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模式下密度对多花黄精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2022-12-28高秋美任丽华米真如孟庆峰董秋颖田北京韩金龙王志芬
高秋美,任丽华*,米真如,孟庆峰,董秋颖,田北京,韩金龙,王志芬
(1.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宁 272031; 2.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农产品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
黄精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茎入药,多生于阴湿的林缘地带,具有润肺、健脾、滋肾等功效[1]。现代药理学发现,黄精具有提高记忆力、增强免疫力、抗炎、抗病毒、抗肿瘤等[2-5]多种药理活性,除被做成饮片、冲剂、丸剂、胶囊等医疗药品外,还常被做成黄精茶、黄精酒、黄精面条、黄精菜肴等保健品和药膳[6-7],是我国传统药食两用中药材。随着黄精功效的开发利用,野生黄精资源已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人工栽培已初具规模。在黄精栽培研究中,鲜见黄精与高杆禾本科作物间作的研究[8-11]。本试验将以多花黄精为研究对象,与玉米间作,在保证正常遮阴的前提下,设置6个不同种植密度,对比分析不同密度对多花黄精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等多方面的影响,找出适合本地区黄精种植的最佳株行距,为发展黄精套种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地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药材试验基地,中性壤土,属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为707.1 mm,多集中在6—8月,年均气温为13.6 ℃。
供试材料选用多花黄精一年生块茎为种茎,玉米品种选用农大372。按垄宽90 cm、垄高30 cm、垄间距30 cm进行耕地起垄,垄上种植3行多花黄精,行距为30 cm,垄间平畦种植1行玉米。11月下旬,把精选的一年生多花黄精块茎按照试验设计要求种到提前整好的试验地中,翌年4月中旬,按照667 m2种植5 000株的密度点播到预留的间作行中。定植后各处理采用一致的田间管理措施,7月追肥,注意中耕除草、排涝、浇水。
1.2 处理设计
本试验共设6个密度处理,M1~M6分别代表株距为20、25、30、35、40、45 cm,行距均为30 cm,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排列。
1.3 指标测定
1.3.1 多花黄精主要农艺性状
多花黄精在3月20日左右开始出苗,分别在5月20日、6月20日、7月20日、8月20日、9月20日(分别对应出苗后天数为60、90、120、150、180 d),对每个处理随机抽取10株多花黄精作为样本,用米尺和游标卡尺测量其株高、地径,期间进行保存率和倒伏率统计,每处理重复3次;10月底,每处理随机抽取10株样本,将地下块茎挖出、洗净后在80 ℃下烘干,用电子天平测量其单株干重,根据种植密度折算出667 m2产量,重复3次。
1.3.2 多花黄精有效成分含量
10月底,每处理随机抽取10株样本,把地下块茎挖出、洗净后,依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黄精项目的检测方法,对总多糖含量、总皂苷含量进行测定[12]。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7进行绘制图表,用DPS 7.5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株高的影响
如表1所示,出苗后60 d,植株矮小,各处理株高差异不显著,相互间还未形成竞争态势;60~90 d植株生长迅速,90 d时各处理株高出现显著差异,其中,M3株高最高,显著高于M1,处理M2、M4、M5、M6均处于相同水平,均与M3无显著差异。90~120 d植株生长变缓,120 d时,M3、M4处于同一水平,且显著高于M1;120~150 d植株生长缓慢,150 d时M3株高最高,显著高于M1、M2,处理M4、M5、M6处于相同水平,与M3无显著差异。150~180 d植株几乎停止生长,个别处理植株开始出现枯萎,180 d时,M3株高仍保持明显优势。由此可见,种植密度对多花黄精株高的影响在生长中后期开始出现显著差异,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多花黄精的株高呈先增加后降低再趋于平稳的趋势,其中M3表现最好,当种植密度 表1 种植密度对多花黄精株高的影响 如表2所示,出苗后60 d,各处理地径间无显著差异。60~90 d地径增长较快,90 d时各处理地径增加显著。其中,M6表现最好,略高于M4、M5,显著高于M1、M2、M3,而M1表现最差;90~120 d地径增长变缓,120 d时,M6表现最好,显著高于除M5外的其他处理,M1表现最差;120~150 d地径增长缓慢,150 d时,M5、M6表现最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50~180 d时植株基本停止生长,甚至开始枯萎;180 d时,M5、M6仍保持优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得出,种植密度对多花黄精地径的影响在生长中后期出现显著差异,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地径呈先增大后平稳趋势,当种植密度 表2 种植密度对多花黄精地径的影响 图1显示,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多花黄精保存率逐渐增大,随后趋于平稳。其中,M5保存率最高,M3~M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M1、M2。当种植密度 由图2可知,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多花黄精单株产量逐渐增大。其中,M6单株产量最高,M4~M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M1~M3,M1的单株产量最低。当种植密度 柱上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0.05)。图2、3同。图1 种植密度对多花黄精保存率和倒伏率的影响 图2 种植密度对多花黄精产量的影响 其中,M4最高,M3~M5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M1、M6。可见,种植密度对多花黄精667 m2产量影响差异显著,且M3、M4的产量具有明显优势。 由图3可知,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总多糖含量呈先增加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各处理的总多糖含量均高于药典标准(≥7%),其中,M5含量最高,M4~M6间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M1~M2,而M1的总多糖含量最低。当种植密度 图3 种植密度对多花黄精总多糖和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种植作物的数量,也是协调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重要因素,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13-14]。研究资料表明,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可以相应改善植株对通风、光照、水分、养分、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植株生长旺盛、健壮,抗病虫害、抗倒伏能力强,作物产量和品质得到保证;种植密度过大则会加剧作物对生存环境资源的争夺,造成资源不足,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植株弱小,倒伏严重,病虫害发生几率频繁,使作物产量和品质大大降低;密度过小也会造成环境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导致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15-16],故合理密植是保证作物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研究将多花黄精与玉米套种,在保证正常遮阴的前提下,设置多花黄精不同种植密度,对比分析不同密度对多花黄精的株高、地径、保存率、倒伏率、单株产量、亩产量、总多糖含量、总皂苷含量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35 cm×30 cm处理的各指标保持明显优势。从生长发育、产量、总多糖和总皂苷的积累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兼顾个体和群体的利益,得出株行距35 cm×30 cm是最适合本地区多花黄精套种栽培的种植密度。2.2 种植密度对地径的影响
2.3 种植密度对保存率和倒伏率的影响
2.4 种植密度对多花黄精产量的影响
2.5 种植密度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