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知创业型大学
2022-12-28罗泽意
罗泽意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近年来,学界对于创业型大学的本质特征和大学创业行为的人性假设等基础性研究相对不足,对创业型大学本质特征的争论跳不出“是学术资本主义还是学术资本转化”(1)付八军. 学术资本转化: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J].教育研究,2016,(2):89.的窠臼。虽然“学术资本主义”和“学术资本转化”的倡导者并没有无视创业型大学的社会责任和学术品质,后者更是主张从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角度推进学术创业,但“学术资本”的话语还是让一些不了解创业型大学本质的实际参与者将创业型大学的人性假设误解为“占有性个人主体”。这直接导致部分大学在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行动过程中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甚至偏离合理轨道,最终不得不放弃大学创业行为的组织化目标,任其“自然生长”。因此,将“学术资本主义”或“学术资本转化”换为“学术资源转化”视角来认识创业型大学的特征可能更加有利于实务界对创业型大学的认知,更加有利于促成创业型大学的有效构建过程。本文试图从行动结构理论视角审视创业型大学的特征,提出“学术资源转化”概念,冀望减少实务界对创业型大学的误解,为大学创业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大胆前进略尽绵力。
一、实践中的行动结构异化:为何需要重新认知创业型大学
将创业型大学的人性假设误解为“占有性个人主体”,既不符合大学发展的自然法则,也没有尊重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科学证据。因此,行动结果偏离行动的实在性似乎是必然的,至少是大概率的。这些偏离行动实在性的研究结论作为一种理所当然的“想象秩序”一旦被实践界通过政策和制度变为“真实行动结构”,那么创业型大学构建过程中的具体行动和结构必然表现为大学的“学术资本”运营,导致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行动和结构异化,造成举步维艰的境况。
第一种偏离行动实在性的行动结构异化表现是将创业型大学的构建过程等同于大学“学术资本商品化”的过程。这种行动逻辑认为,创业型大学就是从社会筹措经费,它更像一个公司,或者干脆就是一个公司。在这个错误认知思维图式中,创业型大学是一种仅追求功利主义的大学,大学创业行为是一种仅追求经济“利润”的行为。这些大学在追求功利主义“合理性”的同时,辅以对企业家精神卓越程度的浮夸宣传,努力让社会和产业界相信他们所出售的知识是先进和有用的。(2)埃里克·古尔德.公司文化中的大学[M].吕博,张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6.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行动目的就是将“创业型大学”的一切都视为商品并将它们兜售出去。在这个错误的“想象秩序”中,无论是作为教师的行动者还是作为学生的行动者,其角色期待、行动条件与选择都以占有性个人主体为基础,将大学的一切视为承载经济利润的商品。更进一步的是,通过体现行动结构的行动规范性将这种“学术资本商品化”内化到组织之中,进而形成一种畸形“创业文化”,扭曲了大学性格,抹杀了大学公平、公正、公益属性,忘却了大学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本性。合法性基础不复存在,其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举步维艰乃至失败便是必然结果。
第二种偏离行动实在性的行动结构异化表现为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行动和结构“庸俗化”。那些“庸俗化的行动者”往往坚定地认为,大学商业化或是能赚钱就是创业型大学,只要走出“象牙塔”,突破大学自身的边界,同产业界“搅和”在一起并从产业那里获得资金就是创业,就是建成了创业型大学。因为从个人的实证主义那里得到的经验结果,创业型大学的确经常性地和产业界联合在一起,并从他们那里获取自己需要的资金。于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对于创业型大学而言,将自身作为唯一的行动主体,依靠自身的知识库存或知识创新能力去开发、利用社会资源以获得自身发展需要的资金。这实际上是一种工业文明发展的工具理性。殊不知,创业型大学和产业、社会之间在资源利用和知识创新方面并非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类主体关系,遵循的应是交往理性。创业型大学不是因为大学自身获得规定,而是因为产业、社会的“他者”获得规定。事实上,麻省理工、斯坦福等著名的创业型大学的名号也是外界对于此类大学开放性地不断同产业及社会交换资源并在资源交换过程中积极履行“为他责任”的行动与结构而“赋予”它们的褒义称号。以工具理性为基础但没有“他者责任”的大学创业行动必定得不到“他者”的支持,很难获得持续性成功。
第三种偏离行动实在性的行动结构异化表现是将创业型大学或者大学创业行为“简单化”。它实际上是前两种异化的变种。简单化认识的行动者通常错误地热衷于同大学外组织进行“一锤子”式的“交易”,忘记只有那些持续的动态的资源交换行动流才能建构创业型大学的行动结构。这种“简单化”认识指导下的大学创业行为大多是大学教师自发零散的个人行为。他们没有稳定的团队,也没有持续稳定的服务方向和内容。一些热衷于兜售知识和技术的教师变成了万能皮包公司的“包工头”。这种“简单化”的操作,在创业行动的过程中,大学的知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必然受到经济、权力的运行逻辑及其所掌握的资源的牵制(3)黄文武等.大学知识生产的物化逻辑及其二重性[J].江苏高教,2018,(1):32.,走向失败。这是为何在麻省理工、斯坦福、沃里克等创业型大学里,教授的单个行动和“一锤子”服务被学校行动和“一揽子”服务所取代的重要原因。麻省理工等创业型大学通过“一揽子”服务的组织行为最终使大学创业行为结构化为一种稳定的持续行动流。
二、“行动结构”中的学术资源社会化:重新认知创业型大学的框架
为了帮助避免在创业型大学构建行动过程中的上述三种异化现象,从另一个更加中立的角度认知创业型大学,本文以“行动-结构”理论作为方法论基础,从“学术资源转化”视角构建认知创业型大学的框架。
(一)学术资源转化:认知创业型大学的一个新视角
学术资源转化是学术资源社会化的核心,也是认识创业型大学及其创业行为的一个新视角。它的优势在于以一种明显的类主体人性假设和体现“为他责任”的更加中立角度去认识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过程,将“学术资本主义”和“学术资本转化”中所“隐含”的学术资源聚集与转化凸显出来,从而避免那些对创业型大学不甚了解的实务人士从字面意思理解“学术资本主义”和“学术资本转化”,澄清其对创业型大学“占有性个人主体人性假设”的误会。
所谓学术资源社会化是指通过对学术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处理,从而将分属各处的因所有权分散而导致使用权“碎片化”和“固定化”的学术资源的流动壁垒打破,促成学术资源的使用权在创新场域实现集中和自由流动,实现学术资源的“有机拼凑”和转化。(4)宁芳艳,罗泽意.大学参与协同创新的适应性变革向路——基于创新资源社会化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7,(5):33.其核心要义是提升学术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流动活性以达到学术资源高效聚集和高效转化的目的。在这里,学术资源的聚集和转化是互构互动的过程,而非分裂和对立的两个活动过程;学术资源转化是大学和社会的双向转化过程,而非大学向社会的单向学术成果转移。学术资源转化的资源聚集和资源转化过程既能够解释大学创业是为了化解学术危机(知识创新资源危机),也能够较充分地解释大学产业合作的行动目的、行动条件与选择。
学术资源广泛存在于社会之中,并且类型多样。学术资源并不是大学所独有的,大学创业也不仅仅是将学术资源转化成资金。学术资源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一方面,学术资源从空间分布看,不仅存在于大学之中,存在于科研院所之中,还存在于公司,甚至是并不专门从事学术工作的组织和个人那里。只不过,大学和科研院所知识性的学术资源相对更加集中和外显,形成了一定的聚集优势。另一方面,从类型划分看,学术资源可以是一种基本理论知识,可以是一种实在的应用技术,也可以是一种具有学术探究能力的人力资源,还可以是学术精神和学术文化或是其他对学术发展有帮助的东西。
所以,学术资源社会化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广泛分布的学术资源根据某一特定时空共同定位的学术发展的需要柔性地聚集起来。并且,这种柔性地聚集是一种经常性的持续性的活动。它将产生一种规模效应,提升学术资源的利用效率。学术资源社会化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学术资源的转化。学术资源转化是双向的复杂行动。学术资源转化不仅是将大学的领先知识转化为社会、产业界能应用于生产的技术,也包括社会和产业界的资金、应用中的技术难题等学术素材转化为知识性的学术资源。
在学术资源转化过程中,大学不是单一主体。它不是大学将知识性学术资源转化成学术资本单向输出给产业界,然后获得资金回报的单一过程。大学实现学术资源社会化的一个理想方式是通过增加自身学术资源(主要是知识性学术资源)的流动活性使之逐步向社会其他成员广泛分化和转移,以此来换取社会其他成员所拥有的学术资源向大学转移。
学术资源在社会相对离散但在大学相对聚集的分布特征为大学创业提供了行动条件,为大学创业的参与者提供了大致行动目的,同时也决定大学创业的过程并非大学的个人占有和转化学术资源的过程。而学术资源的广泛涵括性为大学创业具体行动选择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创业型大学的角色预期和行动目的集中地表现为如何聚集学术资源并转化为对大学和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推进效率的知识创新动能。在整个大学创业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以类主体性为人性假设并和其他主体对等负有“为他责任”的“想象秩序”。
(二)“行动-结构”:重新认知创业型大学的方法
按照行动结构理论的逻辑,应该既不赞同单纯毫无实在性地去认识和把握创业型大学,单纯通过逻辑推演对大学创业行动者的行动做出真正合理的解释;也不能过于强调个体主义方法论,单纯地从大学创业行动者的某一行动去把握创业型大学和构建大学创业的总体结构。前者容易失去真正的实在性,后者在具体方法上容易出现重要内容的“遗漏”。行动结构理论“行动-结构”二元融合的方法论能够有效克服“失实”和“遗漏”问题。依照行动结构理论的认识框架,认识创业型大学应当将大学内部的核心群体的集体行动当作“单位”,分析行动者、行动目的、行动条件及规范性取向。只有将这四个观察点及其持续互动过程了解清楚才能真正地把握创业型大学的特征,才能从新重新认知创业型大学,将创业型大学同其他大学真正明确地区分开来,避免和矫正那些对创业型大学“商品化”“庸俗化”和“简单化”的认识和行动错误。
创业型大学之所以被称之为创业型大学是由于它持续稳定地作出创业行动并形成稳定结构。单个、零散的创业行动在负有社会服务功能的现代大学普遍存在。行动结构特征是区分创业型大学和非创业型大学的标志,也是认知创业型大学的重要方法论工具。行动结构理论认为,结构与行动互建互构,结构对行动具有制约和强制作用,而行动对结构重构具有反作用力。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和规则限制来制约行动,而行动者在自觉认识结构和调整行为的同时会在行动中产生的新要求,调整行为规则和制度,进而改造结构。所谓结构是作为被循环反复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规则或资源,是记忆痕迹的具体体现,具有协调作用,行动者的反思性是结构中根深蒂固的要素。所谓行动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行为流,有目的的行动并不是由一堆或一系列单个分离的意图、理由或动机组成。(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M]. 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3.
除办学经费紧张之外,高校法人制度将大学纳入国家管理以及高校在公、私两个领域里自由裁量空间,(6)金家新,张力.公立高校法人制度的双界性:法源、问题与治理[J].复旦教育论坛,2015,(1):6-7.也是中国大学走向创业的重要条件。只有高校在公、私两个领域都具有一定自由裁量空间,才有可能与产业、政府合法地对等选择采取创业行动,实现学术资源的聚集和转化,并为这些行动提供动力,推动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具体地讲,“双界法人”为创业型大学的构建过程中提供了需要的行为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拉力;同时,也为创业型大学的结构化提供了内外两重规训。也即是说,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过程中,其学术资源聚集和转化的行为和结构既受到市场机制或“经济—技术”理性的影响,也受制度分割或“社会—政治”过程的形塑,还受大学内部行动规律——知识生产规律的影响。几个方面共同促成了大学创业行为,构建了创业型大学的结构。因此,市场、制度及大学自身资源禀赋差异必然导致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呈现多样生成路径(7)罗泽意.资源禀赋与大学创业定位[J].高教探索,2015,(10):113.和复杂转型过程,出现“聚类群分”而又“殊途同归”的现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很难单纯从行动者抑或是行动结果和组织结构单个维度准确认知创业型大学,需要从“行动-结构”的多个维度综合把握。
三、学术资源转化者:基于“行动-结构”的重新认知
为了改变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创业利益相关者对“学术资本”的狭隘理解(将“学术资本”中的资本等同于资金),笔者基于“行动-结构”理论的行动者、行动目的、行动条件、行动选择、行动的规范性取向等多个维度从学术资源转化的视角进一步分析和认知创业型大学。
(一)行动者角色期待:知识创新者还是资本拥有者
在行动结构学派的学者那里,分析单位行动特征的要素首先就是行动者,创业型大学的行动体系对创业型大学的角色期待是学术资源转化者而非仅是知识资本化的行动者。行动是在一定情景之下,行动者相互作用的系统,行动者在适应情景中根据行动者相互之间所共享的角色期待模式而采取相应的行动。(8)吴立保等.大学共同治理的行动结构与路径选择——基于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7,(5):39.这种相互认可的角色期待为每个行动者产生益处的行为提供协调方法。在大学创业这个多行动者互动系统中,大学将其拥有丰富的知识创新资源和成果有组织地转化为包括资金、信息等在内的知识创新原料并与产业、政府等创业行动者保持稳定协调互动而转向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只是创业的行动者之一,在整个创业行动体系中,关联互动的行动者还有政府、企业等。大学创业的行动者体系中的关联互动行动者都将大学的角色期待定位为基于学术资源聚集和转化的知识创新者。为了知识创新,他们愿意将包括政策、资金、信息等转化为于学术发展有益的资源(学术资源)并聚集于大学,期望大学能够产出于他们发展有益的知识创新成果。因此,政府、企业等大学创业的关联互动行动者对创业型大学的角色期待并非资本拥有者,而是负有“为他责任”的知识创新者。
首先,政府对于所有大学的角色期待很明显,大学的任务就是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知识创新角色。自大学诞生伊始,政府从未放弃过在其对大学角色期待指导下的关注和引导。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美国,大学也被政府和大众普遍地认为是一种非营利性组织。比如,在被认为是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拜杜法案》和《史蒂文森·威德勒法案》中,都有提及“促进企业与包括大学在内的非营利组织的合作”等条文。事实上,世界各国政府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以支持大学的知识创新活动。只不过,自20世纪后期以来,政府越来越希望大学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进一步健全其知识创新链条。但政府绝不希望看到“失去一所大学,增加一个企业”的状况出现。因此在诸如《拜杜法案》等相关规定中规定,“受政府资助的单位有将受益分配给发明人和用于科研、教育的义务”。
其次,对于创业型大学的另一个行动互动者企业而言,他们对创业型大学的期望同样是知识创新者。他们希望就其在生产实践中的知识和技术困境与创业型大学合作,而非纯粹的“交易”。这种合作包括知识和技术发明权利的让渡以及共同进行知识创新等。因为在传统的行动框架中,政府资助产生的发明因为权利、动力和能力的隔离而被“束之高阁”。企业希望通过与创业型大学的合作将知识创新能力转化为企业能应用并盈利的资源。没有哪个企业希望增加的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非有力的合作者。同样的,企业也不希望拥有知识创新能力和丰硕知识创新成果的大学继续保持封闭的“象牙塔”状态。因此,企业对创业型大学的角色期待是一个积极参与创新成果转化的知识创新者。
最后,创业型大学对自身的角色期待也并不是“资本”增加,而是通过合作促进包括知识传播到知识发现再到知识应用的知识创新者。(9)Nuno Crespo,“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on, Education and Policie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 Entrepreneurship 6,(2019):265.大学的知识创新角色是历史使命赋予的,也是历史和社会对大学的角色期待。一所没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大学很难在知识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获得高度的社会认同。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是每一个行动者对自身角色期待的核心内容。创业型大学从未动摇过知识创新这个最基本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角色。它坚持以学术为核心,强调学术成果的实用价值与经济效益,引领市场形成学术资源与市场的良性互动。(10)钱佩忠,翁默斯.创业型大学的内蕴与组织特色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6.即便是认为创业型大学的核心是学术资本主义的学者在对创业型大学的创业能力进行评价时,也不得不将绝大部分指标集中于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资源转化能力。(11)王雁,李晓强.创业型大学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标准[J].科学学研究,2011,(2):176.世界公认的创业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通过教授为社会提供专业咨询和签订研究合同走向创业。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教授直接或间接通过公司对外从事咨询工作。这些创业活动传统渐渐地形成了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们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的头脑中深埋下研究源于并归于实践、教学联系实际的种子。(12)陈霞玲,马陆亭.MIT与沃里克大学: 创业型大学运行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3.而另一所著名的创业型大学沃里克大学在创业行动中也从未改变过创校之初确立的“既适应时代需要,又是一项以学科为中心的事业”的办学理念。在沃里克提供的培训服务和沃里克制造业集团,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重心。
(二)行动的目的:为了资源还是为了资本
创业型大学作出创业行动的目的是分析创业型大学特征的重要元素。从创业的社会行动目的和单位行动目的来看,创业型大学的创业行动带有明显的学术资源转化之目的。
无论是创业型大学还是传统大学,作为一个在社会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其合法性来源于其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因此,创业型大学的社会行动目的必然是实现其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大学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是什么?是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那么,大学到底依靠什么来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当然是依靠知识创新,依靠从知识传播到知识应用的整个知识创新链条。
创业型大学的创业行动补全和拉伸了传统大学的知识创新链条,使得其将知识创新的源头与出口都扎根于现实社会之中,使之成为一个完整开放的链条。这个将创业型大学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的知识创新链条意味着创业型大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不再局限于理论,而是将视角聚焦于现实的社会问题和实践中的技术问题,从社会实践中汲取养料,汲取科研资源,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产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成果。而社会发展的成果为包括创业型大学在内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所共享,一部分再以知识创新需要的资源从大学外组织和个人那里以各种形式回哺给创业型大学。在这个循环往复的知识创新链条中,学术资源实际上完成了多种形式的聚集与转化,如从知识转化为人力资源、资金等,再由这些资源转化为新的知识。
所有的集体和个人在理性的状态下作出的任何行动都带有行动预期,即目的。组织行动目的最根本地是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业型大学同样是为知识创新而生的知识性组织,它们在通过保持知识创新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以获取包括资金和声誉在内的发展资源方面比传统大学做得更突出。要做到保持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充足和高质量的学术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和基本保障。而获得充足和高质量的学术资源这个目的有两个解决方案,或者说可以分解成为两个小的目的。其一,通过原有丰厚的学术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学术资源在大学的场域或者学科的场域集聚。原有学术资源的丰沛程度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做到这一点。比如,在博士研究生择业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优先考虑学科平台,其次才考虑地域、经济待遇等条件。这种学术资源的聚集对于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的好处显而易见。它能够产生知识创新的规模效应。各种知识创新所需要的学术资源在转换过程中成本被内部化了,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学术资源的转化效率。其二,将原有的知识性学术资源向其他社会成员广泛分化和转移,以此换取其他社会成员拥有的各种资源,将它们转化为自身知识创新能力提升所需的各种学术资源。比如,创业型大学通过转让知识产权、专利技术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获取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社会声誉等。因此,从根本目的讲,创业型大学与“象牙塔”式传统大学并无根本差异,都是为了知识创新,其创业行动的目的是争取资源而非扩大资本。
(三)行动的条件与选择:学术危机还是财政危机
帕森斯认为,在行动者控制的范围内,所采取的手段一般说来不能被认为是随意挑选的,也不应被认为完全取决于行动的条件,而是必然在某种意义上受一种独立的、明确的选择性因素的影响。(13)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 张明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788.对创业型大学而言,他们做出那些有别于传统大学的行动选择并非随意挑选的,也并非完全取决于政府财政支持压缩的外部条件。毋庸讳言,传统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作出创业行动的选择和一定的外部条件有着一定的联系,但绝非完全因来自于外部条件的压迫而使它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从行动条件和手段选择看,传统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的行动体现了学术资源转化的特征。
20世纪后期,欧美陷入经济发展速度低迷的局势,政府财政吃紧,随之而来的是对大学经费支持的削减,以至于很多大学都面临着预算紧张的困扰。因此,很多学者赞同大学创业行动同高等教育财政的紧缩政策直接相关。(14)宣勇,张鹏.论创业型大学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12,(4):43.事实也是如此。但财政紧缩并不是大学走向创业的唯一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与必然选择。知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产权政策也给传统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发凸显。这对以知识创新为立身之本的大学来说意味着更大的舞台和更广泛的行动空间。全球化则意味着各国家、各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进一步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间的约束,大大扩充了大学行动的空间范围。而各国出台的关于鼓励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法案则为大学创业行动提供了进一步的便利。实际上,这些外部条件都是大学将学术资源转化为社会发展资源的有利条件。当然,也为社会分散的学术资源向大学聚集,以及其它知识创新所需要的包括资金在内的资源转化为学术资源提供了便利。
知识经济、全球化、鼓励知识创新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以及高等教育财政紧缩政策影响了大学创业行为的选择,但创业型大学的出现却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些条件。三个条件并非强制性的,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和价值观作出选择。而高等教育财政紧缩政策虽然从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的预算紧张,但大学也并非只有走向创业这一个选择,走向创业也并非一定是由于财政紧缩的原因。退一步讲,即便是只有走向创业这一个选择,创业选择的作出也并非基于学校的“财政危机”,而是因为政府财政的削减影响了大学知识创新的“关键性资源”。
在面对财政压力时,也有很多大学选择了压缩规模和学科、提高学费、减少投入等行动。只不过是那些选择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大学选择了与此相反的行动策略。他们积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行动,加速学术资源的聚集,将已有的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需要的资源,而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自身所需要的学术资源。因此,大学走向创业看似是由于“财政危机”,但实际上是由于“财政危机”所带来的学术危机。
(四)规范性取向:服务还是“赚钱”
伯顿·克拉克在研究五所欧洲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结论中就明确提到,一所成功转向创业的大学会开发一种涵盖变革的创业文化。文化是观念性的,具有塑造、稳定、规范、指导行动的基本功能,(15)颜佳华等.行政文化创新与创新型政府建设[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1.创业文化的存在是创业型大学的特定因子。(16)Rima Bizri,“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A Proposed Model for Developing N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6,(2019):383.这种新的文化可能先是作为比较简单的制度上的理念,然后合成一些信念,并在院系等学术研究基本单位传播,最后变成整个校园的文化或灵魂。
大学创业行动的规范性取向主要是指行动者的价值、信念等观念形式,它更多地体现为主观的内容。当这些主观内容在大多数行动者那里达成一致并固化后就表现为创业型大学的制度、习俗、文化,约束或是引导行动者作出某种行动选择。创业型大学的价值、观念以及体现它们的制度、习俗和文化等都体现了学术资源社会化的特征。在创业型大学内部,教师们更加认同大学的创业过程是通过学术资源社会化的合作行动向社会提供服务;他们力图扩展功能, 推广服务到经济社会中去。(17)亨利·埃兹科维茨.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76.
从创业型大学的价值观看,学术资源社会化的内容较为普遍地得到接受和内化。例如,特文特大学把自身定位成为促进地区发展的“公共服务机构”,确立了在加强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使命。这一使命被大学的所有机构和成员普遍接受并演化成为一种统一的身份特征和价值观。(18)张卫国.三螺旋理论下欧洲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3):56.而在斯坦福等创业型大学,学校只给教师们提供基本的科研启动资金,更多的学术研究资源需要教师通过与政府、公司的合作获取。创业型大学的这些理念和制度实际上都反映了鼓励通过学术资源转化“从市场上获得相应的物质与信息资本,进而开展新一轮的学术生产与成果转化”(19)付八军.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J].中国高教研究,2016,(8):32.的行动规范性取向。
创业型大学对知识创新成果转移能力的内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学术概念被拓宽和重新定义,技术转移、工业合作、参与经济发展及其他与外部的联系和合作行为都被包含在学术概念之中。这些学术内容被广大师生所认可和接受,并在教师的评级和晋升中得到体现。因此,在斯坦福、麻省理工、耶鲁等创业型大学,教师和公司合作进行研究(而不是从公司赚钱)被认为是很光彩的事。技术转移和工业合作等被纳入学术范畴并被广大师生认可的根本原因是这些行动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术资源的集聚和转化,其结果能够在提升知识创新能力的同时化解财政危机。因此,这一方面表明这种学术资源聚集和转化行动已经变成了整个校园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表明创业型大学中弥漫整个校园的创业文化更多是依附于学术资源社会化过程中的服务理念,而非从公司那里“赚钱”的文化。
四、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创业型大学的行动结构特征是学术资源的社会化。大学创业的行动结构充斥着学术资源聚集或学术资源转化的特征。创业型大学的行动者角色期待是知识创新者而非资本拥有者;其行动的目的是为了资源而非为了资本;决定其选择创业行动的关键要素是学术危机而非“财政危机”;其规范性取向是社会服务而非从企业“赚钱”。因此,在创业型大学构建的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和行动者不能仅从“资本”或是资金角度狭隘地理解大学创业行动和创业型大学。在认知创业型大学时,无论是“学术资本主义”还是“学术资本转化”概念中的“学术资本”,应当与“学术资源”作近似甚至是等同理解。否则,必然导致创业型大学的构建失败,甚至可能遗祸无穷。
(二)必要的讨论
国内已经有多位学者对创业型大学的基本特征进行过研究和概括。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特征,学术界目前已有两种主要的倾向。一些学者赞同并习惯用“学术资本主义”来表达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征;还有一些学者则倡导用“学术资本转化”来形容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征。在此,对“学术资本主义”“学术资本转化”等创业型大学的相关概念和身份标签以及它们和“学术资源转化”概念的联系进行必要讨论。
在国外比较早使用“学术资本主义”的是爱德华·哈克特、希拉·斯劳特和伯顿·克拉克等人。哈克特用学术资本主义总结了学术科学上的结构变化,而斯劳特用它来形容创业型大学的行动特点,即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活动。国内甚至有学者认为,学术资本主义是对当代大学与市场新型关系的精辟归纳,是对经济领域的商业文化与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学术文化日趋融合的一种描述。(20)温正胞,谢芳芳.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9,(5):31.如果对“学术资本主义”中的“资本”作类似教育领域中的“家庭资本”“社会资本”的宽泛意义上理解,或许确实对创业型大学与市场关系作了较好的概括。但是,它的潜在风险在于一些外行的行动者一旦将它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它就有可能化身为一种极端的个人占有主义,追求利润空间最大化。如果将学术资本主义视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可能有“导致创业型大学将利益动机、逐利行为作为自身的基本目标与价值追求”(21)付八军.学术资本转化: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J].教育研究,2016,(2):92.的风险,创业型大学便可能“迷失自我”,变成公司。对此,有学者评价认为,学术资本主义从营利动机出发,其本质乃是学术创收、商业运作、逐利动机等功利性利益诉求,容易将创业型大学引向创收型大学。(22)同上,89.
那些赞同创业型大学而又反对使用“学术资本主义”作为标签的学者,富有创建地提出了“学术资本转化”的概念。(23)宣勇,付八军.创业型大学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基于学术资本转化的维度[J].中国高教研究,2013,(9):86.他们认为使用“学术资本转化”概念可免于将创业型大学等同公司的危险境地。“学术资本转化”概念的最大贡献在于既体现了创业型大学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概括了大学创业行动中成果转化、知识应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与职责,又强调了创业型大学的知识创新这个根本使命,体现了创业型大学充分履行知识应用使命等社会责任,将创业型大学的创业行动过程表达为“将各种学术成果变成学术资本转化出来,成为办学资源,变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但是,其中的“学术资本”一词可能同“学术资本主义”一样容易引起外行行动者的误解。
创业型大学的行动实际上是一种类主体的人性假设,其过程是一个与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其学术资源的流动实际上也是双向的。创业型大学自身学术资源向社会的分化和转移的同时,通过交换或者复制等多种形式换取社会学术资源向大学内部的转移。
虽然“学术资本转化”与“学术成果转化”相比内涵要丰富得多,其对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征概括也要比“学术资本主义”精准,但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术资本转化”概念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扩充。对创业型大学的认知,为了避免一些外行行动者的不必要误会和充分明确表达创业过程的多行动者互动系统中的资源聚集和转化过程,从“学术资源转化”或者“学术资源社会化”角度来认知和表达可能更加合适。
创业型大学的构建和运行不仅需要支持者的支持,还需要误解者的理解和支持。而这些误解者之所以反对大学创业,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他们对创业型大学的认知停留在概念的字面意思。“学术资本”可能容易让外行人更多地联想到资金形式的学术资源。虽然“学术资本转化”是“学术成果-资金-办学(学术)资源”的一个转化过程,但资金的确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学术资源广泛催生,大学的创业行动特征还体现为将零散分布的学术资源有机拼凑和聚集起来,有时这个拼凑和聚集地点并非在大学而是在公司。很多大学外部的学术资源并非都要通过资金的媒介转化才能被大学所用。一旦行动者先入为主地认为资金是充分必要的转化媒介,便容易导致学术资源转换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大幅增加,降低创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