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扩张真的不会加重学业负担吗?
——兼答《限制资本能解决“减负难”问题吗?》

2022-12-28马健生刘云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业供给资本

马健生 刘云华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

学生学业负担是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自我要求下所承担的所有学习任务,其中,作业负担是学业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业负担的主要表现形式。学业负担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学业负担”与“学业负担过重”或“学业负担过重所产生的后果”是有区别的。(1)马健生,吴佳妮.为什么学生减负政策难以见成效?——论学业负担的时间分配本质与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14.学生为了习得知识,完成学校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承担学业负担是十分平常的一件事。然而,近些年来,尽管政府颁布了各种减负政策,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现象却愈演愈烈,以至于学生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度、学校教学秩序以及教育公平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限制资本能解决“减负难”问题吗?》(载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以下简称为《限制》一文)(2)彭湃,党宇. 限制资本能解决“减负难”问题吗?——兼评《教育中的资本扩张:危害与治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 (06):29-35.认为“教育中的资本扩张是学业负担发生链的结果,而非原因”。这一逻辑起点忽视了学业负担和学业负担过重的不同,也未能看到市场中供给(生产)和需求(消费)之间的关系。《限制》一文着重强调了社会竞争对“减负难”造成的阻碍,却忽视了近些年资本在各个竞争环节当中产生的影响力和破坏力。《教育中的资本扩张:危害与治理》(3)马健生,刘云华.教育中的资本扩张:危害与治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50-61.旨在探讨资本对于当今中国教育的危害,研究缘起于“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隐藏在社会力量办学背后的资本在教育中的无序扩张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进而在导言部分指出“多年减负难见成效的实质是隐藏在校外培训机构背后的资本扩张”。这个判断是以近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实为背景和依据的,指称了一个现实状态。学业负担并不是问题,学业负担过重才是当前引发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资本是加重学业负担的原因还是学业负担的结果?资本又是如何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呢?

一、资本营造的教育供给与需求

从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来看,教育供给是指处于市场上的教育产品,代表着生产者的一方;教育需求是指市场对教育的需要,代表消费者的一方。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有助于厘清校外培训机构和学业负担过重的关系。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供给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供给包括校内供给和校外供给两个方面。校内供给是指公立学校、公参民学校以及民办学校的教育供给;校外供给主要就是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供给,其中校外培训可分为学科类、超标类和兴趣类,本文所讨论的校外培训主要指前两类。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内供给和校外供给的增长量是不同的。校内供给主要是由政府提供,政府根据教育目标、教学计划、教育资源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控和发展,基本可以满足大众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政府提供的教育供给大体是稳步增进的,对于学业标准和作业负担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为了学习知识和增进技能,需要完成学校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因此,学生有学习负担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当然,由于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影响,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教师布置的作业也会出现超过规定的必要程度的现象。这个现象在资本的渗透下愈发严重,以至于引发政府治理的断然措施。

然而,校外供给则由资本控制,资本的逐利性质使得校外教育供给的数量野蛮生长,无限膨胀。首先,校外培训机构的规模持续膨胀。中国教育学会于2016年12月27日发布《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已经成长为一个体量巨大的市场,2016年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规模700万至850万人(4)中国教育学会发布调查报告显示 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吸金”超八千亿[J].教育发展研究,2017,(4):63.,近几年更甚。其次,校外培训产品的数量膨胀。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校外培训数量过多,名目繁杂。每种培训班类型的划分是既多又细,一种课程类型就可分为启蒙班、基础班、提高班、创作班、精英班等等。从表面上来看,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培训班,然而家长和学生正是陷入了这种消费自由的“陷阱”而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很多教育辅导内容和产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生产者把它提供出来了,消费者发现这种产品有供给,并在商家的不断诱导之后,才决定好好利用它。如果这种服务没有供给的话,消费者可能根本就不需要它。(5)马佳宏,覃菁.基于供需偏差分析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探寻[J].现代教育管理,2018,(11):39-44.因此,学生仿佛有着永远做不完的课外辅导资料,上不完的补习班。最后,校外培训服务的种类膨胀。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供给除了针对校内教育进行课后辅导,还创造各式新型的教育服务。根据每种辅导类型而提供各式各样的“一对一”私人定制,小中大的补课班型、线上辅导、考前集训营、智能学习辅助等服务层出不穷,使得市面上的教育总供给极度膨胀。

由于前些年监管乏力,资本操控下的校外培训机构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五花八门的教育供给。巨大的教育供给只有被消费掉才能完成它的使命,因此,校外教育供给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是不言而喻的。

(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需求

从教育需求出发,教育需求可分为真实教育需求和虚幻教育需求,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别。真实教育需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虚幻的教育需求则与学生发展关系不大,甚至完全无关。社会的发展使得家庭的教育需求从“有学上”升级为“上好学”,“上好学”的确成为了家庭的实际需求。但是,“好教育”的标准应该由谁来定义?家庭要求“上好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孩子过幸福健康的生活。政府所认为的“上好学”目的是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外培训机构所认为的“上好学”往往是品牌的、出高分的培训,最终目的是给自身带来利润。

资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断夸大校外培训对人的重要性,将一系列营销的教育产品和“好教育”划上等号。由此,“好教育”的标准被资本所干预甚至定义:好教育就是多学,好教育就是能够提高学生分数和排名的教育。但是,每个学生个人情况不同,学生成绩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校外培训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并未达成共识。有些研究发现课外补习对成绩有积极影响,而有些研究发现课外补习对学生成绩有消极影响,还有的则没有影响。(6)薛海平.从学校教育到影子教育:教育竞争与社会再生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3):47-69.校外培训机构却单方面地夸大了校外培训课程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正向作用,并不断地通过广告营销手段让社会达成这一“虚假共识”,形成虚幻需求。忧心忡忡的家长们在每日广告的熏陶下逐渐认可其观点,也渐渐地将资本的需求错误地当作自己的需求。央视发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教育培训成为了我国2020年消费排行榜第一,占比达到了32.44%,排名第二的则是住房。(7)CCTV.《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20年教育培训市场将成为热门[EB/OL]. http://tv.cctv.com/2020/07/05/VIDElofridneoYCtdshVbTdO200705.shtml, 2020-07-05/2022-01-02.

然而,仔细深思这背后的逻辑就会发现,好教育真的等于多学吗?孩子学习成绩进步一定是校外培训的功劳吗?分数和排名高就能够使孩子更加幸福和健康吗?社会对校外培训的实际需求真的达到如此之高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们普遍容易忽视另一种不断膨胀的“虚幻教育需求”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资本的需求是盈利,其根源是资本的逐利性。供需失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因此,由资本所带来的教育需求的一大特征就是持续地膨胀和无限地扩张,这也引发了社会对校外培训教育消费的膨胀和扩张。由此,社会便产生了大量的无效教育需求,成为了加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根源。

二、资本加重学业负担的机制

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说明资本与学生学业负担加重的关系。追求价值增值的资本生产具有无限增长的需求,在教育市场中,资本逐利的本质使得教育总供给一定会大于实际教育需求。而资本为了使得被创造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会通过各种方式去创造、扩大和膨胀社会的教育需求,从而完成生产和消费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在适当的范围内,校外培训机构确实发挥了培优补差、丰富教育多样性和带动就业的作用。但凡事有度,当超越界限,资本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行为就变了质,还会产生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而资本的本性在不受约束或约束不力的情况下一定会越过边界。

那么,供给和需求到底谁是第一位呢?马克思提出,供给决定和创造需求,需求决定供给的实现。对供给和需求的分析离不开对社会生产过程的分析。在生产过程里,生产决定消费,处于支配地位,因为生产“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生产创造消费者”。(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生产和消费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生产是第一位的。(9)任红梅.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视角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8.受资本控制的校外培训机构代表着供给一方,即教育产品的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其不断地刺激和创造着新的教育需求,通过种种形式转化为学生学业负担,具体体现在丰富多样的教育课程、琳琅满目的教辅材料、各种新式的教育服务、层出不穷的教育工具和教育平台。这些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教育供给等待着被消费,从而完成“生产—消费”这一过程。

进一步来看,资本是如何操控这一过程的呢?为成功达到目的,资本构建了一个巧妙的“生产—需求(包括实际需求和被创造出来的需求)—消费”系统,并将其美化为“需求—生产—消费”系统,颠倒了生产与需求的位置。首先,资本凭借“新自由主义”之风而成功打入教育市场内部,资本在教育领域中的投资迅速增加,大量教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并通过各种广告营销手段在社会上制造教育焦虑,使得消费者处于恐慌之中。例如,通过漫天的教育培训广告、电视节目宣传和渲染“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寒门难出贵子”“教育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紧张气氛,刺激着家长的心脏,令其产生教育恐慌。其次,资本通过精美的制度设计,把教育打造成“救命稻草”,以人力资本理论为靠山,每次考试后都亮出考生“金牌榜”和“明星教师”,强调自身校外培训的力量,使社会对校外培训产生更多的教育期望,把教育打造成一切的解药。事实上,社会需求“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变动性。它的固定性是一种假象”(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0.,社会需求量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学生和家长们对校外培训的需求受到资本营造出来的教育焦虑以及从众和攀比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开始持续不断地发酵、膨胀。再次,化身为各式各样的教育培训产品被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资本创造出来的膨胀需求源源不断地消费掉。在这一过程中,那些被夸大的、虚幻的教育需求也被广大学生消化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自然变得愈来愈重。由此,我们就看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线下减负,线上增负”的现象,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

可以看出,资本通过层层设计,将原本以生产为逻辑起点的“生产—需求—消费”这一过程打造成了一个看似完美无缺的以需求为起点的“需求—生产—消费”系统,并将那些虚幻的、夸大的、持续膨胀的需求隐藏于实际教育需求之中,悄然无息地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当有人问责时,资本可以将其怪罪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从而巧妙脱身。殊不知,正是校外培训机构这种以资本市场逻辑运作的组织机构加剧了教育竞争,通过市场运营机制,把原本存在于公立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竞争不合理地放大,校外优质教育资源依然集中在少数人手上,并且是集中在“有钱阶级”的手上。可见,资本扩张与渗透是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为害日烈,这是政府重拳治理的主要动因。

三、义务教育公共性对于资本的约束

关于教育属性问题到底是姓“公”还是姓“私”的讨论由来已久。王善迈、劳凯声、齐守印、厉以宁等学者已经对教育的属性问题、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有过激烈的讨论。当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发展新阶段,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的社会定位。《限制》一文提出“教育虽然具有公益性质和民生性质,但优质教育同样具备经济学意义上私人产品的性质。”首先必须指出的是,这一观点并未将教育分阶段分类型进行讨论。其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内外教育性质的定位对促进国家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义务教育阶段,本文对《限制》一文中所提出的教育具有私人产品性质这一观点存疑。

我国的义务教育产品的性质属于公共产品。我国义务教育是国家以法律保障的对学龄儿童实施的一种具有普及、平等、强迫、无偿、最低限度、世俗性以及外部性等多方面特征的强制性教育制度,具有巨大的外部效应。(11)孟航鸿.关于义务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研究[J].财政研究,2009,(3):20-21.萨缪尔森(P.A.Samuelson)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提出了公共物品的定义和划分标准。他认为,纯粹的公共物品是指这样的物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的减少。公共产品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12)同上.我国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化,个人接受义务教育并不会妨碍其他人接受义务教育,实现了义务教育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我国义务教育并不会因为适龄儿童拒绝付款的方式将适龄儿童排除在接受义务教育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因而也就具有非排他性。(13)杨凤英.教育产品的属性与政府职能的调整[J].教育学报,2006,(1):17-23.劳凯声教授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教育事业作为公益性事业,其目的不是为了谋求利益、获得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他人、社会乃至全人类,是从文化、精神、体制、社会、环境等诸方面开发人的潜能,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各种基本条件的事业。教育的这样一种特性使得它不可能通过纯市场的机制来有效地提供,而必须主要通过市场以外的资源配置机制。教育是非营利性事业,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14)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3-7.因此,保障义务教育的公共属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需求。

那么,校外培训这种既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同时又不是由公共出资开办的教育是否是私人产品则是在当前教育发展新阶段当中凸显出来的值得讨论的问题。尽管马克·贝磊(Mark Bray)教授提出“影子教育”具有“私人性”,但是我国的校外培训与其他国家的“影子教育”还是存在着差异。(15)贺武华,娄莹莹.中国式“影子教育”及其规范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2020,(7):142-150.若认为校外培训是私人产品,那么就相当于承认了教育由家庭经济资本决定,影响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最大因素则是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但是,由于当前校外培训已经对校内义务教育造成了极大干扰,且义务教育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完全由家庭经济背景来决定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考虑需要回到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律上来。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民办教育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1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5/14/content_5606463.htm, 2021-05-14/2022-01-02.换言之,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需要坚持落实公益性原则。(1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有何亮点[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1-05/18/content_5607599.htm, 2021-05-18/2022-01-01.以此推之,校外培训机构属于民办教育的范畴,那么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也应该开设非营利性、体现公益性质的培训。当校外培训具有非营利性和公益性时,其竞争性和排他性将会被极大地削弱,由此兼备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征,可以作为“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完全由市场提供或完全由政府提供都是不可取的。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教育事业可以通过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来向社会提供。市场决策以个人作为决策主体,以私人产品为对象,通过竞争性经济市场来实现。但仅由市场自行调控就会出现恶性竞争、市场失灵的状况。学校不是工厂、商店或银行,不应该把经济活动中的市场机制和规则完全移植到教育领域当中(18)王善迈.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12-16.,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校内外的教育都不应该沦为由市场调控的商品。但仅由政府提供校外培训也会出现诸多弊端,同时不具有可操作性。马克·贝磊总结了世界各国对校外培训采取的六种态度:第一,放任自流;第二,监督而不干预;第三,规范与控制;第四,积极鼓励;第五,混合方法;第六,完全禁止。韩国、柬埔寨和缅甸等国都曾试图完全禁止校外培训,但都以失败告终(19)代蕊华,仰丙灿.国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现状、经验、问题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7,(5):101-108.;而加拿大的校外私人辅导则完全成为了一门生意,其大规模的私人辅导产业甚至存在着替代主流学校地位的倾向;日本的课外补习机构被称为“第二学校”,已走出影子,与学校形成共生相伴的关系;美国将辅导机构纳入了公立学校系统,提供课后教育项目和补充性教育服务,形成了政府拨款、市场运作、强调公平的模式。(20)程天君,陈晓陆.杂乱有章:辅导机构学校化与学校辅导机构化——兼对校外“辅导热”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学报,2014,(1):109-120.各国的校外培训是该国教育、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参考国际经验,完全禁止校外培训或许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鉴于我国校外培训机构近年来对社会、学校、家庭带来的一系列危害,对校外培训加以严格规范和控制是当前追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任务之一。

总体而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应当以公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为主,市场提供的教育产品只能为辅助和补充。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调控功能,限制资本在教育领域中的过度扩张,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格规范,清晰其活动边界和规则,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

四、义务教育公平性对于资本扩张的规范

公共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属性,而公平性是教育公共性的重要基石。(21)余晖.“双减”时代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回归与公平性隐忧[J].南京社会科学,2021,(12):145-153.事实上,资本在义务教育领域中的无序扩张造成最深远的影响就是违背了教育公平。《限制》一文在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辩护中选择性地忽视了校外培训所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对“房间里的大象”视而不见,有失偏颇。

首先,校外培训机构在校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场域。布迪厄提出:“场域是位置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者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22)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46-150.场域活动的参与者是以异质性的身份加入的,这种异质性就表现为他们拥有不同的资本。我国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在城乡、区域、校际和家庭之间都有着明显不同。对我国初中生参加校外培训的一项研究显示,城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比农村学生比重高,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规模按照学生所在地区的发达程度由高往低依次递减;排名越靠前的学校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比例越高;家庭人力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越高的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可能性越高。(23)薛海平.课外补习、学习成绩与社会再生产[J].教育与经济,2016,(2):32-43.在校外培训在这个场域中,主要由家庭经济资本决定孩子所接受教育资源的水平,家庭经济资本与学生的文化资本成正相关关系。

其次,校外培训这一场域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校外培训机构本身,蔓延到了公立学校内部。正如布迪厄所说,场域的界限是由场域自身决定的,场域的界限在场域作用停止的地方。在有些地区,校外培训赫然成为公立教育的第二考场。校外培训举办各类竞赛活动,甚至有新闻曾报道只有在某校外培训机构上过课,获得过校外培训某奖项的学生才有进入某些公办或民办学校的资格。校外培训以市场的买卖逻辑进行交易,优质教育资源价高者得。那些因为家庭贫困而无力支付校外培训费用的孩子就会逐渐与来自优渥家庭背景的孩子拉开差距。这种性质的校外培训机构就像公立学校的筛选器,将贫困家庭的学生拒之门外。

最后,教育是实现个人向社会上层流动的重要手段,校外培训使得义务教育的社会再生产功能逐渐由学校教育转向校外,社会上升渠道变窄,阶级固化愈发严重。每一个场域都以一个市场为纽带,将场域中象征性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结起来。(24)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46-150.场域是充满力量的,个体在场域中开展竞争,因此每个场域中都存在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校外培训机构在公立学校外开辟了一个全新教育场域,也控制着这个场域中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话语,这个场域中包括了校外培训机构管理者和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各式各样的教育产品与教育服务等。资本统治着校外培训机构,而校外培训机构又通过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统治”着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校外培训机构内部层层嵌套的统治系统中,各方参与者早已被依据社会经济背景暗中标记了等级位次,学生和家长们却对着一个看似公平的“牢笼”前赴后继。

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义务教育公平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25)薛海平.课外补习、学习成绩与社会再生产[J].教育与经济,2016,(2):32-43.党的十九大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6)公钦正,李若冰.校外培训机构的问题现状及其社会学阐释[J].教学与管理,2020,(24):22-25.。校外培训机构不仅加剧了学生之间的学业竞争,还削弱了政府在教育公平方面所作的努力。尽管校外培训的确为满足培优补差和教育多样性的需求作出了众多贡献,但是针对校外培训所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必须加以约束。

五、结语

教育事业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以及国家进步意义重大,而义务教育则是国家教育事业的基础。“双减”政策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校外培训行业开启了新阶段。但是“双减”并不是要对校外培训斩草除根,而是希望通过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正确地规范和引导,使校外培训更加适合我国的土壤,促进政府和社会合力办教育,与此同时,也是再次向社会释放国家重视教育的信号,明确义务教育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一方面,新政策实践过程中会损害到部分相关者的利益,进而遇到阻力和困难,也伴随着诸多阵痛。限制资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无序扩张,对校外培训进行严格管控是一条艰难的道路。正如《限制》一文所说,某些校外培训机构可能会变得更加隐秘,一对一形式的培训服务会更加难以实行监管。然而,一项措施的操作性问题不能成为不应实施这项措施应然性判断的阻碍。这个时代往前一小步,下个时代就会进步一大步。严格限制资本在义务教育领域的无序扩张,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也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尽管未来或许仍然会存在私人一对一的校外培训服务,但是高昂的一对一服务费只是极少数人的选择,不会对绝大多数家庭造成太大的干扰;同时,校外培训在严格的监管条例之下会变得更加合理规范,资本再也不能恣意妄为,义务教育的社会公平功能才能够得到更好实现。

另一方面,需要强调的是,限制资本的扩张是落实减负政策的重要条件和保障。虽然限制资本未必能够彻底解决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但是,不限制资本的扩张,学业负担过重则一定难以缓解。提升每一所中小学校的办学质量,保障教师福利,改革教育评价制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转变职业教育的地位,创新劳动力就业市场,改变社会教育观念等内外结合的措施共同发挥作用才是减负的完整性解决之道。但是,限制资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无序扩张对于减少由虚幻需求所产生的学业供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减少由资本引起的虚幻教育需求,遏止资本营销的错误教育观念,减少市面上的无效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供给,学生校外的学业负担自然会随之减轻。

猜你喜欢

学业供给资本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基于数据挖掘的学业预警模型构建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资本策局变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第一资本观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