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阳虚毒结”论胃肠道肿瘤治阳五法❋
2022-12-28曹璐畅王新苗朱广辉许博文
曹璐畅,王新苗,朱广辉,2,许博文,2,李 杰△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胃肠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全球肿瘤死亡率排名中位列第二与第四[1]。在整合医学背景下,胃肠癌患者手术、放化疗等多种疗法综合应用,而中医药固本清源、燮理阴阳,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性日渐彰显。我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2],阳虚质、气虚质胃癌术后患者与其他体质相比更倾向发生复发转移,且阳虚质、气虚质肠癌患者亦容易发生远处转移[3]。李杰教授立足经典,结合多年临证经验,首提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创新理论体系“虚-寒-毒-闭-衰”五期演变[4],认为气虚不固是肿瘤萌生之源,阳虚寒凝是肿瘤进展之因。本文聚焦五期演变的“寒”期,深化理论内涵,提出治阳五法在胃肠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冀望对分阶段精准论治提供借鉴。
1 阳气与胃肠道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1.1 阳虚毒结是胃肠道肿瘤发生的核心病机
阳气是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内在根本,乾卦爻象纯阳,卦辞元亨利贞示阳生万物,亨以通物,阐明阳气作为事物发生发展的本源,重在通顺正固。张景岳曾谓“脾气不足,日久及阳,脾阳亏虚,易生积聚”,脾胃作为气阳化生之源、布散之枢,若气阳生成不足、耗损过多或分布异常,胃肠失煦则凝冱成积,故阳气虚损是胃肠道肿瘤发生的关键[5]。
毒,《说文解字》载“厚也,害人之草”,引申为有害之性或物,肿瘤耗损正气,削减天年,当为邪毒。有学者认为内毒蓄损是慢性疾病的核心机制[6],胃肠癌患者受不良生活习惯、不洁饮食等外毒侵害,损及脏腑,渐生内毒,肿瘤源于自体细胞变异增殖即可佐证。加之气阳亏虚,阴浊渐成阴毒,结合多年临证实践,李师提出阳气虚损、阴毒留结是胃肠道肿瘤发生的核心病机。
1.2 阳虚气郁是胃肠道肿瘤发展的内在基础
《黄帝内经·灵枢》载“寒气客于肠外……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气阳虚弱、内寒丛生,且胃肠受寒则凝冱成积,故胃肠道肿瘤的发生与阳损相系。阳气根源于肾,充赖脾胃,经三焦布散有一气周流的规律,阳气与经气在标本根结上具有相似性,阳以元阳为本,中焦化气布散为标。若本阳虚损,化气不足,标阳亦亏;若中焦壅塞,三焦郁滞,阳失外达而分布异常,因郁而虚,故气阳虚、郁均可致“阳虚”表象。
胃肠癌患者阳气本虚,且受疾病、治疗等多因素影响,约10%~20%的患者存在抑郁焦虑[7],而焦虑抑郁的病机重在阳虚气郁[8],因此胃肠癌患者阳气既虚且郁,阳虚可致气机郁阻,阳郁不畅有碍阳气升发可致标阳亏虚,虚郁互为因果。研究发现,胃肠癌等阳虚体质患者预后欠佳[2,3],而焦虑抑郁是癌症预后不良的主要驱动因素[9],因此阳虚气郁是胃肠癌演进的重要推动因素。
2 胃肠道肿瘤演变过程中“虚-郁-闭”三种阳气状态阐释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阐释了阳气顺应昼夜的消长变化,以此推演至胃肠道肿瘤患者疾病全程的阳气演变亦具有一定规律。胃肠道肿瘤患者阳虚毒结而生积,气道乖和、阳气郁闭促演进,至晚期阴结阳闭、内外不通,“阳闭阴中,阴自离阳,内阴阳不交”(《辨证奇闻》),阴邪阻滞,阳气不得宣发而内闭。因此,在胃肠道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虚-郁-闭”三种不同的阳气状态。
2.1 阳虚是罹患之根
《灵枢·百病始生》曰:“寒气上入于肠胃……日以成积”,揭示了阳虚寒作是胃肠道肿瘤萌始的根源,气阳虚羸、中土失化则五脏阳气无所生息。《沈氏尊生书》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言乎阳极而衰,为阴所袭,故曰阴半……实真阳衰也”。随年龄增长本阳日渐衰减,病理之阳虚与生理之阳虚相并,气阳愈损,阴毒渐结胃肠而为癌瘤,并随疾病进展阳虚益甚,终致衰微。
2.2 阳郁是进展之由
气阳充盛是中焦转枢、一气周流的前提。如《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载:“五阳已布,疏涤五脏”,五脏阳和布达则精生形盛邪难存,若胃肠气阳虚损则运行滞涩,因虚致郁。且胃肠道肿瘤患者常有忧、思、恐等七情乖舛。《王氏医案三编》曰:“伤于忧思谋虑,是为虚郁”,七情动中,气阳郁闭不能开,中焦不运则气血弗生,因郁致虚,虚郁互作,阳气不得出,反外露虚象。正气虚郁则癌毒肆虐,促进疾病进展。研究显示,胃肠道功能与情感认知中枢经脑-肠轴双向传递信息,而菌群-肠-脑轴功能障碍是抑郁症发生的主要机制,这为胃肠癌与抑郁等不良情绪发生的关系提供了临床佐证[10,11]。
2.3 阳闭是终末之态
气阳贵在充盛宣畅,癌积日久,阴形阻滞,气阳虚闭,阳不行血则血瘀氤氲,有形之血涩结,无形之气阳亦滞,如《伤寒瘟疫条辨》曰:“阳虚则血滞”。且胃肠居中而化源,若中焦冰伏则上下交损,内机闭塞,阴血难行,恰合《伤寒论》所载:“中焦不治……血凝不流。”研究发现,Ⅲ-Ⅳ期胃癌患者血小板、白细胞与微粒的促凝活性显著上调[12],结直肠癌晚期患者D-二聚体升高[13],提示晚期胃肠癌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与我们提出的胃肠癌终末阶段阳闭状态相契合。
胃肠道肿瘤始于阳虚,随病情进展气阳渐耗,因虚致郁,因病致郁。阳郁不伸则新阳不生,虚郁相合,久则由无形之气阳累及有形之营血,气阳虚郁、血脉瘀阻、阴毒凝滞而成“阳闭”。因此,阳气在胃肠道肿瘤的演变过程中,存在“虚-郁-闭”三种不同状态,且疾病不同阶段侧重各有不同。
3 胃肠道肿瘤不同阶段阳气状态及治阳五法干预
《扁鹊心书》谓:“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故阳气尽必死”,阳气乃立命之根,胃肠癌患者阳虚毒结而生积,阳虚气郁促进展。《黄帝内经》言:“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毒随阳气消长而应势变动,故据肿瘤所处疾病或治疗阶段的迥异,阳气、阴毒状态各有差别,治法当随之而变,以求治疗更具靶向性与准确性。
3.1 癌前病变及早期—启阳化浊
“阳化气,阴成形”(《黄帝内经》)。癌前阶段与肿瘤早期,机体气阳始亏,阴毒初蕴,渐凝成形,如《慎斋遗书》所谓:“凡毒,血气不足而成”。研究发现,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性以气滞、阳虚、气虚、湿、血瘀与痰为主[14],大肠息肉患者的证候以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肝郁气滞、血瘀内停常见[15]。气为阳之始,气虚为阳虚先兆,癌前及早期气虚伊始、阳虚不甚,瘀、毒、湿等浊毒渐生渐聚,治当益气化浊、微启阳气。
启阳,《说文解字》载“启,开也”,打开、开启之意,重在益气资阳启运,兼和血解毒、化湿理痰,祛浊邪阻遏以启发阳气,微助阳势以展布流行,故启阳法适用于胃肠癌早期阳虚不甚、浊毒内蕴者。治则以益气助阳兼和血解毒、化湿理痰,常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参苏饮、二陈汤等。癌前及早期患者阴毒渐聚,李杰在辨病-辨证-辨症-辨体-辨阶段的基础上,常合藤虎汤、土茯苓、败酱草等解毒抗癌,延缓肿瘤进程,祛浊邪以启阳气。伴有呕恶、嗳气等胃气上逆症状者,常用竹茹、代赭石、旋覆花等降气止逆,甚以柿蒂直降胃气;兼见反酸、烧心者,立足“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常施黄连-吴茱萸清肝泄胃,重者择加煅瓦楞、海螵蛸和中制酸。
3.2 肿瘤术后—升阳举陷
胃肠癌术后有形邪气虽除,但冷刃伤形,散气损阳,气血不安其位。如《伤寒论条辨》曰:“阳虚则气下坠”,且部分患者受术后不适症状及担忧肿瘤复发等因素影响,常伴有焦虑抑郁[16]。李杰认为[17],中气亏虚、大气下陷是胸腹部肿瘤患者术后的病机关键,临床以益气升阳举陷的升陷汤加减治疗,疗效良好。术后患者积聚阴形已祛,阳气虚陷兼有气机郁瘀而轻微,此阶段重在恢复气陷,调整阴阳平衡,防伏毒复发,治当微补轻通,调气升阳。
升阳,《易经》载“聚而上者谓之升”,为升起、上升之意,重在托举升发气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下者举之”,故升阳法适于胃肠癌术后阳虚气陷者,治以升阳举陷为主,常用方剂有升陷汤、补中益气汤、扶正解毒方等。扶正解毒方[18](黄芪、党参、藤犁根等)健脾益气,补肾抗癌。本团队既往研究显示[19],扶正解毒方可降低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率,减轻疲倦、气促等症状。肿瘤术后患者多见术后愈合不良。李杰在该方基础上,常合用升陷汤并酌情配伍黄芩-仙鹤草、白及、地榆等生肌敛疮促进愈合。对于术后伴有肠黏连的患者,常以大腹皮、枳实、赤芍等理气散结。
3.3 肿瘤进展期—疏阳畅郁
阳虚气郁是胃肠癌发展的关键因素。《丹溪心法》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肿瘤进展期邪气旺盛,阴形阻滞气机且正气徐衰,正气“勿击堂堂之阵”(《孙子兵法》),故不敌而内敛,阳气既虚且郁,重在气郁。进展期患者免疫应答受抑制、肿瘤细胞得以逃逸,阳气虚郁、神机失于任物,阴毒渐积,治当疏阳微补,抑阴解郁,“少阳主枢”故重调肝。
疏阳,《说文解字》曰:“疏,通也”,疏导、疏解之意,主在决渎壅塞以疏达阳气,疏郁为主补益为辅,故疏阳法宜于进展期阳虚气郁者。治则以疏肝解郁为主,常用方剂有四逆散、逍遥散、四磨饮子等。进展期胃肠癌患者邪盛正馁,李杰在抗癌解毒的同时注重枢达气机,常合升降散、凌霄花、合欢花等疏阳畅机,并重视开导患者情志,常给予鼓励及信心,促进“神使”。伴有上腹隐痛者,常以木香、元胡、乌药等行气止痛,痛甚加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九香虫温通止痛;兼夹饱胀者,常择生麦芽、鸡内金、莱菔子健脾开胃、消食除胀。
3.4 化疗后—通阳化湿
《黄帝内经·灵枢》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阳气以流通为贵,肿瘤患者化疗药毒、癌毒、浊毒抟为阴毒,内损阳气,困阻阳机。有学者[20]发现,胃癌患者化疗后以脾虚痰湿、脾肾阳虚证为主,大肠癌患者化疗后湿热蕴结证较前减少,脾肾阳虚证较前增加,印证了化疗伤阳、寒湿内阻的病机特点。化疗药毒对抗癌毒,寒湿饮邪耗阳气、碍阳行,气阳虚滞治当少火生阳,通阳化湿泄阴。
通阳,《说文解字》载“通,达也”,开通、流通之意,旨在化湿以通达阳气,恢复阳气运行,化湿助通阳、阳通湿自化,故通阳法适于化疗后脾阳虚、湿邪盛者。治则以通阳化湿为主,常用方剂有枳实薤白桂枝汤、苓姜术桂汤、旋覆代赭汤等。化疗患者受化疗药物影响常见周围神经病变,李杰在通阳化阴的基础上,常兼用络石藤、伸筋草、威灵仙通络,桑枝、桂枝以枝达肢,并酌情选用通阳药物。《古今名医方论》谓:“桂枝通阳气”,《曹氏伤寒金匮发微》言:“薤白通阳”,故桂枝、薤白直通阳气。叶天士认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祛除阻遏、展布阳机亦能通阳,《中西温热串解》论“苓、泽泄阴通阳”,故湿郁不甚者当直通阳气,湿遏气机者当泄阴通阳。兼见手足综合征者,给予苦参、透骨草、白鲜皮等解毒通络。团队前期研究发现[21],参草手足润肤膏可以减轻手足综合征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分级,改善生活质量。
3.5 肿瘤晚期—温阳活血化毒
《养生要集》言:“百病横生……触其禁忌成瘀毒,缓者积而成。”晚期胃肠癌患者邪毒鸱张,气阳虚郁,且阴形闭阻气机,气血瘀滞,阳气虚郁闭夹杂。研究发现,胃癌、大肠癌等晚期肿瘤患者体质均以阳虚质、气虚质为主[3,14],可见阳气闭损是其最终结局。研究发现[22],晚期肿瘤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可促进肿瘤生长转移。晚期胃肠癌患者气阳虚郁闭并见,治当攻补并重,温阳化瘀。
温阳,《汉典》云:“温,加热、使暖和”,意在温补阳气以养正,且《素问·调经论》谓:“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气血得热则行,血和阳自畅,阳达血自通,故温阳法适宜于胃肠癌晚期阳闭血瘀者,治以温阳活血为主,常用方剂有理中汤、四合汤、良附丸等。晚期胃肠癌患者阳虚血瘀,李杰在固本清源的基础上,常合失笑散及桂枝-白芍、苏木等温阳化瘀,离照阴霾散。兼有呕血、便血者,常用侧柏叶、茜草炭、棕榈炭凉血止血,伴有恶液质者,常选白术、黄精、补骨脂等健脾气益肾精。
4 典型病案
翟某,男,69岁,2021年7月6日首次就诊:胃低分化腺癌术后1年余,化疗6周期后(具体方案不详),T3N3bM0。2021年7月5日术后复查PET-CT示吻合口周围胃壁代谢增高灶,考虑胃癌复发;多发淋巴结代谢增高,考虑转移;肝左叶代谢增高,不除外转移;左肾上腺代谢增高,考虑转移;左肺下叶结节,考虑转移;多处骨高代谢,不除外转移;现症见畏寒,进食则胃脘不适,双足踝肿胀,胃脘怕凉,大便每日1~2行不成形,自汗,寐稍差,小便调,舌暗红少苔,脉沉迟。西医诊断胃恶性肿瘤,中医诊断积聚病气阳亏虚、血瘀毒聚证。处方:生黄芪30 g,防风15 g,桂枝10 g,高良姜6 g,党参15 g,藤梨根15 g,枳壳10 g,生薏苡仁30 g,合欢皮15 g,珍珠母30g(先煎),生麦芽30 g,鸡内金15 g,甘草6 g,白花蛇舌草15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21年8月10日复诊:目前化疗+免疫+靶向治疗1周期,方案以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赫赛汀+帕博丽珠单抗。现症见早餐后胃脘不适,心慌,自汗,口干,气短,时有咳嗽,纳可,寐较前好转,夜尿1次,大便每日1~2行不成形,足踝肿胀好转,舌暗红少苔,舌苔花剥,脉沉滑。处方:生黄芪30 g,知母10 g,石斛15 g,蒲公英15 g,玉竹10 g,防风15 g,灵磁石15 g(先煎),丹参15 g,枳壳10 g,生薏苡仁20 g,枇杷叶15 g,高良姜6 g,芦根15 g,党参15 g,枸骨叶16 g,仙鹤草15 g,生麦芽30 g,鸡内金15 g,甘草6 g,白花蛇舌草15 g,赤芍15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后患者定期门诊随诊,症状逐渐好转,至今未见疾病进展。
按:患者术后1年余复查发现局部复发以及淋巴、肺、肝、肾、骨远处转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患者年老气衰,加之肿瘤耗气伤阳,故见气阳亏虚,虚而失摄,癌毒流窜,故见转移。《素问·疟论篇》载:“阳虚则寒”,故症见畏寒、胃脘怕凉,脉沉,阳虚失于推动,水饮停聚则见双足踝肿胀,血瘀内作则见舌苔暗红,脉迟;脾气亏虚则见自汗、大便不成形,进食后胃脘不适,证属气阳亏虚、血瘀毒聚,方以扶正解毒方加减益气温阳药物治疗。
黄芪、党参甘温益气,桂枝、高良姜温阳散寒,防风与益气温阳药物相伍,可增加益气温阳功效。如李东垣认为“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藤虎汤、白花蛇舌草解毒抗癌,枳壳理气宽中,薏苡仁健脾祛湿,合欢皮、珍珠母安神助眠,生麦芽、鸡内金、甘草和胃开中,时时顾护胃气。该患者以气阳亏虚为本,血瘀毒聚为标,故治疗应先资助气阳,待正气恢复后再增加活血解毒力量。
复诊时患者症状较前好转,但受西医治疗影响,可见阴虚症状,治疗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知母、石斛、玉竹等养阴生津,血津同于脉中,津足则瘀化,并加入赤芍、丹参共奏益气活血之功。后患者规律复诊,症状渐轻,一般情况良好。
5 结语
“阳虚毒结”是胃肠癌发生的核心病机,阳虚气郁促进展,气阳亏虚贯穿其发展演变全过程。在肿瘤各阶段,阳气状态有“虚-郁-闭”的差别,治疗应谨遵《金匮要略》“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之法,灵活选用治阳五法以分阶段辨治,动态调整内机平衡。正如我们团队提出的五期演变理论,以及逐步形成的辨病-辨证-辨症-辨体质-辨阶段的“五辨一体”辨治思维,希望未来肿瘤临证治疗更具有针对性与靶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