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推进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2022-12-28邬志辉
邬志辉
(东北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迈进的第一个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而建设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又必须以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
一、必须深刻认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兴国必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人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动因素,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是一切重大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更是推动家风、民风、社风积极转变的有效机制。教师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硬件资源都不能替代的;相反,教师却可以在硬件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弥补硬件配置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如果说教育是通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大门的钥匙,那么掌握这把钥匙的人就是伴随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教师。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科技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转型升级,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国家实力的较量在本质上说是人的素质能力的较量。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事关人才创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事关教师生活福祉、人民教育福祉、国家公共福祉的根本性民生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关键点在教师,发力点在教师,最终希望点也在教师,教师工作在建设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实践表明,教师这个第一资源用好了、用活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育的兴旺蓬勃就有了关键支撑。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培养和汇聚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二、必须确保教师教育优先发展,加快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教师教育是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后盾,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必须以更加高度的政治自觉与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确保教师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第一,要加强建设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供给体系。要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积极强化和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推动师范院校牢固树立以师范教育为主业的办学定位,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重点建成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和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支持和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特别是引导综合大学和工科大学举办以符合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跨学科学习、综合性学习、创新性学习趋势的新型急缺教师的培养;要全面加强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市区教育学院和省级教育学院三级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和覆盖面广、扎根区县的教师教育机构能力建设,补齐教师教育体系的短板;要建立责任和激励相结合的师范生实习实践机制,一方面要强化优质中小学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建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的优质中小学参与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第二,要加强建设以政府、高校和社会为治理主体,以法治化、制度化和信息化为治理手段,以管办评分离为治理机制的制度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教师教育治理体系。要明晰政府、学校和社会参与教师教育的职责义务,国家要完善公费师范生政策,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升级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深度实施“优师计划”,建立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要赋予教师教育举办机构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高校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强化师范专业质量保障,完善职前职后一体、执行有力、运转高效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探索建构基于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现代化教师教育治理新模式。
第三,要加强建设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尊重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和师德师风建设规律为基础,以培育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以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品质、专业能力素养培育为重点,以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学科建设经验分享、教育科研课题共同研究为机制的现代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要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构建教师教育机构准入标准、招生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实践标准、教师教育者标准、改革实验区或基地标准等质量保障体系;要全面构建“互联网+”教师教育资源共享体系,要不断优化教师培养培训内容,积极创新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持续深耕课程、教学、实践培养环节,着力培养未来卓越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
三、必须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
2020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共有专任教师1793万,在校学生达2.89亿。确保世界上最大规模教师队伍补充有保障、结构更合理、存量有水平、工作有活力是教师管理高质量的核心目标。
第一,要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和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教师是一个专门的职业,需要掌握教什么、教给谁和怎么教等一系列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必须经过专业化的训练。国家要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将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作为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教师必须持教师资格证上岗任教。要做好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第二,要完善教师招聘制度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建立符合教育行业、类别和层级特点的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教师招聘办法,遴选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要明确中小学校领导人员任职条件和资格,规范选拔任用程序。深入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引导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将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3年以上作为选任中小学校长的优先条件。
第三,要改革教师编制管理体制和优化教师编制配置。建立区(县、市)长领导下的教师编制管理体制,理顺财政、编办、人社、发改、教育等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与合作机制。要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放开三孩政策、新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等增编因素,通过周转使用、跨行业跨市县调剂等措施,加强编制统筹配置,切实解决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结构性短缺问题。要区分寄宿学校、规模较小、示范实验、对口支教等实际情况,予以适当倾斜。要加大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力度。结合实际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
第四,要完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和深化教师岗位管理改革。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积极架构综合、多维、互动的教师评价方式。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实行分类评价。“双师型”教师要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要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要提高中小学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进一步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中初级职称和岗位由具备条件的学校依据标准自主评聘,高级职称和岗位按照管理权限由学校推荐或聘用,鼓励地方探索进一步由具备条件的学校自主评聘高级职称和岗位。推动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等学校,由高等学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任。
第五,要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水平和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师重教”并“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职业具有公共属性,中小学公办教师具有国家公职人员的特殊法律地位,承担着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要按照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要求,确保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开展专项教育督导,切实保障和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彻底解决拖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和欠缴社会保险费、职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问题。要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强化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绩效工资分配要向班主任、一线教师、从事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工作教师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不合理负担,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四、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新时代教育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和乡村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上。新时代要紧紧抓住“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机遇,紧紧盯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突出问题,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大力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效率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第一,深入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从源头上改善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实践证明,实施乡村教师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期服务方式解决乡村教师队伍的补充问题是最为有效的。目前,国家在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免(公)费师范生教育”的基础上又实施了“国家级优秀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这对改善乡村教师队伍质量,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质量是特别重要的,但从数量上看依然不够。建议地方省属师范大学也要在地方“免(公)费师范生教育”的基础上探索实施省级优秀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选拔一批适教、善教、乐教的优秀人才进行精准化培养,厚植他们的乡土教育情怀,形塑他们的现代教育理念,夯实他们的专业能力素养,真正从源头上解决乡村教师队伍质量问题,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第二,创新实施乡村校长教师国培计划,在过程中不断提升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能力水平。从2010年实施“国培计划”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政府重视程度之高、财政投入力度之强、参训受益人数之多、持续发展时间之长,在世界是少有的。然而,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同城镇教师相比,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形态在整体上还是传统的,乡村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整体上还是落后的,乡村教育的质量水平在整体上还是有差距的,距离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实施“精准培训”,让乡村教师充分认识到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让乡村校长深刻认识到乡村教育特有的资源优势,增强乡村教育自信,创造性地开展乡村教育试验,探索具有乡村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推进乡村教育的现代化。
第三,接续实施乡村教师增强支持计划,在动态中有力激发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活力。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适当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鼓励优秀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继续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鼓励支持乐于奉献、身体健康的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和基层学校支教讲学。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城镇教师校长在乡村交流轮岗期间享受当地相关补助政策,作为申报高级职称和选任中小学校长的必要条件。编制继续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脱贫县和定向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对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并对中高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不受各地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切实解决乡村青年教师困难,在专业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不断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