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生三要》的精神养生思想探析❋

2022-12-28陈双进王河宝叶明花蒋力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养神心神精神

陈双进,王河宝,叶明花,蒋力生

(1.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4;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养生三要》由清代医家袁开昌所著,是集清代以前养生学说之大成的一部著作。袁开昌字昌龄,广陵人(今江苏扬州),生卒年不详。他生平好学,深谙经术,旁通诸子学说,不贪慕名利,潜心研究医学,以医济世,颇为精通医术,于晚年著《养生三要》一书[1]。袁开昌在书中阐述了“治已病”“治未病”“治医病者之病”乃为养生之三要,对于养生学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全书内容分为“卫生精义”“病家须知”“医师箴言”三部分,其中“卫生精义”部分是其养生思想的主要体现,开篇就提出“善养延年”的观点,强调养生的重要性、养生的道理和方法不可不知,尤其提出“慈、俭、和、静4字可以延年”的养生正见。认为古人之所以能够长寿是因为懂得养心养德,精神上做到“慈、俭、和、静”。因此,下面将从“慈”以养神、“俭”以调神、“和”以怡神、“静”以安神四方面对其的精神养生思想进行探讨,以期为当代的精神养生提供借鉴。

1 “慈”以养神

《说文解字》曰:“慈,爱也。[2]”“慈”即慈爱、仁爱、善良的意思,“仁者爱人”“恻隐之心”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提倡做人的重要道德准则,表明在思想道德品质上人要有慈爱之心。仁爱慈善既是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也是益寿延年的法宝。《黄帝内经》指出“淳德全道”“德全不危”的人能够延长寿命。袁开昌重视修德养性,提倡养心养德,而首务就是“慈”,认为培养仁慈、善良等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精神修养,是实现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他在《养生三要》中说:“人能慈心于物,不为一切害人之事……而可以长龄也”[1]45,指出人要以仁慈、怜悯对待一切事物,保持一颗慈爱之心,不做伤害他人之事,学会推己及人,即使是一句会伤害他人的言语也不要轻易说出口,长此以往心中便会感觉到有股可以抵御外邪侵犯的“慈祥恺悌之气”,这样的人自然可以长寿。孙思邈亦曰:“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3],显然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能慈心于人或物,不做损于人的事,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时自己内心会感到满足,精神能长期保持乐观、愉快的状态,从而使气血通顺调达,则有益于身心健康而百病不生。古往今来,德高望重之人往往都是比较高寿的,正如《中庸》曰:“大德……必得其寿。[4]”

袁开昌还将“慈心”推广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告诫人们要对自然心存慈悲、敬畏之心,懂得珍惜世间万物的生命,而不是肆意去杀害生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们应该“慎剪伐以养天和”,平时要做到推“仁”及物,即对人、对事乃至于一切有生命的个体,心存仁慈、怜悯之心,建立并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同发展。这与《黄帝内经》中的“天人观”、中医学的“整体观”不谋而合。反观当代,人们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肆意妄为地破坏生态环境,滥杀自然生物,结果使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出现水土流失、极端气候等异常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巨大的挑战。南北朝的颜之推说:“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5]”也就是说,假如人连生存的环境都没有,不能保全好自身,更如何去谈养生呢?

2 “俭”以调神

《养生三要》云:“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知乎此,可以养生矣”[1]71,指出了养神宜“俭”,懂得这个道理并能身体力行则可以养生。袁开昌认为人能享受的福气自有定数,懂得惜福之人能够“福尝有余”,而随意浪费消耗先天福寿之人,最终将会“易至罄竭”。因此,其倡导平时生活等诸多事宜都要做到“俭”,而不仅仅是钱财的节俭,这样才能留有余地。《说文解字》曰:“俭,约也”[2]165,“约,缠束也”[2]272,“俭”字可以理解为节俭、简约、约束、限制。如袁开昌认为节制饮食能调养脾胃;省言简语能修养真气,免于是非;减少应酬次数可以养护身体,免于劳累;减少久坐、避免熬夜可以安养心神,舒展身体;节制饮酒则能清心养德等。在精神养生方面,他提倡“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思虑,可以蠲烦去扰”[1]46-47。中医认为精能化气生神,节制嗜欲,能更好地固护精气以生神、养神。喜怒思忧恐为五脏所主,过度的思虑、烦恼容易暗耗心脾气血,从而影响心神,故节制嗜欲、减少过度的思虑和烦扰,能调养神气以使神旺,神旺则促进身健而少病。还提出“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的观点,老子说过的“众人多烦,而我少记”也正是此意。他认为天下万不得已而去做的事只占少数,刚开始以为是必须要做的事,到后面再细思则会觉得也不是非要去做。老子曰:“不以人事累,意淡然无为,神气自满。[6]”可见,遇事前学会认真仔细地思考,让思想得到放松,不受世上琐事的烦恼,能调养精神获得愉悦身心的益处。现在的人们往往烦心事很重,做事操心太多反而给自己带来诸多不必要的烦恼,如果懂得省心俭神,省去不必要的操心事,则可获得“但日见事之少”的乐趣,使得心平气和,身体健康。

3 “和”以怡神

《素问·举痛论篇》曰:“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7]”《养生三要》也指出:“昔人所谓养欢喜神。[1]48”袁开昌主张怡神养生当“和”。“和”字在《说文解字》解释为:“龢,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2]48”表示声乐的调和、和谐之意,在此可表达为精神情绪的愉悦、和谐。他认为人常保持愉悦开心的精神面貌,使情绪不出现异常变化,那么心气就会平和、五脏安稳、功能协调正常。书中引用河北真定人梁公的例子说明了和悦怡神的重要性。梁公在处理完日间的公事后,每晚回到家中“必寻可喜笑之事,与客纵谈,掀髯大笑”[1]48,以愉悦高兴的心情来抒发白天工作时的劳累郁结之气,袁开昌认为这是养生的要诀。他还指出有乡人能长寿百岁的缘由竟是“一生只是喜欢,从不知忧恼”[1]48。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说:“以恬愉为务……精神不散”[7]25,愉悦喜庆的心情能够促进营卫气血通利,消除精神和身体的疲劳,使身心愉悦从而可以养生延年。清代养生家石成金也主张人要常笑:“人要笑,笑笑疾病渐消除,笑笑衰老成年少……从今快活似神仙。[8]”

中医认为情志是疾病发生的内因,情绪的异常变化最易伤及五脏六腑。《内经》指出:大怒会致气机上逆,甚则“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过喜则会致心气涣散,过度思虑伤脾致运化失职,过度悲伤肺致宣降失常,过恐则伤肾致使肾气不固。现代有研究表明,像患有失眠、消化不良、寝食不安、肺结核、乳腺癌等疾病的人在患病之前多数都发生过情绪的过度困扰[9],因此袁开昌认为要养生精神情绪宜常平和,不能太过与不及。并指出:“怒盛火炎”,没有什么比愤怒和纵欲损害身体更严重,要克制怒火以防伤及心神,但同时也强调“喜怒好恶,各当其节”,该欢喜的时候就欢喜,该发怒的时候就发怒。中医认为适度的怒气能令肝气疏泄调达,通畅气血,宣散脾思郁结之气,以怒胜思。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也表示善于养生的人“常少怒”“莫大怒”。

4 “静”以安神

《素问·痹论篇》载:“静则神藏,躁则消亡。[7]367”中医养生认为,心神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提出了“静以养神”的观点。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也表示,养生的首要任务是“养静”。《说文解字》曰:“静,审也。从青,争声”[2]106,“静”的本义表示明审省身,静心而无争。《康熙字典》指出:“静,安也。[10]”袁开昌认为安神须“静”,他从“仁者静”“智者动”出发对“静”进行解释,即“静”表示心神要清静、安静、冷静,做到心无杂念、清心寡欲,致虚守静,也就是中医养生所说的“恬淡虚无”。再者,身体要保持相对安静的状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的“动”而致神气耗散。袁开昌指出:“每见气躁之人,举动轻佻,多不得寿。[1]49”他认为性格脾气急躁、行为举止轻佻的人大多数都不能长寿。因此,他以“砚以世计,墨以时计,笔以日计”为喻,认为砚台因为不需要常动而可以用“世”来计算它的寿命,毛笔因为常动只能用“日”来计算它的寿命,从笔、墨、砚三者的寿命长短而形成鲜明的动静对比,以阐释人的精神宜静勿躁,只有这样才能养生延年。并指出要学会顺应一切外在的劳顿、忧慌、喜乐、恐惧之事,像那澄静的潭水和井水一样地保持心神宁静而不躁动,就能凝住浮动之气,不会受到世间纷杂事务的困扰。正所谓“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乃可以长生”[11]。

《养生三要·殉名殉利》曰:“无为利府,无为名尸。超然立于物表,而物莫扰之,是谓卫生之术。[1]67”袁开昌认为懂得养生的人须保持心神的清静,忌浮躁不安,要以“清心省事”为四君子,超然于物质之上,不要盲目跟随世人追逐功名利禄。并指出“人心本自定静,本自泰然,何病有之?”[1]74,然而社会上很多人容易患得患失,遇到货财就想要去争夺,遇到权势就想要去攀附,遇到仇恨就想要去报复,遇到患难就想要推避,或者经常幻想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事,使心神受累于各种欲望和妄想之中而躁动不安。心神躁动则易致病,如长期这样将会“病入膏肓”。《养性延命录》也说:“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12]”袁开昌认为“虽有外之所养,终不胜其内之所扰”[1]74,故提出“却吾心之病”的观点,即要“治心”“除妄”,强调人们要摒除杂念,无忧无虑,不惊不辱,看淡一切荣辱得失,不要累及于心,让心神保持清静而神气内藏,“使清明之气常在吾躬”,这样才能宽阔心胸,使身体逐渐强壮,“不期寿而寿益增”。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内无思想之患……亦可以百数。[4]25”

5 结语

袁开昌以“慈、俭、和、静”四字之理为精神养生之根本,并详细阐释其养生机理与意义,认为这是最为切实的养生方法,与服药或导引吐纳相比,对身体的益处不止万倍。袁开昌的“慈”以养神、“俭”以调神、“和”以怡神、“静”以安神思想,是对精神养生的根本诠释,并告诫人们日常生活中要以“慈、俭、和、静”为务,不可舍本逐末,以免损年短寿。如人们能深入挖掘并领悟其养生思想,践行四字养生之理,对保持和增强身心健康无不裨益。

猜你喜欢

养神心神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养神为先助长寿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简述庄子破解生死问题的方法
形神在我
由摄生到卫生之经