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深度学习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2022-12-28胡金波浙江余姚市凤山小学
◇胡金波(浙江:余姚市凤山小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实践性。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浅层学习情况比较普遍,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概念记忆,缺少知识的建构和生活的运用,缺乏实践性,既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是针对过分关注知识概念的记忆、理解浅层次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具体指向提升学生高阶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以统整相互关联的学科内容为基础,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全身心投入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学习,并将其纳入原有的知识图式中,而且可以将已纳入的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提升自身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深度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减少机械性记忆,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在切实落实“双减”政策做到“减负提质”方面有着深远意义。本文立足科学教育实践,从“创设项目式驱动任务”“精心设计探究问题”“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实行小组竞争制度”“善用课后服务时间”和“巧用思维导图梳理”等六个方面阐述小学科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深度学习策略。
一、创设项目式驱动任务,化被动为主动
科学教学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希望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的自然现象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创设真实情境,以项目式驱动性任务开启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枯燥、无趣的学习为充满趣味和挑战性,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使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自主完成知识建构,形成科学观念,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形成科学思维,掌握探究能力,最终指向核心素养发展。
例如教学STEM 课程《鸡蛋撞地球》时,可先播放我国宇航员完成航天任务返回地球的视频,揭示宇航员乘坐返回舱返回地球时,会降落在指定区域,而且会控制返回舱撞击地球的瞬时速度,不然无法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用鸡蛋模拟宇航员,你会怎样设计使鸡蛋安全地降落到地面的指定区域呢?”教师的这个提问,给学生提出了一项挑战任务:用鸡蛋模拟航天员,挑战鸡蛋从三层楼高落下不碎而且落入指定区域。这种真实而富有意义的项目式任务,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进行主动探究。
又如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时,笔者根据我校被评为宁波市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的实际情况,创设出要求6 年级学生调查校园内有多少种生物的“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为了使学习更深入更全面更富实效,我把植物、昆虫、鸟类等方面的研究专家请进班级群,学生们将自己不认识的校园内生物照片上传至班级群,由专家面对面帮助学生鉴定种类。在这项由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布置的光荣而又“高大上”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表现出异常强烈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该项目的学习中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体现了空前的学习热情。
二、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助力思维进阶
在时空都有限的科学课堂上,探究问题应结构良好、容量合适、指向性明确。一个恰当的探究问题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围绕共同的核心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引导思维进阶。
(一)设置进阶问题,由浅层到深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进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是个进阶的过程,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做到分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教师先提出浅层的问题:橡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特点?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下,学生一致认同橡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时在振动。教师接着提出问题:“其他物体(鼓、音叉、锣)发出声音时也在振动吗?”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借助轻小物体或用手摸的方法证明鼓、音叉、锣发出声音时也在振动,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教师继续提出深层的问题:“这些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教师提出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锣停止敲击后还会继续发出声音?敲完锣后,用手马上按住锣面,为什么声音立即消失了?”这是对学生建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点后的学以致用,这两个深层次问题能加固学生的知识建构。
图1 进阶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像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意识到科学需要经过反复论证才能得出结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三、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做中学学中思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倡导儿童“动手—动脑”学科学,动手即“做”的过程,动脑即“思”的过程。科学教学注重实验操作,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更多的发现,从而促进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课时,我提出任务:“比一比哪一组的小汽车跑得最远。”没有操作前,学生都认为要想让小车行驶得远,就要把气球吹得尽可能大,因为气越多,反冲力越大,但他们对粗喷管和细喷管不知道如何选择。自己动手操作后,学生发现:用粗喷管,气体喷出速度快,反冲力大,但是作用时间短,小车行驶速度快;用细喷管,气体喷出速度慢,但可以喷得时间长,反冲力虽小但作用时间长,小车行驶得比较慢。学生推测两种方法均可以使小车跑得更远。接着我让学生改进自己的小车,让小车跑得更远一些。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大气球、粗喷管,气球行驶的距离的确变远了;也有部分学生选择了大气球细喷管,却发现小车不怎么动了;有学生提出可能是气球太大了,导致阻力太大;也有学生认为是细喷管口太小,气体太多但每次喷出的量太少,反冲力不够大,导致小车跑不动,如果气球不要吹那么大反而会跑得远。经过验证,果然用细喷管、气球吹得小一些要比气球吹得过大效果好。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产生新的质疑,在再次实验寻找原因的过程中,批判与质疑能力得到锻炼,意识到了做中学、学中思的重要性,为开展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实行小组竞争制度,激励深度学习
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小组竞争制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小组间的你争我赶过程中,使课堂变得更有效、高效。为了组内合作顺利,组间竞争公平,每学期初需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学习成绩、行为习惯、身高等,合理地进行分组。
(一)组内合作
每个小组都有学优生和潜质生,一般设学优生为组长,负责做好材料收发、纪律管理、组织交流讨论、组织开展实验等工作。要求组长每次实验时,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每位组员也都有任务,并确保组内潜质生优先表达交流和实验操作,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为了避免潜质生游离于小组合作之外,我要求小组展示时每个人都要参与,每次请潜质生优先回答。在这样的规则下,很多潜质生会被组长或其他组员监督着认真实验、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渐渐地,他们得到组员和教师的肯定,获得了学习成就感,学习效果有了很大提升。
(二)组间竞争
规则的制定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小组竞争。以下是我制定的“工资条”式“小组积分评价规则”,以小组为单位,从课堂纪律、表达交流、作业本情况和实践作业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每位小组成员的优秀表现都可为小组赚取积分,每次课后进行积分评价,登记在小组积分评价册中,每个月进行一次表彰,积分最高的3 个小组获评为“科学小明星”,并奖励一套实验器材。
工资条式小组积分评价表
自小组竞争规则执行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为了脱颖而出,很多小组在讨论交流时,会集思广益、深入思考,争取在集体交流时把大家能想到的都说出来,以实现一枝独秀的目的。积分评价机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驱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深度学习。
五、善用课后服务时间,拓宽学生视野
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会遇到困惑或产生想法,但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常常没有时间用实验来验证学生的想法。“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后服务时间变长了,这给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保障,学生有机会在课后服务中进行课外拓展实验,这也解决了课后服务“做什么”的问题。
(一)用实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课时会因为课本里的一张图片、实验时遇到的困惑、预测时不同于他人的想法等而提出各种问题。例如本学期上课时,有学生提问:如果加长土电话的棉线,它的传音效果还有这么好吗?摆摆动的快慢与摆动幅度有关吗?滴水的快慢是与水位高低有关还是与水的多少有关,哪种说法更准确?……这其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实验解决。在课后服务时间里,教师可以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深度学习。
(二)开展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拓展实验
除了课本内的实验,还有很多应用了所学内容的课外趣味拓展实验,让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里做一做,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如学了“光”这一单元后,可以让学生做做光学小实验,例如消失的硬币(把硬币放到烧杯外侧底部,往烧杯里加水)、反向的箭头(把画有左向箭头的纸放入烧杯后,往烧杯里加水)、制作彩虹(把镜子斜放到水里,对着太阳调整角度)……这些趣味小实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六、巧用思维导图梳理,提升新生思维能力
每一单元学完后及时地整理复习,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在复习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能力。
大部分学生刚开始制作的思维导图比较简单,仿照的是活动手册上的思维导图,基本上是对知识点的罗列概括。部分学生在知识点分析罗列的基础上加了一些图案,虽然增加了美观性,但图案与思维导图的内容无关,只有装饰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开始尝试着图文并茂地绘制思维导图,把单元学习收获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这样的思维导图更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其思维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核心素养发展。
总而言之,深度学习是指向“减负提质”、全面提升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在促进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灵活选择教学策略,让每一节科学课、每一次课后服务课、每一次项目式学习都能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