员热情、解决科技与经济分离问题,这些是科技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科研机构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战略院研究的热点话题,时序图中 “科研机构”为高频词汇。对于科研机构的改革问题,1985年研究中心原主任胡平即提出,提高研究院所活力必须做到政研分开,让研究院所面向社会[4],1986年他在接受 《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高度政治民主和学术自由是发展软科学的必要条件。此外,韩淼[5-6]探讨了科研机构的认证准则和评价办法。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科委政策体改司承担的 “我国研究开发组织体系结构调整的原则与对策”研究指出了原有研究开发组织体系结构的弊病,提出了政府部门所属科研机构的设置原则、领域、配置格局,并估算了配置的总体规模[7-8]。

图4 1983—2002年主要关键词时序图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创新,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发展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要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做出 《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此外,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委等部委在20世纪80—90年代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政策,如设立 “国家科技进步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推出 “星火计划” “高科技发展计划” “火炬计划”等计划。为此,战略院对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以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话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总结了发展经验,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如图4所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 (活动)、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等词汇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战略院研究的热点话题。首先,战略院对于我国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马驰[9]从回顾20世纪80年代科技体制改革出发,探讨中国技术创新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技术引进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白以言[10]认为我国的技术引进有了很大发展,但存在缺乏长远规划、重复引进、引进与国内研究开发脱节等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其次,做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是促进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白以言、鲍克等[11-13]根据引进项目调查结果,总结了影响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工作的因素,并通过技术引进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分析技术引进存在的障碍,指出技术引进与国内研究相脱节的问题,提出加速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有效机制。在技术创新道路上发展起来的高技术产业是处理科技与经济关系的有益探索,也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对此,贾蔚文[14]指出发展高技术产业要正确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建立和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机制。胥和平[15]强调我国需要积极参与国际高技术领域的竞争,紧紧盯住国际技术创新的前沿领域,发展具有优势的战略技术。

技术创新最终要落实到企业,对于如何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肖广岭等[16]概括了当前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环境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和改善技术创新环境提出建议。梁策[17]指出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推进与企业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的基本体制的改革。贾蔚文[18]指出建立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李兴权等[19]认为建立企业主体型科学技术体制是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杜占元等[20]总结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提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具体措施。

1987年英国技术创新领域专家Freeman[21]提出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在我国也引发了广泛关注。汤世国[22]考察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进,分析了我国创新体系的主要弱点,并指出科技体制改革对促进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推动开放型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马驰等[23-24]指出要从自己国家创新实践出发,揭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特征与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且从国家创新系统的政策功能以及国家间的比较研究等方面讨论了国家创新系统作为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2.2 2003—2012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

2003—2012年,战略院发表论文共计1101篇。本文抽取关键词构造共线矩阵,绘制共线网络图谱 (见图5)和关键词时序图 (见图6)。在该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成为核心词汇。1994 年,国家科委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制定的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指出,研究开发机构要开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1996 年,人大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一系列政策表明科学技术在社会商品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因此, “科技成果转化”成为该时期战略院的学术研究重点。

董书礼[25]分析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赵捷等[26]指出技术类无形资产转化的实施细则。张俊芳等[27]系统分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障碍,指出科技成果转化问题需要以科技金融工作为抓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系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孙福全等[28]、王光辉等[29]、张俊芳等[30]、陈诗波[31]分析了上海市、北京市、陕西省和湖北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赵捷等[32]、邸晓燕等[33]介绍了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分析了技术入股和知识产权问题。王元等[34]、刘东[35]、迟凤玲[36]关注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等问题。刘冬梅[37-38]、杨起全等[39]进一步指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于农村摆脱贫困和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科技服务”在2007—2008年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

图5 2003—2012年关键词共线网络 (节点度数≥5)

图6 2003—2012年主要关键词时序图

对于如何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融资保障问题,战略院进行了深入研究。孙福全等[40]提出政策的重点应是为中小企业创造更为有利的创新环境,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李希义[41]、张明喜[42]、张俊芳等[43]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和融资瓶颈,提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必须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等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科技政策不断落实,高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2000年前后成为热点话题。但是,2007年后高技术产业的热度下降趋势明显,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热度陡然增加,2010年后成为最热的话题。2010年,国务院发布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国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此,2008年后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引发了大量的讨论。段小华[44]、刘峰[45]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性。程家瑜等[46]、陈志[47]、赵刚[48]、王光辉[49]分别对信息技术产业 (移动通信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特点及其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朱迎春[50]、陈志等[51]指出要发挥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

为了突破重大技术难题,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 “技术预测 (预见)”和 “技术路线”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图5中形成了一条 “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图—技术预测—技术创新”路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产业转型问题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对此赵刚[52]在 《光明日报》发文指出,化解金融危机的根本之道在于新技术的变革。张烁等[53]、段小华[54]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根据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运用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路线图对产业进行规划,根据不同产业的阶段特征和关联度进行综合规划。张俊祥等[55]利用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调查数据,绘制了我国生物制药的技术路线图,并对生物制药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对于信息产业的发展,许晔[56]指出,应以关键技术为发展核心,以应用创新为发展导向,以技术集成创新为发展重点。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57]通过国内外技术路线图发展现状分析,提出需要优先发展的90项国家关键技术,并对各项技术的重要性、研发基础、技术差距和实现时间等进行了综合分析。

国务院发布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指出,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大将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 “自主创新”和 “创新型国家 (建设)”自2005年后也成为该时期研究的热点话题。对此,杨起全等[58]指出我们必须调整发展思路,实现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走创新型国家发展之路,必须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新兴工业国家跻身产业强国的必由之路;王文岩等[59]提出必须让自主创新成为优化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王利政等[60]探讨了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孙福全等[61]分析了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 “机会窗口”。对此刘辉锋[62]强调要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 “机会窗口”,立足于自主创新,大力推进技术、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变革,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空间。

2.3 2013—2022年: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 “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要以 “构建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为长远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因此,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更加完备和更高效能的国家创新体系,成为战略院在该时期学术研究的工作重点。

经检索,该阶段战略院共发表学术论文1287篇。抽取关键词进行共线分析 (见图7),对主要关键词进行时序分析 (见图8)。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国家创新体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高质量发展、美国等关键词为核心词汇。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提出后一直为战略院研究的热点话题,该时期响应 “构建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规划,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在不断增加。例如,玄兆辉[63]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进一步指出我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存在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平衡、原创成果与核心技术不足、顶尖企业不足的问题;魏世杰[64]从创新政策角度指出我国创新政策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构建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李哲[65]、蔡笑天等[66]、杨晶等[67]指出技术经济、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产生的影响;郝君超[68]强调要进一步发挥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此外,李哲等[69-70]、袁立科等[71]、林娴岚等[72]分别介绍了美国、德国、芬兰等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图7 2013—2022年关键词共线网络 (节点度数≥5)

图8 2013—2022年主要关键词时序图

延续前一时期的研究,战略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创新能力、产业变革等话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对此,陈宝明[73]在 《光明日报》发文指出,创新驱动是事关我国长远发展的核心战略。刘冬梅等[74]、许竹青等[75]深入剖析了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特征及其政策要点。如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变革、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战略院[76]在 《红旗文稿》发文指出,科技创新将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陈钰等[77]进一步指出,创新型国家建设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 “双轮驱动”效应。孙福全[78]强调要明确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强化科技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战略院对我国科技创新优劣势、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不足、创新治理的改进空间、创新能力的提高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例如,孙云杰等[79]梳理分析了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先进经验,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提出建议。此外,战略院也先后对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高质量就业、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碳中和、催生新发展动能等具体问题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例如,刘冬梅等[80]指出贫困地区中小企业的创新要素不足、营销和管理的创新重视不足以及过分依赖政府支持的问题。

2015年后中美科技与贸易摩擦加剧,与美国的贸易问题特别是高端技术贸易争端成为战略院研究的热点话题。例如,李希义等[81]分析了美国对华高科技打压的新情况;刘如[82]指出,中美经贸摩擦扰乱了国际贸易秩序和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全球的不确定性。此外,战略院还广泛探讨了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科研机构资源配置机制、联邦政府研发预算、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等问题,综合分析了美国科技经济形势、发展趋势及其结构性改革的经验,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提供借鉴和参考。

延续之前的研究热点,科技成果转化、基础研究、研发投入和研发经费、科技金融、技术预测等话题依然为此阶段研究的热点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强化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出台了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于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做出系统部署。因此,在基础研究如何赋能成果转化、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经费配置模式,以及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基础研究经费等问题上战略院也进行了系统研究。丁明磊[83]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需要大力发展 “瞄准产业需求而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的新型研发机构。在科技金融领域,张明喜等[84-85]提出深入发展科技金融需要突破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建立有效的财政保障机制,并且指出未来科技金融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在技术预测领域,左晓利等[86]、韩秋明等[87-88]介绍了韩国、日本、英国的技术预测经验,袁立科等[89]在回顾中国6次大规模国家技术预测的基础上,从国家创新体系、技术预测工作机制、技术预测体系和方法等不同视角分析了逐步形成的国家、部门、区域和企业多层次的技术预测体系。

随着科技创新引领的新一代科技与产业革命蓬勃开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和区块链等词汇也成为该时期研究的热点话题,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2013 年以来,全球掀起人工智能研发浪潮,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科技国家先后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战略和计划,力争抢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对此,李修全等[90]分析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在人工智能方面新的举措,并讨论了我国的应对措施;许晔[91]分析了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提出一系列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的建议;朱焕焕等[92]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也是传统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依托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和区块链将更加深入改变社会发展的形态及产业发展的模式,对此许晔[93]、韩秋明等[94]、郭滕达等[95]对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需求、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应用发展的态势进行了系统研究。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等话题承接了上一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产业结构优化上升到新的阶段。

3 结论与讨论

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紧密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和战略规划,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工作。改革开放后,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研究中心在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改革成效的经验,并且为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建议。进入20世纪90年代,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战略院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推动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 “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如何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000年后,随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的出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科技工作的总体目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该时期的主要任务。战略院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和模式,指出了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并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外,20世纪90年代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在该阶段上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战略院学者讨论了不同产业的技术特征和发展状况,指出要制定不同的技术路线和产业规划。

十八大以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效能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科技工作的长远目标。如何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战略院学者借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的优劣势、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实施创新驱动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要强化原始创新,战略院学者深入讨论了基础研究筑基成果转化、基础研究经费配置以及企业的研发投入等问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开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和区块链进入人们的眼帘,战略院学者对新兴技术的未来与前景、新兴技术对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举措。

回顾战略院学者40年以来发表的文章,服务于国家科技决策,在促进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充分发挥了科技智囊的作用,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等具体问题做出了重要的学术理论贡献。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研究内容只涉及战略院学者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和央媒报刊文章,研究结论并不能完整体现战略院在服务国家科技决策中所做出的贡献。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是提升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下,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逐步摆到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核心地位。继往开来, 国家科技智库将在为国家科技发展建言献策中发挥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

科技体制战略科技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以人才创新为主导推动科技体制创新
科技在线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